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4章 以一當五

“太保,不如意啊。”章楶說道。

議和肯定是不可能的,因此王巨很早就離開京城,沒有去陝西路,而是去了河東。

在未來,河東乃是重中之重,不是伐夏,西夏經過多次王巨多次蠶食式的征伐,早不是李元昊那個頑強的西夏了。但北方還有一個強鄰,遼國可以從府麟路南下圍魏救趙,支持西夏,可以穿過大漠,直接增加西夏的厚度,可以從宋朝挪出來的那個代州缺口南下,無疑在未來一段時間,河東路可能會經受著巨大的考驗。

並且在關健時刻,河東路還要支持伐夏,包括戰士,民夫,物資,大量牲畜車輛,同時如何以最小代價最快速度拿下西夏,王巨也要與章楶協商。

但兩人說的是另一件事。

遠赴中亞,擊敗北匈奴郅支單於與羅馬軍隊的大漢名將陳湯上書給漢元帝時曾說,宜縣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裏,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應當將砍下來的腦袋掛在蠻夷人居住的槁街上,讓他們知道敢於侵犯大治的尊嚴,那怕居住在萬裏之外,也一定要殺掉他們。

這個典故許多人都知道了。

不過王巨翻看漢書時,還看到他的一段話:往者之世,五胡當漢兵一,無他,甲堅器利,今日月稍跎,胡人亦明中原之法,亦能一兵當三胡。

以前,五個胡兵的戰鬥力才相當於一個漢兵,無他,器甲堅利,今天隨著民族交流,敵人也知道了中原的一些方法,器甲跟了上來,但就是這樣,一個漢兵仍相當於三個胡兵。

王巨感到惘然。

他還記得一段話,一個韃靼的戰士相當於五個明兵的戰鬥力,就記不得是明朝那個大臣說的了。

當然,這兩個評價不能完全相信的。就象宋朝士兵吧,公平地說,如果放在個體,一對一確實不如西夏士兵或遼國士兵,不過整合起來,就不好說了,因此比拚的往往是主將的指揮策劃能力,後勤供給能力,與其他的一些因素。

而且明朝士兵並沒有想像的那麽弱,比如永樂大帝五次進入大漠掃蕩,差一點將整個草原都掃空了,宋朝能否做到?

不過漢朝士兵確實很凶悍。

有人說司馬遷與其他史學家誇大了漢軍的戰果,比如四十萬匈奴大軍於白登圍困劉邦,匈奴那來的四十萬軍隊。

這肯定是錯誤的說法,就象石羊河的上遊,以前有兩個大湖,一個叫瀦野澤,麵積達到了一萬六千平方公裏,在它的西邊還有一個更大的湖泊,叫休屠澤,想一想後世鄱陽湖有多少麵積吧,三四千平方公裏!

即便到了宋朝水土開始惡化,這兩個湖泊麵積仍然有數千平方公裏。在弱水上遊那兩個湖泊號稱西海,麵積更是大得嚇人。

再比如巴丹吉林沙漠,到了後世沙漠裏麵幾乎看不到人煙了,但現在仍有許多綠洲,因此西夏不得不置了三個軍堡維持著秩序。

還有日月嶺以西,後世人口那麽多,那邊有幾個人?但在唐朝吐穀渾則能輕易的抽出幾十萬兵力,想一想那時居住著多少人口。

因此在漢朝時北方雖然苦寒,但遠比後世的要強,匈奴抽出來幾十萬兵馬並不奇怪,即便現在北阻卜如果一心開戰,也能湊出來十萬兵馬,況且匈奴的疆域遠大於現在北阻卜的疆域。

所以史書記載漢匈戰爭的傷亡數量是可信的,況且以司馬遷對漢武帝的仇恨,對戰爭的厭惡,對“黃老無為”的向往,也不可能去美化漢軍的戰果。

有了這些前提,陳湯這段話確實可以做為參考了。

難道一個漢兵真的相當於五個胡兵的戰鬥力?

與馬蹬無關,即便沒有馬蹬,終是清一色的騎兵,漢軍雖也有騎兵,但與宋初的軍隊一個樣,是以步兵為主雜以少量騎兵為輔的馬步兵結合的軍隊。

於是就著這個疑問,王巨寫信給了章楶。

兩人討論了許久,最終得出一些結論。

首先漢朝沒有對主將進行嚴重的掣肘,就象李廣下場有點慘,但仔細地分析,也不能怪漢王朝,人家就是那個製度,戰爭到來時,給你自由發揮的空間,立功了,嘉獎升官,失敗失誤了,必須進行處罰。

也不僅衛霍兩個外戚名將,陳湯、趙充國、馮奉世、程不識這些人對外戰爭中表現同樣也不弱。

因此這個少掣肘十分地重要,就象潘美南下,如果趙匡胤派宦官或士大夫對潘美進行掣肘,恐怕潘美也未必會順利平定南漢。還有王巨這次來西北,如果朝廷進行掣肘,甚至不用掣肘,隻要不配合,後果就堪憂了。

正是因為這條,才給了主將發揮才能的空間。

其次則是這個器甲精良,到了宋朝時,因為交流發達,這個器甲精良更不明顯了,就象西夏有夏國劍、冷鍛鎧、西夏弩,不過總體上技術要相對落後,又缺少資源,西夏相對要落後許多。

不過壞就壞在兩點,第一點宋朝官吏**,許多器甲質量嚴重不合格,即便王巨去了軍器監後進行了一係統改革,朝廷也處理了許多貪汙的官吏與匠頭,但還不能杜絕。

漢朝也有**,但問題是人家的製度是將兵一體製,器甲直接關係到能不能在戰場上勝利,自己能不能加官拜爵發大財,如果朝廷發放了大量不合格的器甲,各軍主將會同意麽?這便有效的杜絕了一些不合格器甲流通到軍中。

宋朝從“流將製”變成了將兵法,看似將兵一體製,然而事實依然受文臣節製,各個武將繼續做著傀儡,所以兩者性質不同,也注定了許多劣器的產生。

為什麽從這個以一當五的漢朝一直往宋朝身上引,其實就是借鑒了。

這些討論的結果,王巨後來還通報了趙頊與各個宰相,然後說了一個問題,全部搬抄漢製那是不可能的,漢製同樣有著嚴重缺陷,但不妨搬抄一部分,比如這個將兵法,同樣是將,但宋朝一將官員隻有幾營,頂多四千人就登天了,會產生什麽危害,因此不妨進一步放開各將主將的權利。

還有走私的問題,就象原來西北,西北商人購買西夏的青鹽,向西夏出售生鐵,前者舒緩了西夏經濟壓力,後者讓西夏得以武裝更多的器甲。

宋遼邊境那邊也有類似的現象,如河北因為遼鹽泛濫成災,一直無法執行榷鹽製度。

依章楶的意思,隻要查到相關的行為,無論是當事人,或者幕後人,都必須處決。

但這是不可能的,最好的例子就是晉商,後金軍隊攻破明朝城鎮,搶走了大量金銀,但這些金銀不能吃喝,相反引發了通貨膨脹,於是以範永鬥、王大宇、王登庫、田生蘭等八家為首的晉商違反朝廷禁令,向後金走私了八成的糧食、火藥、六成的金屬與鹽等物資,甚至向後金提供相關技術,以至後金火藥技術不亞於明朝了,還為後金提供明朝的情報,細致到了每個關口守將姓名、士兵數量與裝備細條,都透露給了後金。

****也有。

這極少數商人越有錢越貪婪,越貪婪越不愛國。

問題是這些人背後的關係圈錯綜複雜,用極個別人殺雞賅猴還可以,如果想杜絕必會掀起嘩然大波,敢警告燕軍旗,可敢警告鄉村教師?即便國家有這個雄心去整理,依然杜絕不了,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金錢故,兩者皆可拋!

不過在漢朝,因為匈奴野蠻,這種情況要好得多,所以造成了兩者器甲懸差之大,大到足以忽視戰馬的作用。

第三就是訓練有素,道理與前麵一個樣,放在宋朝因為製度問題,不可能實現了,且看各營指使,吃空餉,克扣軍餉後勤,用士兵做私活,於是文恬武嬉,戰鬥力低下。

但就是這樣,也比西夏那群散兵遊勇軍紀好得多。

第四就是實戰,屢戰屢捷所帶來的信心,以及朝廷與大後方的強力支持。

至於最最關健的是,一個漢兵是否能抵五個胡兵,王巨與章楶都不相信的,因為漢朝將士同樣是食素軍隊,以豆、粟為主。

隻是因為前麵幾個原因結合在一起,一個漢兵未必能抵一個胡兵,但一群漢兵就能抵五群胡兵了。

也因為這個原因,即便三國那麽一點人口(吳國亡時,全國能計戶數是1473423戶,口數是7672881口,實際口數估計不會超過一千六百萬,因此曹操寫了一首詩,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初期會盟津,乃心在鹹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力使人爭,嗣還自相戧。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打來打去,一百個老百姓隻剩下一個人了!),但就是這樣,曹魏仍壓著北方遊牧民族打。

然後到東晉,其實東晉對十六國戰鬥力並不弱,不說淝水之戰,桓溫與劉裕兩次北征,差一點收回了故土,可惜這兩人都是有野心的主,無意中原,拿下關中分別都撤軍回去了。劉裕之後的宋齊梁陳整爛掉了,那就不要提了。

再到隋唐,總體對遊牧民族表現也不弱。

然而到了宋朝,漢人的戰鬥力立即換了一個樣!

其實就是製度的問題。

當然,無論王巨或章楶不可能讓宋朝回到漢唐那種製度了,況且那種製度可能會形成一種強大的軍隊,但對武將不做任何限製,無限地放權,又擁有太多的兵力,對外部厲害了,可內部也生了一個個致命的腫瘤。

這是無奈。

不過對這個以一當五,兩人都豔羨啊。

想一想,以宋朝的財力,如果能培訓出二十萬這種“以一當五”的軍隊,哪裏還再乎什麽遼國,打就是了!

然而這是不可能的。

於是章楶便提到了王巨利用充足的財力,在華池縣訓練出的那支悍軍。

王巨也意動,因為未來將西夏拿下來,西方是不用考慮的,黑汗不足以形成致命性的威脅,要麽就是賀蘭山西邊大漠裏的一些遊牧民族,要麽是赤嶺以西的少量吐蕃人回鶻人,可能會有一些抄掠行為,但因為他們人口基數太少,根本不會動搖宋朝的統治。

因此重心立即轉移到了北方,西夏的地盤從整個陝西路變成了南北河套與賀蘭山,以及可能的居延海。但真正的重心則是在河東府麟路到代州這一線,向東延伸到河北路前線。

但象王巨那樣玩也是不可能的,非是章楶能力弱,而是整個河東路正規的禁兵、鄉兵以及弓箭手,達到了十幾萬人,不提裝備需要多少錢帛,就說象王巨那樣生生買來大批豬羊,強行提高士兵的身體素質,也會導致整個物價失去控製。再說,如果河東路這麽做,做為主力戰區的陝西路三十多萬禁鄉蕃兵,又該如何?

於是在王巨提議下,朝廷稍微增加了一些款項,用於姚麟所帶的那些官兵身上。

兩人現在說的就是這件事。

有了一些效果,但不是十分的理想,也不可能達到那個所謂的以一當五。

“太保,主要還是缺少遠征式的實戰。”

“遠征式?”

“漢唐軍隊之所以強大,不僅是因為戰事多,將士熟悉戰鬥,還有一個原因,他們時常長途跋涉到數千裏萬裏之外的河中、大漠深處作戰,這不僅會增加士卒相互的配合,也提高了士卒的韌性。雖然去年我們調動了許多將士去了銀夏作戰,但路程不遠,而且因為提前安排,我軍是以壓倒性的優勢擊敗夏人,缺少殘酷性的戰事,故對士卒戰鬥力增強有限。”

“也是啊。”

“另外與陝西路士卒不同,雖然我朝偶爾也調撥河東路士卒增援陝西路,但次數兵力終有限,宋遼承平時久,河東路成了二線所在,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河東路將士遠不是北漢時那支強軍了。”

王巨微微歎了一口氣,對於這一條,他比章楶知道得還清楚呢。

“太保,以我之意,最好調動一批精悍的禁兵前往河北路,進行換防。”

河東路將士多少還經曆過一些戰事,章楶過來又整訓了一年多時光,而河北路呢,豈不是更糟糕。

這是以防萬一的,如果遼**隊自河北路南下,河北路將士又不敵,到時候說不定就讓宋朝無法平滅西夏了。

但不可能將陝西路蕃軍調往河北的,他們也等於是鄉兵,豈能調赴河北?而且陝西路戰場還指望他們是主力軍隊呢。

那隻好矮子裏挑高個兒了,雖然陝西路駐紮的禁兵不行,不過這些年來,多次經過一些戰事,比河北路那邊的將士要好得多,換防數將過去,再加上原先在王巨建議下訓練的一批邊軍,雖不能說以一當五,甚至不能以一當一,但總比沒有要好得多吧,那麽出現萬一時,河北路才會平安無事,最少能堅守數月時間。但隻要數月時間,西夏也就拿下了,到時候兵力也抽出來了。而且在王巨建議下,去年朝廷刻意撥出大筆錢帛,將呂梁山與太行山的幾條山道拓寬,雖不能稱為平坦大道,但可以讓數千騎兵提前數月馳援河北路。

不過也沒有那麽容易,調撥那幾將官兵過去,能打的將士是不願意前去河北,還指望著立功受獎呢,不能打的,興師動眾地調到河北是不管用。

春天正式到來時,從陝西路必須趕到河北前線,並且還要提前請求朝廷恩準,時間十分緊張。

將一部分兵力調往河北,那麽必須從京城抽調一些兵力過來支援,然而有那個一土蓋天了,京畿兵力也不能讓它空著,所以必須要從河北路再抽調一些兵力返回京城,“以防”著王巨蓋了天……

這一來就複雜了。

王巨沉思。

“太保,聽說京城有一些傳言啊。”

“質夫兄,你也聽到了?”

“恩,這個傳言不好啊,為何朝廷不管不問?”(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