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蕭瑀VS魏徵
魏徵此言一出,所有人都望向他。
李世民也是心中一喜,知道魏徵已有辯論。
“那玄成你就說說你的看法吧!”
此時蕭瑀也是看著魏徵不明所以。
這家夥今天怎麽回事?
平白無故為什麽要幫李平狡辯?
從來沒聽說過殺俘還殺對了的。
罔顧律法也算對?
“魏大人,還請你好生說說你的理由!”
論吵架,蕭瑀就沒怕過誰。
如果李世民不是皇上,有皇權施壓,蕭瑀連他都不怕,又怎麽可能吵不過你個魏徵?
“蕭老大人,據我所知,那朔方之地常年受突厥管控,軍士百姓更是常年受辱。”
“如今得新生自然是要報血海深仇,哪怕李平不下令怕是也阻止不了這些軍民的憤恨之情!所以殺俘是必然之舉。”
“李平剛剛收複朔方,想來軍心不穩,殺俘不僅可以穩他軍威,更為重要的是寬慰民心、軍心,以免剛剛收複之地發生軍變,甚至是民變!”
此番言論一出,瞬間讓那些大臣是啞口無言。
就連李世民都暗中為魏徵叫了聲好,佩服魏徵這麽短時間想出如此完美的理由。
雖然有些歪理,卻也是理啊!
而且這歪理仔細去想還真是如此。
蕭瑀也是心中一驚,一時竟不知如何反駁。
他沒想到這朝堂之上還有一個比自己更能講歪理的人。
以前還真是小看這個魏徵了!
就在蕭瑀想著隻能拿律法說事的時候王玄策開口了。
“陛下,小子有一事想要稟報!”
李世民:“你說!”
王玄策深吸一口氣。
“陛下,當日我與少爺在朔方城外,碰到士兵押著一群女人跟孩子……”
王玄策就把那日與李平二人救下那些婦孺的事情說了出來。
“就是這樣少爺一怒之下帶我斬殺了那幾十名突厥畜生。”
“少爺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就對突厥恨意滔天。而且朔方城以北已經沒有漢人,都被突厥屠殺殆盡。”
“男人直接殺死,女人也是先**後烹食,孩子更是直接入沸水煮熟當做食物。”
“甚至為了滿足突厥的獸欲,他們強迫百姓**生子,孩子一出生就搶走作為食物。”
“就連朔方城內的百姓都從曾經的十萬餘人被殺的隻剩三萬餘人,悲慘之景見者落淚。”
“如此血海深仇何人能忍住?”
王玄策講的極為仔細,眼神透紅,聞者無不心中悲憤。
其中有很文臣隻是曾經在書上或情報上看到過這樣的事情,不過隻是冰冷籠統的文字。
哪裏聽過如此仔細的經過與血淋淋的描述。
心中都是驚駭不已,沒想到比他們想象的還要殘忍。
突厥人可恨,梁師都也當真該死。
而武將卻多多少少都經曆過類似之事,所以也都能接受。
不過接受歸接受,每次聽到還是會憤怒不已。
李世民是馬背上的皇帝,文能治國武能安邦,也是見過大風大浪之人。
此刻也是眼眶微紅。
“蕭大人,你可還有話說?”
蕭瑀心裏一驚,他發現李世民的語氣極冷,不過還是想著爭辯一下。
“老臣以為,就算如此李平也是觸犯了律法,還是應該懲戒的!”
“蕭瑀!朕看你是老糊塗了,如果那死去的是你的兒子,搶走的是你的妻女,吃掉的是你的孫兒,你可還想要留他性命?”
李世民的一聲怒吼,蕭瑀立馬跪地叩首,無言以對,更不敢對。
不過他心中就是不服。
想著有機會一定要讓那個叫李平的小子受到懲戒。
還有魏徵、尉遲敬德。
長孫無忌跟柴紹就算了,那不僅是陛下近臣,更是陛下的親戚。
此刻是個人都知道,李世民現在真的生氣了。
就在這時,今天的第四道奏報傳來。
李世民已經習慣了,讓士兵念。
這個消息還是李平親自寫的,因為裏麵的內容不便讓其他將軍代筆。
主要是不好意思。
“陛下在上,小子在下。七月二十九,長樂妹妹來到朔方城被我截住,欲穀設奮力反抗被我射殺,不日就送長樂回長安與陛下、娘娘團聚。”
“另外陛下可千萬不要忘了小子的請求,千萬別讓武曌入宮,不然小子怕是隻能殉情自刎了。”
“最後請陛下早日派將軍來朔方城接手,小子想回長安見媳婦了!”
李世民得知長樂安全截回心中的一塊大石頭也是落了下來。
“這臭小子,一天就想著那武家丫頭,等他回來看朕怎麽收拾他!”
李世民回到龍椅上。
“擬旨,拜柴紹為掃北大將軍,尉遲敬德為先鋒左將軍,侯君集為先鋒右將軍,率兩萬飛虎軍駐紮朔方城。”
“宣程咬金率其部三萬兵馬直接前往朔方城與柴紹將軍兵馬匯合,無需進京!”
“宣大帥李靖撤出涼州,暫停與吐穀(yu)渾的周旋,率我十萬唐軍直奔雲中城,與朔方城大軍合力夾擊突厥,在定襄道與突厥各部一決雌雄!”
“拜李世勣(徐茂公)為副帥,隨李靖大帥共赴雲中城。”
“命戶部、兵部、民部所有部門全力配合大軍的糧草輜重等事宜,大軍後勤保障官職由杜如晦擔任,副官由高士廉擔任。”
“拜長孫無忌為行軍總調度,負責分配調度各部資源!同時暫管戶部。”
“命戶部協助長孫無忌征調民夫三十萬,以保證前軍補給……”
……
一係列認命完,所有人都領命行事,整個大唐瞬間忙活了起來,高速運轉。
打仗曆來是勞民傷財之舉,隻是有些仗又不得不打。
可能有人會問,打仗除了用兵用糧還用什麽啊?
唐朝一件普通兵器造價兩貫,甲胄更貴,要是像陌刀這種殺傷力強的武器更是造價達百貫,需要連續捶打三年才能出一批,當真是千錘百煉。
戰馬每匹價值好一點的要百貫,差一點的也數十貫。
而且大軍開拔你以為隻有將士要吃飯嗎?
唐朝的後勤比例算是曆史上比較低的也需要三比一的配比。
也就是說前方一個戰士打仗,後方最少要三個民夫做後勤才能供應的上將士補給。
這些民夫本是農民,一仗可能要短則數月長則數年,這些人本是種地為生,每年交稅。
一旦開戰不僅少了這幾十萬農民的勞作,更是要養著他們為朝廷幹活。
這一進一出少了幾十萬人勞作,多了幾十萬人吃飯。
將士打仗吃的不能太差吧,吃不飽就打仗實力肯定大打折扣,再加上後勤呢?
所以看似十萬大軍,其實吃飯的人數最少就得四十萬。
再加上少的幾十萬勞作,每月糧食何止三十萬石?
這要是一打數年,怕是要舉國為之供給。
而且民夫吃的絕對不比士兵少,十萬石糧食運到前線剩下的也就不太多了。
可就是這樣也要保證前線糧食的充足,因為每一石糧食對於前線士兵來說都至關重要。
這還沒算死亡士兵的撫恤,戰場兵器鎧甲戰馬的損耗,士兵的軍餉,戰馬草料,修橋修路等等等等的費用。
這要是細算起來十萬大軍的開發之資其實是個難以想象的天文數字。
消耗的銀錢一場大仗下來何止百萬貫?
稍有不順所多產生的消耗都是難以計算的。
所以古代很多時候打仗說是舉國之力一點都不誇張。
強如大唐還是如此,那些羸弱時期則更加不堪。
這也是李世民為什麽勤儉節約,連破舊的皇宮都不願意修繕的主要原因。
每省下一點都可能讓戰場上多增加一個士兵。
(本章解釋多了點,多更了五百字彌補!加書架支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