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城市管理費
第二天。
閻應元帶著李二狗和十幾名錦衣衛來到了李掌櫃的布莊。
滿臉是傷的李掌櫃看見李二狗帶著一大群錦衣衛,心裏頓時咯噔一下。
硬著頭皮,李掌櫃走上前來說道;“這位大人,不知……不知……”
閻應元見李掌櫃有些緊張,連忙笑著說道;“李掌櫃,不要害怕,前日那個女子是舍妹,我叫閻應元。”
聞言,李掌櫃頓時放下心來,連忙說道:“原來是恩公,不知恩公此來……”
閻應元對掌櫃的說道:“李掌櫃,咱們進去說,如何?”
“對,對,恩公,這邊請。”
李掌櫃的說著請閻應元進到店裏麵。
閻應元轉頭對外麵的錦衣衛說道:“你們去街麵上轉一轉吧。”
又對旁邊看熱鬧的人群說道;“你們也可以進來聽聽。”
人群中又膽子大的見不像是禍事,也就跟著進來了。
閻應元進店之後對李掌櫃問道;“李掌櫃,生意怎麽樣?這幾天還有人來找麻煩嗎?”
李掌櫃的忙說道:“生意還過得去,就是……”
說著看了一眼李二狗。
李二狗頓時臉上有些掛不住,急忙說道;“李掌櫃,那天確實是我不對,我都賠給你銀子了,再者說了,這條街上誰不都得交銀子嗎?”
閻應元瞪了李二狗一眼。
李二狗連忙止住了話頭。
閻應元看著李掌櫃的接著問道;“李掌櫃的,他說的是真的嗎?所有的商鋪都要向他們交銀子?”
李掌櫃歎了口氣說道;“恩公有所不知,那些有後台的大商賈們還好,像我們這種沒關係,沒背景的小商販,每月都要拿出大半的利潤來打點。
其實不隻是李……李小哥他們,還有順天府、武城兵馬司,便是一些會門也會時常上門討要。
這些人沒有任何一個是我們敢得罪的。”
周圍的眾人大部分也都是附近的商賈,聞言亦是七嘴八舌的說了起來。
閻應元聽完這些人的抱怨,對李掌櫃和周邊的幾人說道:
“若是錦衣衛派人每日在街上巡邏,保護大家的安全呢?
若是有人向你們行敲詐勒索之事,皆交由錦衣衛處理,你們願意嗎?”
李掌櫃和其他幾家商鋪的掌櫃聽完閻應元的話,頓時喜不自勝。
李掌櫃連忙對閻應元說道;“恩公,您說的都是真的?”
閻應元喝了一口茶,對李掌櫃的說道:“自然是真的。”
“那不知,需要我們做什麽?”李掌櫃有些遲疑的問道。
“每月拿出純利的一成當做城市管理費,上交錦衣衛。”
閻應元見時機也差不多了,直接對眾人說道。
李掌櫃他們一聽,臉上露出果然如此的神情。
人群中一個人問道;“我們為什麽要相信你?你要是收了銀子不辦事,我們能怎麽辦?”
“是呀。”
“胡掌櫃說的對。”
眾人頓時議論紛紛。
“砰砰砰。”
閻應元拍了拍桌子,朗聲說道;“本官,乃是陛下親自任命的錦衣衛指揮僉事,專門負責京城治安,到底能不能辦事,你們可以拭目以待。”
李掌櫃這時候起身說道;“恩公,我信你。”
說著回到櫃裏,拿出大約二兩銀子,交給閻應元。
並開口說道;“恩公,我上個月的純利有十多兩,就按二十兩算,這是二兩銀子,您收好。”
閻應元伸手接過,遞給旁邊的王書吏。
王書吏接過銀子,拿出一本賬簿,在賬簿上寫道;“某月,某日,收昌盛泰布莊李掌櫃管理銀二兩,編號零壹。”
登記造冊之後,王書吏又從李二狗身後的包袱裏,拿出一個小木牌和一個竹哨遞給李掌櫃。
並對李掌櫃說道;“李掌櫃,如果有人膽敢來店裏鬧事,就吹響哨子,或者是去大街上召喚錦衣衛過來即刻,剩下的事他們會處理。”
李掌櫃看著手裏的牌子和哨子,哨子還好,隻是普通的竹哨。
卻見牌子正麵刻著“錦衣衛城市管理司”幾個大字,底下刻著“京,零壹”的字樣。
牌子背麵則刻著錦衣衛的一把繡春刀。
旁邊的幾位掌櫃見竟然還有一個牌子,也紛紛湊了過來,圍在李掌櫃的身邊。
李掌櫃將牌子遞給那名胡掌櫃,轉頭對閻應元問道;“恩公,如果我下個月不再繳納這個什麽管理費,那這個牌子……?”
閻應元微微一笑說道;“錦衣衛會上門收回這塊牌子。”
“好!那我就試試!”
李掌櫃一咬牙說道。
畢竟這位閻大人的妹妹前日救了自己,而且這銀子也不是自己的,就試試吧,萬一管用呢?
這時另外幾名掌櫃,也紛紛圍著王書吏打聽牌子的事。
當聽到王書吏說需要看自己家賬簿,才能確定需要叫多少銀子。
這些掌櫃的開始把書吏往自家店鋪裏拉。
甚至有腳快的,已經把自家的賬簿拿了過來。
閻應元見事情進展的這麽順利,心裏雖說很是高興,但是對眾人說道;
“還是由我們挨家挨戶的辦理吧,大家不要在這裏打擾李掌櫃做生意了。”
眾人一聽,也是這個理,便紛紛散去了,隻是臨走時都向王書吏不斷的重複自家店鋪的名號,讓王書吏盡快給自己辦理。
直到一個時辰後,王書吏才辦理完最後一家。
這期間閻應元就坐在一處茶攤前,看著大街上來來往往的行人。
見王書吏從一家商鋪中走出來,連忙招呼他過來坐下。
給王書吏到了一杯茶,然後問道;“如何了?辦了幾家?”
王書吏先是將茶一飲而盡,然後才開口說道;“辦了七家,主要是查賬太費功夫了。”
閻應元又把茶給他滿上,說道:“先歇息歇息吧。過了近日,本官會再招募人手的。”
到了下午,收取管理費的事情變得不順利起來。
其實這才是正常的,上午的時候之所以那麽順利,那是因為李掌故的示範作用,沒有了帶頭的,這些平日裏向來謹慎的商人們,自是不願意掏銀子。
所以直到天黑,也才看看又收了及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