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學曹操

17學曹操

?????胡廣稍微一愣,語氣略微帶著氣惱道:“哼,他們還沒有這個膽子!”

“那就是你讓他們感到自危了!”園嶠聽了,順口一說,從語氣上聽出來,似乎沒怎麽在意了。

“不可能!”胡廣一聽,下意識地否認道。

園嶠沒答話,顯然是不關心後續的事情了。

胡廣覺得沒趣,便點了離線,從聊天群係統裏麵退了出來。忽然之間,他一下想起什麽,頓時愣住了。

原本的崇禎皇帝登基後,對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恨之入骨,不但對魏忠賢鞭屍梟首,甚至在大臣呈上閹黨名單後覺得人數遠遠不夠,還要擴大打擊麵,又抓了不少人。就算是案子結了之後,借口閹黨之名的黨爭也依舊不斷,因為有效。

想到這裏,胡廣忽然好像有點印象,在曆史上,崇禎朝的文官和宦官的關係似乎不錯,以至於廠衛都沒什麽作為,在那些文人的筆下,說這一朝的廠衛是忠義之士。簡直是嗬嗬了!

再聯想起崇禎皇帝上吊的時候,身邊隻有一名太監王承恩,文官武將紛紛投降,甚至還包括了一大批太監。這種現象,難道是簡單地歸結為這些人貪生怕死?難道就沒有一點崇禎皇帝本身的因素?

這時,胡廣想起了孟子的一段名言:“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這段話雖然有點絕對,可也不無道理,至少崇禎皇帝原本的下場,多少都反應出這點來了。雖然也有臣子殉節,可這是在儒家思想千年熏陶的背景下的。想到這裏,胡廣心有所悟。

正在這時,外麵的王德化似乎等不及了,又低聲稟告道:“陛下,奴婢還隻是簡單一查,然牽扯之大,已是觸目驚心,更是涉及不少掌印太監,請陛下過目。”

胡廣聽了,眉頭一皺,忽然對外麵說道:“傳旨,內宮十二監、四司、八局少監以上全部禦書房候駕。”

王德化聽得心中一喜,看來陛下是生氣了,怕是要殺一儆百。嗬嗬,看你們平日裏不尊重咱家,這會,咱家掌握這些真憑實據,定要讓你們好看!

他如此想著,便馬上大聲應道:“奴婢遵旨!”

王德化的動作很快,不到半個時辰,人就差不多都齊了。

而後,胡廣擺駕禦書房。這一路上,那些伺候的宦官宮女個個戰戰兢兢。別人或者不知道情況,可他們是輪值的,大概知道接下來要發生什麽。有不少個心中甚至非常害怕,因為搞不好就能牽扯出他們來。

禦書房內的少監太監們,都是內宮實權人物,在緊急趕來的時候,多少都有了解到發生了什麽。頓時,不少人臉色慘白,看向王德化的眼神中,憤恨、嫉妒、後悔等等都有。

禦書房內,唯有王德化昂首挺胸。他心中猜著,陛下選擇在禦書房,顯然是要針對這事,大加處置了。以陛下的脾氣,這次怕是有不少人要人頭落地了!想著想著,他心中便得意得很。

甚至在皇帝駕臨之時,一片尖細地恭迎聲中,就數王德化的嗓門最大,力氣最足。

胡廣坐定之後,看著底下跪滿的一群太監少監,沉默了片刻後,眼睛便看向早已翹首以待的王德化。

接到提示,王德化強壓著心中的興奮,重新從袖子中取出一疊折子道:“陛下,奴婢所查宮內裏通外者,皆在這裏,請陛下過目。”

禦書房內除了他的聲音,再沒有別的一絲動靜。等他話音落了之後,更是靜悄悄地甚至連呼吸聲都聽不到了。

但皇帝竟然也沒說話,也沒示意,讓王德化就那麽舉著一疊折子僵在那裏,使得他很是有點意外。

過了好一會,胡廣才緩緩地開口了,聲音有點嚴峻:“朕雖然沒看名單,可也能猜出來,那一疊折子中會有你們中的不少人。內侍通外臣,爾等不知道是大忌麽?”

皇帝發怒,還說這樣的話,禦書房內所有人,包括王德化都不敢直麵胡廣,紛紛伏身貼地,不敢動彈。甚至有不少人的後背,已全是汗了。

胡廣掃視著他們,感覺到他們的害怕,便和緩了點口氣道:“然則你們這些人是朕的心腹,朕才讓你們坐在這些位置上,為朕辦差。看在過往的份上,朕這次饒了你們。但敢有下次,朕誅他九族!”

這種情況下,就算是心有不甘的王德化,也不得不跟著其他人一起,大聲謝恩。

等到禦書房內重新安靜下來後,胡廣示意一下道:“燒了!”

王德化聽了,心中落淚。不過再是不舍,也沒辦法,隻好起來,把手中的那疊折子丟進邊上的一個取暖的碳盆中,看著一番心血,用來攻擊他人的利器化為灰燼。

其他少監太監見了,明白皇上這是學曹操燒書信的典故,以此來示意他不再計較,原諒了這次,不由得心中很是感動。

“叮,成就值+1,來自太監沈良佐!”

“叮,成就值+5,來自太監高起潛!”

“叮,成就值+1,來自太監曹化淳!”

“叮,成就值+5,來自太監李鳳翔!”

“……”

叮叮叮的聲音響個不停,除了王德化沒有貢獻之外,其他人都貢獻了成就值。胡廣瞄了一眼聊天群係統的左下角,看到成就值最終停在了381。

這一下,胡廣高興了,不錯不錯,完全是意外之喜啊!

不過在表麵上,胡廣還是保持著原樣,等到王德化回到原位後,才又說道:“爾等平時要多讀多看《內令》、《忠鑒錄》,不要出了內書堂就把這兩本丟一邊,否則不記得自己的本分,就容易走魏逆之路!”

他也是從原來崇禎皇帝的記憶中知道的,基本上重要職位的太監都是從內書堂出來的,不但得有文字功底,還要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這《內令》,就是太祖、太宗以來曆代皇帝對宦官的戒諭;而《忠鑒錄》,則收集了各朝各代奉公守法宦官的事跡,用以明代宦官效法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