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做開明士紳
既然談到新稅製,朱慈炫索性提提另一事:“畢卿,待內務府規範後,不僅要繳稅,而且還得上繳部分利潤。至於多少比例,由財政部與內務府協商,前提是不能影響產業發展。”
“是,陛下。”
朱慈炫繼續道:“今後上書房管轄內的開支,皆由財政部從內務府逐漸接手。每年初,根據上書房本年計劃,製定財政預算,年底要進行財政決算,並接受廉政公署審查。”
“是,陛下。”畢自嚴應答一聲,內心又驚又喜。
他已大略明白,上書房財政部,職權比戶部大,職責範圍比戶部廣,並且更加規範有力。
可以說,它是一個加強版戶部。
“新稅製的事,先議到這裏,高伴伴你繼續說。”朱慈炫把話題拉回來。
高時明應聲道:“陛下,廉政公署可施壓,讓他們減租減息,以降低佃農和自耕農負擔,也可緩解土地兼並問題。”
土地兼並,絕對是王朝迭代循環的罪魁禍首之一。
朱慈炫有後世經驗,自然能解決,卻也不是短期內能解決的。
雖暫時不想動,但放任不管似乎也不妥,對此他頭痛得很。
可問題總歸要解決,於是他先問:“諸卿,現在的田租、借錢利息,到底有多高?”
畢自嚴天生就是個戶部尚書,他奏道:“陛下,開明士紳家田租有三成的,但基本是四成;豪強劣紳六成,甚至有高達八成的。借錢利息嘛,一年下來幾乎要翻一番。”
“這也太高了吧。年景好,百姓辛苦勞作一年,估計也隻能勉強糊口;可若逢災年,讓他們怎麽活呢?”
沒有怒斥豪強劣紳,朱慈炫態度卻非常明了,對此非常不滿。
大家目光都望向高時明,高時明接口道:“陛下,要是降得太低,縉紳估計不會接受,但既然開明士紳收四成,那臣就讓他們做開明士紳。”
“不做開明士紳,那就按大明律處置。”見幾個文臣臉色也些不虞,朱慈炫立馬點頭,定下此事。
“陛下聖明。”
高時明稱頌一聲,繼續道:“借錢利息嘛,臣覺得先要嚴禁利滾利,年息兩分為頂。”
他家當年深受利滾利之苦,進宮也為此故,故而他對放印子錢,深惡痛絕之。
“陛下,此利息過低,縉紳估計不會答應。”畢自嚴插嘴道。
朱慈炫則嚴厲道:“不接受也得接受,不然就不是開明士紳,要按大明律處置。”
動不動就搬大明律,眾臣偏偏對此無可奈何,因為乾聖已讓步,逼迫過甚會適得其反。
“高伴伴,還有嗎?”
高時明回道:“還可與其簽訂平價售糧契約,收租後除自用外,所餘米糧皆由內務府收購。”
他剛一說完,朱慈炫立馬擊節讚歎:“好!高伴伴之策,甚合朕意。”
隨後對眾臣道:“諸卿,隻要能搞到糧食,手段嚴厲點也無妨。再說了,平價售糧,銀兩或許損失了點,可也為他們搏得一個開明士紳的美譽。總的來說,還是賺多於虧。”
誰要開明士紳的美譽啊?
然,政治正確,無從反駁。
眾臣暗自腹誹一句,也唯有齊聲稱頌“陛下聖明”。
雖然成果不如自己所想,朱慈炫對此也算滿意,接著他提起信王奏疏中的另一策:“信王所獻以糧換鹽之策,諸卿以為如何?”
“陛下,此策甚好。”畢自嚴說的,就是上書房大臣的綜合意見,“長蘆鹽場,乃內務府直營,隻要有糧食送到洛陽,換多少都可以。”
朱慈炫點下頭,又問:“畢卿,為何隻送到洛陽?”
鹽業開中法,他大略了解,鹽商送糧到邊關,甚至在邊關墾殖,換鹽引兌鹽。
畢自嚴回道:“陛下,黃河通航水道複雜,運至洛陽的效率最高,且陳奇瑜大人坐鎮於此,也方便其調度。”
想了想,朱慈炫便同意:“嗯,那就下旨給陳奇瑜,讓他依黃河碼頭,建立軍營,以存儲糧食。畢卿,在財政部組建完備之前,這等糧倉先由內務府派人管理吧。”
“臣領旨。”
對乾聖的安排,畢自嚴甚感滿意,就如戶部管理太倉,這等大型糧倉自然由財政部比較妥當。
對以糧換鹽之策達成一致後,朱慈炫提起信王奏疏中的擔憂:“諸卿,北方鹽製改革,暫時對淮鹽影響不大,但以糧換鹽之策,卻是會極大損害其利益,難免會狗急跳牆。可有策解之?”
“陛下,可允許兩淮鹽商以糧換鹽。”畢自嚴建議道。
知道這是上書房的意見,朱慈炫禁不住眉頭一皺,他本意並不是恢複鹽業開中法,卻是要打破鹽業綱法。
以糧換鹽,而不是換鹽引,這是臨時性政策,最終還是要實行鹽業專賣製度。
思索一番,他搖頭道:“以糧換鹽,隻能對糧商開放。鹽商購糧換鹽,會引起糧食市場混亂,產地糧價大幅提升,這不符合朝廷利益。”
“陛下,如此的話,兩淮鹽商或許會暗中使絆子。”
畢自嚴的擔憂,正是朱慈炫的擔憂,目前控製力不足,他還不想動兩準鹽業。
這時,袁可立建議道:“陛下,孫傳庭即將南下,臣建議將漕運總督衙門,從淮安移至揚州,給他們施加壓力。”
“陛下,臣以為可。”孫承宗附和道,“另外,兩淮鹽商背後,是南京勳貴和六部文官,陛下也可下旨嚴查私鹽,以表明朝廷態度。”
大明官商關係,盤根錯節,觸一發而動全身。
朱慈炫相當頭痛,想了想收攏軍權方是善策,於是下旨道:“高伴伴,傳朕旨意,南京操江提督衙門,劃歸漕運總督府,令其沿江巡查私鹽。”
提前布局,一則給南京方麵一個訊號,二則在衛隊尚未訓練完畢前,孫傳庭有兵可用。
對此,袁可立點頭表示同意,雖在計劃外,但也不可因循守舊。
隨後他說:“陛下,京中發生的事,傳到南京有段時間了,相信南京勳貴和文官們,此時正在觀望。臣建議,不若放個消息過去,讓他們議罪。”
“陛下,臣附議。”一涉及到大事,基本是孫承宗和袁可立兩人在建議,“北京勳貴基本一窩端,相信南京勳貴此時正草木皆兵。給他們施加壓力,他們必不敢在鹽政上輕舉妄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