第十二節 關於那個時代的甲彈之爭
根據牛牛1915年炮術手冊,15英寸鍛鐵裝甲對於無帽炮彈等效效果:
12英寸鋼麵鐵甲和鋼甲
7.5英寸哈維裝甲
5.75英寸克虜伯裝甲
所以這個時代一票前無畏戰列艦普遍6英寸表麵硬化鋼就滿足防護需要了。
事實也證明確實滿足需要,日俄戰爭中聯合艦隊的殺傷主要靠6寸炮發射苦味酸炮彈燒甲板。
當然,被冒彈也不是什麽神兵利器,炮彈初速低於550米/秒或著角(法線角)不超過15度的時候,跟無被冒彈效果沒有差別,隻有初速超過550米/秒,才能提供更大穿透力(具體增加多少看炮彈裝填藥和著角,換算真的超麻煩)。
另外再說一聲,甲午戰爭時期,小鬼子有沒有苦味酸炮彈到現在還是個有爭議的問題——小鬼子自己的資料,有顯示120和240(扶桑號)炮彈裝苦味酸的,也有說沒有的,很矛盾。
甲午之後的著名海戰:
日俄戰爭時期小鬼子用苦味酸,老毛子用硝化棉,鬼子燒甲板勝。
日德蘭牛牛用苦味酸,二德子用TNT加延時印信,因為苦味酸太敏感,總是一碰就炸,而TNT就好很多,能夠穿而後炸,所以二德子成績上好看很多。
總之,甲彈之爭,炮彈的效果是個很複雜的學問,除了數學、物理化學之外,還摻雜曆史、官僚作風等因素,要完全說明情況是不可能的,咱這隻是小說,我寫的簡單一點大家看著樂嗬就行了,請不要深究。
今後本書很多技術方麵的事也是如此。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