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手受傷了

沒殘就行,真是萬幸,鬆了口氣,牙一咬,道:“你接吧!二姐,你手上帶帕子了嗎?”

二姐連忙從袖子裏拿了出來,不想有人拿得更快,君不悔紅著臉往白子沐這邊一丟,“用我的!”人傲嬌的退到一邊。君不悔的帕子是白色的,上麵繡著木蘭花,他將帕子咬在嘴裏,這點疼根本不算什麽,隻要還能拿筆就行。

“動手吧!”

隨著彭太醫一陣拉扯,手臂骨頭一響,白子沐痛呼出聲,蒼白著臉,滿頭大汗的揮了揮自己的右手,感覺這手終於回歸正位,心落了下來,太醫又遞來一個玉瓶。

“這是活血化瘀的藥,每天一粒,溫水服用,服完為止,記得不可提重物,近十天別寫字。”

二姐連忙接過,並細細記下了用法和注意事項,將瓶子小心收好,又扶著小弟站了起來,“明生,我沒事了,送君千裏,終有一別,我就送你們到這裏。天高路遠,望君珍重,”

君不悔臉帶愧意的走了出來,“白子沐,謝謝你。”

“我救我的小媳婦,不用謝,誰叫你長得漂亮呢。”聽了這話,君不悔臉上又黑了,抬起手就要揍人,想到這家夥還受著傷,隻好放下,“這頓揍我記著,哼!”說完一個人爬上了馬背,頭歪到一邊不看他了。

氣走不懂事的小丫頭,回頭對著明生說道:“我看著你走,朋友,再會。”

明生從懷裏拿出那把他一直想了很久的匕首,“子沐,我們京師見,你一定要來找我。”

明生騎上馬走了,身後隱隱傳來簫聲,是白子沐在吹《故鄉的原風景》曲,簫聲久久,似在他耳邊,久久,久久的回旋。

這天晚上,明生和君不悔在客棧房內,一個黑衣人飛了過來,將一封信遞給他,接著又消失了,他在椅上打開那封信,旁邊君不悔小心的看著一直沒出聲的表哥,

“表哥,是什麽消息?”

明生沒有回答,隻是將信朝她遞了過去,君不悔接過信,看了起來,雖然她才六歲,但上麵的字卻都認得,隨著信越看越往後,臉上表情卻是越來越凝重。

難怪白子沐提起人販子情緒變化那麽大,大姐為找他嫁了個病秧子,七姐也被賣,他將所有錯都壓在自己身上,而這一切都是為救表妹,時間延誤才造成的,可他並沒怪別人,反把這些事都壓在自己身上,難怪他小小年紀就立誓一定要考取功名,原來是為了家人們。

“白子沐為什麽不說?”君不悔不笨,雖小,但很快把信裏的前因後果想得清清楚楚。

“他就這脾氣,表妹,我知道你對姥爺的感情,但這不是你一次又一次出走的理由,你真的不能再任性了。”

君不悔半天沒出聲,最後才小聲求表哥,“表哥,等白子沐長大,你直接給他安排個官當就是了。”這事對表哥來說應該是件小事。

明生搖了搖頭,“有些事情不是你想給,人家就會接的。”以他對白子沐的了解,如果他真幹了這事,連朋友都做不成,一切都交給時間吧,希望時間能撫平他心裏的傷痕。

次日白子沐照常起床晨練,因手脫臼,就沒打拳,今天二叔不在家,是爹起來陪他的,吃過三嬸給他做的麵條,和爺爺一起去了學堂,他對明生的離開像很平靜的接受了,隻是他紅腫滿是血絲的眼睛出買了他的情緒。

一到學堂,看到白錦書跑了過來,很自然的將老大背著的書包接了過去,白錦生這會兒也忙,忙著給老大座位擦灰,而張錦田很自然的接過張錦書手上的書包,等著白錦生擦幹淨桌椅後,把書包放在上麵,白子沐很滿意小弟的反應,這可是他兩個多月**的成果,有事小弟服其勞,有錯嗎?沒錯,要不然他白當老大了。

這兩個多月就白錦書的學習進步飛快,可能本身就天資不錯,但跟他比還是差了許多,爺爺說白錦書如果認真學習,考個秀才絕對沒問題;再看白錦田這小子就是一根朽木不可雕也,認得一些常用的字,可能會回家繼承他爹木匠的手藝;而白錦生這小子隻想著像他爹一樣去當大將軍,心思沒放在書上,學習就一般,他可能會學幾年字,到鎮上找些活幹,結婚生子過完平凡的一生,因為白錦生的家人特反對他像他爹一樣去參軍。

坐上座位白子沐發現旁邊少了一位比他還刻苦的同學,平時趙錦家都是最早來的。“趙錦家呢?”問白錦田,誰叫這小子的消息是最靈通的。

“你說趙錦家呀,他以後不來上學了。”

白錦田給出的答案讓他吃了一驚,趙錦家有多珍惜上學的機會,從他平時刻苦的程度就能看出來,怎麽會突然不上學了?

“他家出了什麽事嗎?難道是趙家又來要他了?”

之所以這麽問是有原因的,趙錦家的身世有些特殊,他父家是旁邊趙家村的人,母親卻是白家村的,母親在懷他時父親就生病去世,按道理說,趙錦家是遺腹子趙家人應該特別珍視,可有些古人腦子有時會腦殘,趙家人把他父親的死怪在還在肚裏的趙錦家身上,說他是災星,說他克死了自己的父親,還他母親趕了出來,他娘沒有辦法,隻好回了白家村娘家。

本來他母親可以改嫁,壞就壞在它肚子裏還有個孩子,要知道白家人的家規,女子有子是不能改嫁的,趙家人也是看中了這一點,白家村也不是好欺負的,族內女子竟然受這樣的欺負,聽說當時兩個村還打了起來,直到現在兩個村都不再通婚,她娘對己亡的丈夫還有感情,堅持不給兒改姓,不過名字是按照白家村的字輩來排的。

沒有丈夫的女人在古代生活會如何艱難,這些可以想象得到,自生下趙錦家母親帶著兒子在山腳下起了個茅草屋,兩母子相互陪伴艱難度日,至於為什麽能來讀書,是趙錦家姥爺特意去求的,收費比外村的便宜了很多,也就意思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