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軍製改革

十一月五日,蘇州。

無錫和嘉興都已經攻下並且派兵駐守,南京方麵和杭州方麵清軍暫時都沒有兵力來進攻,吳長慶他們獲得了暫時喘息的機會。

所以,趁這個機會,吳長慶把主要將領召集了起來,宣布軍製的改革。

“恭喜劉兄拿下了無錫,還殺敵上千人。”

眾多將領齊聚一堂,彼此寒暄了起來。

“哪裏哪裏,不敢和李兄比,李兄兵不血刃就拿下嘉興才是大功一件。”

劉漢三回捧了一句。

“聽說將軍要改編軍隊,不知道劉兄怎麽看?”

李紹斌問。

“這當然是好事了,將軍上次就說過如今的軍製不方便指揮配合,我覺得頗有道理。若是能夠把燧發槍平均分配,那麽單獨的一支部隊也就能夠擁有不俗的戰力。”

“錯錯錯,大錯特錯,燧發槍部隊和火銃軍都需要集中使用才有威力。”

王大勇有不同的意見。

“倘若火銃軍單獨成軍,遇到敵方騎兵如何應對?被埋伏近身了如何應對?”

劉漢三說道,他這麽說,其實最主要還是希望燧發槍分下來,自己能夠擁有一支燧發槍部隊。

就在他們激烈討論的時候,外麵傳來了一聲將軍到的聲音,眾人隨即閉上了嘴。

“諸位都坐。”

吳長慶坐到了主坐,然後眾將才紛紛入座。在這個時代,尊卑有序這些禮儀還是非常重要的。

在後世領導沒坐下屬先入座了,最多惹領導心裏不高興,以後可能會被穿一穿小鞋。但是在這個時代,要是吳長慶沒有坐下,下麵的誰就先入座了,那麽大家就要懷疑他的忠誠,並且以此為借口攻擊。

丟官應該是最輕的後果,嚴重點小命都保不住。

都坐下後,吳長慶開口道:“軍隊的戰鬥力來源於很多方麵,合理的配置就是其中之一。根據我們軍隊的特點,我們不能再保持原來大明的軍製,那樣會影響我們軍隊的戰鬥力。對於現在的軍製,大家有什麽見解的盡管提,然後大家一起討論。”

其實吳長慶心裏已經有了腹案,隻不過總得給手下一點提建議的權力,不能太獨斷了。

軍製的改革對手下將領的權勢影響還是很大的,一個不小心就可能會令手下心裏不滿。

看似簡單的軍製改革,其中的學問也是大了去。

吳長慶也是研究了兩個晚上,最終才拿出了一套相對較好的方案。

隨後,幾個將領展開了討論,說話的主要還是劉漢三等幾個從嘉定就起事的老將,他們跟隨吳長慶時間最長,也最有威望,也比較有話語權。

而像董天寶,他就非常知趣的閉上嘴靜靜的看著,反正吳長慶要怎麽改,他現在都沒能力反抗。

當然,吳長慶也不能隨意拿捏他,把他逼急了他也可以帶著手下轉投清軍,又或者成為流寇。

戴之雋偶爾還會插兩句話,吳易則也是和董天寶一樣沉默,他的實力在眾人當中最弱,自然也就選擇了低調。

一番討論過後,吳長慶開口了:“綜合了諸位的意見後,我已經有了初步的方案。”

吳長慶開始了宣布他的軍製改革,其中最方便改革的就是騎兵,這是個獨立兵種。

目前吳長慶他們有一千三百騎兵,兩千五百多匹馬。

騎兵可不是說一個人隻有一匹馬就可以了,最低配置也得是一人雙騎。

其中一匹馬是用來作戰衝鋒的,另一匹是用來趕路和馱物資的。

畢竟馬是生物不是機器,它們是會累的。

真實的騎兵打仗,絕不是影視劇中那樣子,騎著馬兒千裏奔襲,那根本不可能。真正的騎兵打仗,平時趕路大部分都在步行牽著馬,隻有開戰前才會騎上去。

一來是節約馬匹的體力,二來是保護馬兒的壽命。一天到晚都騎在馬身上,估計那馬得折壽一半以上。

這年頭的馬匹可比人精貴,將軍恨不的士兵背著馬兒走,是不可能允許士兵把馬兒當作坐騎經常騎的。

一千三百騎兵被編成了一個騎兵團,陳世昌任騎兵團團長。

而一個騎兵團又分成三個騎兵營,每個營四百人左右。

一般小規模的戰鬥,支援一個騎兵營就可以了,除非是大決戰,否則不可能整個騎兵團到處瞎跑支援。

還是那句話,馬兒精貴,將軍情願拿士兵的命去填,也不願意過度的使用騎兵。

騎兵過後就是炮兵,這個目前他們也很少,隻有二十門大炮,其中紅衣大炮十五門,另外五門是小炮。

炮兵被編成了一個營,由張軒逸指揮,擔任炮兵營營長。

張軒逸也是從嘉定起義時跟過來的老人,而且他以前還念過不少書,比較有文化,所以吳長慶提拔了他。

炮兵屬於技術兵種,以後隨著大炮越來越複雜,需要的知識將會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奧。計算曲線,角度,裝藥量,這些都不是文盲所能夠搞定的事。

炮兵也屬於決戰兵種,除非是守城戰或者大決戰,否則平時的小規模戰鬥也不可能動用他們。

接下來的便是重頭戲火銃軍,當中又分為燧發槍和火銃兩種。燧發槍威力無窮,火銃軍則是一般般,和冷兵器對戰略微占一點點優勢,但是優勢不大。反正最多一輪齊射,敵軍就能衝到他們麵前展開肉搏。

當然,一輪齊射再加上一輪手榴彈投擲,還是能夠在肉搏前消耗敵軍一兩成的兵力。

所以,他們的火銃軍也是主力部隊,很厲害。

燧發槍一共有三千五百人,吳長慶將之分成了三個團,每個團一千多一點點,吳長慶親自指揮這支部隊。

這支部隊平時主要用於支援,視情況支援一個團,由團長指揮。大決戰的時候則是他親自指揮,集中使用。

普通的火銃軍有兩千五百多人,被編成了兩個團。

剩下的弓箭手有一千人,被編成了一個團。

還有一千水軍,駐紮在太湖中,吳易任水軍團長。

最後就是冷兵器部隊,目前數量一共有一萬二,被分成了三個旅。

其中第一旅三千人,配上一千弓箭手,由王大勇任旅長,負責駐守嘉興一帶。

第二旅四千人,配上兩千五的火銃軍,由劉漢三任旅長,負責駐守無錫一帶。

第三旅五千冷兵器部隊,董天寶任旅長。

第四旅則是燧發槍部隊,李紹斌為旅長。

其中第三旅和第四旅,加上騎兵團,炮兵營組成了第一師,吳長慶任師長,親自指揮,駐紮在蘇州。這一支部隊是他們的核心主力,哪裏有決戰就調往哪裏。

戴之雋不再帶兵,作為軍師坐居中軍負責戰略規劃,統籌調度,後勤供應。雖然他不再帶兵了,但是權勢沒有變小,反而變大了些。

整個改編方案中,大部分人都是滿意的。

李紹斌執掌了最精銳的部隊,王大勇則是獨領了一軍,而劉漢三也有了他心儀的火銃軍。雖然不是燧發槍部隊,但好歹也是火銃,都是槍。

他的三個老將,都得到了大好處。

而原本兵力最多的董天寶,如今帶的兵力依舊沒減少,可以接受,畢竟他是降將。

對他來說,唯一有點遺憾的可能就是以後要被吳長慶直接指揮,沒有了獨立指揮的權力,不像劉漢三他們那樣自由。

唯一鬱悶的可能就是吳易了,雖然他幹回了自己的老本行水軍,但是兵力已經大大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