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被圍
範昭義看著一戰便損失一千多人的戰果,又看了看三道梁那片巨大的營地。
他知道,以其現有的兵力,已經不可能擊潰亂民了。
亂民經過這次交戰,已經有了作戰經驗不說,自己這邊一千多人戰死,絕大多數士兵的屍體都沒有帶回來。
這意味著亂民可以得到上千套盔甲。
自己已經錯過了擊潰亂民的最佳時機。
“來人,向留川傳信,就說我軍需要援軍,最起碼也需要兩萬人。”
“是!”
範昭義決定,調集更多軍隊,來進攻亂民們。
範昭義剛剛向留川城派遣出信使,一名身受重傷的騎兵,便出現在營地外圍。
受傷的騎兵很快被人發現,並帶到了範昭義麵前。
“啟稟將軍,大事不好了,我軍後勤運輸部隊遭到亂民襲擊,一千五百石糧食,二百名鐵匠,兩萬斤鐵錠,以及一起運輸的五百套盔甲,五百張弓,三萬支箭矢全部落入亂民手中啊!”
“負責押送軍需物資的兩百駐屯軍全軍覆沒了!”
“什麽?”
範昭義看著信使,不可思議的問道。
他實在沒有想到,自己的後勤運輸部隊居然遭到了亂民的襲擊,大批糧食和其他物資都被劫走。
有隻是因為沒有想到亂民會襲擊後勤部隊,所以大量的物資才隻讓兩百人進行押送。
可如今看來,自己太過輕視亂民了。
一想到後勤缺失的後果,範昭義就感覺自己要完了。
如今,大軍如今最大的麻煩倒不是糧食,雖然大軍攜帶的糧食算不上太多,但是維持全軍半個月還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真正讓範昭義為難的是,武器,盔甲方麵的情況。
之前為了快速進軍,範昭義除了糧食,並沒有攜帶太多的其他物資和人員。
尤其是鐵匠,本來他是想就地召集鐵匠的,隻是沒想到,亂民居然把附近的鐵匠都抓走了。
他隻能從其他地方調集鐵匠。
如今,一場大戰下來,不少士兵的盔甲,武器需要進行修補。
雖然說兗國軍隊的盔甲以紮甲為主,修補起來比較方便簡單,但是這隻是修補,很多士兵盔甲上的甲片損失嚴重,需要重新鑄造甲片,才可以進行修補。
而鍛造甲片,需要專門人員進行。
另外則是武器方麵,雖然說亂民缺少盔甲,隻是布衣,但是武器砍人砍多了,也是會卷刃,缺口的。
如果不及時進行修補,替換,這些武器在接下來的作戰中,將大打折扣。
而盔甲,武器的修補都需要讓專門人員來進行。
失去了兩百名鐵匠,意味著大軍在短時間內恐怕無法獲得新的武器盔甲。
大軍隻能使用原有的武器盔甲來進行作戰。
範昭義沒有想到,自己居然會被一群亂民劫了後勤補給。
而從這幾天的戰況來看,範昭義有一種感覺,亂民背後似乎有人在幫他們出謀劃策。
從組織亂民四處出擊,襲擊豪族,大戶,從而對朝廷施加壓力,迫使朝廷改變原定策略。
到率領亂民移師複雜地形地帶,避開在開闊地帶應擊大軍。
再到交戰時,亂民的布置和交戰時,亂民改變戰略的速度,到最後襲擊大軍後勤的種種情況來看。
這些亂民並不像不久前還是一些普通人,更像有一些熟悉兵法的人在指揮著他們。
一想到這裏,範昭義便意識到,大軍處境不妙。
可惜的是,範昭義還沒有下令大軍撤退,便收到了一個不太好的消息。
“報,將軍,不好了,亂民下山了,他們從多個方向出現,如今大營已經被亂民包圍了。”
範昭義看著大營四周的亂民,忍不住倒吸了一口涼氣。
因為他看見包圍他們的亂民起碼有不下七八萬人。
更關鍵的是,範昭義他看見了一支全部披著繳獲的盔甲,騎著馬匹,騾子,甚至還有騎驢的亂民部隊。
雖然說亂民手上的坐騎基本比不上大軍擁有的正規戰馬,但是要知道,自己麾下的戰馬不過數百,而亂民手上的馬匹,騾子,驢,加起來已經有上千的規模了。
這些身披盔甲,騎著坐騎的亂民,就在所有亂民的最前麵,一眼就可以看見。
這些亂民不但有盔甲,連武器也比其他亂民更好,己方遺留在三道梁那裏的武器,都裝備到了這些亂民身上。
同時,這些亂民也擁有大量的鈍器。
範昭義很清楚,這些亂民是阻止大軍撤退的最大障礙。
範昭義有信心用三千多人,在數萬亂民的包圍當中撕開一個缺口。
但是前提是趕在其他亂民抵達之前。
但是那些騎著騾馬,驢,穿著盔甲的亂民,將成為阻止大軍快速突圍的最大障礙。
一旦大軍開始突圍,這些裝備精良的亂民,必定會跟在大軍後麵。
如果大軍撕開一道口子,他們便會堵上來,而大軍撕不開口子,後果則會更加嚴重。
不過即使如此,範昭義依然決定組織大軍突圍。
大軍的原地算不上多好,繼續留在這裏,恐怕會被亂民徹底淹沒。
而突圍,至少還有一線生機。
……
就在兗國三道梁發生大戰的時候。
兗國內部災民造反的消息,也終於傳到了北陳的鄴城。
之所以北陳能如此快速的得到兗國的消息,完全是因為,無論是南梁還是北陳,都在兗國內部有大量的嗅探。
一般來說,這些嗅探是以商人的身份進入兗國的。
當然,很多嗅探本來就是商人,提供情報不過是順手的而已。
因為北陳會對提供情報的人獎勵一些東西。
而北陳和南梁之所以在兗國擁有如此規模的嗅探,則是和兩國的關係有關。
北陳和南梁互相敵視,兩方對於進入自己境內的敵方商人有著嚴格的規定,在防範對方商人刺探情報的同時,還會對對方的商人收稅,稅額還定的十分高昂。
所以兩國的商人為了交易更加方便,被收更少的稅,一般喜歡到兗國境內進行商業活動。
因為兗國國力不足,所以不敢得罪北陳和南梁任何一方。
隻能放任兩國商人隨意來兗國貿易。
這種行為雖然促進了兗國的商業,也增加了兗國的稅收,但是以商人為身份的兩國嗅探也可以隨意進入兗國。
所以在大多數時候,兗國對於北陳和南梁是單向透明的。
有時候,北陳或者南梁的皇帝,得知兗國的一些消息,比兗國皇帝都快。
因為大量的嗅探會及時把消息傳回國內。
而兗國的地方官,有時候並不會如實將發生的事情上報。
當陳希晏得知兗國陷入內亂的時候,他是非常高興的。
雖然說北陳不久前進攻兗國失敗,還損失不小。
但是那不過是一次試探性進攻,北陳並沒有拿出全力,而且還因為南梁的緣故,導致半途而廢。
所以在得知兗國能力亂後,陳希晏便想再次出兵兗國。
兗州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北陳必須要將其掌握在手裏,這樣北陳才可以南下攻伐南梁,一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