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讓赤壁之戰,在鄱陽湖重演

必須說明的是,在沒有朱標穿越的曆史上,朱元璋的這場龍困淺灘之戰,更加險象環生。

在曆史記載中,朱元璋的旗艦陷入絕大的危機之後,常遇春、廖永忠、俞通海等大將,以盡可能快的速度,前來增援。

因為大部分增援部隊還在後麵,吳軍諸將很快就陷入陳漢大軍的圍攻之中。

在最為危急的時刻,常遇春駕駛小舟終於趕到,以重箭射中張定邊,張定邊負傷而退。但這時候朱元璋麵臨的危機還未曾解除,因為朱元璋的旗艦依舊陷在淤泥中不能動彈,而陳漢軍的其他戰艦,也還在圍攻朱元璋的戰船。

緊接著,俞通海的戰船趕到。因為俞通海的船速奇快帶起了湍急的水流,朱元璋的戰船才終於掙脫淤泥,脫困而出。

但朱元璋脫困的同時,一艘陳漢戰艦硬生生將俞通海的戰船撞翻。俞通海的頭盔被撞碎,落入鄱陽湖中。幸虧他水性極佳,才幸免於難。

另外一邊,常遇春射出重箭之後,所乘的小船非常倒黴地擱淺在附近。不但不可能救援朱元璋,而且自己隨時有性命之憂。

不幸中的萬幸,忽然有一艘無人操控的快舸,從上遊順風急下,猛烈撞擊到了常遇春所乘的戰船上。常遇春的戰船受了如此重擊,才終於從淤泥中脫身。

隨後,吳軍後續援軍趕到,這場致命的危機才算徹底解除。

因為第一天的戰爭如此險象環生,以至於吳軍諸將都喪失了勝利的信心,紛紛要求朱元璋退兵回應天,改為和陳友諒打陸戰。多虧了朱元璋心誌堅毅之極,才堅持了下來。

不得不說,今日之戰既是朱元璋平生所遇到的最為危險的一戰,又是陳友諒最接近勝利的一戰。稍微出點差錯,朱元璋就得飲恨當場。稍微沒那麽幸運,朱元璋就得痛失常遇春、俞通海這兩員大將。朱元璋心智稍微沒那麽堅毅,就得退軍回應天。

現在有了朱標的連珠神射,吳軍的形勢已經與曆史記載中完全不同!

朱元璋迫在眉睫的危機已經解除,常遇春、俞通海等人,就不必像曆史上那樣,脫離增援部隊,不惜一切代價來救朱元璋了。

他們完全可有從容不迫地率領增援部隊,與偷襲的陳漢水師交戰。

大約兩個時辰後,前來偷襲的陳漢水師就大半被殲滅。少部分狼狽逃竄。

眼瞅著天將傍晚,吳軍和陳漢軍非常默契地鳴金收兵。雙方各自後退三裏,拋下鐵錨,安下水寨。

鄱陽湖之戰,第一日的戰爭,就此落幕。

單從交換比來看,吳軍今日之戰,隻能算是不虧不賺。畢竟,常遇春、俞通海、廖永忠都緊急從前線返回,前線數得著的大將隻剩下了邵榮一人。邵榮能勉強支撐維持不敗就算相當不錯了,吳軍的損失肯定相當不小,整好和陳漢軍今日的損失差相仿佛。

但從士氣來講,吳軍就是大賺特賺了。

想想看,陳漢第一大將張定邊,卑鄙無恥地率領一支軍隊偷襲吳國公朱元璋,卻被不到十歲的吳國公世子朱標射瞎了一隻眼,狼狽逃竄。

這說明什麽?

如果說陳漢第一戰將張定邊很強,那就是吳國世子朱標更強!吳國世子朱標不到十歲就如此強大。豈不說明,天命在吳,吳軍此戰必勝嗎?

如果說張定邊不怎麽強……陳漢第一戰將都那麽弱,那不更是說明,陳漢軍實力不怎麽樣,陳漢軍此戰輸定了?

所以,在普通士卒眼中,吳國現在形勢確實是非常樂觀!

吳國大將呢?

別人不知道張定邊如何強大,他們還不知道嗎?朱標今日的表現如此驚才絕豔,吳國諸將實際上比普通士兵更加驚喜,更加相信吳國天命所歸。他們不可能如曆史記載一樣,發生喪失勝利信心之事。

當然了,與此同時,諸將也不會如同普通軍士那樣盲目樂觀。

今日朱標的表現驚才絕豔,邵榮的表現可圈可點,俞通海、廖永忠皆盡了全力……盡管如此,吳軍還隻是不勝不敗。

接下來的戰爭,吳軍到底該如何應對呢?

……

……

當夜晚間,吳軍旗艦,議事廳內。

“陳友諒能偷襲!咱們也能偷襲!不如,明日咱們也趁著硝煙彌漫的機會,偷襲陳友諒的旗艦,爭取一舉建功!”

“拉倒吧!陳友諒卑鄙無恥,最是多疑,能不防著這一招?依我看啊,咱們要想取勝,得另辟蹊徑!比如……比如……對了,·咱們可以不和陳友諒正麵決戰,直接退兵,鎖死鄱陽湖口。陳友諒要麽選擇棄舟登岸和咱們打陸戰,要麽餓死在鄱陽湖中!”

“退回鄱陽湖口?這是什麽餿主意?那不等於是咱們承認戰敗了嗎?陳友諒乘勝出擊,咱們恐怕會真的一敗塗地!”

“實在不行,派一支兵馬,偷襲陳友諒的老巢怎麽樣?丟了老家,陳漢大軍軍心混亂,咱們就有了可乘之機!”

“你以為,陳漢留守的張必先那麽好對付嗎?再說了,咱們二十萬大軍齊聚此地,才堪堪抵擋住陳友諒的進攻。現在,抽調一部分兵馬攻打陳友諒的老巢,恐怕還沒把人家的老巢攻下來呢。咱們的主力先吃了大虧!”

……

邵榮、常遇春、廖永忠、俞通海、郭興、朱亮祖、張興祖、趙庸等上百名吳軍大將,以及劉伯溫、張中、宋濂、楊憲等文臣,被朱元璋一聲令下,召集至聚旗艦議事廳,商議軍情。眾文武大臣臣紛紛發言,卻想不出什麽取勝的奇謀妙計。

忽地,郭興心中一動,高聲道:“靜一靜!大家靜一靜!大家聽俺說!俺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應該能擊破陳友諒的大軍!”

“哦?什麽法子?”

“俺聽人們說書講古,說曹操和孫權赤壁之戰的時候,用鐵鎖把麾下的戰船首尾相連。結果,周瑜用火攻之計,大破了曹操八十萬大軍!現在,陳友諒把他的大船,也用鐵鎖首尾相連了。大家說,咱們也用火攻之計怎麽樣?”

“敢情是這麽個法子啊!”俞通海大失所望,道:“郭兄弟你也不想想,你一個大老粗都聽過赤壁之戰的故事,人家陳友諒都是半個秀才了,能沒聽說過赤壁之戰?”

這話說到了關鍵!

後世許多人人都覺得,陳友諒太傻了,有赫赫有名的赤壁之戰在前,還采取了什麽鐵鎖連舟之策對付朱元璋率領的吳軍。這不是找死嗎?

事實,卻絕不像後人想象中那麽簡單!

陳友諒能從一個漁民的兒子,成長為縣裏的書吏,進而為陳漢皇帝,豈是什麽簡單人物?他的文化水平都能做書吏了,能沒聽說過赤壁之戰?

退一萬步說,陳友諒確實沒聽說過赤壁之戰。他麾下的文臣們呢?

陳漢太師國師鄒普勝,人稱邋遢道人、虱母仙,論能力不比劉伯溫差多少。陳漢大臣解開、解觀,那更是明代第一聰明人解縉的祖先!

這些人能想不到赤壁之戰,對陳友諒加以提醒?

事實是,在這些人看來,火攻之計,絕不可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