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共產主義是人類社會最崇高的理想_第一節 共產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第一節 共產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共產主義不是空想,而是科學,是因為它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這個規律是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之上,經過了社會主義的實踐檢驗,證明了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共產主義美好未來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十六大黨章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曆史發展的規律,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確的,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中國共產黨人追求的共產主義最高理想,隻有在社會主義社會充分發展和高度發達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堅持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走中國人民自願選擇的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必將取得最終的勝利。

一、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得出的科學結論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生產力是生產方式中最活躍的決定性的因素,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不僅決定生產關係的性質,而且決定著生產關係的變革。曆史上任何一種社會形態的確立,都是以一定水平的生產力為基礎的。人類社會到目前為止,已經經曆了五種社會形態: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人類社會從低級階段發展到高級階段,都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馬克思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裏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在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中,描述了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即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社會成員共同占有全部生產資料;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則;徹底消滅了階級差別和重大社會差別;全體社會成員具有高度的共產主義覺悟和道德品質;國家消亡。到那時管理公共事務的機構雖然存在,但它的社會職能已經失去其階級性質。這些特征,雖然隻描述了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大致輪廓,但它已經向我們展示出了一幅美麗的畫卷:共產主義是人類曆史最美好、最進步、最合理的社會製度。中國共產黨把實現這樣的社會製度,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不僅代表了無產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的最高利益,而且表明了共產黨人最高的價值取向。

二、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

我們黨把實現共產主義的社會製度作為自己的最終目標,不僅僅因為它是人類有史以來最美好的理想,更重要的還在於它反映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必然趨勢。資本主義社會是人類曆史上最後一個以私有製為基礎的階級社會,它的基本矛盾的發展,決定了資本主義製度一定要滅亡,社會主義製度一定要勝利,這是不可抗拒的曆史規律。資本主義把封建社會的小生產和自然經濟變為社會化的大生產,使生產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發展,這是曆史的一大進步。但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性和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製度下生產力和生產關

係矛盾的集中反映。生產的社會性表現為生產資料的使用不再是單個人的行為,而是一種日益複雜的社會行為。同時,還表現為生產過程和生產結果的社會性。隨著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協作的廣泛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產日益專業化,個體分散的生產過程演變成一係列企業和部門相互緊密聯係的社會生產過程。隨著分配和交換的進一步擴大,市場也進一步得到了發展,由單一的地方市場發展成了統一的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與之相適應,生產的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但是,生產資料的使用是社會性的,而生產資料的占有卻是私人的。共同使用生產資料的工人卻一無所有,但占有生產資料的少數人卻不勞而獲;資本家生產的目的不是為了社會,而是為了榨取更多的剩餘價值,實現對無產階級剝削的最大化。資本主義這一矛盾的尖銳化,加劇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20世紀前半葉,出現了生產的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人占有這個社會基本矛盾日益激化,自由資本主義發展到了壟斷資本主義,並且先後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和1929年、1933年的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到20世紀50年代以後,資本主義製度所固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並沒有因為西方國家經濟、科技的發展而有本質的變化。但是,自從社會主義這個資本主義的對立麵在世界上出現,並且顯示出巨大的優越性,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一方麵千方百計地同社會主義國家進行鬥爭,這種鬥爭盡管形式不斷變換,但從未停止過。同時,它們為了維護資本主義製度的生存和發展,對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某些環節和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的運行、管理機製作了不少的自我調節、改良、改善,包括借鑒社會主義的一些做法,從而使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不僅能夠容納現實的生產力,而且生產力還在發展,資本主義統治下的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也有一定程度上的緩和。尤其是二戰後,在資本主義允許的範圍內,他們在稅收、福利政策、企業組織結構以及加強國家對企業的幹預等方麵采取了不少措施,調節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對生產力發展的製約。特別是他們吸收和利用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為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空間。但是應該清醒的認識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自我改良和改善,並沒有觸動資本主義統治的根基,並沒有改變資本主義製度的性質,也沒有改變馬克思主義關於資本主義基本原理的真理性。西方國家大力發展“新經濟”,加速推動經濟全球化,造成了西方國家的財富不斷增加,但這些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裏,不可避免地會加劇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共產黨員要堅定理想信念,在認識上一定要清醒,決不能因為資本主義社會在具體演進中產生的一些繁榮現象,就否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科學論斷。

三、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實踐的充分證明

自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以來,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理論到實踐,獲得了巨大的發展。當時馬恩創立科學社

會主義理論,隻是諸多社會主義理論中的一個流派。以後它和工人運動相結合,發展成為浩浩蕩蕩的社會主義運動,並且創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自己的革命政黨——共產主義者同盟,人數從最初的四百餘人發展到1864年第一國際時的四十萬會員;到20世紀初,全世界的無產階級政黨已有二十八個,擁有三百多萬黨員。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開始向帝國主義過渡,壟斷為資本主義帶來了新特征,馬克思恩格斯的某些預言和結論沒有被證實。在這種情況下,修正主義思潮泛濫,給科學社會主義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和考驗。以列寧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者總結了帝國主義階段無產階級鬥爭的特殊規律,分析了當時俄國的客觀實際,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在這個理論的指導下,領導了俄國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把社會主義運動推向了新的**。在它的影響下,到20世紀40年代的中後期,世界上先後十幾個國家奪取了政權,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到20世紀80年代,由共產黨、工人黨執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有十五個。在第三世界新獨立的近一百個國家中,也有許多自稱奉行社會主義或宣布以社會主義為目標的黨,展示了社會主義的號召力。進入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會主義經曆了前所未有的困難,經過兩年多的劇變,蘇東地區九個社會主義國家發生了巨大變化,通過分裂和重組,形成了二十七個政治取向已不是社會主義的國家。一度間,西方反共勢力興高采烈,彈冠相慶,說什麽社會主義失敗了,共產主義將徹底消亡。麵對這些攻勢,鄧小平同誌嚴肅地指出:“蘇聯的演變並不意味著共產主義理想的失敗,而隻是社會主義一種模式的失敗。世界上一些國家發生問題,從根本上說,都是因為經濟上不去,沒有飯吃,沒有衣穿,工資增長被通貨膨脹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長期過緊日子”的結果。他進一步強調,“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隻能是死路一條。”他還強調,思想教育當然重要,但不是萬能的。不重視物質利益,對少數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寶貴的,沒有革命精神就沒有革命行動。但是,革命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隻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

蘇東劇變是多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西方“和平演變”得手和蘇東國家“改革”變成“改向”是兩個主要的原因。國內經濟沒有搞好和執政黨本身陷入了危機是兩個深層的根源。背離和拋棄了馬克思主義是一個根本的經驗教訓。而與此同時,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以來,我國社會生產力有了很大提高,各項事業有了很大進步,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人民生活明顯改善,黨領導的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共產黨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充分證明了社會主義的強大生命力6西方一些信仰共產黨的人士說:隻要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國的社會主義陣地不丟失,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就有希望,社會主義就依然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主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