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中關村一日遊

在大家熱火朝天的議論這,馬嘯天反而平靜了下來,獨自來到一直心向往之的中關村;

中關村,華夏科技創新試驗田,也是所有科技人才向往之地,正如水木清華是高中生心目中的終極;

中關村的發展,也是我國改革開放成效的一種見證,一個特殊時期的偉大作品;

1980年,北京市海澱區海澱路東側的中關村小區,率先開辦“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門,主要以谘詢、新技術開發為目的,成為我國高新科技產業區的發端,也是最初的高科技雛形。

此時,中關村還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村”,有田、有地、有菜、有農莊,街道及兩旁樹木與鄉村小鎮沒什麽區別,正如深圳一樣,從當開始的小漁村發展起來。

1984年,已有40多家高科技公司在這裏注冊落戶,雖然當時這些公司規模均較小,投入也不大,卻是華夏高科技企業的先導,對於後來的高科技企業有著指明燈般作用。

1986年,中關村“菜地裏長出了計算機”,各種以微電子產業為主的高科技公司紛紛出現,呈現百花齊放的盛況,開始慢慢有“電子一條街”的說法,科技企業實體達140家之多。

1988年5月,鑒於中關村的高科技企業數量群體發展的規模和條件,為了推動科學體製改革,加速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北京市在海澱區規劃出一片範圍,建立外向型、開放型的北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

由相互連接的白石橋路、海澱路、中關村路及附近區域組成整個試驗區,包括電子一條街在內,給予優惠類的政策、服務,用來鼓勵、扶持高新科技企業,構成了海澱高新技術園的雛形,至此,中關村雛形漸成。

之後,中關村科技園區發展加快。

“知識創新工程”的啟動,再度確立了中關村在全國的地位,成為全國高科技最為集中之地。

北京市以中關村為核心,擬建全國最大的集研發、孵化、培訓、生產、貿易、服務於一體的綜合性軟件產業基地,讓中關村成為高科技的代名詞。

位於首都北京的中關村,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以及無與倫比的政策支持。

良好的開端:搶占新興工業先機,以電子一條街揚名,開創了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先河,成為全國各類高新技術區的鼻祖;

機遇:抓住知識經濟契機,成為全國科技經濟創新的重要基地,讓中關村發展更加迅速。

政策優勢:中關村及時獲取信息,爭取優惠政策,占盡政治中心北京的天時。

地理優勢:北京又是全國文化中心,有幾十所高等院校和上百個科研機構,保障人才;

中關村區內及附近就有中國科學院、北大、清華、北京理工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郵電學院。北京農業大學等一批科教中心,說是人才搖籃都不為過,畢竟國內數一數二的大學環繞四周。

中關村就近獲取知識技術,促進了產業化,坐享文化中心北京的文化核心區之地利,可謂得天獨厚。

事業部建立了“人才綠色通道”,促進了高層次人才的內外交流,中關村又有了“人和”之環境。

天時、地利、人和,中關村兼而有之,成為“中國矽穀”,也就理所當然了。

從北京市西北邊鎮小區一村到海澱園,再到五園一區,形成了中關村,而中關村則一直是我國高新區的龍頭區域,相輔相成;

從“兩通”、“兩海”到方正、聯想,再到新浪、網易、搜狐,中關村一直是我國高新技術的代表和先軀,當時輝煌的高科技企業就能發現其中端倪;

從電子產品到電腦一條龍體係,再到多層次綜合性軟件園,中關村一直是華夏知識科技創新的典範和模式。

以上林林種種,無不說明中關村的起點之低,而迸發出來的潛力之大,也是說明改革開放成效的日益顯著

晚上的中關村,高樓大廈林立,車水馬龍,已經是國際知名的地方之一,馬嘯天一個人在大街上晃悠,精神很亢奮,心理負擔沒有了,再加上自己又有錢,不需要為金錢發愁,所以是走走停停;

看到霓虹燈的閃爍,馬嘯天也頓時大發豪邁之情,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各種豪情湧上心頭。

咕咕咕,肚子發出抗議的聲音,原來,馬嘯天從中午吃過中餐後,下午聽到被調查,一直沒有心思吃飯,隻在飛機上吃了點,再加上剛才給大佬們的匯報,心力交瘁,吃飯更是奢侈,一直到現在,亢奮結束,肚子表示我也該上場了;

跟前找了一家酒店,點了餐,讓直接送到房間,洗漱完畢,晚飯已經放到房間,正在吃飯,手機也收到新聞的彈跳信息,新聞上都說馬嘯天沒有任何問題;

至此,心事徹底放心,困意來襲,接著看到那個國強資本被罰款,也是心裏樂嗬一下,估計對接他的劉經理倒黴了,不過也沒放在心上,畢竟其他公司的事情,自己也沒法幹涉。

夏天的太陽,總是比平時來的更早一些;

六點鍾,太陽日出東方,馬嘯天也起了個大早,洗漱完畢,就出門遊**中關村;

據說水木大學,北大等知名學府都在這邊,也可以去遊玩一番,也不枉這次北京一遊,下次就帶老婆過來當向導,她還可以故地重遊,馬嘯天老婆是北京碩士畢業,妥妥的北京通。

水木大學,華夏人民心中,最為神聖的學府,同時也是莘莘學子想要進入的殿堂;

水木大學(Tsinghua University),簡稱清華,誕生於1911年,因坐落於北京西北郊的清華園而得名。

剛開始名為“水木學堂”,翌年更名為“水木學校”。

馬嘯天一邊搜索關於水木大學的記憶,同時也是按照記憶中,語文課本裏麵關於水木大學的描述,向尋寶似得找來找去,不亦樂乎。

一會發現荷塘月下的場地,一會發現某某舊址,一會發現各種古建築,每到一處,還專門自拍留念,引得旁邊路過的水木大學學生紛紛駐足,不過也沒有多大驚訝,畢竟類似馬嘯天這樣前來拍照留念的人,多不勝數,大家都抱以微笑表示理解。

一上午時間,就這樣在閑逛的過程中,悄悄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