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養豬能手
刺激到楚天闊的,不隻是在海濱城市看到的國外品牌飼料火爆的場景,還有電視上的廣告片。
雖然楚天闊家是全村最早買電視的人家,而現在家裏的電視也是村裏最大最先進的,不過楚天闊並不喜歡看電視。
這可能是在上一世養成的習慣。那時除了電視機,還有電影,手機,平板電腦,計算機,人們的生活好像被各種各樣的屏幕分割開來,整個的世界就好像是隱藏在各類屏幕裏。
所以楚天闊基本上不怎麽看電視,想讓自己生活的更真實一些。
而侯小梅是喜歡看電視的,沒事的時候就坐在電視機前看看連續劇,等到了周末,憐憐和小重生一定會纏住看“西遊記”。
這一段時間,在連續劇的間隔,經常會播出一段豬飼料的廣告,被楚天闊注意到了:
廣告一開始,是一片荒涼的土地,觀眾看到的是低矮的茅屋和遍地的爛泥汙水,有幾個小孩子,穿著破衣服,臉上都是汗道子,正趕著瘦巴巴的豬崽到處亂跑。
接著鏡頭一轉,是一家有著高大的廠房和流水作業線的飼料工廠,在工廠裏,有很多工人正帶著微笑忙碌著,他們都穿著幹淨的工作服,心情非常愉快。
鏡頭再轉,汙泥荒地不見了,變成了一片嶄新的天地,豬變成了大肥豬,孩子也變成了穿幹淨衣服的孩子,一切都欣欣向榮……
這就是泰國的正強集團投放的一個廣告片。
楚天闊被刺激到了,因為這廣告的潛台詞非常明顯,明眼人一下子就能看出來。
正是有了國外的飼料,才拯救了中國貧窮落後的農民,才把那些瘦弱的豬變得肥壯!
開什麽玩笑!
豬,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傳統的六畜之一,哪家飯桌上離得開它呢?還用得著外國人的飼料來將豬喂肥?
楚天闊下定決心,入場豬飼料行業,其實也並不是一時的衝動。
除了上一世的記憶,還包含了他現在的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農民包產到戶,吃飽肚子的問題解決了,人們就開始追求吃一點肉來改善生活,而此時全國居民的物資供應還不是非常豐富,豬肉等食品是供不應求的,市場很大。
而且,因為楚天闊經常讀報紙的習慣,他早就注意到,國家有關部門已經連續十多年發通知,要求各大城市敞開供應生豬、雞蛋之類的食品,盡量的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早在1984年,總設計師鄧公就說過:飼料工業是一個很大的產業,應當在全國發展幾百個飼料廠。
當時,農業部迅速製定了相關政策。可以說,飼料業應該是我們國家開放最早的一個行業,整個行業有全國最早的外資公司,它的營業執照是外經貿部001號,說明這個行業開放度大,外資企業進來最早。
而國內的豬飼料企業呢?此時還大部分歸在糧食係統,一些糧食局下屬的國營企業在生產和經銷豬飼料。
現在是外企和國營企業兩分天下的局麵,而楚天闊要入場,下定決心要把市場做成天下三分的格局。
私營企業一定可以做大做強。
戰略定下之後,春雨公司就開始著手轉型事宜。
冀永強聯係了在外求學的大學生葛青藤,請她重點關注和收集關於豬飼料以及豬的營養學方麵的知識,以幫助公司積累技術。
葛青藤被派到加拿大去學習一年,就是為了讓公司的技術骨幹能開拓視野,具備國際水準,下一步,楚天闊決定派更多的年輕人出國學習。
要想轉型,重要的是做好兩項工作,研發和市場。
楚天闊帶著趙六,先是在本地開展調研。
他的二叔楚豐國家的堂兄楚強是個養豬能手,以前在國營養殖場幹,後來國營廠效益不行了,把廠區分成了若幹小塊,承包給個人,楚強便承包了兩個養殖區,開始自己幹。
他倆感到養殖場的時候,楚強正在喂食,口中不停的喚著,“咯,囉囉囉囉!”
這個養殖場被楚強收拾的比較幹淨,不是以前的爛泥坑,而是蓋起了磚瓦房,在豬睡覺的地方還鋪上了稻草。幾十頭豬聽到楚強的召喚,“呼嚕嚕”的叫著,奔向了食槽。
其實,當一頭豬也挺好的,餓了有人喂,懶了就躺平在地上睡覺,隻要你不怕自己被養肥了之後挨上一刀,這樣的日子也不錯。
“天闊,你怎麽來啦?”
“我來看看你豬養的咋樣。”
“好著哩!你看看,一個個膘肥體壯的,等這一批豬出了欄,又能賺一筆,到時請你喝酒啊。不過,沒有你那鵪鶉飼料廠掙錢。怎麽,我聽說最近的鵪鶉行情不行?”
楚天闊點頭,“對啊,以後不打算養鵪鶉了,飼料方麵呢,也想轉型到豬飼料。你這個養殖場,飼料從哪買?”
楚強指了指旁邊的編織袋,“正強啊,現在哪家養殖場不用正強的飼料?都排著隊買!以前呀,我用的也是星海飼料廠的飼料,可飼料吃了不少,豬不長膘,你說急人不?
自從用上了這正強飼料,咱也別說外國的就是好,可效果是非常明顯!
就是這種全價飼料,真好用!你看看我這豬養的,這種飼料豬吃完後,毛色發亮、料肉比高、出欄也特別快。
現在啊,就認正強飼料,原先的星海飼料也是老牌子,曾經暢銷,可現在都不行了,沒人買!
而正強飼料呢,有時候買不到,你還得向經銷商送禮才行,你說說,這叫什麽事!”
楚天闊走到那編織袋前,仔細查看了外包裝,然後抓出一把飼料來仔細研究。
以前我們國家喂豬,主要是用青草、大麥等,糖分有餘而蛋白質含量嚴重不足,營養成分更談不上,隻是讓豬吃飽而已。
而國外的這款正強飼料呢,注重營養,轉化效率高,豬吃了之後很快就長膘,而且提高了出欄率,一年一次出欄,提高到了一年三次,大大提高了養殖戶的生產效率,也怪不得受到廣大農民的熱烈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