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奧運百年

第一章

奧運百年

2008年8月8日,一個永載中華史冊的日子。現代奧林匹克運動這一世界性盛會終於在一百多年後來到中國。

奧運五色環,環環相扣,象征著五大洲的團結協作,象征著全世界的運動員以公平、公共、公正的態度相聚在奧林匹克賽場。回望曆史,在北京奧運會之前,世界上已經舉辦過28屆奧運盛會。那麽,奧林匹克運動會究竟起源於哪裏?中國人為了舉辦奧運會又經曆了哪些艱辛曆程?

奧林匹克運動會

奧林匹克運動會(Olympic Games)(簡稱奧運會),是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主辦的包含多種體育運動項目的國際性運動會,每四年舉行一次。奧林匹克運動會最早起源於古希臘,因舉辦地在奧林匹亞而得名。奧林匹克運動會現在已經成為了和平與友誼的象征,是一種融體育、教育、文化為一體的綜合性、持續性、世界性的活動,也是一種文化傳播的體現。

古希臘人有著豐富的宗教習俗和神話傳說,他們經常以各種祭祀競賽的形式表示對奧林匹亞諸神的膜拜。其中,規模最為盛大的祭祀活動便是膜拜諸神之王宙斯的奧林匹亞競技賽。關於古代奧運會起源的兩種傳說皆和這位奧林匹亞神山的統治者有關。

第一種傳說是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是為祭祀宙斯而定期舉行的體育競技活動;另外一種傳說則與宙斯的兒子赫拉克勒斯有關。赫拉克勒斯因力大無比獲得“大力神”的美稱。他在伊利斯城邦完成了常人無法完成的任務,不到半天便掃幹淨了國王堆滿牛糞的牛棚,但國王不想履行贈送300頭牛的承諾,赫拉克勒斯一氣之下趕走了國王。為了慶祝勝利,他在奧林匹亞舉行了一場盛大的運動會。所以,這才有了奧運會。

據記載,從公元前776年開始,伯羅奔尼撒的統治者伊菲圖斯將宗教與體育融為一體。他不僅革新宗教儀式,還組織大規模的體育競技、活動,並決定每四年舉行一次。時間定在閏年夏至後的第二次或第三次月圓時。所以,公元前776年的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就正式載入史冊,成為古代奧運會的第一屆。伊菲圖斯即是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創始人。

當時各個城邦有各自算年的方法,並沒有一個共通的紀元。但這並不影響各城邦之間每年度最重要的大事——希臘的運動大會。這些運動會一共有四種:奧林匹克、匹西亞、尼米亞與伊斯米亞運動會。這四個運動會以奧林匹克為首,依照順序分別在四個地點舉行,這樣形成的一個四年周期,稱為奧林匹克周期,成為城邦之間計算年份的方法。

參加第一屆古代奧運會的國家隻有三個國家——伯羅奔尼撒、伊斯利和斯巴達。當時僅有一個比賽項目——192.27米的場地跑。多利亞人克洛斯在192.27米短跑比賽中取得冠軍,成為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第一個項目摘得桂冠的第一人。後來,古希臘運動會的規模逐漸擴大,並成為顯示民族精神的盛會,比賽的優勝者也能獲得由月桂、野橄欖和棕櫚編織的花環等象征榮譽的獎品。

這一時期各城邦之間雖有紛爭,但彼此間卻有約定,即“奧林匹克神聖休戰條約”。條約規定,在奧運會舉辦期間,奧林匹亞山不再允許任何戰爭行為的發生,也不允許任何人帶武器進入比賽區域,所有通往奧林匹亞的道路暢通無阻,任何人都沒有理由阻攔他人。休戰期一至三個月不等,否則即是違背神的意願。這份神聖條約在希臘各城邦間流傳千年而未被廢除,直至古代奧運會陷入衰落。

古代奧運會自公元前776年的第一屆舉辦,一直持續到公元394年,曆時1170年,共舉辦293屆。公元前146年,羅馬人征服希臘,貴族奴隸主將奧運會當作消遣取樂的殘忍遊戲,甚至加入了人與獸角鬥的項目,體育精神逐漸喪失。公元394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立基督教為國教,倡導禁欲主義。他覺得奧林匹克運動會有違基督教教旨,便宣布古代奧運會是“異教”。至此,延續一千餘年的古代奧運會最終消亡了。

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經過一千餘年的實踐,給人類社會留下了一筆無以言喻的財富。它在體育的功能、道德、運動生理等方麵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尤其值得現代人推崇的是古代奧運會所形成的和平、公平競爭、追求奮進的“奧林匹克精神”體係。這不僅推動了當時人類社會的發展,而且為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複興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19世紀後,資本主義的工業革命促使人們的生活節奏漸漸加快,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提倡幸福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人們需要在快節奏的都市化生活中尋求到一種寓娛樂性和健康性於一體的全新競技項目。

當時,世界上很多學者都嚐試著複興古代的奧林匹克盛會。1834年7月和1838年8月,瑞典倫德大學教授斯卡圖在拉姆列斯療養地舉辦過兩次“斯堪的納維亞奧林匹克運動會”;1844年,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辦了為期兩天的“蒙特利爾奧運會”;1849年,英國的W.P.布魯克斯博士在馬奇溫洛克開始舉辦“奧林匹亞運動會”,這個運動會每年都舉行,持續了幾十年。

在這些追憶古代奧運會的盛會中,最出名的當屬“泛希臘奧運會”。1858年,希臘人紮巴斯受奧運會複興風潮的影響,向希臘國王奧托一世提出恢複“奧林匹亞榮光”的建議。國王采納了紮巴斯的建議,並授權他負責籌備工作。1858年,希臘正式發布了《奧林匹克令》,並於1859年10月1日在雅典舉辦了第一屆泛希臘奧林匹克運動會。

這次運動會遵照古代奧運會傳統,規定運動員必須具有希臘血統,並不許職業運動員參加。小亞細亞、亞曆山大裏亞和塞浦路斯的希臘人也前來參加了運動會。比賽項目有賽跑、跳遠、跨越障礙、撐杆跳高、擲鐵餅和拋高、投標槍、賽馬、馬車賽、劃船、遊泳、爬杆、技巧和平衡練習等。競賽優勝者被授予按古代奧運會傳統製作的桂冠和少量現金。

後來,希臘又分別於1870年、1875年、1887年和1889年先後舉行了四次奧運會。不過,由於這幾次比賽都是泛希臘性的,僅限於希臘血統的運動員參賽,所以沒有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

這些複興古代奧運會的嚐試,或由於組織不善,或囿於區域性,都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而真正使複興奧運會的夢想變為現實的,是法國人皮埃爾·德·顧拜旦。

皮埃爾·德·顧拜旦,1863年1月1日出生於法國巴黎的一個貴族家庭,在家排行第四,是家裏最小的孩子。1471年,他的一位先祖得到了國王路易十一授予的貴族稱號。他的父親夏爾·德·顧拜旦是個頗有名氣的水彩畫家,他的母親瑪麗也是貴族後裔。顧拜旦從他的父母那裏繼承了大筆遺產。

顧拜旦的童年是在諾曼底度過的。當時的顧拜旦非常喜歡拳擊、賽艇、擊劍和騎馬等體育活動,並喜歡畫畫,會彈鋼琴。1875年至1881年,古代奧運會的遺址不斷被發掘出來,這引起了顧拜旦極大的興趣。

顧拜旦對古希臘體育和古代奧運會有深刻的了解。他認為,古希臘的競技運動具有特殊的社會價值,它與藝術、品德高尚的公民共同構成了支持古希臘文明的三大支柱。顧拜旦對古奧運會也有特殊的感情。他曾經寫道:“古希臘曆史上,沒有任何事物給我的觸動比奧林匹克更為強烈。奧林匹亞是座理想之城,它是人們出於實用而造,後來卻因此為‘祖國’的象征,變得聖潔,令人神往。”這種感情是理智的,正是這種感情加上奧林匹亞考古的啟示,再與現代社會,尤其是現代體育發展的成就相結合,終於使年輕的顧拜旦醞釀成了一個宏願,一個創辦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宏願。他寫道:“德國人挖掘了奧林匹亞遺址,為什麽法蘭西不能著手恢複她古代光榮的曆史呢?”顧拜旦開始了複興奧運會的設想。

在1888年對各國體育狀況的調查中,顧拜旦發現了當時世界體育發展中一些普遍存在的問題:國內外體育組織矛盾重重,秩序混亂,而且互相對立,職業運動員增加,商業性嚴重等。他強烈地感到複興古代奧林匹克精神,以團結、友好、和平精神來指導體育競賽的必要性。他設想通過複興古代奧林匹克精神使現代體育運動更具生命力。這是顧拜旦積極複興奧林匹克運動的一個重要原因。

1892年11月25日,在法國田徑協會聯合會成立五周年慶祝大會上,顧拜旦發表了著名的“複興奧林匹克”演說,正式提出了複興奧運會的具體構想。他對與會者說:“我希望能同你們在符合現代生活條件的基礎上合作,籌備並完成一件有意義的大事——複興奧林匹克運動會。”顧拜旦“複興奧林匹克運動”的思想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和重視。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胚胎逐步成熟,並開始進入到具體籌備階段。

1894年6月16日,法國巴黎索邦神學院召開國際體育運動代表大會。此次大會為第一屆奧林匹克代表大會。會議召開一個星期後,即6月23日,大會通過了成立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的決議,而6月23日也就成了“國際奧林匹克日”(International Olympic Day)。當時,顧拜旦男爵擔任首任秘書長。大會決定在1896年召開首屆現代奧運會,希臘的曆史名城雅典獲得主辦權。

1896年4月6日,在愛琴海海風的吹拂下,雅典城的奧運聖火再度點燃,來自13個國家的311名運動健兒參加了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其中東道主希臘代表團有230名運動員參賽。首屆奧運會共設有田徑、遊泳、舉重、鐵餅、古典式摔跤等9個比賽項目。

開幕式上,希臘國王喬治高度讚揚了顧拜旦的貢獻。在開幕式典禮中,演奏了由希臘作曲家薩馬拉作曲、希臘詩人帕拉馬斯作詞的一首古典弦樂。這首樂曲在1958年被國際奧委會正式確定為奧運會會歌。

首屆奧運會上發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當時參賽的選手不固定,任何在雅典的外國人都可以報名參加。其中英國代表團就是由一名澳大利亞人、一名愛爾蘭人、四名到雅典旅遊的英國人和兩名英國駐希臘大使館的成員臨時拚湊而成。

那時的賽場上沒有專門的裁判員,甚至連計時員也同時擔負著多種職能。在田徑比賽中,所有運動員的起跑姿勢都不一樣,有站著的,有雙手叉腰的。唯獨來自美國的短跑運動員托馬斯在起跑線後麵挖了兩個坑,雙手伏地,兩腿前後分開。這種姿勢在今天看來是合理的,但那時觀眾們卻哄堂大笑,就連身旁的參賽運動員也紛紛發笑。可發令槍響後,托馬斯的起跑速度卻遠遠地超過了其他選手,最終以12秒的成績贏得了首屆奧運會的百米冠軍。

《擲鐵餅者》是古希臘偉大雕塑家米隆的作品,生動刻畫出男子在擲鐵餅過程中最具有表現力的瞬間。有趣的是,在首屆奧運會的鐵餅比賽中,所有參賽運動員都是模仿雕塑的樣子投擲鐵餅。而初次接觸鐵餅比賽的美國運動員——18歲的加列特,同樣靠模仿雕塑的動作,贏得了冠軍。

第一屆現代奧運會持續了10天。田徑項目中的12項冠軍都被東道主以外的國家奪得,僅剩下一項希臘的傳統節目馬拉鬆比賽。一位常年在比賽線路工作的郵遞員,最終為希臘贏得了榮譽。希臘王子陪他跑完了最後一段路,他成了希臘的英雄。

首屆奧運會上並沒有金牌。獲得冠軍的選手得到的是一張獎狀、一枚銀牌和一個橄欖花環,亞軍則得到一張獎狀、一枚銅牌和一個月桂花環,第三名則沒有任何獎品。首屆奧運會上,美國共獲得11個冠軍,希臘獲得10個冠軍位居第二。

第一屆現代奧運會後,顧拜旦當選為第二任國際奧委會主席。1912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的第五屆奧運會上,顧拜旦針對當時體育競賽中的一些弊端,發表了著名的詩作《體育頌》,獲得了本屆奧運會文藝比賽的金質獎章。1913年,顧拜旦為國際奧委會設計了會徽、會旗。會旗圖案白底,無邊,上麵有藍、黃、黑、綠、紅5個環環相扣的彩色圓環,她象征著五大洲的團結以及全世界運動員以公正、坦率的比賽和友好的精神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相聚。此外,他還倡議燃放奧林匹克火焰、設立奧林匹克杯等。在確定奧林匹克運動會口號的問題上,顧拜旦最初覺得應以“團結、友好、和平”的口號來指導比賽。後來,他的一個朋友狄東神甫提出了“更快、更高、更強”的口號,得到顧拜旦的讚賞,認為它體現了人類永遠向上、不斷進取的偉大精神,以後便倡議它作為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口號。

1925年,顧拜旦辭去了國際奧委會主席的職務。在他任職期間(1896—1925),國際奧委會成員由14個增加到40個,並先後成立了20多個國際專項運動聯合會。在他卸任後,被聘為終身國際奧委會名譽主席。1937年9月2日,他在瑞士日內瓦與世長辭。按其遺囑,他的心髒被安葬在了奧林匹克運動的發源地——希臘奧林匹亞的科羅努斯山下。

顧拜旦是世界公認的“現代奧運之父”,是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最偉大的創始人,正是在他鍥而不舍的努力下,才使奧運會的聖火在時隔千年後再度熊熊燃燒。

奧林匹克精神

百年來,奧林匹克運動會一直是風靡全世界的頂級運動盛會,再也沒有哪種活動能像奧林匹克那樣,讓無數人為之癡迷,為之奮鬥!這就是體育精神的力量,是奧林匹克精神的力量!

國際奧委會在《奧林匹克憲章》中,關於“奧林匹克原則”的條款中有這樣一句話:每個人都應該享有從事體育運動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視,並體現相互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奧林匹克精神。

很顯然,相互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就是奧林匹克精神的核心。

奧林匹克精神是皮埃爾·德·顧拜旦提出的。

為了把一種充滿活力的新教育體係介紹給祖國,顧拜旦從青少年時期起,就潛心鑽研同時代的不同教育體係和古希臘的曆史。他希望法國青年能接受一種新的教育體係,即在加強道德修養和增強信心的同時,鍛煉身體,培養勇敢精神和堅強的個性。通過對古奧運會的考察,顧拜旦認識到,古希臘人組織競賽活動,不僅僅是為了鍛煉體格和顯示一種壯觀場麵,更是為了教育人。他認為,體育競賽活動能磨煉人的意誌,培養人的個性,同時又能鍛煉身體。

顧拜旦一直致力於古代曆史和奧運會研究。當他聽到希臘的伊文格羅斯·瑞卜斯願為當地舉辦奧運會慷慨解囊的消息後,一個複興古奧運會的想法在他的腦海裏出現了——要像古希臘人那樣,通過體育競賽教育青年。從此,他便周遊世界,到處宣傳自己的主張。

顧拜旦提出複興奧運會的主張並不複古。他建議恢複奧運會的組織形式和慶典儀式,但又認為有必要注入新的成份以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運動會的國際性,運動形式的多樣性,運動員的業餘性,以及人民之間的友好合作,將使世界和平得到鞏固和加強,種族歧視也將被廢除,這便是奧林匹克精神。

當時,歐洲國際爭端加劇,戰爭危機日益加重。在這種形勢下,顧拜旦萌發了通過借鑒古代奧運會“神聖休戰”的和平理想來促進當今國際和平的構想。在他看來,人們的誤解、偏見導致了戰爭,因此要消除誤解、偏見,進而消除戰爭,創造和平,首先“要讓世界人民彼此相愛”,而要達到這一目的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將各國青年定期聚集起來,讓他們在體育比賽中相互了解。這種定期聚會,就是被顧拜旦稱為“競賽世界語”的奧運會。這也是顧拜旦積極複興奧林匹克運動的一個重要原因。

1894年,顧拜旦召集了第一次國際體育大會,會上提出了複興奧運會的建議並得到讚同,於是,成立了國際奧委會。

1896年,第一屆現代奧運會獲得極大成功。奧林匹克精神誕生了。奧林匹克精神的目的在於促進人類的精神發展,以此造就全麵發展的人。它的意圖是教育人,鍛煉人的性格,培養人的道德,發展古希臘人的理想——“美麗、健康”。奧林匹克精神的教育對象不隻是那些參加體育運動的人,還包括人民大眾。

奧林匹克精神是現代社會文明的一大奇跡。它期望建立一個沒有任何歧視的社會,培養人們之間真誠的理解、合作和友誼,承認在平等的條件下為獲得榮譽的公平競爭,為人們在社會的其他領域樹立了一個獨特而光輝的榜樣。

顧拜旦認為,奧林匹克精神是一個國際體係。它是完全獨立的。因此,他從一開始就不允許任何來自政治、經濟或社會的因素對其進行幹涉。他還為此創建了一個獨立的國際奧委會,規定了國際奧委會的主要職責是,用其忠誠和獻身精神來保證奧林匹克理想和原則的實現。通過這種方式奧林匹克精神的自主獨立在世界範圍內得到了保證。

奧林匹克精神是奧林匹克運動的實質內容。《奧林匹克憲章》指出,奧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精神。它包括參與原則、競爭原則、公正原則、友誼原則和奮鬥原則。

參與原則是奧林匹克精神的第一項原則,參與是基礎,沒有參與,就談不上奧林匹克的理想、原則和宗旨等等。

“參與比取勝更重要”這句格言最早是美國一位主教提出來的。1908年倫敦舉行第4屆奧運會時,顧拜旦引用了這句話。後來,顧拜旦在1936年奧運會演講時也說過:“奧運會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參與;生活的本質不是索取,而是奮鬥。”這一原則已被世界各國運動員和廣大群眾所廣泛接受。

“重在參與”這句話來源於1908年倫敦第四屆奧運會,它是對一位馬拉鬆比賽的光榮失敗者——彼得裏的讚揚。當時,馬拉鬆比賽安排在田徑比賽的最後一天。亞曆山德拉王後與一些王室成員都坐在包廂內觀看比賽。比賽一開始,英國運動員們個個奮勇爭先,無奈後勁不足,漸漸被其他國家的選手超越了。意大利選手彼得裏穩紮穩打,遙遙領先於其他選手,率先奔進運動場。眼看勝利在望,彼得裏卻在觀眾的喝彩聲中過早地開始了衝刺,一時體力消耗過大,出現了眩暈的狀況。彼得裏竟然歪歪趔趔地不辨東西,朝相反的方向跑去。現場9萬餘名觀眾一片嘩然,紛紛吼叫著為他指出正確的方向。巨大的聲浪愈發使彼得裏茫然,步子越來越踉蹌,竟然連續摔倒了幾次。王後急得站了起來,不顧禮儀地和觀眾一起為彼得裏加油。正在這時,美國選手海斯跑進了運動場,而彼得裏倒在了距離終點15米遠的地方,再也沒能站起來跑完這最後一段路。

當醫生攙著彼得裏走過國王包廂前時,王後再次站起,為他鼓掌祝賀,全場觀眾也是歡聲雷動。這場比賽的冠軍最終由美國選手海斯奪走,但英國王後還是為彼得裏最後的拚搏感動,特別授予他一隻和冠軍獎杯一樣的金杯作為鼓勵。

事後,賓夕法尼亞大主教在禮拜活動中深有感觸地說:“在奧運會史上,參加比取勝更重要。”

競爭原則表明奧林匹克運動是一項倡導挑戰與競爭的社會活動。競爭是奧林匹克運動的基本形式,也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基本形式之一。人類在競爭中,勇於向世界強手和先進水平挑戰,不斷超越自我、超越他人,有所發展、有所創新、有所前進。

公正原則是參與奧林匹克競爭的行為規範。奧林匹克精神蘊含了公正、平等、正義的內容,承認一切符合公正原則的優勝,唾棄和否定一切不符合道德規範的行為。公正原則使奧林匹克精神具有了極大魅力。

友誼原則是奧林匹克運動的目的。奧林匹克運動不僅僅是一項單純的體育活動,其最高目標,是要通過體育活動的手段,把世界上不同國度、不同種族、不同語言、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凝聚在一起,使大家相互交往,增進了解和友誼,進而達到世界團結、和平、進步的目的。

奮鬥原則是奧林匹克精神的靈魂。奮鬥精神是人類得以繁衍生息、繁榮昌盛的重要品質,是人類最偉大、最可稱頌的內在力量。賽場的奮鬥是人類奮鬥的一個縮影。奧林匹克精神要求人們具有堅韌不拔的進取精神和克服一切困難的英雄氣概。

所有這些都是奧林匹克聖火照耀下的精神火花。人類創造了奧林匹克運動,而奧林匹克運動又將精神的聖火撒播在五大洲的土地上。如今,奧林匹克精神已經遠遠不再局限於體育運動,而是成為了人類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七任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說過,“奧林匹克運動就是文化加體育”。奧林匹克精神是奧林匹克運動文化意識形態的本

質內容。人類的各項競技運動成績和運動記錄,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在這部分社會文化的積累、更新和創造過程中,奧林匹克運動起了重要作用,眾多凝聚著人類智慧和體能的曆史記載,多半是經過奧運會確立的。奧林匹克運動屬於全人類,隻有真正了解奧林匹克精神,人類才能真正擁有它。

一個人的奧運

中華民族在曆史上曾經創造過無以倫比的古代體育文明。博大精深的中華武術、氣功等至今仍令全世界為之驚歎。

公元前776年,當希臘人在名叫奧林匹亞的小山村點燃第一支奧林匹克火炬的時候,中華民族的先祖已經在萬裏之遙的黃河兩岸玩起了古老的“蹴鞠”(古代足球)遊戲,還有冠絕天下的馬術和敢稱體操鼻祖的“五禽戲”。然而,兩千多年後,當希臘重新燃起奧運聖火時,古老東方的體育文明卻陷入了窘境。

1894年,也就是國際奧委會成立的那一年,大清王朝接到了一封神秘來信。顧拜旦代表國際奧委會邀請中國政府派運動員參加1896年在希臘雅典舉行的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夏季運動會。

可悲的是,大清王朝上上下下的文武官員,沒有一個人能搞清楚“體育”是什麽,所謂“奧運”又是何物?邀請函如石沉大海,再無音訊傳來。就這樣,東方的大國在第一屆現代奧運會的史冊上,留下了第一個“零的記錄”。

1900年,第二屆奧運會在法國巴黎舉行。手執橄欖枝的雅典娜女神再次向中國發出了邀請。然而,此時的奧運會東道主正和英、俄、日、德、美、意、奧組成八國聯軍在中國燒殺搶掠,強迫清朝政府簽訂各種喪權辱國的條約。已經被強盜扼住了喉嚨,生命尚且不保,拿什麽參加體育比賽呢?

1904年,第三屆奧運會在美國的聖路易斯舉行。本屆奧運會曠日持久,拖拖拉地地延續了5個月。此時,日本正同沙俄在中國的旅順進行一場齷齪的戰爭。無妄之災從天而降,家園被戰火侵擾,哪還有參加比賽的閑情逸致?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統治,“體育”、“奧運”等字眼開始出現在中國的報紙上。中國的體育組織和菲律賓、日本的體育組織共同發起成立了遠東體育協會,並決定每兩年輪流在亞洲各大城市舉行遠東奧林匹克運動會。

1920年,國際奧委會正式承認遠東體育協會和遠東運動會。它也是世界上第一個與國際奧委會建立的區域性國際組織。1922年,曾任北洋政府外交部長、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王正廷博士被選為國際奧委會委員。他是遠東運動會的發起人和讚助人之一,1924他又當選為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名譽會長。這個組織的成立也標誌著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開始與國際奧委會建立了聯係。

1928年,第九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行。本屆奧運會上,日本選手為亞洲人奪得了第一枚奧運金牌。此時,中國正處於軍閥混戰的階段,隻派出了體育協進會理事宋如海以觀察員的身份前往觀摩。回國後,宋如海寫下了《世界運動會叢錄》一書。這是中國人第一次麵向世界了解奧運為何物,探索現代體育的奧秘。

1932年,第十屆奧運會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美國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奧林匹克村,用以迎接全世界的運動健兒。然而,擁有4億5千萬人口的泱泱華夏,卻隻有一名運動員參加了比賽。這是一場沉重的較量,是一次孤獨的旅程,是一個人的奧林匹克。今天,每當提到中國的奧林匹克史時,誰也不能回避他的名字——劉長春。

1909年11月25日,大連小平島河口村。闖關東至此的劉家迎來了喜事,一個男嬰呱呱墜地。誰也不曾料到,這個小娃娃會成為中國奧運曆史的見證人,日後被譽為“中國奧運第一人”,他就是劉長春。

在家鄉,劉長春有一個小有名氣的綽號——“兔子腿”。田間鄉野日複一日的奔跑與嬉戲,無形中使劉長春練就了一雙好腿腳。14歲那年,他轉學至城區的沙河口公學堂。在參加當地的一場運動會時,這個懵懂少年在百米短跑中居然跑出了11秒8的成績,也因此叫響了“兔子腿”的名聲。

然而,日俄戰爭後不久,日本勢力快速侵入了東北。比起生活上的困苦,更令劉長春刻骨銘心的陰影,是來自精神上的屈辱。他時常被日本人謾罵、毆打。當他忍無可忍時,便在街頭和日本學生廝打起來,直至被揍得遍體鱗傷。多年以後劉長春回憶說:少年時跑得飛快,有時僅僅是為與日本人比賽足球時,狠勁踢上對方幾腳,“以此報仇雪恨”。

1929年10月20日,劉長春在他20歲這年參加了生命中第一場重要比賽——“中日德三國運動會”。此時原本從初中輟學的劉長春,卻幸運地破格進入東北大學體育係念書。而“三國運動會”的幕後策劃者,正是兼任東北大學校長一職不久的張學良。

這次運動會上,劉長春參加了100米和200米短跑比賽。他是唯一進入100米決賽的中國運動員,其餘的四名對手,分別是來自德國和日本的短跑健將。盡管五個月之前,劉長春剛剛在第十四屆華北運動會百米比賽中取得10秒8的成績,創遠東地區最高紀錄,但是能否超越這些久負盛名的強敵,對於劉長春自己來說,也是一個懸念。

發令槍響,劉長春敏捷地飛奔出去,與德國名將彥魯特拉比爾並肩衝在最前麵,將兩名日本選手徹底甩在後麵。最後的一刹那,劉長春和彥魯特拉比爾幾乎同時撞線,比賽結果正式公布:兩人成績同為10秒6,但劉長春卻被判為亞軍。

“三國運動會”後,一個德國人成了劉長春的教練。布奇,德國田徑隊隊長,當時5000米長跑的世界紀錄保持者,接受了張學良聘他出任東北大學田徑教練的邀請。年輕的少帥許下了一筆最為豐厚的薪金:月薪白銀800兩,配備專用小轎車一輛,馬二匹。

這是劉長春第一次接觸到西方的專業田徑訓練。身高僅有1.67米的劉長春,從事短跑運動的先天條件並不理想。少年時代的“兔子腿”,幾乎是在本能的驅使下,完全依靠雙腿的力量來跑贏對手。進入東北大學之後,訓練盡管嚴苛,但的確有益於改善他的運動技術。。

嚴格的訓練使得劉長春有了驚人的長進。1930年在杭州舉行的第四屆全國運動會上,他接連奪得100米、200米和400米三個單項冠軍。為了褒獎他所取得的成績,身為大會東道主的杭州市政當局,曾特地將當地一條通向田徑場的道路,命名為“長春路”。

正當劉長春在田徑的跑道上奮勇向前時,一場山河巨變險些打破了他的體育夢。

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關東軍先是在沈陽北郊的柳條湖附近製造了一起爆炸案;隨後誣稱是“暴戾的東北軍爆破了南滿鐵路”,以日本警備隊遭襲擊為借口,突然炮轟東北軍駐地,並攻入沈陽北大營。東北大地一夜之間山河易手。

東北大學校舍距離北大營不遠,劉長春無意中成為這一事件的曆史親曆者。

不久,張學良以東北大學校長的身份發出指示:“時局危急,立即停課遷校,疏散入關。”事變發生後的第三天,劉長春搭上由大連開往天津的客輪,準備前往位於北平南兵馬司的東北大學臨時校址複課。而他的德國教練布奇,則隨後黯然告別這動蕩不安的國度。

1932年5月21日,一則令人震驚的消息突然見於大連《泰東日報》:“世界運動會,新國家派選手參加。”劉長春的名字赫然印於紙上。其中提及的“世界運動會”,正是當年即將在洛杉磯舉行的奧運會;而所謂的“新國家”,則指偽滿洲國。

這顯然是精心策劃的卑鄙伎倆。用武力奴役了這片土地的侵略者,迫切需要為潦草登台的偽滿洲國政權,賦予一個至少在形式上合法的政治身份,以擺脫孤立的處境。奧運會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平台;而屢在田徑場上取得驕人成績的劉長春,則成為一粒可以利用的棋子。

5月30日,《泰東日報》再次刊載消息:“滿洲國”已決定派劉長春參加“世界運動會”。報上甚至宣稱,國際奧委會已經複電承認“滿洲國”的建議,並要求速交“滿洲國”的國旗與國歌,以備屆時應用。消息不脛而走,很快便流傳至北平一帶。

這是一則謬誤百出的拙劣謊言。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緊急接洽國際奧委會,獲悉了事實的真相。但是當時毫不知情的民眾,卻將裹挾著辱國之痛的怒火,傾瀉到無辜的劉長春身上。在學校內,他屢次遭到學生的圍攻;即使走出校園,在街頭巷尾認出他的陌生人也經常會對他出口辱罵和指責。

忍無可忍,劉長春不得不借《大公報》發表公開聲明:“……苟餘之良心尚在,熱血尚流,則又豈可忘卻祖國而為傀儡偽國作牛馬耶!”日本人已在廣布謠言,要使這場陰謀不攻自破,中國人必須派遣自己的運動員參加奧運會,而被輿論推至風口浪尖的劉長春,無疑是最佳人選。然而,此時距離第10屆奧運會開幕,僅剩下不足兩個月的時間。

1932年7月1日,東北大學畢業典禮上,劉長春代表中國遠征奧運的消息被正式公開。這一消息由張學良本人親自宣布。他剛剛慷慨捐了8000銀元,作為劉長春此次奧運之行的全部費用,約合1000餘美元。此前,麵對民間提出參加奧運會的呼聲,民國政府以“經費不足”為理由,再次輕易而草率地予以否決。

為了達成參加奧運會的願望,沉寂已久的中國體育界全部行動起來。東北大學體育係主任郝更生以張學良的名義,親自致函外交部,並與體協董事長沈嗣良商議赴美事宜;體協董事王正廷、張伯苓則經過磋商,急電國際奧委會,終於在最短的時間內,為劉長春辦理完了全部手續。

7月2日,劉長春和隨行教練宋君複秘密前往上海。7月8日,他們終於登上了前往美國的威爾遜總統號郵輪。那一天,上海當地的一家報刊刊登出一幅漫畫為其壯行:威風凜凜的關羽手持大刀,挺立於一條小舟之上。人們後來多次借用這個恰如其分的比喻,形容劉長春的奧運之行為“單刀赴會”。

經過25天的航程後,劉長春乘坐的“威爾遜總統號”郵輪抵達洛杉磯。當地的旅美僑胞像歡迎英雄一樣趕到碼頭,一時間彩旗飛舞,歡聲雷動。顧不得調整時差,劉長春和宋君複教練急匆匆地參加了奧運會開幕式。中國排在第九位,劉長春舉著大旗走在前麵,身後跟著幾名臨時招收的旅美同胞。就這樣,中國人第一次出現在奧林匹克的競技場上。

然而,比賽尚未開始,美國的報紙上便出現了一篇題為《劉長春——代表4億5千萬人的唯一運動員》的文章,並且刊登了一張他的照片,還加上了這樣的說明:“4億5千萬中國人的唯一代表劉長春,看小中國人明天如何跑法。”

習慣於寫日記的劉長春,每天都會寫下他在異國他鄉的一些遭遇和感想,奧運會期間從未間斷。這些日記隨後轉交至上海《時報》記者滕樹穀手中,經過修飾與潤色,很快便見諸報端。遠在世界另一端的中國人,也正是通過這些文字,才真切地感受到奧運會的濃鬱氣息。

1932年7月31日下午15時,劉長春站在洛杉磯體育場預賽的起跑線上。他上身穿白色背心,胸前繪有中國國旗和中英文的“中國”兩字;下身穿黑色短褲,褲子上標有97號的字樣。劉長春孤獨地站在第二跑道上,像一隻困獸,在陌生的土地上決一死戰。比賽前,他曾告訴記者:白山黑水服,因為中國的東北有長白山和黑龍江,穿這樣的衣服是為了不忘家鄉。這白山黑水服一直陪伴了他一生。

按照規則,百米預賽每組隻取前3名進入複賽和決賽。事後很多人談論起這次比賽,總是有意無意地暗示,劉長春赴美之前便已自知“欲與世界之田徑選手精華爭勝負,相去尚遠”。但實際上,僅憑三年前在第14屆華北運動會上的成績,他完全可以排入世界前十名。

偌大看台上的觀眾嘻嘻哈哈地指著唯一的中國選手,肆無忌憚地大聲諷刺和嘲笑。劉長春心上像紮了一把刀,使他萬分難過和憤慨。他想贏,想用一塊獎牌來回敬那些歧視中國人的鼠目寸光者。但是,國難當頭,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使他的生活顛沛流離,早已脫離了正常的訓練。再加上幾十天的海上漂泊,時差的轉換,他根本沒有時間調整疲憊的身體和心理。就這樣,劉長春在報名參加的100米、400米短跑中,均以小組第四名落選,就連曾經掃遍遠東無敵手的200米預賽,他也因體力不支而慘遭淘汰。

事實上,不僅是劉長春一人懷著一顯身手的雄心壯誌而來,他還遇見了同時代最強勁的對手。

時至今日,1932年的洛杉磯奧運會仍被譽為“創紀錄的奧運會”。田徑比賽中共有12項世界紀錄被改寫,24項奧運會紀錄被刷新。同樣參加100米賽跑的選手中,有個綽號是“午夜特別快車”的美國人埃·托蘭。他在這屆奧運會上,成為奧運史上百米賽跑的第一名黑人冠軍。

一個人的奧林匹克,這不是天方夜譚,而是真實的曆史。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不能否認劉長春是體育天才的事實。铩羽而歸不是他的錯,那是上天賦予時代的遺憾。

回國後,劉長春在東北大學體育係當助教,並在1933年和1935年的第五、六屆全運會上,以10秒7的成績奪得男子100米全國冠軍。

不久,侵華戰爭全麵爆發,國仇家恨,使劉長春不得已告別了心愛的體育事業。此後十幾年,他飄泊過,迷茫過,內心卻始終沒有忘記那份對短跑的熱愛。

解放後,劉長春先後擔任大連工學院體育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教授。

1959年,第一屆全運會召開。在慶功宴上,劉長春作為裁判員、教練員和運動員的代表向毛主席敬酒,那是他一生最風光的時刻。後來,他先後擔任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副主席、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常委、遼寧省體育協會副理事長、大連工學院體育教授等職務,一生從未離開體育事業。

1982年歲末的一天,年邁的劉長春獨自坐在家中,神色凝重地望著窗外寂寥的天空。此時他已得知,1983年中國即將在上海舉辦第五屆全運會;1984年,中國將正式參加在洛杉磯舉行的第二十三屆奧運會。

劉長春久久地凝視著報紙上“上海、洛杉磯”的字樣,他若有所思地對守在身旁的兒子劉鴻圖喃喃低語:“你說,我能去看看嗎?”

劉長春從未向任何人提出過想要重返洛杉磯奧運會的隻言片語。他說的“去看看”,隻是指上海全運會。但是,一直與父親生活在一起的小兒子劉鴻圖能聽懂他內心的渴望——當年他正是從上海出發前往洛杉磯,邁出中國人的第一步奧運征程。

很可惜,劉長春沒能再去上海。1983年3月中旬,他在一次晨跑時突感身體不適,當天被送往醫院。3月25日,他在病床上辭別人世,享年73歲。臨終前,他沒有留下任何遺言。

事後人們得知,劉長春名字已被列入1984年中國奧運代表團的名單。

1989年,大連工學院建校40周年。師生們懷著感恩的心情為尊敬的劉老塑了一尊銅像,並準備邀請原國家體委副主任榮高棠題寫“體育教育家”幾個字。榮老沉思良久,提筆寫下了“體育先驅劉長春教授”幾個大字。是啊,任何一個有成就的體育老師都可以稱為體育教育家。但是,劉長春為中國體育而生,為中國體育而戰,他是當之無愧的中國體育先驅,這樣的榮譽,隻屬於他一個人!

“東亞病夫”與“零的突破”

國運衰則體育衰。1936年,當第十一屆奧運會在德國柏林舉行時,中國政府派了一支一百多人的代表團參賽,這也是中國第二次參加奧運會,第一次派一支隊伍參加奧運會。盡管在這次奧運會上中國武術表演大出風頭,但沒有在任何比賽中得到名次。

1948年7月,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而中斷了12年的第十四屆奧運會在英國倫敦舉行。中國體育代表團共派出了33名運動員,但所需的15萬經費卻沒有著落。時任中國奧委會負責人的董守義在南京政府求爺爺告奶奶地央求多次,仍沒有湊夠所需。無奈之下,隻好由中國足球隊提前兩個月出發,到東南亞一帶踢球賺路費。這次一波三折的倫敦之行,中國代表團依舊顆粒無收。

中國隊連續三次參加奧運會空手而歸,難道要徹底坐實“東亞病夫”這個恥辱性的稱號?難道中國人真的與奧林匹克的獎牌無緣嗎?這一切,在新中國成立後得到了改變。

1952年,第十五屆奧運會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行。由於國際奧委會個別負責人對新中國抱有敵視態度,直到開幕式的前一天,中國代表團才接到奧委會的邀請函。正當所有人猶豫不決時,周恩來當即拍板:“隻要你們將五星紅旗帶到赫爾辛基運動場上,新中國運動員去了奧運會,就是勝利!”

1956年,第十六屆奧運會在澳大利亞墨爾本舉行。由於國際奧委會當時的負責人一方麵承認中國大陸運動員以中國的身份出席,另一方麵卻同意台灣以中華民國的身份參賽,造成了“兩個中國”的事實。為了維護中國主權,中國政府被迫與國際奧委會斷絕聯係,離開了奧林匹克的大家庭。這一走,就是二十多年。

在中國退出國際奧委會的二十多年中,國際體壇的有識之士,以及第三世界的國家一直在為恢複中國奧委會的合法席位進行著努力。國際奧委會第六任主席基拉寧勳爵曾在他的自傳《我的奧林匹克歲月》中寫道:“使中國回到奧林匹克懷抱是我的最大奢望。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奧林匹克運動是我擔任國際奧委會主席期間最大的樂事之一。”

1971年,毛主席和周總理親自領導的“乒乓外交”打開了中美關係的大門。隨後,聯合國大會恢複了中國的合法席位。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1973年,亞洲體育聯合會以壓倒多數的優勢通過決議,恢複了中國同亞運會的聯係。1974年,在國際奧委會主席基拉寧勳爵的倡議下,亞洲體聯同意中國奧委會作為中國唯一合法組織參加在德黑蘭舉行的第七屆亞運會。這一決定,在國際體育界引起了震動。

1979年10月25日,國際奧委會在日本名古屋通過決議: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為全國性奧委會;設在台北的奧委會作為中國的一個地方機構,使用“中國台北”的名稱。至此,中國大陸終於恢複了在國際奧委會的合法席位。

1984年,第二十三屆奧運會在美國洛杉磯舉行,在闊別了32年之後,中國的體育健兒再次出現在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賽場上。52年前,舊中國首次參加的第十屆奧運會,地點也是在洛杉磯,當時的運動員隻有劉長春一人。而52年後,參加奧運會的中國代表團共353人,其中運動員225人,可謂聲勢浩大。全世界的人都在期待,期待不斷崛起的“東方巨人”將怎樣洗刷“東亞病夫”的稱號!

1984年7月29日,這是中國人民永遠難忘的一天,是永載於中國體育史冊的一天。從射擊賽場上傳來的清脆槍聲,帶來了本屆奧運會的第一枚金牌,這也是中國自1932年參加奧運會以來奪得的第一枚金牌,改寫了中國奧運史上“零的記錄”。為中國贏得這一殊榮的人,名叫許海峰。

許多年後,許海峰說過這樣一句話——射擊這項運動,好像就是為我設立的。

許海峰這樣說,是在慶幸自己的幸運。許海峰的父親是位軍人,他小的時候就在軍營裏長大,他喜歡父親穿著軍裝時的威武,自然從小也就喜歡槍。還在上小學的時候,沒有槍的他曾用彈弓打鳥,傳說他打得很準。後來也曾有人傳奇地說他是“從彈弓王到奧運會金牌零的突破”。不過,後來他買了一支民用氣步槍,槍法是真的準。有一次,已經轉業回安徽老家的父親來了一位老戰友,許海峰拎了槍出去打鳥,為這位叔叔“備點菜”,居然一個多小時打了五十多隻鳥。這位叔叔驚喜之下連連說,這孩子槍法這麽好,不當兵真是可惜了。

也許真的是命中注定,許海峰隻能打槍,卻不能成為軍人。他第一次報名參軍時,體檢、政審都順利通過,最後卻因為差幾個月不滿18歲未能如願;第二年他成為下鄉知識青年,再想參軍,卻有了一個規定說是插隊不滿三年不能報名;好不容易熬滿了三年,征兵辦又說他已經超齡了。這樣,他隻能去當農村供銷社的化肥銷售員。

幸運的是,世界上還有射擊運動。在第四屆安徽省運動會上,許海峰拿到一個冠軍、兩個亞軍。當時“專業”的結論是

,他已經二十多歲了,錯過了專業訓練最好的年齡。省隊的大門對他關閉了。

四年後,許海峰改練手槍,第一次試射就超過了省男子氣手槍紀錄9環。

也就是這一年,許海峰整整25歲。在安徽省第五屆運動會上,他以40發子彈370環的成績再次奪得了省運會冠軍,超過當時省紀錄26環之多,同時敲開了省射擊隊的大門。也就是這一年,他進入了國家射擊隊教練的視野。備戰洛杉磯奧運會的集訓開始,許海峰奉召進入了國家隊。

1984年7月29日上午9點05分,洛杉磯奧運會普拉多射擊場,男子手槍慢射比賽現場。

中國選手許海峰靜靜地站在40號靶位上,他穿著紅色的運動衣,天藍色運動褲,胸前印著“中國”兩個大字。參加比賽的有37個國家和地區的55名射手,強手林立,其中有好幾位是世界名將,如前世界冠軍——瑞典的斯卡納克爾。這項比賽的距離是50米,運動員要在兩個半小時內打完60發子彈。

射擊場內觀眾很多,人聲嘈雜,憑空給選手們的發揮增添了很多壓力。尤其是對於27歲的許海峰來說,心理和經驗的相對薄弱讓他微微有些緊張。

早在三個月前,就是在這個普拉多射擊場,就是麵對著眼前的這一排靶子,許海峰可以說經曆了人生最重要也最幸運的一場比賽,一次考驗。

當時,洛杉磯舉行了一次奧運會射擊熱身賽。對其他篤定可以參加奧運會的名將們來說,這隻是一次熟悉場地的機會,他們不想贏得這場比賽。許海峰獲得了這場射擊賽男子手槍慢射的第一名。不過,也正是這個冠軍,證明許海峰隻是個初出茅廬的選手。

因為但凡有些經驗的老將,都不願意也不會在熱身賽上去拿冠軍。他們覺得那樣會給自己在真正較勁的奧運會決賽場上增加壓力,多數情況下都會嚴重影響射手能力和水平的發揮。事實上,很多頗具實力的老將,往往在熱身賽中一路領先,最後一槍卻有意打偏,把這枚燙手的金牌拱手送給別人。畢竟,射擊比賽較量的不僅僅是技藝,還有心理。

名將們是對的。但許海峰也沒有錯,這次比賽對他來說,並不隻是一場簡單的熱身賽,他的身上背負著數億人的沉重期望。能不能獲勝,就在此一搏了。

比賽開始了。許海峰知道自己年輕,他沒有急於發射,而是反複舉槍瞄準,心中默默複習著動作要領。直到自我感覺良好,他才沉著地射出第一組10發子彈。裁判員報靶:97環。接著,許海峰第二組又打了97環,成績總計超過瑞典的斯卡納克爾5環。

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觀眾湧入場地,許海峰的精力無可避免地受到影響。他有些沉不住氣,成績下降,打了兩組都是93環。而在20號靶位上,50歲的斯卡納克爾經驗豐富,不慌不忙,接連打了96環和95環。中國射擊隊總教練張福走上前悄悄對臨場指揮的另一位中國教練說:“不要催小許快打,他是個慢性子,讓他穩住。”

時間一點點過去,靶場上的槍聲漸漸稀疏了。這時比賽已經到了最關鍵的時刻——第六組的10發子彈。

在前麵的幾組裏,許海峰和瑞典的斯坎納克爾、中國的另一名選手王義夫的成績咬得非常緊,領先落後隻在一環之內。

更糟的是,許海峰的狀態出了問題。在最後一組的前三槍裏,他竟然打出6環、7環、8環的成績,形勢急轉直下,突然變得對他極為不利。他又打出了四發子彈,但似乎還是沒有找到感覺。

許海峰靜靜地站在靶位上,一動不動。就剩最後3發子彈了。

一分鍾,兩分鍾,三分鍾,時間一點一點地溜走,距離比賽結束越來越近,靶場上的槍聲已經停止了。其他選手都已收槍歸位,唯有許海峰還是像一尊石像一樣站在靶位上,沒有一點舉槍擊發的意思。

所有的人都開始著急了。中國隊的教練和官員們悄悄聚集到了他的身後,手心裏都捏出了一把汗。

14分鍾過去了。隻見許海峰慢慢抬起頭,調整了一下呼吸,舉起了手裏的槍。

“砰!”9環——不錯的成績,看台上傳出一陣低低的**聲。

“砰!”10環——在他身後的教練不自覺地抹了一下額頭。他的心裏非常清楚,瑞典的斯坎納克爾和自己的隊友王義夫都已經打完了全部子彈,以565環和564環暫時排在第一和第二位。此時,許海峰的成績是556環,也就是說,如果下麵的一槍是10環,中國人將實現“零”的突破。

第60槍,最後一槍。許多中國人甚至閉上了眼睛。

“砰!”10環——這一槍似乎是打在了所有中國人的心上!這是讓十億中國人激動不已、歡呼雀躍、永遠銘記的一個10環!代表團副團長黃中激動地跑上前去,緊緊地擁抱住許海峰。而此時的許海峰甚至都沒有確定自己已經拿到了金牌,拿到了這枚祖國人民包括他自己那麽熱切盼望著的第一枚奧運會金牌。

薩馬蘭奇通過中國代表團向中國人民表示祝賀。他說,今天是中國體育最偉大的一天。我很榮幸地在奧運會的第一天把第一塊金牌發給中國選手。

61歲的中國體育代表團副團長陳先百感交集,流下了興奮的眼淚。發獎前,他情不自禁地擁抱了許海峰,並仔細為小許整理好服裝。隨著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鮮紅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升起在奧運會射擊比賽場上空。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親手為許海峰掛上金牌,祝賀他奪得了那屆奧運會的第一枚金牌,也是中國的第一枚金牌。

後來,許海峰把這枚金牌捐獻給了中國曆史博物館。他認為,這枚金牌,屬於祖國,屬於人民。

也許是因為許海峰來了個“開門紅”,刺激了所有心高氣傲的運動員。隨後,中國射擊運動員李玉偉和吳小璿分別在“跑豬”(男子移動靶射擊)和女子標準步槍比賽中,各奪一枚金牌。

中國體操隊的表現尤為搶眼。“體操王子”李寧在自由體操、鞍馬、吊環比賽中,一人獨攬3枚金牌,此外還獲得2枚銀牌和1枚銅牌,成為本屆奧運會獲獎牌最多的運動員。

此後,中國代表團在跳馬、女子花劍、舉重、女子排球等方麵大放異彩,連連斬獲金牌。尤其是連續奪得1981年世界杯和1982年世界錦標賽冠軍的中國女排。她們在比賽中發揚頑強拚搏的精神,一鼓作氣連克三城,擊敗了在預賽中戰勝自己的強硬對手美國隊,登上冠軍寶座,實現三連冠!

在第二十三屆的洛杉磯奧運會上,首次正式出征奧運會的中國代表團,不僅實現了“零的突破”,而且共獲得15枚金牌,8枚銀牌和9枚銅牌。金牌榜排在世界第四位!

正如國外媒體讚揚的那樣:“奧林匹克的舞台上,出現了一個新的體育大國——中國。”此一役,中國終於在世界體壇上確立了自己應有的地位!

蒙特卡洛之夜

1908年,《天津青年》上出現了一篇名為《競技運動》的文章,向國人提出了三個問題:中國何時才能派一位選手參加奧運會?中國何時才能派一支隊伍參加奧運會?中國何時才能舉辦奧運會?

文章的作者是張伯苓,南開大學創始人,著名教育家,被譽為“中國的顧拜旦”。張伯苓最早參與了遠東運動會的創建和組織工作;最早發起創建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該會被國際奧委會正式承認為團體會成員;最早促成了中國運動員正式參與奧運會的項目比賽。

然而,對於正在帝國主義列強鐵蹄下掙紮的中國人來說,舉辦奧運會無疑是天方夜譚。

這之後的幾十年間,中國一直在戰火和硝煙中尋求生存。直到37年後的1945年,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當時的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在重慶召開會議,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國際奧委會委員王正廷等人正式提交了《請求第15屆世界運動大會(1952)在我國舉行案》。這是中國第一次正式提出申辦奧運會的請求。但是,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這一申請是不符合實際的。況且,申請的提交方式也不符合國際奧委會關於一個城市作為申辦主體的要求。因此,這一紙申請最終付諸流水。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後,綜合國力更是蒸蒸日上,具備了承辦國際大型體育盛會的條件和能力。

1991年2月13日,國家體委、外交部、財政部、北京市人民政府聯合向國務院報送《關於申請在北京承辦2000年奧運會的請示》。

2月2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向中國奧委會正式提出舉辦2000年第27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申請。2月26日,中國奧委會在北京舉行全體委員會議。會議討論和審議了北京市政府關於承辦2000年第27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申請,一致同意北京市為舉辦第27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候選城市。2月28日,李鵬總理在《關於申請在北京承辦2000年奧運會的請示》上批示:同意申請。

3月18日,國務院批準成立北京2000年奧運會申辦委員會。奧申委由國家體委主任伍紹祖擔任執行主席,其隊伍陣容龐大,囊括國家計委、體委、體改委、外交部、財政部、經貿部、廣電部、郵電部、文化部、新華社、北京市政府、優秀運動員、港澳人士及社會名流50多人。

3月30日,中國奧委會主席何振梁致函國際奧委會領導人、委員、國際奧協主席、國際單項體育組織主席及各大洲奧委會主席,通報中國奧委會已批準北京市申請舉辦2000年奧運會,並希望得到他們的支持和合作。

1991年6月3日,伍紹祖訪問了國際奧委會總部並與薩馬蘭奇主席進行了會談。伍紹祖介紹了北京申辦2000年奧運會的情況。薩馬蘭奇表示,國際奧委會和他本人將全力幫助中國做好申辦工作。6月23日,由中國奧委會組織的慶祝奧林匹克日活動在北京大學校園內舉行。北京大學學生代表宣讀了一封給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的信,表達了該校師生支持北京申辦2000年奧運會的願望。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的萬名師生參加了活動。在其後的兩年裏,全國上下掀起了爭辦奧運的熱潮。

1992年6月26日,《人民日報》、《北京日報》刊登申辦奧運會口號。主題口號是:開放的中國盼奧運。其他口號為:中國的機遇,北京的榮譽;億萬顆心暖人間;和平進步迎接新世紀;曆史名城,時代盛會;北京歡迎你。

1993年1月11日,北京奧申委代表團吳重遠等五人在洛桑國際奧委會總部向薩馬蘭奇主席正式呈交了送審的《申辦報告》。在申辦城市中,中國是第一個正式呈交報告的。這一屆奧運會因2000年是千禧之年,所以競爭異常激烈。

2月1日,國際奧委會發布新聞,確認最終有六個城市成功呈交了申辦2000年奧運會的報告,即北京、悉尼、柏林、巴西利亞、曼徹斯特和伊斯坦布爾。

進入三月份後,以國際奧委會委員貢納爾·埃裏克鬆為團長的國際奧委會考察團一行12人抵達北京,開始對北京進行為期三天的考察。當天,考察團在國際會議中心聽取了北京奧申委關於競賽日程、場館設施、電視、通訊、信息網絡、新聞、財政和市場開發等方麵的情況匯報。

第二天,國際奧委會考察團參觀了首都體育館、中日友好醫院、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中國體育博物館、華北計算技術研究所。下午,聽取了關於奧運村設施、安全和文化活動等方麵的情況介紹。

在考察的最後一天,國際奧委會考察團來到了豐台體育中心、彩電中心、國際通訊局和中國大飯店。亨利·阿德福佩將軍還考察了興奮劑檢測中心。下午,李鵬總理在中南海紫光閣會見了以埃裏克鬆為團長的國際奧委會考察團全體成員。他重申,中國政府全力支持北京申辦2000年奧運會。如果北京申辦2000年奧運會成功,中國將有能力、有條件辦好這屆體壇盛會。中國政府將在財力、物力和人力等方麵給予充分的保證和支持;北京將以更加美麗、更加現代化的麵貌迎接來自五大洲的朋友。

國際奧委會的考察團離開後,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副主席高斯帕及其一行人乘飛機抵達北京,對北京申辦工作進行考察。

萬事俱備。1993年9月,中國派出了陣容龐大的申奧代表團前往摩納哥的蒙特卡洛。決定2000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究竟花落誰家的第101次國際奧委會全委會,即將在這座賭城拉開序幕。

北京申辦奧運代表團由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帶隊,成員包括張百發、伍紹祖、霍英東、董建華、何振梁、魏紀中、李寧、楊瀾、劉歡等重量級人士。

到達蒙特卡洛後,魏紀中就拜會了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他和薩翁是多年的好朋友,兩人的相識緣於多年前的一段往事。

魏紀中是中國奧運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中國體育產業、奧運產業之父。他從1974年起介入奧林匹克運動,先後擔任過12年中國奧委會秘書長,中國排協副主席,北京奧組委高級顧問,國際排聯第一副主席,亞奧理事會體育運動委員會主席,北京奧運經濟研究會會長,國際排聯主席等重要職務。72歲的魏紀中是新中國奧林匹克事業的參與者和見證人之一,為中國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1974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給中國的奧運之路提出了新的政策:和國際奧委會對抗是不明智的,我們更應當積極謀求進入奧運大家庭,同時把台灣當局趕出來。於是,魏紀中又和同事們一起走上了漫漫談判路。就在當年,魏紀中在西班牙見到了薩馬蘭奇。當時他是國際奧委會的秘書長,正準備競選主席。聽到中國代表團的來意,薩馬蘭奇一口答應下來,但他要求中國支持他競選奧委會主席。

1980年,薩馬蘭奇在莫斯科競選國際奧委會主席。為了實現當初對薩馬蘭奇的承諾,中國派出了魏紀中等四人協助薩馬蘭奇。當時沒有投票權的中國代表實際上並不能為薩馬蘭奇做什麽,魏紀中硬著頭皮找到了曾有過一麵之交的薩馬蘭奇,告訴他自己是來支持他競選的,隨時聽從他吩咐。就這樣,魏紀中成了薩馬蘭奇的“跟班”,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兌現著中國人的承諾:每天早上八點整,魏紀中就等候在薩馬蘭奇的辦公室前,等待薩馬蘭奇分配一天的工作。一天下來,魏紀中幹的都是別人不願意幹的事情,跑腿送信的雜事全被他一人包攬了。每天晚上,隻有薩馬蘭奇宣布這一天的工作結束了,魏紀中才趕回住處。

有一次,薩馬蘭奇讓魏紀中幫忙送文件給一位奧委會委員,魏紀中在那人門口等了五個多小時,才把東西送到。薩馬蘭奇知道了這件事情非常感動,說中國人很負責,中國人兌現了自己的承諾。從此以後,兩人便成了莫逆之交。每次見麵,薩馬蘭奇都要笑著打招呼:“魏,怎麽樣,好嗎?我的朋友。”

魏紀中拜會薩馬蘭奇是有原因的。因為此時的國際政治氛圍對中國十分不利。蘇聯剛剛解體,社會主義國家在國際上普遍遭到敵視。在中國代表團出發之前,美國參眾兩院做出決議:反對2000年在北京舉辦奧運會。

隨後,歐洲議會緊跟美國後塵:反對2000年在北京舉辦奧運會。英國首相梅傑明確表態:反對2000年在北京舉辦奧運會。澳大利亞總理霍克明則更為直接:支持悉尼,反對2000年在北京舉辦奧運會。

為此,國家主席江澤民分別致信給每位國際奧委會委員,重申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將不遺餘力地支持北京申辦2000年奧運會。北京奧申委代表團向國際奧委會各位委員轉交了江澤民主席親筆簽名的信:我本人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全體中國人民,將不遺餘力地支持北京市的申辦。如果北京得到舉辦2000年奧運會的榮譽,我們保證將把該屆奧運會辦成迎接新世紀、弘揚奧林匹克精神真實含義的盛會,從而對增進奧林匹克運動的普遍性以及世界人民的友誼、和平與進步,給予有力的推動。

在國家領導人及申奧代表團的努力下,薩馬蘭奇主席代表國際奧委會發表聲明說,美國國會應該尊重國際奧委會的獨立性,並放棄它發動的反對北京申辦2000年奧運會的運動。他說,國際奧委會將排除外界幹擾,單獨決定2000年奧運會的主辦城市。

北京終於進入了最後的投票環節,1993年9月23日,各申辦城市代表團在國際奧委會第101次全會上做陳述報告。但是中國代表團的成員們並沒有絲毫放鬆,因為其餘幾個競爭城市同樣有著不弱於北京的實力。

誠然,中國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曆史和燦爛文化。北京是中國的首都,是一座古老而美麗的城市。中國有著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近些年來,中國的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羽毛球稱霸羽壇,體操技壓群雄,而女排更是取得了五連冠的佳績。

柏林的殺手鐧是兩德統一。德國曾在1936年和1972年兩次舉辦過奧運會,經驗豐富自不必說。這次,一向嚴謹認真的德國人耍了個花招:邀請前美國總統裏根、前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和現任德國總理科爾一起出席推倒柏林牆兩周年紀念大會。不得不承認,這個活動無疑贏得了全世界媒體的目光。

巴西利亞是巴西的首都,同時是世界足球王國,更是球王貝利的故鄉。在世界現代史上,再沒有什麽運動比足球更能讓人瘋狂。況且南美洲從來沒有舉辦過奧運會,巴西利亞的申辦對於推廣奧林匹克精神來說,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

曼徹斯特是一座國際化大都市,是僅次於倫敦的英國第二大城市。英國曾號稱“日不落帝國”,經濟實力雄厚。申辦1996年奧運會時英國花費1000萬美元,本次申奧政府又動用6000萬美元建設曼徹斯特,可謂勢在必得。英國首相梅傑親自帶隊前往巴塞羅那公關,還專程飛往洛桑拜會薩馬蘭奇。梅傑一度得意洋洋地表示:“曼徹斯特這次很可能中標。”

伊斯坦布爾橫跨歐亞大陸。他們提出的申奧口號也更加貼切:“世紀之交,讓我們相會在歐亞兩大洲的交界處。”土耳其可謂是融匯了東西方文化的精華,況且全民信奉伊斯蘭教令其得益不少,畢竟虔誠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在奧林匹克大家庭中是不可忽視的力量。

悉尼也是北京申奧的勁敵。在此之前,澳大利亞曾兩次在申辦奧運的競爭中敗北,積累了大量經驗。加之悉尼那些舉世聞名的奇特建築:悉尼港大橋的無以倫比,悉尼歌劇院那標誌性的潔白蚌殼,這些富有浪漫氣息的建築都賺足了人們的眼球。

下午14時30分,北京申奧代表團做陳述報告。短短45分鍾的陳述報告可謂竭盡了代表團成員的心力,贏得了與會委員們的一致好評。

緊張的投票環節開始了。在第一輪投票中,中國以32票領先,悉尼以30票緊隨其後,而伊斯坦布爾僅獲7票被淘汰。在第二輪投票後,中國以37票高居榜首,柏林和巴西利亞低票出局。隨後,第三輪投票開始。因有委員臨時有事退出,隻有88位委員參與投票。這一輪,北京以40票力壓37票的悉尼,曼徹斯特出局。

此時,北京獲勝的可能性大增,形勢一片大好,在場的代表團成員們歡欣鼓舞,甚至電視機前的數億中國觀眾已經提前沸騰了。人們相信,2000年的奧運會必將是屬於中國北京的,一些報紙甚至已經把申奧成功的號外排好了版,相關慶典活動也蓄勢待發,隻待那激動人心一刻的到來。

然而,曆史並不懂得天遂人願。恰如電影中的一句台詞,人們隻是猜中了開始,可是卻猜不中結局。北京時間1993年9月24日淩晨2時27分,國際奧委會第101次會議的88名國際奧委會委員的最後一輪投票結果出來了。全球數十億人通過電視屏幕,目不轉睛地盯著站在摩納哥蒙特卡洛聖路易二世體育館看台上的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薩馬蘭奇的嘴唇張了張,終於清晰地吐出了“悉尼”一詞。

最後一輪,北京和悉尼的得票數是43比45,北京以2票之差惜敗!相較於會場內澳大利亞人的欣喜若狂,每一個中國人的臉上都流露出無比的傷心,眼中是難以掩飾的失落。國際奧委會副主席、北京申奧陳述人何振梁和楊瀾等人淚流滿麵,隨團前往的中國少女合唱團的小姑娘們更是失聲痛哭。

對於十幾億中國人來說,那是一個失意的夜晚,蒙特卡洛之夜成了人們不願再提起,卻永遠難以忘記的不眠之夜。然而,中國人沒有在失敗麵前退縮,這一夜的失落一定會鑄就夢想變為現實的輝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