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九章: 宏賜堡

第九百四十九章宏賜堡

得勝口關在得勝堡北麵,位於長城上,北邊是馬市。鎮羌堡位於得勝堡東北2裏的鎮羌堡村,長城以內,東拒飲馬河,嘉靖24年建。四城堡,又稱市場堡,位於得勝堡北部,同樣在長城內,是曆史上的馬市之一。得勝口長城向西連接拒牆堡,向東過飲馬後後向南一段後向東往鎮川口而去。噺⒏⑴祌文全文最快んττρs:/м.χ八㈠zщ.còм/

得勝堡內北側有一座磚結構的關口,外形方正規矩,四麵各有一個拱形入口,門洞的八根線條向裏縱深,慢慢變成曲線並相交於關口的中心點,保證了堅固性的同時,還不失美觀。

離開得勝堡,我們前往宏賜堡。宏賜堡也是明長城中的一段,是大同鎮重要關堡,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直接關係到大同鎮城的安危。嘉靖、隆慶年間蒙古貴族多次率兵南下,為打通道路,都是先攻下此堡。如今堡城砌磚早巳被拆光,殘土牆亦破壞嚴重,城南側牆基本已平,南門原為磚砌券拱門,今巳成豁口狀。

宏賜堡,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新榮區,可謂是明朝北禦蒙古騎兵的最後一道有力屏障。此堡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是大同的關節點,直接關係到大同鎮城的安危。其東是鎮川堡,北是得勝堡,西是鎮河堡,南是大同城,一度宏賜堡的軍事地位最高,設參將。嘉靖、隆慶年間蒙古貴族多次率兵南下,為打通道路,都是先攻下此堡。今堡城砌磚早巳被拆光,殘土牆亦破壞嚴重,城南側牆基本已平,南門原為磚砌券拱門,今巳成豁口狀。

站在村子裏向四周眺望,連綿起伏的丘陵之上,是一段段殘缺不齊的城牆,每個山坡上都有一個堡子,用以瞭望和傳遞軍情。

村民告訴我們,宏賜堡見於明嘉靖年間,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曆史,現在的村民都是祖上從山西省洪洞縣遷移過來的。走在村子裏,隨處可見這種保存較為完好的古民居,跟這個村子屬於同一時期的建築。

宏賜堡,始建於嘉靖十八年1539,萬曆二年1574磚包,原名紅寺兒堡,嘉靖年間建了邊牆五堡後改名為宏賜。宏賜堡周“四裏三十二步,高三丈六尺”。明時在此設守備,分守長城“十九裏,邊墩二十六座,火路墩八座”。

從宏賜堡向東,翻越一座方山,即可到鎮川堡。方山也叫平山,或者西寺兒梁山,或者孤山。東西寬約20裏,南北長約40裏。方山中的長城並不總是在山頭高地之間徘徊,方山腹地也有跌宕起伏的地形,有一段長城一頭栽入了地形複雜的峽穀之中,穀中還設有一處無名的關口,兩側的土崗上一邊一個土台子。

宏賜堡東南10餘裏處有一山巔,名曰平山,四望五堡俱在目中,凡標號召傳、合散呼斥,遠近皆可畢見。其上建置一座小堡,名曰會遠。會遠的南麵,方山的山鼻子上有一個大土包,是北魏文成帝文明皇後馮氏的永固陵,馮是北魏最有名的孝文帝的祖母,所以又稱為“皇太後陵”,距今有1500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