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大唐第一杠精

阿史那一離開,朝堂之上立馬激烈了起來。

老臣蕭瑀,大唐第一杠精,也是大唐最小心眼的大臣率先出列。

“陛下,老臣以為,長樂公主可嫁,其一穩住突厥各部之心,為我大唐爭取一年甚至數年時間。”

“其二如果我大唐對突厥戰事不順,也可以此為由進行談判!”

李世民是真被這老家夥氣到了,為了爭取點時間就要讓朕犧牲最喜愛的女兒?

還不等李世民說話,大部分文官都紛紛附和。

當然也有個別文臣不屑與這些人為伍,比如房玄齡,杜如晦等。

而其他文臣則開始引經據典。

“蕭老大人說的有理,古今多少帝王為天下大業選擇和親!”

“請陛下三思,古有昭君出塞,今陛下一代明君,為大業嫁長公主比諸多前朝帝王更是有氣度!”

李世民心裏氣的要死,這幫文臣整天之乎者也的酸腐氣息,一點該有的魄力都沒有。

這時候忍了半天的右武侯大將軍,吳國公尉遲敬德終於再也忍不住了。

尉遲敬德是唐初武力值最高的武將,這李唐江山的第一武將。

功高一世,但一直被士族門閥排擠。

其原因之一是尉遲敬德耿直,看不慣別人的錯,總愛揭發別人。

二是文化不高,說出的話略顯土氣,與程咬金的處境差不多。

三是麵黑如炭,長相較為醜陋,卻可以深紮廟堂,自然被許多人詬病。

這種人也可立於朝堂之上?

久而久之尉遲敬德就成為了所有文官最為討厭的幾個武將之一。

所以他平時也不屑於與這些酸腐文人爭辯。

可是今天,他終於忍不住了。

“你們這些懦夫,狗屁東西,明明是怕戰事,卻在這裝什麽清高,呸!一群什麽玩意?”

這一瞬間就引發了群臣不滿。

“尉遲恭,你一介武夫懂什麽?在陛下麵前竟然口出穢語,我看你就是蔑視皇權,陛下,臣請陛下治這尉遲恭的罪!”

“臣附議,這尉遲恭仗著自己早年功勞不將陛下與天下百姓性命放在眼裏。”

尉遲恭氣的黑臉都變紅臉了。

“你們這幫子狗東西,有戰事之時見不到你們,沒戰事之時一個個的都跟打了雞血一樣,在我麵前裝什麽聖人,信不信老夫砍了你?”

“你……粗鄙!”

朝堂之上的武將也紛紛站在了尉遲恭這邊,畢竟當年一起出生入死的好兄弟。

不過像秦瓊,柴紹等人都是據理力爭,並沒有出口成髒。

此時程咬金不在,不然就能與尉遲恭合力罵人了。

尉遲恭不管那些,就是一口一個狗東西,給他逼急眼了真有可能打人。

有的文臣也忍不住了,終於也開始罵了起來。

“尉遲恭,你個匹夫,狂徒……”

尉遲恭反倒嗬嗬一笑。

“對嘛!想罵就罵嘛!別忍著,什麽之乎者也,我看你們就是讀書讀傻了,一群傻子,我呸!”

就在眾人罵戰正酣之時,一聲大喝。

“都住嘴,這是朝堂,不是菜市場,要吵出去吵,誰再汙言穢語,就削其食邑!”

李世民頭疼的很,這幫子大臣還越吵越偏。

本來是商議和親之事,可是居然變成了罵戰。

所有人都被嚇了一跳,立馬回過神來,一個個驚慌失措,噤若寒蟬。

不過眼睛都在恨恨的瞪著尉遲恭,都怪這個匹夫,好好的朝堂成了罵戰。

“退朝吧!”

小太監立馬會意。

“退朝!”

退朝之後,李世民留下幾名在京近臣進入承慶殿(李世民私人辦公室)議事。

“你們說說,長樂一事該如何處理?”

大唐第一杠精蕭瑀第一個發言。

“陛下,老臣以為,和親之事可行,原因老臣已經在太極殿講過了!”

其他官員又連忙響應,這蕭瑀基本就是士族的一棵大樹。

杜如晦連忙說道:“陛下,此事萬萬不可,如果和親相當於大唐向突厥低頭了,我大唐風骨何在?我大唐百姓聽說了何想?我大唐將士知道了何怒?”

房玄齡一聽杜如晦如此態度馬上跟上,他不是一個有主見的人,但腦子裏的想法卻極其多,糾結一生。

簡單來說就是個矛盾體,還處處小心翼翼,所以形成了房謀杜斷。

此時蕭瑀急了,論爭辯他怎麽可能輸?

“陛下,房大人杜大人所言實乃誤國,如果突厥就此為由發兵入關,試問我大唐現在的兵力可擋?”

李世民聽幾個人爭論了一番,把目光放到了自己一直未發一言的姐夫,柴紹大將軍的身上。

“柴將軍認為如何啊?”

柴紹歎了口氣。

“回陛下,長樂是我的侄女,是長孫大人的準兒媳,也是陛下的女兒,更是我大唐長公主,於情於理不應和親。”

“但是當下乃非常時期,和親確實益大於弊,就是可憐了長樂那孩子!”

李世民深呼一口氣。

自己的姐夫多年前就跟著自己打天下,為大唐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文武雙全,看事全麵。

既有武將的血性,又有學究的底蘊,也是李世民最信任的幾個人之一,所以李世民對於柴紹的建議一般都會慎重考慮。

而且李世民已經決定好,將長樂許配給阿史那,縱然千般不舍,但為了北伐也要忍辱負重。

希望長樂能理解他父皇的難處。

為了這個天下,隻能忍痛割愛。

“傳旨,賜阿史那欲穀設為大唐長駙馬,賜長樂寶馬千匹,金花千朵,美酒千壇,珍寶千件,綢緞千匹……”

“另命欽天監與鴻臚寺官員選取人員,五日之後一起送公主出嫁!”

李世民忍痛下了這一道讓他內心滴血的旨意。

這陪嫁屬實有點高,創造了唐朝曆史上最高的陪嫁記錄。

李世民下旨遠嫁長樂,心中愧疚不已,隻能在另一方麵以彌補女兒,也是彌補自己。

其他大臣並沒有說什麽,陪嫁高點一可以讓突厥更加安心,二也是陛下心裏能痛快些。

李世民心裏很沉,沒敢跟長孫無憂商量,因為長孫無憂一定不同意,隻能先斬後奏。

此時李世民又在慶幸,幸虧魏徵出去賑災了,不然此時非指著他的鼻子開罵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