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國土分配
隨著雅羅斯拉夫的靈柩被安置完畢,這場葬禮也走到了最後。
都主教在眾人麵前為羅斯大公的靈魂作了最後的禱告,送上他真摯的祝福,宣告這場葬禮的結束,教士們再次唱起讚美詩,宣告一切的結束。
基輔民眾為他們的大公送上最後的禱告,他們也隨之散去,生活還得繼續,前來送行已是對這位統治者最大的肯定。
留下來的是基輔的權貴與體麵市民,以及留裏克的後代,還有雅羅斯拉夫的親兵們。
在場的留裏克後代們的內心中悲傷少了許多,隨之而來的則是嚴肅與期待,因為他們知道,馬上就是分割羅斯國土的時刻。
不過羅斯季斯拉夫的內心卻多了些別樣的情緒,雅羅斯拉夫比起曆史上早死了整整一年,曆史已經些許偏離了它原來的軌跡了,這可是他知道的曆史發生了變化……
“最後,我們將宣讀雅羅斯拉夫大公的遺囑,宣讀對子孫的告誡,以及……對羅斯國土的分配。”
都主教的這段話讓在場所有人的心都提了起來,所有人都無比期待,這就是分割羅斯的時刻。
雅羅斯拉夫的後代最為激動,這是他們期待已久的時刻。
在眾人的視線之中,伊拉裏昂都主教主動退下,而在他之後出現一個穿戴甲胄的身影,那個人在場所有人都認識,他就是基輔大公的親兵隊長——季卡。
對他來宣讀遺囑,眾人並不意外,季卡自諾城起兵之日便開始追隨大公,本就是雅羅斯拉夫最為信任之人,現在宣讀遺囑也是理所當然。
親兵隊長在眾人的視線下從身後侍者端著的盤子上拿起一封信,把它對著眾人展示,上麵有留裏克三叉戟的印章。
“我接下來講宣讀的是雅羅斯拉夫大公的遺囑。”
隨著親兵隊長的話語,他撕開了那遺囑的封印,把裏麵的羊皮紙攤開,開始了朗讀:
“我的孩子們!我就要離開這個世界了,你們要和睦相處,因為你們是同胞兄弟。如果你們彼此和睦相處,上帝就將同你們在一起,並幫助你們征服敵人,這樣你們將能和平地生活;如果彼此仇視,鬧紛爭和內訌,則你們將毀滅自己,也將毀掉祖輩留下的國土,而這是他們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才獲得的。所以你們要和平共處,兄弟之間要互相尊重。
現在我把我的基輔王位托付給大兒子,你們的哥哥伊賈斯拉夫。你們要聽他的話,如同聽我的話一樣,就讓他來接替我吧。我把切爾尼戈夫給予斯維亞托斯拉夫,把佩列亞斯拉夫給弗謝沃洛德,把羅斯托夫給我的孫子羅斯季斯拉夫,願上帝眷顧你們的統治,願你們仁慈的對待自己的臣民,阿門。”
宣讀完大公的遺囑,季卡對在場的諸位貴人鞠躬致敬,旋即退下,他扮演的角色已經扮演完畢,接下來故事就要交給大公的後代了。
隨著這遺囑,在這刻之後,羅斯國土上多了四位獨立王公,如今的羅斯國土被一分為五(算上波洛茨克公國),五位王公將屹立於此。
眾人對大公的安排驚訝但不意外,大叔就任基輔這是理所應當的,而二叔三叔本就已在切城佩城經營許久,把他們封到這裏也是理所應當。
至於羅斯季斯拉夫去羅斯托夫,一開始眾人還為之一愣,但旋即也反應了過來,這意外但又在情理之中,畢竟諾城是不可能交給他,這裏必須留在基輔王位主人的手中,那麽他可以去的地方,要麽是西南羅斯,要麽是東北羅斯——這是大家早就清楚的事情。
許多人的話語中不乏對羅斯季斯拉夫的歎息,讓這樣一個孩子去東北羅斯,真的是糟蹋他的功績啊,而且那片土地那麽荒涼,他真的待的住嗎?
羅斯季斯拉夫則在發愣,東北羅斯,居然是東北羅斯那個地方啊。
所謂的東北羅斯,在羅斯季斯拉夫還沒有穿越的那個年代,它是俄羅斯的中心,莫斯科的所在之地,但是在這個時代,它卻是一片無比蠻荒的地區,河灣與林地密布於其間,部落和自由農民分散居住。
而且還沒有直達東北羅斯的道路,東北羅斯之所以被稱為林後之地,就是因為它是身處那巨大的密林之後,想要前往東北羅斯,得先北上斯城,然後才能前往那片土地。
這片土地上隻有少量羅斯城鎮代表著文明與進步,而羅斯托夫就是其中最為繁榮的城市,當年羅斯人為繁榮的伏爾加貿易而來到這片土地,這裏就是他們最早修建的城市,現在它則已成為羅斯在東北羅斯最大的城市。
過了一會兒,羅斯季斯拉夫從出神之中恢複了過來,開始衡量起利弊,其實對前往東北羅斯這件事,他是一點都不意外,甚至還有些高興。
知道曆史的他很清楚那些富裕之地是會交給他的叔叔們,而他實際上的選擇隻有兩個,東北羅斯和西南羅斯。
東北羅斯我們已經講了,至於西南羅斯,這裏是以加利西亞和沃裏尼亞為中心的廣大國土。這兩個地方其實相差不大,東北羅斯雖然蠻荒,但至少深處內陸,還有龐大森林的庇護,免於遊牧民族的侵擾。
而西南羅斯雖然在南方農業條件更好,但是卻靠近波蘭和匈牙利,在曆史上這兩國一直對西南羅斯有著渴望,後來更是大舉入侵。
對羅斯季斯拉夫來說去麵對兩個封建王國實在是太困難了,而且這片土地上也一樣是遍布各種不服的部落。
可以說西南羅斯的危險反而更大,東北羅斯還更加安全,最大的威脅就伏爾加保加爾,但是伏爾加保加爾已經上百年沒有和羅斯掀起戰事。
不過想要開發這片土地,需要的資源可就多了。
羅斯季斯拉夫這樣想到,同時他也暗暗下了決心,他的謠言計劃得趕快來,他得用謠言讓自己招募到足夠的人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