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借東風
城外十餘萬黃巾兵眼睜睜地看著張飛抓了俘虜跑回城內。
那雷霆霹靂般的怒吼,掀翻戰馬的巨力,都深深地烙在了無數黃巾士兵的心裏,為之震撼。
波才見張飛跑回去,大怒道:“進攻,進攻,給我殺進城裏,我要屠了長社!”
左右何儀何曼勸道:“渠帥,今日鬥將一敗塗地,軍中士氣不濟,就算進攻,也不能破城,還是再休整兩日,再做打算吧。”
波才怒道:“若是今日就這樣撤軍,大軍士氣就更差,官軍還會嘲笑我等不戰而逃,吾實在丟不起這顏麵。”
於是強令三軍進攻,數萬兵馬衝進弓箭範圍內,頓時箭如雨下,黃巾兵抱頭鼠竄,毫無戰鬥意誌,丟下幾百具屍體匆匆逃走。
波才氣急,又無可奈何。
行軍打仗首重士氣,要是士兵戰鬥意誌不強,任何軍隊都難堪大用。黃巾兵本就是烏合之眾,靠著人多勢眾才把官軍壓在城裏打。
現在全軍士氣被張飛弄得瀕臨崩潰,根本沒有勇氣再戰。
反觀官軍個個氣勢洶湧,要不是皇甫嵩和朱儁依舊忌憚他們這十五六萬大軍,沒有命令出城追擊,沒準現在已經殺出城了。
張飛回到城中,所有官軍士兵都以敬畏的眼神看著他,至少今天來說,張飛已經打出了名堂,等戰事平定,這一萬官軍都會化成說書人,悍勇之名將傳頌天下。
“哈哈哈哈哈!”
張飛跳下馬來,大笑著對過來的朱儁皇甫嵩拱手行禮道:“朱將軍,皇甫將軍,飛幸不辱命。”
朱儁讚不絕口:“好壯士,真乃虎將也,在盧子幹帳下做個小小的曲長真是屈才,此戰過後,我當上報朝廷,為爾請功。”
皇甫嵩輕點下頜:“這一戰至關重要,不僅挫敗賊兵銳氣,還令我軍士氣大漲,功勞的確不小,到時我也會聯名上書。說來,我還真是羨慕盧子幹那老兒,居然有這麽勇猛之將,難怪冀州張角主力被打得連番敗仗,我要早日得翼德,那還會被圍困在小小長社城裏。”
這倆主將真是毫不掩飾對張飛的喜愛,正所謂千金易得,一將難求。能夠帶領士兵行軍打仗的將領本來就不多得,更別說像張飛這樣,不僅能帶兵打仗,還勇冠三軍,這樣的人往往能給士兵極大的勇氣,從而戰勝強大的敵人。
然而張飛卻大笑道:“二位將軍抬愛,其實俺的本事不算什麽,跟我大哥二哥比起來差遠了。當初在涿郡,我與我二哥不打不相識,空手戰了幾百回合不分勝負,大哥過來就把俺們分開,那才叫厲害。”
朱儁和皇甫嵩愕然,張飛的身手已經極為了得,還有兩個比他更厲害的?
陳暮卻在一旁竊笑。
劉關張三人相識過程他可是親眼目睹。
那天張飛閑著無聊,把一扇豬肉放在井裏,又用一塊千斤巨石壓著,揚言說誰能把這塊石頭搬開,豬肉就送給誰。
很多圍觀的百姓嚐試之後都放棄了,那石頭的確不是一般人能夠搬動的。恰巧一個叫關羽的靚仔推著賣綠豆的車路過,聽說了此事,就過來把那千斤巨石搬開,將井裏的肉取出來分給百姓。
結果張飛聞訊趕到,與關羽大打出手,二人像兩隻人形恐龍,一拳一塊木板石磚,差點沒拆了半條街。
最後是圍觀的劉備把二人分開。(節選演義,用來參考武力值。)
不過陳暮在一旁看得很清楚,倒不是說劉備的武功比關張強,而是當時關張正處於角力階段,被劉備用巧勁分開,所以很難說是劉備以一敵二戰勝兩人。
但也從側麵說明劉備腕力絕不算差。
張飛之所以說劉備關於比他強,屬於貶低自己,抬高兩位兄長的謙虛說法。
隻是即便如此,也是嚇了朱儁和皇甫嵩一跳。
張飛已經悍勇難當,居然還有兩個比他強的,豈不是項羽再世也不過如此?
想到此,皇甫嵩不無豔羨道:“既是如此,我就更加羨慕盧植那老匹夫了,這廝真是好運氣,朝廷的精兵被他帶走了,座下還有如此猛將,真是可惡。”
朱儁苦笑道:“誰讓他麵對的是黃巾兵主力呢,不過幸好朝廷援軍已至,又有翼德勇猛,此戰我們的勝算又多了幾成。”
說起勝算,皇甫嵩又想起了昨天陳暮的話,便問道:“陳子歸,你昨夜說黃巾彈指可破,現在看到城外那十餘萬人馬,有何做想?別看張翼德悍勇,但一人之力難以撼動千軍萬馬,我軍人馬太少,難以正麵硬戰呀。”
陳暮笑了笑,輕搖羽扇,緩緩說道:“稟將軍,暮還是那句話,黃巾兵不過烏合之眾,雖有十餘萬人,不足為懼。”
“哦?”
皇甫嵩來了興趣,問道:“既是如此,今日也觀望過形勢,莫非汝已有良策?”
“確有良策。”
陳暮自信地點點頭。
“說來聽聽。”
幾人走在城樓之上,觀望著遠處黃巾軍退兵的陣勢。
雖然這次攻城虎頭蛇尾,被張飛一個人就攔下了氣勢。但基礎人數擺在那裏,十多萬人人頭攢動,密密麻麻地撤軍,光回去行走的路上,就是塵土漫天,一眼望不到盡頭。
無邊無沿的人海蔚為壯觀,想象一下,若是被這麽多人圍攻,普通城池恐怕早就失守,也的確側麵反應了皇甫嵩和朱儁的能耐。
陳暮遠遠瞭望,看著黃巾營寨的方向說道:“不知將軍注意到沒有,黃巾兵倚草偎林結營。”
“你是想說用火攻之計?”
皇甫嵩冷笑一聲,不屑說道:“陳子歸,你小看了天下英雄,此計我和公偉早就想過,可夏季草木燃燒緩慢,又無大風借勢,就算想火攻,也根本不可能實行。”
朱儁和皇甫嵩二人也是老將,連日來早就已經在思考所有對策。在陳暮還沒來之前,他們觀看黃巾營寨,就已經想到了火攻之計。
長社這個地方剛好位於秦嶺與太行山末端,西麵崇山峻嶺,東麵則屬於平原地區。
所以城西多山嶺,城東是平原,有大片田地。
黃巾兵戰術素養不高,沒有把兵營駐紮在平原上,反而是駐紮在了山嶺下。
山嶺下方草木旺盛,連綿不絕的野草蓬蒿,還有森林樹木,如果要用火攻的話,是非常好的辦法。
但可惜現在是盛夏,不是深秋。
現代人應該都知道,盛夏時節葉子翠綠,草木中含有大量的水分,擠壓樹葉能滴出水來。
用打火機燒一片綠葉做試驗,可以觀察到,樹葉的燃燒速度十分緩慢,比不了深秋時候枯葉那麽迅速,可能要好一會兒才能點燃。
不過畢竟是草木,想引起大火肯定可以,但火勢發展也肯定不快,黃巾兵隻要不是傻子,自然可以在大火蔓延之前逃離,如此依舊無法給黃巾造成損失,頂多就是燒了他們的營寨而已。
所以朱儁和皇甫嵩一直沒有使用這個計策。
如果陳暮是覺得用火攻可行的話,皇甫嵩也隻能表示失望,因為在他看來,這隻是無法使用的一個假想計謀而已,除非老天爺幫助,刮一股東南風,否則根本不可能實現。
陳暮緩緩行走,抬頭觀望天色,輕笑說道:“欲破黃巾,隻有火攻這一條路可走,將軍萬事俱備,隻欠東風吧。”
皇甫嵩冷然道:“此時盛夏,哪來的東風。”
眾所周知,一年四季,有春風、秋風、冬風的說法,在古詩詞當中,這三季的風常寫在詩歌裏,如“春風不度玉門關”,“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北風破南極,朱鳳日威垂”等等。
唯獨很少有人說夏風的詩詞,因為即便夏天有風,也隻是夜晚微風而已,極少刮大風。風勢比之和熙的春風;蕭瑟的秋風;嚴寒的冬風要差上許多。
因此火攻雖然是唯一擊破黃巾的辦法,但由於夏季火勢發展緩慢,又沒有大風幫助這兩個原因,很難奏效。
陳暮卻想起了以前學過的曆史。
小時候作為大人口中別人家的孩子,不僅成績優秀,還常讀國內外名著,看二十四史。其中在看《三國誌》和《後漢書》的時候,隱隱記得,皇甫嵩是在仲夏六月,借著大風放火才最終破了潁川黃巾。
現在是五月末,馬上就要到仲夏六月初,也就是說,最晚不過十來天,肯定會有大風。
偏巧高一時的地理老師還說起過關於預測天氣的民間諺語,如“燕子低飛蛇過道,雞不回籠喜鵲叫”,“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朝霞不出門,晚霞走千裏。”等等。
其實類似於這樣的話,農村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常能聽到長輩敘述,看似是中國五千年來民間總結的經驗,實際上就是一些氣象學理論。
在現代氣象學當中,是有所涉及的。
而漢代的圖讖之術,堪輿之術,經緯之術,其實大多也都跟這方麵有關係。
古代行軍打仗,天氣對軍隊的影響非常大。所以如果帶兵打仗的將領會一些氣象學知識,就對戰事有很大的幫助。
不過這方麵的知識別說在漢代,就算是在明清時期,也沒有完全普及,高級將領根本沒有學的必要,普通將領沒有學的渠道,所以在漢朝除了少數專門研究這方麵的經學家以外,一般人還真不會。
陳暮回憶著當初地理老師教過的諺語,抬頭去看天色。
太陽當空照,火辣辣的日頭曬下來,哪有風雨跡象?
然而陳暮卻笑了,對皇甫嵩說道:“將軍,盛夏時節雖無風,我卻能借來風,不知將軍是否願意一試?”
“借來風?”
皇甫嵩冷笑一聲:“陳子歸當吾是村民愚夫不成?”
“皇甫將軍不信?”
陳暮心裏納悶,不是說古人迷信嗎?
特別是漢代,連皇帝都“不問蒼生問鬼神”,怎麽皇甫嵩還是個無神論者?
皇甫嵩理所當然道:“你若是張角,我還信你幾分。那張角得南華仙人傳書,會呼風喚雨撒豆成兵,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可你不過是個毛頭小子,哪來的法力借取東風?”
好家夥,原來不是他不迷信,而是覺得自己太年輕了,擔當不起呼風喚雨的重任。
陳暮一邊腹誹,一邊緩緩開口道:“皇甫將軍有所不知,我研習祖上傳下來的經書,已經學會祈告之術。張角宣稱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惹怒了上蒼,我正好向上蒼稟報,並非是用法力借取,而是向上蒼匯報張角的惡行,讓上蒼降下災禍。”
“原來如此。”
皇甫嵩遲疑:“你有幾分把握?”
“當是八成以上。”
“該如何做?”
“開法壇,行祭祀。告上蒼,借東風。”
“何日能借來東風?”
“若是順利的話,當下月之內。”
“好。”
皇甫嵩也是果決之人,拍板道:“反正也無其它辦法,那就姑且一試,若是下月不來風?”
陳暮咧嘴一笑,露出一對潔白的門牙:“請將軍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