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邊地烽火
明日一早,趙昕還沒有醒來,趙禎就來了,本就是冬季,天亮得晚,眼下晨星寥落,聽說趙昕蘇醒,趙禎這是趕在早朝之前看望趙昕來了。
說是早朝,倒不如說趙禎才下晚朝,在趙昕生病的這些日子,趙禎大部分時間也沒有睡覺,倒不全是為趙昕,而是另有要務。
看著趙昕平靜的麵容,趙禎連日來的疲憊稍作疏解,輕聲問道:“最興來如何了?”
最興來,趙昕的小名,平日趙禎都是以此稱呼,這小名也是他當初取的,一般的宮人都是叫趙昕為壽國公。
在趙昕出生的第二年,就被敕封為壽國公,是一般人拚搏一輩子也無法取得的爵位,而“壽”字,寓意也算是無比樸實了,就是希望趙昕多活兩年,不要夭折了。
苗氏聽得趙禎此言,心中一陣暖意流過,想起這些日子的擔驚受怕,不由得哽咽出聲,靠在趙禎身上,像是找到了依靠一樣,“王典禦的意思,是要好好調養幾日,已無大礙。”
具體情形趙禎又豈會不知,自有小黃門將趙昕病情告知於他,關於趙昕的情況,趙禎基本上每個時辰都會看上一遍,畢竟涉及國本。
眼下趙禎複又問上一遍,不然顯得自己過於無情。
“這些日子西虜鬧得凶,倒是沒有心思關心你們母子了。”趙禎撫摸著苗氏的肩膀,飽含歉意地說道。
西虜,在北宋時期,是個專有名詞,即西夏政權,而西夏為亂之烈,莫過於仁宗之朝,元昊立國,也是在仁宗時期。
苗氏身處深宮,不知外朝之事,事實上,而今整個北宋,知道西北情形的也沒有幾人。
就在幾日前,宋軍遭遇了一場慘敗,史稱好水川之戰,主將任福輕敵冒進,宋軍近乎全軍覆沒。
值得稱道的是任福及諸多部將戰死沙場,至死不退,武德昭昭,英氣動人,用自己的生命為輕敵寫了注腳。
不以成敗論英雄,則任福等不失為英雄,隻是後世之人多以成敗觀之,饒是如此,任福等亦不失為英烈,沒有必要加以抹黑。
所謂宋無敢戰之人,可以休矣!
著史之人也因此濃墨重彩,洋洋灑灑寫了數百上千字,神情語態動作,纖毫畢現,若身臨其境。要知道,一些宰輔的列傳也不過是這個數目。
正史之中,好水川之戰下,便是原趙昕之死的記載,“己亥,皇子忠正節度使壽國公昕薨,贈太師、中書令、豫王,諡悼穆。”不多不少,就這些,不仔細看還會看成是任福他們的褒獎呢。
在好水川之戰的掩蓋下,一個三歲皇子的去世,顯得無關緊要,也難怪前世趙昕沒有關注到。
不過,真要是說起來,原先的曆史長河中,趙昕去世對趙禎的打擊,絕對是不下於好水川之戰的。
眼下,後世趙昕一隻小蝴蝶撲騰翅膀掀起的風,暫時隻能夠救下他自己,還沒有這個能力影響此刻千裏之外一場戰事的勝負。
好水川戰敗,趙禎震怒,先後貶謫韓琦、範仲淹,畢竟他們是西邊戰場的主要負責人。
盡管明白罪責不全在二人身上,但是任福等人無論說貪功也好,說冒進也罷,都已經戰死沙場,成為英烈。
依著中國的傳統,是不可能再追究責任的,要不怎麽有以死證清白的說法呢?不僅不能夠追究責任,留下的數萬婦孺老弱,還需要朝廷撫恤優待。
總而言之,需要有人為這場戰爭負責,趙禎自然是沒有錯的,那麽隻能夠貶謫範仲淹與韓琦了。
本來陝西窮苦,沒有能力供養數十萬大軍,任何一個地區也沒有能力,千裏輸糧,金山銀海也快花完了,眼下撫恤又是一大筆銀子。
國庫虧空,這些日子趙禎因為此事心中煩悶至極。皇帝也難遣餓兵呀!
從更廣的角度而言,此戰之後陝西疲憊,宋朝已經失去主動進攻的能力了,接下來一段時間肉眼可見的局麵都將是被動挨打。
主和派的聲音又響了起來,指責範仲淹韓琦妄開邊釁,可是若是沒有趙禎的支持,範仲淹與韓琦又怎敢開戰?他們在罵的是誰?
還有,明明是元昊自己稱帝,挑起戰爭的,什麽時候成了範仲淹他們妄開邊釁?
宋夏兩國綜合實力的巨大差異,注定了宋朝為戰略優勢,趙禎不明白,一些人腦子裏麵想的是什麽,議和對他們有什麽好處。
元昊狼子野心,欲橫掃關中,飲馬渭水,北方所謂兄弟之國,如今也上趕著想要分一杯羹,重新修訂澶淵之盟,大軍陳兵邊境,河北山西也不安穩。
軍情如火,一日三發,祖宗留下的江山看起來岌岌可危。
難不成,我要給子孫後代留一個滿目瘡痍的國家嗎?
趙禎抱著熟睡的趙昕,看著其粉嫩的臉龐,手掌不由得緊緊抱住趙昕,目光變得無比堅定,內心也變得前所未有地剛強。
這些想法趙禎自然是不會在後宮裏說的,這是他作為天子的驕傲,苗氏都不知道的事情,趙昕自然更是不清楚。
趙昕雖然知道此時宋夏有戰事,但是具體哪一日,前世不會記得這麽清楚(主要是因為考試不會考得這麽清楚,能夠寫出年份來都很不錯了)。
更何況,即便是知道又如何,說出來又有誰會相信一個三歲孩子的話,難不成要學爺爺那樣,搞個天書下凡來嗎?或者學田千秋故事,說有個白胡子老翁教自己這麽說嗎?
這個爺爺,指的是這一世的爺爺,即宋真宗,其在位時期,為洗刷澶淵之盟的恥辱,又不敢收服燕雲十六州,就搞出迎天書的笑話,又舉行泰山封禪,成為後世笑柄。
迎候天書的宮殿十幾年前被雷劈了,一場大火燒得幹幹淨淨,都沒有臣子願意修複,趙禎順應人心,之後也就不了了之。
天書封禪,不得人心,可見一斑。
隨著時代發展,玩弄這一套神秘把戲,信服的人也就越來越少了,但看後世基本上沒有皇帝封禪泰山即可窺見一二。
中國的皇權最初依附於神權,最終卻已然淩駕於神權,就這一點而言,不知比同時期西方列國先進多少倍。
人間的事,還是隻有人自身才能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