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第一次組隊探險

第十六章 第一次組隊探險

沒有樹屋群落還算不得什麽大事,畢竟柘村從山洞搬遷上樹端也不過十幾年時間,雖然出行不便,山洞的安全性與樹屋群落相比也不見得差了。

可一旦讓白蟻潮破壞了周圍的自然環境,事情就大條了,雖然楊帆還並不明白,事情為什麽會大條,但柘村人的反應告訴了他一切。

聽到白蟻可能成潮的消息,柘村眼下六個團級立刻決定組成一個探險隊,去出事點查勘一下詳情。

得知這個消息,楊帆威逼利誘,軟磨硬泡,終於得到了同去的機會,這還多虧前些日子那場戰鬥他表現良好,再加上一旁有巒猛給他求情。

經過一起養傷那段時間的相處,巒猛對楊帆已徹底改變了態度,宅男不善於跟人打交道,但是當得到別人的認同以後,那種木訥表現,卻很容易被當作是高深莫測,巒猛似乎就有些被迷惑。

這絕對是楊帆來到這個世界之後,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出行,事實上主要也是這個理由,讓他執著於走出去。

此時已是初冬了,還沒有下雪,不過氣溫已經明顯的降下來。

柘村人依舊還是半身**,隻關鍵部位拿獸皮遮住,氣溫的高低對於營級的他們根本無所謂。

但是外麵的世界變化的就大了,與二十多天前相比,參天巨木枯葉已盡數凋零,枝枝椏椏漫天裏伸展著,卻再也遮不住整個天空。

隻有少數已經進化出過冬本能的植物,還能保持著綠意,就跟溶洞左近那些植物一樣。

缺乏綠色植物支撐,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天空裏黃綠色的氣體,從樹木頂端幾十米高空已慢慢壓將下來,甚至將整個樹冠區都攏住。

這時候楊帆才知道,天空裏那黃綠的顏色並非是眼睛的錯覺,而是這個時代的常識,藍色的天空,金黃色的太陽,那已純粹是一種傳說了。

黃綠色的空氣似乎因為一些特殊的懸浮物,並不是劇毒的氯氣,但吸入過多會讓人產生幻覺,更會誘發一些稀奇古怪的病症。

幸虧綠色植物對這些懸浮物有很強的淨化作用,否則光是這樣的空氣,已經能讓人類乃至動物滅絕了。

柘村人的果斷行動也是基於同樣的理由——如果讓白蟻把整片森林蛀毀,失去了保護傘的參天巨樹,沒有樹屋住還是次要的,整個周邊地區都將沒辦法住人才是關鍵啊。

探險隊一路行去,因為始終呆在黃綠色的空氣裏,一行盡皆拿濕巾蒙住了口鼻,隻在樹頂狂奔。

巒蒼、岑淩、巒猛都是人猿泰山式的走法,彪悍粗獷,一停一行都能讓樹枝震顫,沐嫀、岩藏與三人也差相仿佛,隻是因為修習過輕身之法,縱躍間比較輕靈。

七人當中,最特殊的便是沐祖與楊帆。

沐祖具現火係魔法,動物變身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老家夥此刻已變成了一隻貓頭鷹,正在林木間翱翔。

至於楊帆,他不會飛,卻也沒用樹藤滌蕩,他有自己的工具——重新設定的殖裝。

I型是一根幾丈長骨棍,II型棍子末端會伸出道橫鉤來,伸棍,出勾,悠然一蕩,及至最高點,抽棍,伸棍,搭向下一道橫枝……

因為完全不需要尋找樹藤,他的速度,卻比那五人還要快上一線,玩過百戰天蟲的人,應該很容易想象這畫麵……

即便是在林端,七人速度至少也有十幾米每秒了,依照這個速度,十餘裏山路,五六分鍾也就可以趕到。

不過實際的路程顯然要遠遠超過這個預計,因為眾人的行程,經常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不得不繞遠,有的時候甚至會與前進方向完全相反。

已經出現過的原因包括——蜂巢密集區、毒蜘蛛捕食區、食人藤森林、王獸雲豹家族領地……而這還是少的呢,因為氣溫降低蛇類已經冬眠的緣故。

在這樣的森林裏趕路,就好像走一個迷宮,有的地方有路有的地方沒路,而最可怕的是,如果沒有足夠經驗,你甚至沒法知道,到底哪裏是活路哪裏是死路。

還是這句話,這個時代,就是這般危險的……

“這殖裝還真是方便,難怪最近總有些人磨磨嘰嘰想跟沐祖討晶核來用。”偶然間蕩過楊帆身側,看著他悠然自得的趕路方式,巒猛不由便道。

“隻是說來奇怪,殖裝學院裏的人也不少,怎麽從來沒見他們這種用法?不是殖裝出刀劍,就是弄一身鎧甲,自由變形還慢的要死,實在無趣的緊。早知道殖裝還有這種用途,說不定當初我也選了。”

懶洋洋打量巒猛一眼,楊帆微微一笑:“想要殖裝玩的好,就得先把數學學好。”

巒猛苦笑著摸摸鼻子:“你可別誑我。”

“真沒誑你,這可是我在殖裝上最重要的心得。”楊帆搖搖頭,經過接觸他當然知道,要讓眼前之人讀書,還是要他死來的容易。

殖裝,其實就是一種數據具現的能力,材料固定,具現規則固定,隻要能夠想象那最終構圖,就可以依據規則生出具現來。

隻是,這晶核係統的運算能力……或者說內存實在小的有些離譜,兩種形態的默認幾乎就已將之占滿,如果要進行額外的自由變換,速度慢的委實驚人。

想要讓速度加快,不是需要意誌多麽堅定,構圖多麽清晰,而是需要殖裝者能夠依據規則,將整個具現的步驟由開始到結束,想的通通透透,代替係統完成那些不必要的運算。

所謂的默認形態,其實就是具現過程經過優化並已被係統記錄下的造型。

所以理論上,如果你的空間構圖能力足夠強大,就算完全沒有默認,也能達到默認形態的變化速度,根據巒猛的描述,殖裝學院的學生顯然並未領悟到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