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膠州知州郭文祥
文宇跟著守門士兵隊長進入膠州城外城東城門,沿著右側的城牆走了一裏多遠,就看到一條東西向的小街,街兩邊不是商鋪,而都是民居;
繼續順著街道往西走了二三百米,就看到內城東城門了,城門樓上寫著——迎陽門;內城牆比外城城牆要高,約莫七米左右;內城外有護城河,過了吊橋,是一個突出來的甕城城門;
等那領路的小隊長跟內城守門士兵溝通一番,文宇繼續跟著他穿過城門,進入內城;入眼是一條東西大街,約有八米多寬,街道也不像外城的夯實土道,而是青磚條石鋪路;
內城東西大街東段北側是從東往西依次路過劉將軍廟,書院,考院;東街南側則是文廟,經過南北大街和東西大街的十字路口,往前西街南側則是石河場協府署衙門,北側就是州署衙門;
走到州署衙門的右門房,小隊長對文宇說到:”你且在此稍作等候,我前去請示知州郭老爺、”
文宇應聲,然後抱著小丫頭在右門房裏坐下,絲毫沒有一點兒平民老百姓見知州老爺的怯懦;知州衙門的幾個守門衙役看著文宇跟小丫頭麵麵相覷;
小丫頭自從進了城,就一直東看看西望望,好奇的很;之前一直走路,小丫頭也隻是緊緊抱著文宇的脖子沒有說話,這會兒文宇抱著她坐了下來,立馬坐在文宇腿上,看了看四周幾個衙役,朝自家哥哥說到:
“哥哥,這兒有好吃的麽?”
文宇輕聲說道:”傻丫頭,這兒有沒有哥哥不知道,不過哥哥等會兒就帶你去找好吃的哦。“
說著把手伸進大衣懷中,從儲存室中取出一盒純牛奶,插上吸管給小丫頭喝著;周圍幾個衙役滿臉的好奇和詫異,一個個想不明白這小白盒子還得插個管子喝;
文宇看到之前進門通告的小隊長從衙門偏門走出來,把小丫頭喝完的奶盒收到空間中;
”跟我進來吧,郭老爺要見你。“小隊長仍是一臉嚴肅,站得筆挺朝文宇喊道。
文宇也就抱起小丫頭,跟著小隊長往衙門中走去,走過儀門,穿過大堂,走到二堂中,那小隊長才停下腳步,再次給文宇帶路的是一個知州衙門的官員了;
”文公子請跟我前來,郭知州在堂上等著呢。“
”謝過。“文宇也不知怎麽稱呼,隻得簡單道謝;
那官員也沒因為文宇的冷漠有所不滿,帶著笑臉,在前麵不遠帶路;走進二堂大門,文宇依舊抱著小丫頭,堂上坐著一個穿著五品官袍的官員,正拿著毛筆寫著什麽;
看到文宇抱著孩子站定,才收起紙筆,朝文宇說到:”堂下何人,從何而來,可有功名,為何見官不跪?“
文宇按照事先準備好的劇本開始表演:”吾乃大宋遺民,故宋信國公文公天祥第十二世孫,文宇,字名揚;係家祖次子一係,中原蒙難後移居南洋,海外漂泊三百五十載。二十年前家父聽西班牙人,也就是大明所說的佛朗機人說,中原大地已是漢人天下,大明天下,故傾盡家財造船買圖,想要返回故土,無奈海上凶險,闔家遇難,隻餘我一人乘殘舟漂泊月餘,登於靈山衛;本想前往開封城,但大雪封路,又遇惡兵行凶,救下這可憐孩子;故此次前來拜尋知州,是想落個身份,買些田地,安身至此,再說後事;“
文鄒鄒的說完,文宇都有些佩服自己了,隻是心裏偷偷給老爸老媽道了個歉;
”原是海外遺民,但汝既文公後人,又是初入我大明,本官即不罪於你;你說你要安身於此,可是想入籍我膠州黃冊?你可有科舉之意?“
”正是入籍膠州,不過我並無科舉之意,文某生於海外長於海外,並沒有科舉之才;“
”那你願入民籍?“
”文某在南方沿海聽聞江南一帶有商籍一說,可以稅役代替徭役;吾願入商籍,文某一係在南洋也幾代經商,隻有些經商本事;“
”商籍,可。韓通判你帶文公子前去辦理入籍,然後,暫時安置外城吧,若文公子需要幫助,你也可幫扶一二。“知州老爺好似聽到商籍沒了興趣一般,草草打發了文宇;
不過文宇也不在意,他本就沒打算太早的與官府衙門有太多牽扯,能入籍,就可以了;畢竟根據他在現代網絡查詢的各種資料,大明沒有籍貫,可是寸步難行;
再過個幾年,等流民越來越多了,可能有機會渾水摸魚,但是崇禎四年還是別冒險了;再說有個正常的身份也方便他在明朝做些小買賣不是;
”文公子,還請這邊來。“韓通判帶著文宇來到大堂和二堂中間的一間偏房,裏麵還坐著幾個當差的吏員;看到通判前來,紛紛起身行禮;
”給這位文公子辦理黃冊入籍,抓緊時間,加快辦理。“
有了通判老爺的監督,幾個吏員詢問了文宇幾個問題,然後又得知文宇暫無住所,韓通判讓其留白,以後再補,沒有兩刻鍾,就給文宇遞上了戶貼;
收好戶帖,抱著小丫頭跟著韓通判走出二堂院子,剛過大堂,韓通判就跟文宇說到:”不知道文公子可有銀兩,若是暫無,某可暫借給文公子些許,相信以文公子的本事,不日便可歸還。“
文宇笑了笑,暗覺這通判老爺好像對自己有些客氣了,一直笑嗬嗬地就算了,知州老爺都對自己有些冷漠了,他卻還是對自己這般客氣,於是開口說道:
”韓通判客氣了,文某雖身無餘財,但還隨身帶著些海外奇異之物;剛知州老爺公務繁忙,我還沒來得及講,文某還得拜托韓通判替我轉交給知州老爺一份禮物。“
文宇邊說,便伸手從大衣內側,其實是儲存室中,取出兩麵不鏽鋼化妝鏡子,直徑十五公分左右的化妝鏡,文宇覺得在明末,絕對拿得出手了;
”這兩個乃是琉璃鏡,是文某家裏曾建的作坊製作的,製作方法文某雖然知曉,但是極其繁瑣耗時,還好隨身帶著些許,可拿去換些銀兩;“
”這兩個琉璃鏡,就送給韓通判和知州老爺了。“
韓通判聽到什麽琉璃鏡,還有些不明白,因為他接到手裏的兩個東西,明明是似銀似鐵的材質,跟琉璃有什麽關係了;
可當他按照文宇的提示,按了一下側邊的小按鈕,琉璃鏡彈開,露出一塊掌心大小的琉璃;但這琉璃,竟然能讓他看到自己!
雖然明末時期,歐洲人發明的第一代水銀鏡已經運到中國了,但那種鏡子怎麽可能跟現代工藝的化妝鏡有的比,更何況看韓通判的反應,他可能連那種最初代的西洋鏡也沒見過;
一下見到如此清晰的現代化妝鏡,著實讓他吃驚;本身韓通判是想著結交文公後人沒有壞處,管他是官戶民戶還是商戶;
沒想到這個海外歸國的文氏後人,文公子有如此寶貝,而且聽他說掌握製作工藝,那豈不是金山銀山;雖然錢途光明,但韓通判也沒起壞心思,但卻慶幸自己有意交好!
--
作者有話說:
在明朝時期,百姓稱呼官員,是不叫大人的,一般都是老爺之類的,或者是官員姓氏+職稱,比如張部堂,王知州之類;我也隻是網上查詢許多。以前看了好多明末小說,自己去寫,才發現好難,各種官員等級,稱呼,自稱,以及州府衙門的地圖,布局,還有城池的地圖;還好有度娘,不然我這理工男淺薄的知識,真是想寫也寫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