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布局
烤鴨店營業一天,夜裏打烊之後,賬房對今天一天的流水進行了盤點,一天的流水竟然達到了一千多兩。
盡管賬房知道這一千多兩的流水有很大一部分是辦理會員的預存款,還是覺得這生意也太火爆了。
匯報到朱瞻基那裏,朱瞻基與周忱和唐三任也在烤鴨店後院書房裏等待結果,聽到一天竟然有這麽多的流水三人都覺得有些意外。
這一天得賣出多少烤鴨才能掙回這麽多錢,唐三任又開始犯起愁來。
現在他不愁房山的鴨子賣不出去,而是愁著房山根本就沒有這麽多的鴨子可賣。
這樣抱怨的話落到朱瞻基與周忱的耳朵裏,二人指著他哈哈大笑。
“季重不是擔心你房山的鴨子賣不掉,會讓百姓蒙受損失嗎?怎麽現在又擔心你房山的鴨子不夠賣了呢?”周忱一邊笑一邊揶揄他。
“唐某不是沒想到殿下竟然能想出如此新奇的烤鴨做法,照著這樣的生意下去,再開上幾家分店,整個房山家家都養鴨子估計都不夠吃的。”
朱瞻基止住笑聲,正色說道:“這就是產業鏈的重要性,一個烤鴨店能夠催生很多上下遊產業,帶動就業。
百姓有了生計來源,日子就會慢慢好過起來。而如此規模的一家店鋪每年會給朝廷帶來豐厚的稅收。
這樣一來,百姓、商家、朝廷都得了利,大家都得到了好處,而朝廷官府最重要的職責就是保證這樣的產業鏈一直順暢下去。
朝廷如果搭建起一個又一個的這樣類型的產業鏈,還愁錢糧問題嗎?而我朝廷的誤區在於隻管收稅,不管民生。
百姓是死是活似乎都跟朝廷沒有多大關係,隻要能把稅收上來就行,至於大災時的賑災是為了什麽,我們大家都心知肚明。”
周忱本來就對財稅方麵的事務感興趣,經過朱瞻基的點撥,頓時恍然大悟。大明現有的財稅體係是就這麽大的盤子,朝廷切走一塊,官員切走一塊,士紳切走一塊,胥吏奸商再切走一塊。
留給百姓的已經所剩無幾,豐年勉強度日,一遇災年就是賣兒賣女,活不下去的境地。
太子殿下的新政是想把盤子做大一些,即使既得利益者切走了最大的一塊,剩下的也夠百姓過活。
如果形成這樣的官府,以現在朝廷這些讀四書五經出身的官員,沒有幾個是合格的。
新政下的官員是要做事的,不做事整個在衙門裏喝茶清談,事情都推給師爺胥吏去做,這樣的官員要之何用?
偏偏大明朝科舉出來的官員大都是這樣的官,難怪太子殿下一點都看不上讀書人。
從根源上太子殿下的新政就是要淘汰這些懶政惰政的官員。
“殿下,以後我們的官員如何培養,現有科舉出來的官員,根本就不適應我們未來的新政。”周忱問出了自己心中的疑問。
“科舉考試製度本沒有錯,錯的是考的太單一了,以後我們的官員選拔會加入實學內容,實學不過關的,一律不得錄取。
而且以後得官員不可能一當官就是一縣之長官,這對一縣百姓極度不負責任。
未來的新政之下,沒有官與吏的區別,所有通過科舉之人都要進入最基層鍛煉。先學會如何跟百姓打交道,如何取得百姓的信任,然後才能憑借自身能力升遷。
以後沒有地方任職經曆不得擔任六部長官,包括尚書與侍郎。也不得擔任內閣輔臣。
現在朝廷指定的很多政策都是典型的一拍腦袋就做出來的,根本就不知道底層百姓的情況。
宰相起於州縣,猛將發於行伍。這兩句話將被切實執行下去,任何新政的實施,最關鍵的就在於執行和監督。
在沒有一支能夠承擔起新政重任的官員隊伍,所有人都不得提任何新政的字眼。”
這又是一個巨大的革新,甚至可以說是複古,秦漢時代就是如此,官吏是不分的,區分官員級別的是石高。
這樣的新政底層有抱負的小吏一定會舉雙手歡迎,依靠暗箱操作,吃拿卡要混日子的油滑胥吏將會沒有生存空間。
這樣龐大的政策首先需要的就是人,人才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這需要未雨綢繆。
“殿下!房山縣地處偏僻之地,無人關注。臣建議從現在開始招募十五歲以下的孤兒以及陣亡將士遺孤,放在房山加以培訓,教授殿下之新學。
假以時日這些孤兒成長起來,就會成為殿下新政最有力的擁護者。到時候分派到天下各地成為開展新政的最佳助力。”唐三建議道。
“季重此言乃是謀國之言,盡管我們現在還不能推行新政,該做的準備還是要做的,臣讚同季重的意見!”周忱立刻表示讚同。
“好!就依季重之意見,一事不煩二主,這件事暫時就由季重負責,孤會安排人手收集孤兒給季重送去。
對孩子要進行軍事化管理,我們不能培養出一群五穀不分四體不勤的書呆子,經史以識字為主,微言大義為輔,開設數術、律法、會計之學。再輔以簡單的天文地理、格物之學。
別都已經當了官還迷信燒香拜佛能夠升官發財,想升官可以,朝廷為你提供上升通道,但是要憑真本事,任何人的提升都要看政績。想依靠歪門邪道上升,一旦查處必定嚴懲。”
唐三任一一記下朱瞻基交代的話後問道:“殿下,這教材和教諭從哪裏弄來。教識字的好找,其他如數術、律法等教諭可不好找啊!”
“數術、格物的教材孤負責編寫,教諭也由孤來安排,其他科目隻能重金求聘了。
孤聽說有很多科舉無望的秀才喜歡幫人打官司,這樣的人肯定精通大明律,隻要給予高薪,這些仕途無望的秀才完全可以為我們所用。
而且我們也可以有什麽科目的教諭就開什麽科目,有些科目的教諭我們完全可以自己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