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飛天之路_千百次的錘煉

千百次的錘煉

從1995年12月至1997年4月,來自空軍的數千名優秀飛行員經過層層選拔,最終確定了12人入圍,他們與先期選拔的2名航天員教練員一起組成了中國首批航天員大隊。

1998年1月5日,北京航天城。14名來自空軍部隊的飛行員摘下飛行徽標,換上了鑲嵌著地球標誌的金色航天徽標。

一麵鮮紅的國旗,14隻緊握的拳頭,鏗鏘有力的誓言久久回蕩:“祖國的載人航天事業高於一切,為實現中華民族飛天夢想不懈奮鬥!”

這個小小的儀式,翻開了中國航天史冊上的重要一頁——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一個航天員大隊正式成立。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啟動6年後,第一代航天員誕生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共和國幾代航天人的希望,落到了這14個優秀男兒的肩上。

成為航天員大隊中的一員,並不能證明自己踏上了通往太空的天梯,而是需要經過千百次的錘煉,才能夠成為一名真正可以飛天的航天員。“我們隻是中國載人航天偉業的很小一部分。支撐我們的,也是支撐所有航天人的,是為了那個共同的夢想能夠由我們這一代人變成現實”。

這是中國第一代航天員的共同心聲。14位中華民族的優秀兒郎緊緊地凝聚在一起——他們相信自己的國家,相信自己的工程技術人員,相信自己的能力,再大的困難和危險,也不能動搖他們飛向太空的決心!

自從航天員大隊成立,14名航天員的心就牢牢地拴在了一起。他們共同居住在位於北京航天城院內的一座紅色的房子裏。這座三層的紅色小樓——航天員公寓,“躲”在綠色濃蔭的花園營區裏,頗有幾分神秘。

走進航天員公寓,正麵牆上鑲著醒目的8個大字:“團結、自律、勤奮、奉獻”。這是航天員大隊的隊訓。他們視團結為生命,不爭主次,不爭高低,共同經受考驗,共同完成任務。14名航天員一人一個套房,裏間是臥室加衛生間,外間是客廳及學習的地方。就連房間裏的家具擺設都是統一配置的,每個人都配備了電腦。除了個人的生活用品外,其他東西和服裝都一模一樣。

在“紅房子”裏,14名航天員拉開了自己職業生涯的序幕。他們共同接受管理,統一訓練,甚至放棄了很多陪伴家人的時間。

航天員除了要嚴格遵守部隊條例和紀律之外,《航天員管理暫行規定》裏,還有這樣幾條對常人來講幾乎不近情理的“五不準”:不準在外就餐、節假日不準私自外出、不準與不明身份的人接觸、不準暴露自己的身份、不準抽煙喝酒。為確保航天員的絕對安全,即使是探親、療養、野外訓練,也要專車接送、專人護送、嚴格警衛。個人不準開車,不準駕駛摩托。一日三餐都由營養醫師製訂食譜,食物還要留樣保存。采購食品要到專供商店,購買蔬菜要到京郊的綠色蔬菜基地,絕對不能像常人那樣想吃什麽就吃什麽。

由於航天員的工作性質必須高度保密,節假日期間,他們隻能與家人在家過節,沒有親朋好友來訪,也沒有酒桌宴席,甚至連過節的主副食都不能上街購買。這看似不近人情的“諸多的不準”,約束著航天員的行動。

除了這些嚴格的要求外,伴隨航天員的是複雜、枯燥的基礎理論學習。這些課程是根據他們的文化基礎水平、專業水平,結合載人飛行的任務需要安排的,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如空氣動力學、飛船設計原理及其艙載係統等與航天技術有關的課程;天文學等與航天環境有關的課程;解剖生理學、航天醫學、心理學等醫學類課程;提高他們的文化知識水平的一般性課程,如高等數學、力學基礎、電工電子學、英語、哲學等30多門課程。

無垠的太空,沒有標誌。為了能準確辨識“天路”,航天員還要學習星空識別。他們白天在天象館裏觀察學習,晚上回到公寓,每個人都站在陽台上一邊捧著書,一邊透過灰蒙蒙的天空極力搜尋著遙遠的星空。那段時間,他們幾乎沒有人在晚上12點前入睡。

理論學習是一大難關,而航天員們最重要的任務則是刻苦的訓練。一名職業航天員的訓練時間一般需要3年半到4年。

轉椅和電動秋千的訓練,是航天員訓練中的常規科目。每次訓練結束後,航天員們仍感覺像是漂浮在海上,臉色蒼白,眩暈感強烈,以至於吃不下飯、睡不好覺。然而,沒有人因此而抱怨,他們從不把訓練視作畏途。因為他們清楚,多一分堅持就與飛天之路更近一步。5分鍾,15分鍾,30分鍾……為了向前邁進,他們所作的隻有堅持。

專業技術訓練是航天員訓練中最繁重,也是最關鍵的訓練。首先要掌握航天器的駕駛和艙內各種設備、儀器的操作。不同航天器的技術訓練內容有所不同。隨著載人航天技術的日臻成熟,航天員在空間站進行科學實驗,對航天器進行連接以及出艙活動等,都要進行相應的飛行任務訓練,如有效載荷訓練、出艙活動訓練、交會對接訓練等。

掌握了各種操作技能還遠遠不夠,還必須進行嫻熟的飛行程序訓練。所謂飛行程序,就是從發射前航天員進艙開始,一直到返回著陸全過程經曆的所有活動。這要求航天員十分清楚自己該做什麽。當然,在飛行中難免會遇到意外或緊急狀況,所以訓練也有針對性地設為正常飛行程序訓練、應急飛行程序訓練和故障程序訓練。航天員從飛船起飛的那一刻起,就等於踏上了一條布滿荊棘的路途,他需要用自己的所學,冷靜地思考,準確地判斷,及時地處理來“擺平”所有狀況。

飛船從發射升空,進入軌道再調姿(姿態調整)返回地球,飛行程序指令多達上千條;艙內的儀表盤紅藍指示燈密密麻麻,各種線路縱橫交錯,要熟悉和掌握它們並進行各種操作和排除故障,航天員必須在模擬器內進行訓練。

模擬器是飛行程序訓練的主要設備,它的內部結構與布局和真實的航天器相同,能夠模擬航天器飛行時的視景、振動和噪聲效果,還可以模擬飛行運動效果。在每一個飛行時段,它能仿真太空飛行的情景,所以航天員每一次在模擬器中看到的、聽到的和感受到的都會不同。

教員任意設置模擬器的故障,讓航天員識別、判斷故障並進行處理,而航天員要根據程序相應地做檢查和操作。對於模擬器的操作訓練要做到哪種程度呢?用一位教員的話說:“遇到問題,處置起

來像呼吸一樣自然。”

為提高航天員對飛船上升和返回段所受到過載的能力,他們經常在人用離心機上進行超重耐力適應訓練。對航天員來說,在離心機上做超重訓練是一個“難熬的時段”。他們要在每分鍾轉動24圈的機器上承受8倍於體重的重量。沒有持久的毅力和對抗技巧是難以堅持下來的。

由於離心機超重訓練體力支出很大,每次訓練後,航天員們按規定都應休息兩天,以便恢複體力。航天員們卻時常“違規”。他們中有的人對自己的訓練效果不滿意,主動要求增加訓練次數,甚至增加每次的訓練時間,直到完全達到要求為止。

低壓缺氧訓練,是每個航天員的必經科目,也是他們要麵對的最大難題。低壓艙內模仿5000米的高空環境,最高模仿到10000米高空的環境,所承受的低壓環境比起置身於珠穆朗瑪峰頂峰有過之而無不及。訓練器將航天員以相當於15米/秒的速度迅速提升,達到5000米高空的低壓環境後釋放,在氧氣稀薄的情況下持續30分鍾。然而,這些訓練在航天員們眼中都是鍛煉自身能力的好機會,他們都竭盡全力克服一切困難,不留一絲遺憾。

跳傘訓練也是航天員們的必修課。他們通常是在8天時間裏完成空降兵一個月的訓練內容。在進行跳傘訓練時,正值悶熱的夏季。航天員們穿著厚厚的訓練服,身負各種裝備接受大運動量的培訓,汗水浸透了所有的衣服,卻沒有人抱怨一聲。在一次跳傘實訓中,一位航天員在落地時小腿不慎擦傷,頓時鮮血直流,但他卻沒有聲張,一個人悄悄地跑到一旁卷下褲腿,堅持訓練。事後,醫生發現了此事,出於關心地“批評”了他,可他卻說:“這點小傷還扛不住,哪能成就大事!”

宇宙環境對人體傷害的主要因素是高真空、高缺氧、宇宙輻射等,這些不利因素使人無法工作和生活。

在神舟飛船內部有一個與外界環境隔絕的密閉座艙,它是保障航天員身體健康和安全睡眠的環境控製與生命保障係統。科研人員嚴格控製艙內的氣壓、氧氣濃度、溫度和濕度,力求創造一個與地球生存條件相仿的環境。而航天員要訓練的就是如何在太空合理安排作息。

地球上,一天是24小時,人們習慣將睡眠安排在晚上。飛船在太空中一般是90分鍾一個晝夜周期,白天時間長,夜晚時間短。朝陽和星辰在一個半小時之內完成一個更替。所以,航天員不能再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來安排生活。生活在地球上,卻要時刻按照“宇宙規律”作息,這是航天員們必須要改變和適應的一項任務。

除此之外,航天員還要連續多天保持6度臥姿(除去洗手間外),不允許改變姿態,頭低臥位訓練和固定在轉椅上,以0.5秒每圈的速度,持續15分鍾的轉椅試驗等。為達到要求,航天員們一次一次向自己的極限衝刺。

正當航天員緊張訓練的時候,世界航天史上發生了一起災難性的事件:2003年2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在執行任務後,返回地麵時突然發生爆炸解體,飛船上的7名航天員全部遇難。這一不幸事件的發生,無形中給正在訓練的航天員增加了巨大的壓力。然而他們表現出了出人意料的平靜,一如既往地參加訓練。

其實,他們並不是對於危險的存在視而不見,而是早已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他們深知,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和風險是不能分割的統一體,而他們肩上所承載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榮譽。所以,在任何時候,都不能畏懼,不能退縮。他們都能清晰記得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鎔基在視察空間技術研究院時語重心長的囑托:“中國人民會記住你們,中華民族一定會留下你們的光榮業績。……質量問題,人命關天啊!要保證人的安全,無論是設計、施工、試驗、檢測、操作都不能有任何一點馬虎!他們(航天員)都是我們的後代,都是我們的孩子,他們是從1000多名飛行員中挑選出來的,是優秀的人才……”“你們(航天員)不要害怕,要相信我們的科學家,相信我們的工程師,相信我們的黨政領導幹部,他們是對你們負責的,一定要保證你們萬無一失!”

2003年4月,肆虐的非典疫情侵襲京城。航天員們的訓練並沒有受到影響,一切都按預定程序進行。4月21日,他們的訓練進入了全封閉狀態。在最後的衝刺階段,訓練主要在模擬器中進行。模擬器麵積狹小,可用空間僅為1.6平方米,何況艙中的大小操作元器件就有300多個,需要做的操作動作100多個,涉及推進的數據達四五十個。

航天員在訓練時要做到腦、眼、手並用,同時要保證操作速度,這需要非常紮實的基本功。他們穿著重達10多公斤的航天服,坐在狹小悶熱的艙中,耳邊是機器模擬的環境噪聲。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一次訓練需要四五個鍾頭,其間不能喝水,不能去廁所。

航天員不單要按照要求進行訓練操作,還要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和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問題,為飛船的研製專家提出諸多可行的改進意見。通過與飛船的“親密”接觸,航天員們竟也成了行家裏手。從操作手柄的伸縮開關到飛船儀表板上的倒計時器,都是他們反複揣摩思索的成果。準確地說,航天員是對載人航天係統工程最熟悉的人,是他們將各個係統的知識融會貫通加以應用。

在“紅房子”,航天員們度過了五年半的訓練生活,完成了由空軍飛行員向合格航天員的轉變。幾個春夏,他們經曆了千百次的錘煉,鍛造出了“銅頭鐵臂”,不畏任何艱難險阻,將目光聚焦在載人航天的起跑線上。

從“14進5”到“5進3”

曆時5年半的航天員訓練生活即將告一段落,“神舟五號”載人飛船也進入了發射倒計時階段。

根據任務需要,中國第一次太空載人飛行將由一名航天員來完成。這個消息牽動著航天員大隊的每一位航天員。一個名額,它意味著航天員們要麵對另一輪空前殘酷、異常嚴格的篩選。每一位航天員都希望能夠得到這次光榮的機會,都做好了最充分的首飛準備。同樣,在他們心中有一個共同的想法:一個名額,它並不獨立存在,而是代表一個集體,不僅包括了自己,也包括了所有為航天事業作出貢獻的人們。

盡管大家都抱著平和的心態,但緊張的氣氛仍舊充滿整個訓練區。5年多的訓練即將經受最後的考核。此

次考核與之前的單項考評不同,是對每個航天員從政治思想、學習訓練、醫學評價諸多方麵進行全麵綜合考評。如果考核通過,將有機會成為真正飛向太空的航天員。

2003年6月,航天員們開始最後一個階段的專業技術考試。這次考試在模擬器中進行,綜合了幾年中學習、訓練的所有科目,如同實戰前的演習。教員們出其不意地考核航天員在飛船各種飛行程序中所做的判斷、處理和操作。

考試分口試、筆試、實際操作三部分。為準確、全麵、公正地了解航天員的訓練情況,考試除了筆試是共同試卷外,口試和操作均采用抽題方式。

為了迎接考試,航天員們進入了“一級備戰”狀態。各種飛行程序材料、技術指導手冊堆起來像一座座城牆。要知道,航天員們所要記住的數據多達數百個,從飛行要素,到航天食品怎麽吃,甚至連航天服上的一條橡膠繩的纏繞方法都要牢記。麵對這些細小而又繁瑣的問題,他們必須對答如流,不得有誤。

為了強化記憶效果,航天員們將模擬器儀表板的平麵圖掛在最顯眼的地方,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對著平麵圖練習操作。為了把5年來學習、訓練的效果最客觀、真實、不留遺憾地展示出來,他們根據自身特點,加強練習,彌補不足。那段時間,“紅房子”裏的燈光陪伴著航天員們度過了一個個不眠之夜。

在此之前,航天員們已經曆了大大小小,包含上百個科目,近百次考試。這一次同樣不例外,是一場“無情”的考試,是對幾年學習訓練的總體檢驗,事關對執行首飛任務人員的選拔。同樣,執行首飛任務,實現中國人載人航天的夢想,也是航天員們5年多來不懈追求的目標。

筆試時間長達3個小時,涉及專業的方方麵麵,從最大的原則到最小的操作步驟無所不有。口試最有特色,既能考察每個航天員的語言表達能力,也能了解他們對專業的熟悉程度。一位航天員要麵對由10多名專家教授組成的評委,詳盡回答自己抽到的題目並畫出流程圖進行講解,與此同時還要回答專家的即興提問。

在模擬器上進行正常飛行程序和應急故障程序的操作考核,非常具有挑戰性。應急故障程序是隨機出現的。航天員必須在最短時間內做出正確判斷,及時做出應急處理,排除故障。在此期間,沒有過多的時間供航天員進行思考,手、眼、腦必須同步,反應不及時,就會麵對更大的故障,甚至導致整個飛行的失敗。

比如,艙壓顯示失控,需要判斷是泄壓閥失靈,還是艙體被太空碎片撞擊,或是外力襲擊造成艙體破損。艙壓泄漏,需要認真檢查,判明故障,再進行處理。僅這一項就涉及數據、元件、操作動作幾十個,而全部動作必須在幾分鍾內完成。又如,數據管路失效,涉及35條指令,50個手動操作,要判明原因,排除故障,任何一點疏漏都是致命的。整個飛船運行過程中,幾點幾分,再具體到幾秒,航天員所發出什麽指令都有詳細規定,不能出現差池,一個字都不能錯。

當然,這僅僅是專業技術方麵最後的考核,要想評判航天員經過5年的訓練是否合格,還要綜合諸多方麵、諸多科目幾年來的考核成績。考評委員會分政治思想、專業技術及心理評價、醫學評價3個組,再三複核試卷,回放操作錄像,綜合各界意見,力求最佳。整個考評曆時兩周時間,僅對每個航天員的政治思想鑒定就反複修改多次,經過8個關口。

結果令人驚喜:14名航天員經過全麵評議,全部合格,成績優良。然而,選拔並未結束。考核組根據首次任務需要和成績排名,從14名航天員中挑選出了5名進行強化訓練。

接下來,是為期兩個月的強化訓練。訓練內容完全根據任務需求實施,更具有針對性,也更嚴格艱苦。每日訓練科目表上沒有空白,休息日不見蹤影。優中選優的5名航天員全力以赴地進行各項訓練,因為等待他們的是“5進3”的考驗——選出3名航天員作為最後參加任務的備選人員,而中國的飛天第一人將會在他們中間產生。

兩個月的訓練程序更加細化,每次訓練都要針對每個人的情況進行講評、討論,包含了各個細節。5名航天員需要進行更為嚴格的臨床醫學檢查和特殊醫學檢查。例如下體負壓檢查,即人平躺在床上,將腹部捆綁,下半身置於封閉的透明玻璃罩中,將其中的空氣抽出,變成真空,人會感覺腿部脹得動彈不得,此時通過檢測各項生理指標的變化來測試對失重狀態的耐受能力。

深入的檢查內容,讓人們聽起來都會被航天員所付出的一切折服。為減輕太空失重環境對身體的影響,5名航天員需要進行多次血液重新分布訓練。因為失重時,人的血液集中在頭部,會讓人有諸多不良的生理反應,這個訓練就是讓航天員有很強的適應和對抗能力,做起來也是很“折磨”人的。

除此之外,為避免航天員在太空環境中發生胃腸道感染,他們還要進行清理腸道後的耐受性訓練。在清理腸道後的3天裏,航天員每天隻能食用航天食品,每一餐也隻有簡單的幾小塊。相比平日色香味俱全的飯菜,這些太空食品顯然味同嚼蠟。航天員要做的是,要最大限度地控製不排泄,以便應對飛船運行中出現緊急狀態不能按時返回的情況。為了達到訓練效果,航天員3天內都不能“方便”,這滋味可想而知。

通過以上一係列檢查和篩選,5名航天員中,楊利偉、翟誌剛、聶海勝3人脫穎而出,組成了首飛梯隊。三個人代表了14個人組成的集體,他們得到了同伴們的祝福,時刻準備著為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這樣的結果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震動,因為在所有人,包括航天員的眼裏,他們之中沒有失敗者,隻是誰先行一步而已。

一切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2003年9月15日,14名航天員帶著所有航天人的期望赴酒泉航天發射場進行為期一周的人(航天員)——船(飛船)——箭(火箭)——地(地麵指揮控製)最後的大型演練。演練真實再現了本次任務的運行方式和程序,增強了航天員和地麵各係統支持人員的高度協調性和天衣無縫的配合,使航天員的心理素質再一次經受住了考驗。

中國第一次載人航天飛行於此時真正地進入了倒計時!幾年時間裏,全體航天員終於經受住了考驗,完成了由備選航天員向合格航天員的轉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