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3章 欣欣向榮

第693章欣欣向榮

崇禎元年正月初一,曆史在這一天翻開了新的一頁,這一天,大明內閣選舉終於拉開了序幕。

雖然大明的第一次選舉,有很多不足和不完善的地方,整個選舉過程都充滿了陰謀詭計的味道,威嚇、恐嚇、利誘、要挾等事件,層出不窮。但不管怎麽說,曆史的步伐終於向前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三月中旬,內閣選舉的結果終於揭幕了。

不出所料,保皇黨以絕對多數贏得了內閣擬定的十一個閣老席位中的五個席位。這個結果雖然比魏忠賢預料中的要差,但是仍在保皇黨可接受的範圍之內,至少,這意味著他們保住了首輔的位置。顧秉謙終於得償所願,保住了他來之不易大明首輔的地位。

東林黨的成績同樣不令他們滿意,十一個閣老席位中,他們隻得到了三個席位。不過,至少也保住了他們在朝堂中的地位。

唯一另人出乎意料的是,複興黨居然也獲得了三個閣老席位,這讓不少人大跌眼鏡,驚掉了下巴。董宣武、郭振朝、徐光啟因此成為了新成立內閣的複興黨閣老。

在選舉前,人們普遍預測,複興黨能獲得一個閣老席位就算是很不錯了,畢竟在地方官員中,複興黨官員少之又少,完全無法與東林黨、保皇黨相提並論。沒想到,複興黨居然能夠做到與東林黨平分秋色,各獲得了三個席位。

最終各大報紙把複興黨的異軍突起的原因,歸結為董宣武一係列赫赫戰功所引起的。畢竟,在眾多地方官員中,既不屬於保皇黨人,也不屬於東林黨人的官員為數也不少。

這樣的結果,意味著任何一個政黨都不可能獨掌大權。

保皇黨雖然獲得了五個閣老席位,但是他們沒有獲得內閣席位的絕對多數。

按照之前三黨擬定的規則,未來的內閣將嚴格執行少數服從多數的決議原則,也就是說,如果東林黨與複興黨聯合起來,就有六個內閣席位,能夠否決任何保皇黨希望被執行的決議。

所以,保皇黨要想讓對自己有利的決議得到通過,就必須在東林黨和複興黨中選擇一黨,進行拉攏。

東林黨與保皇黨一直都是死對頭,保皇黨當然不會選擇拉攏東林黨,那麽,複興黨也就成當然的選擇。

東林黨同樣處在一種與保皇黨相似的處境,為了未來的五年裏不被保皇黨狠狠地打壓,他同樣需要複興黨的支持。

一時間,複興黨雖然隻掌握了三個內閣個席位,卻成了朝局的關鍵。真正的把握住了朝堂的風向。這種情況,被各大報紙戲稱為“具有決定意義的絕對少數”。

在董宣武的一力堅持和推動下,大明的各部的改革也開始啟動。大明向著現代國家方向,緩緩轉變。

由於擺脫了遼東戰亂,大明內部也沒有發生大規模農民起義,董宣武從倭國那裏弄來大量的銀子。大明終於有銀子從呂宋、占城、暹羅購買來大量的糧食,而且隨著高產作物的推廣,大明各地的糧荒終於有所緩解。

在複興黨的提議下,大明大麵積的修整道路、水利工程,推進工業化和商業化建設。

為此董宣武提出的一係列口號,幾乎刷滿了大明的大小城市的大街小巷。

比如:“要想富,先修路!”

又比如:“農業保國,工業強國,商業富國!”

……

鑒於大明的鋼鐵產量、水泥產量不斷擴大,董宣武也不知道從哪本書上看到了古代大秦驛道的圖樣,突發奇想,建議在大明國內仿照大秦驛道,鋪設一種叫“鐵路”的東西。

董宣武要鋪設的的確是鐵路,穿越回大明的他,比誰都清楚鐵路的巨大潛力和意義。在他的堅持下,對此不甚其解的內閣和皇帝終於同意先在京師與通州之間鋪設一道鐵路,看看效果是否真的有董宣武所說的那麽神奇。

當然,後世的蒸汽火車頭是沒有,但是平遼之戰中,大明繳獲了大批的戰馬,這些戰馬不能白養著,尤其那些受過傷,不適宜再上戰場的戰馬。董宣武決定先用馬替代蒸汽火車頭,拉著車廂在鐵軌上跑。

在這一年,大明皇家科技院爆出一個好消息,經過數年投入大量銀子和人手研製的蒸汽機,終於出了成果。崇禎一式蒸汽機問世了。

雖然崇禎一式蒸汽機隻能把約兩成的熱量轉化為動能,個頭也比較打,足足有一間房那麽大,而且經常會出故障,但已經具備了商業化的條件。大明的工廠終於可以告別必須建在大江大河兩岸,靠水車帶動的時代。

以此為基礎,董宣武立刻籌建起了巨力蒸汽機廠。

初出來的蒸汽機受到了不少人的嘲笑,有人說,與起買個這玩意,還不如多買幾頭驢,蒙上它們的眼睛,拉動轉盤轉動,花的錢更少。

毛毛蟲雖然很醜陋,那是因為他還沒有破繭而出,化為蝴蝶。

雖然並沒有多少人真正看好剛剛麵世的崇禎一式蒸汽機,但還是有不少嚐到工業化大生產帶來甜頭的工廠主決定嚐試一下這個巨大的新玩意。

蒸汽機首批訂單就達到了兩百二十台。

崇禎元年十二月,首條京城到通州的鐵路終於鋪設完成,相應的車頭和四節載人車廂也生產出來了。一切都很簡單,並不複雜。所謂的車廂,不過是在開了窗的大木箱下麵安裝了一些輪子。

在人山人海中,崇禎皇帝、董宣武和近兩百人乘坐這種在鐵軌上跑動的奇異“馬”車。

人們被眼前的情況驚呆了,二十匹馬拉動著載有近兩百人車廂居然真的在鐵路上平穩地行駛起來。雖然速度並不快,比步行快不了多少。可是那畢竟隻動用了二十匹馬呀!試想一下,如果用這樣的“馬”車雲運送貨物,那效率不知要比原來的馬車提高多少倍。

在乘坐“馬”車去了趟通州又返回京城,崇禎皇帝和大臣們對這種“馬”車,十分滿意,平穩、空間大,沒有絲毫的顛簸趕,十分舒適。

於是修建鐵路的計劃在大明大舉展開。

為了供應鐵路所需要的鋼材和水泥,各處的鋼廠和水泥廠大舉擴容。

鐵路的出現,大舉地刺激了大明的工業化生產。大明境內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