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949年:開國大閱兵

第一章

1949年:開國大閱兵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是中國人民前途和命運的一個根本轉折,它標誌著受壓迫、受欺淩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時代的終結,標誌著中華民族曆史新紀元的開始。

新中國以摧枯拉朽之勢掀開了時代的序幕。“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那響徹雲霄的聲音,是東方巨龍對全世界發出的威嚴宣示。60多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貧窮落後到繁榮昌盛,從山河破碎到強大統一,從受人欺淩到備受尊重,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譜寫了華夏民族文明史上最絢爛的篇章。

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是人民的軍隊。

在60多年的光輝曆程中,作為國慶慶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先後舉行了14次國慶閱兵。這14次閱兵堪稱14次飛躍,從騾馬化到機械化,從機械化到信息化——通過閱兵,世人親眼見證了人民軍隊和共和國一起成長的軌跡。

“兵者,國之大事”

閱兵,是一項重要的軍事製度,是展現武裝力量建設成就,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形式。它蘊含著禮儀、慶典、校閱、整訓、備戰和示威等十分豐富的內容。一般而言,閱兵包括兩部分,一是閱兵式,即閱兵者從受閱部隊隊列前通過,進行檢閱;二是分列式,即受閱部隊列隊從檢閱台前通過,接受閱兵者的檢閱。

“兵者,國之大事。”在國家慶典或重要曆史時刻舉行盛大閱兵,就是展現國防建設實力、彰顯軍隊“齊勇若一”風貌、振奮民族精神、激發愛國熱情的“國之大事”。

閱兵沿襲已久,西方“閱兵式”一詞來源於拉丁文PARO(我準備),意思是軍隊統帥對部隊的檢閱儀式。

在公元前,古埃及、波斯和羅馬等國就有閱兵的文字記載。將士出征前或凱旋後,都要舉行盛大的閱兵活動。母親要將象征榮譽和勇敢精神的盾牌親自交給兒子。如果打贏了,就以帶回盾牌為標誌;陣亡了就用盾牌抬回屍體。在古羅馬,獲勝歸來的統帥要舉行盛大的凱旋式閱兵。統帥戴桂冠、持權杖,乘坐戰車,樂師和歌者及最親近的部屬跟在車後,全副武裝的將士們押送著繳獲的戰利品緊隨其後。這樣的閱兵式一般持續兩至三天,期間還會舉行一些民間競技遊戲和宴會。

18世紀,在歐美洲一些國家,像英、法、俄、美、德等列強國家,無不熱衷於借助閱兵這一形式,向世界炫耀武力。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前蘇聯麵對著法西斯德國侵略軍已經兵臨城下的強勁攻勢,在莫斯科紅場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軍事統帥斯大林發表了誓死保衛莫斯科的宣言,表明了同法西斯血戰到底的堅定決心,極大地鼓舞了國民奮起抗戰的信心和勇氣,為保衛莫斯科城的最後一戰動員了最後的戰略力量。整個閱兵的場麵和聲勢震動了全世界。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閱兵活動的國家之一。據《通典》記載:“堯舜之時,五禮鹹備。”這說明儀仗禮儀已見雛形。相傳四千多年前,中國北方的華夏部落首領夏禹,曾在現今河南嵩縣境內的塗山,與南方各部落首領會盟。會上,眾多士兵手持各種用羽毛裝飾的兵器,和著樂曲邊歌邊舞,以示對南方部落首領的隆重歡迎。

統治者定期閱兵,其用意除了檢查兵員素質和戰備狀態外,主要還是要向百姓們炫耀威風。另外,還有戰前或戰鬥間隙進行的不定期的閱兵,叫“觀兵”或“觀師”,由此就有了“觀兵以威諸侯”的記載。公元前625年,各諸侯國軍隊將恃強淩弱的鄭國包圍後,“觀兵於南門”,結果鄭國懾於諸侯軍隊的陣勢,開城求和。

眾所周知的長城嘉峪關,就是古戰場裏一個能容納幾十萬兵馬的閱兵場,至今完好無損,那裏流傳著古代閱兵的精彩故事。漢代,定期閱兵常與立秋日的祭祀活動一起進行,其中增加一些競技的內容。以後建朝時間較長的朝代都有定期或不定期的閱兵儀式。到了明朝,閱兵已步入正軌:每年一次考閱,三年一次大閱。明成祖朱棣曾五次遠征漠北,每次出征前都要檢閱軍隊,以壯軍威。明朝名將戚繼光於1572年在湯泉(今河北省遵化縣)舉行過10萬人參加的空前大閱兵。到了清朝,閱兵更為盛行。皇帝必三年一大閱,整飭軍紀,檢驗訓練成果。

現代閱兵式除沿襲了古代傳統外,還增添了奏國歌、升國旗、鳴禮炮、儀仗閱兵等新形式。

以曆史的視角看閱兵,閱兵就是烙有時代印記的符號;以欣賞的視角看閱兵,閱兵就是一道靚麗的風景;以發展的視角看閱兵,閱兵就是一段時光變遷的見證;以國防的視角看閱兵,閱兵就是國家力量的綜合展現!

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解放軍曆來對閱兵十分重視。早在革命戰爭年代,部隊出征或重大戰役前後,大都舉行閱兵,以此鼓舞士氣,振奮精神。在井岡山時期,紅軍就利用作戰間隙,進行隊列訓練,舉行閱兵活動。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曾多次檢閱部隊,其中較大的閱兵有三次。

提起開國大閱兵,人們首先想到的肯定是1949年10月1日那震驚世界的一刻。實際上,早在1931年11月7日,毛澤東就已經主持過一次開國盛典及閱兵。而“毛主席”這個家喻戶曉的稱呼,正是那次閱兵後叫響的!

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中央革命根據地的江西瑞金召開。大會宣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並舉行了閱兵儀式。

瑞金地處閩贛兩省交界,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央革命根據地的首府。為慶祝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城北六公裏的葉坪村,舉行了隆重的“開國大典”。而“開國大典”的第一項程序就是閱兵儀式。

“開國大典”的會場就設在瑞金城北的葉坪村。村中央有一塊綠草如茵的空地。當天,淩晨時分就有數千名群眾擎著火把從四麵八方趕到這裏。他們一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一邊忙著布置會場。為了閱兵,廣場上布置了一個莊嚴肅穆的檢閱台,檢閱台正中橫掛著寫有“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紅軍檢閱台”的巨幅紅布。後幕上懸掛著馬克思、列寧的畫像,兩邊為中國工農紅軍軍旗。檢閱台正前方懸掛著兩盞雪白的汽燈,把廣場映得如同白晝。參加受閱的部隊主要是:紅一方麵軍各軍團、軍的代表,紅軍隨營學校,警衛部隊代表等。

迎著朝陽,毛澤東、朱德、項英、任弼時、林彪、彭德懷、陳毅等步入會場。紅軍總司令朱德以他那濃重的四川口音宣布:“第一次全國蘇維埃共和國臨時政府,今天正式成立了!”頓時,紅軍將士和群眾中爆發出一片歡呼,人們盡情歡笑,把廣場變成了歡樂的海洋。

隨後,閱兵式正式開始。毛澤東、朱德等人,乘馬檢閱了受閱部隊。一隊隊飽經戰火考驗的紅軍戰士,扛著槍、抬著鋼炮;一列列赤衛隊員,手持大刀,肩扛梭鏢,分四路縱隊,由南向北,健步行進。隨後,毛澤東、朱德等人親自率領受閱部隊宣誓,大大振奮了中央紅軍的士氣。

第二次大閱兵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的1944年。抗日戰爭進入第七個年頭後,日軍在中國戰場及太平洋戰場節節敗退。中國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359旅奉命抽調主力組成“南下支隊”,加速抗日戰爭的勝利進程。1944年11月1日,南下支隊開赴抗日前線時,在延安機場舉行了出征前的隆重閱兵儀式,軍旗獵獵,軍號齊鳴,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一大批在延安的中央領導檢閱了部隊,頓使部隊士氣倍增。

第三次閱兵發生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1949年3月25日。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同誌從河北西柏坡抵達北平時,北平人民對於黨中央的到來反應極為熱烈。在北平的黨政軍民各界代表及160多位民主人士,一起趕赴西苑機場(官方稱西郊機場)歡迎。

下午五時整,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林伯渠等領導同誌進入西苑機場。一發照明彈升上天空之後,閱兵式正式開始。身材魁梧的毛澤東主席登上一輛淡綠色的吉普車,朱德總司令、劉少奇同誌等也依次登車,行進在長長的解放軍隊列前。人民戰士向自己敬愛的偉大領袖和統帥敬禮,毛主席、朱總司令含笑還禮。當毛澤東的吉普車行進到“塔山英雄團”的大旗之前時,站在毛澤東身後的第四野戰軍劉亞樓參謀長向他報告了英雄團的光榮事跡。毛澤東聽後十分感動,立即舉手還禮。

當時受閱的第41軍官兵深受鼓舞,檢閱車全部駛過後,隊列中響起了震天的口號聲:“毛主席萬歲!”“朱總司令萬歲!”“中國人民解放軍萬歲!”戰士們擦著激動的淚水振臂高呼。

這一天的珍貴記憶之所以能流傳至今,還要得益於八路軍最早的電影工作者徐肖冰。他和戰友們在現場拍攝了大量照片,為這段曆史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曆史資料。

西苑閱兵式,實際上隻有檢閱式,而沒有分列式。但是,它在人民解放軍閱兵史上卻有著重要的地位,這是解放軍最高統帥在解放戰爭史上唯一的一次閱兵,也可以說是半年後所舉行的開國大典閱兵式的一個預演。

“一定要搞好,不能搞壞”

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人民解放軍總部機關由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轉移至北平,中華民族揭開了新的曆史篇章。當時有人提議,解放軍打了幾年仗,終於從山溝走了出來,走進了大城市,這是一個翻天覆地的大變化。況且北京很可能是未來的首都,這無論如何都值得好好慶祝一番,讓全世界都知道這件大事。

當建議舉行盛大歡迎儀式的報告送到毛澤東主席麵前時,他沒有同意。毛澤東平靜地說:“還是簡單點好,不要動員那麽多人,等到全國解放了,再好好慶祝嘛。”於是,有人提議舉行閱兵式,檢閱正在奪取全國解放最後勝利的人民解放軍。這一次,毛主席欣然應允。

這就是著名西苑閱兵,這次閱兵也成了開國大典閱兵式的前奏。

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此後的幾個月裏,中國的局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人民解放軍勢如破竹,百萬雄師南跨長江、西進關山,解放了南京、杭州、太原、上海、福州、長沙、蘭州、西寧、銀川等城市和除西南、兩廣外的絕大部分國民黨統治區。

在舉國歡慶的形勢下,1949年6月,中國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議決定,10月1日在北平舉行開國大典。當年7月,北平成立了開國大典籌備委員會,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新政協籌備會議常務委員會副主任周恩來為主任,中共北平市委書記彭真、解放軍副總參謀長聶榮臻、新政協籌備會議代理秘書長林伯渠、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李維漢為副主任。

中央檔案館保存的1949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程序表》中,記載了籌備委員會擬定的開國大典三大內容:

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

二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閱兵式;

三是人民群眾的遊行歡慶活動。

籌備委員會決定,為突出對此次閱兵重視程度,將由開國元勳朱德總司令親自掛帥,擔任閱兵總司令,以聶榮臻為閱兵總指揮,第20兵團司令員楊成武、華北軍區參謀長唐延傑、中共北平市委副書記劉仁等為副總指揮,下設閱兵指揮所,楊成武兼任指揮所主任,唐延傑兼副主任,具體負責閱兵各項工作。

舉行開國閱兵,這對於人民解放軍來說,是一個史無前例的重大任務。聶榮臻、楊成武深感責任重大,他們受命後的第一項工作,就是廣泛進行調查研究,主持起草《閱兵典禮方案》。

《閱兵典禮方案》的內容包括受閱部隊的編組、閱兵程序、閱兵禮樂以及受訓前的訓練等。對於第一次接觸如此大規模閱兵活動的解放軍指戰員來說,這無疑是一個艱巨的任務。

聶榮臻後來回憶說:“那真可以說是我一生中最繁忙的時期。”那時的他身兼六職:代理總參謀長、華北局第三書記、華北軍區司令員、北平市市長、北平市軍管會主任、平津衛戍司令員。盡管如此,聶榮臻還是把主要精力放在開國大典尤其是閱兵式的籌備上,為此多次主持會議,檢查落實開國大典及閱兵的準備工作。他要求受閱部隊抓緊時間,嚴格訓練,高標準、高水平完成任務。就連各閱兵方隊如何組成,裝甲車、坦克、汽車如何同步行進,車輛萬一出現故障如何補救,騾馬失蹄、拉屎、撒尿的應對措施,以及飛機何時飛越天安門廣場,晚上怎樣燃放焰火等等,聶榮臻都作了細致的設想和指示。

閱兵指揮所主任楊成武也是一代名將,他15歲參加革命,17歲就當了團政委,可謂是身經百戰。毛澤東曾經稱讚楊成武是“白袍小將”,常在關鍵時刻委以重任。但是麵對籌備開國閱兵這樣的重任,他也不敢有半點馬虎。50年後,楊成武曾撰文這樣描述自己當時的心路曆程:“作為開國大典一個重大項目的閱兵儀式,是我軍曆史上最盛大、最莊嚴的一次慶典。組織這樣盛大的閱兵儀式,深感無比光榮,責任重大。我們沒有閱兵經驗,不知怎麽搞才好,壓力很大。”

楊成武為組織好這次規模空前的大閱兵,不僅查閱了許多中外閱兵的資料,而且多方求教。他走訪的第一個人就是劉伯承司令員。早年留學蘇聯、經曆過莫斯科紅場閱兵的劉伯承,對楊成武細談了蘇軍閱兵的種種情形之後,通俗而又概括地說:“閱兵無非就是展示一種特定內容的禮儀,一種形式。這種形式搞好了,目的也就達到了。歸根到底一句話,馬糞蛋外麵光!”說得大家都笑了。楊成武還走訪了在北平的原東北軍將領和蘇聯顧問,一一聽取了他們的意見。經過充分的論證研究,《閱兵典禮方案》終於出台了。

《閱兵典禮方案》規定,此次閱兵按閱兵式、分列式的程序組織實施。閱兵式,全體受閱部隊以天安門主席台為中心,按序列在東西長安街列隊,接受閱兵司令員的檢閱;分列式,各受閱部隊依次由東向西通過天安門城樓前,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受閱部隊按海、陸、空三軍的序列編組。海軍方隊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安東(今丹東)海軍學校和華東海軍艦隊各抽調一個排編成;陸軍方隊由步兵199師、獨立207師619團和臨時編組的炮兵第4師、戰車第1師、騎兵第3師編成;空軍參加受閱是9月初才決定下來的,受閱部隊由軍委航空局所轄混合飛行編隊擔任。受閱部隊共計1.64萬人。其武器裝備,以軍兵種為單位,按種類集中,統一編組,由輕到重,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海上、地麵到空中,使海陸空三軍渾然一體,形成強大陣容。

7月,方案擬定後,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等領導人在中南海懷仁堂接見了閱兵指揮人員,聽取聶榮臻關於閱

兵儀式的基本設想和楊成武關於閱兵方案具體內容的匯報。毛澤東叮囑說:“我們曆來主張慎重初戰,這次閱兵也是初戰,開國第一次嘛。告訴同誌們,一定要搞好,不能搞壞。”

精心籌備

1949年7月,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等領導在中南海懷仁堂聽取了聶榮臻的匯報後,討論並通過了《閱兵典禮方案》。

然而,開國大閱兵的地點選在哪裏?這個問題讓開國領袖們頗費腦筋,很長時間都沒能最終確定下來。

8月份,華北軍區的幾位將領經過反複研究論證將兩套方案交給了周恩來。

第一套方案是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第二套方案是在西苑機場舉行。兩套方案都附有部隊位置及閱兵行進路線的詳圖。

兩個閱兵地點的優缺點都顯而易見。

天安門地處市中心,場麵壯觀;天安門城樓可作天然的閱兵台,足以容納全體開國元勳和政協代表;四周交通發達,集中與疏散均十分方便。但是,在此閱兵需要斷絕市內交通四小時;另外,因長安街狹窄,分列式無法展開,隻能通過步兵八路縱隊,騎兵三路縱隊,至於裝甲車,則隻能走兩路縱隊。

相比之下,地處西郊的西苑機場可以避開天安門廣場的缺陷。那裏跑道寬敞,也沒有阻斷交通的後顧之憂,並且為歡迎黨中央進城,剛剛舉行過一次閱兵式。但是,西苑機場的缺陷更加突出,這裏沒有檢閱台,重新搭設,工程巨大;場麵遠不如天安門廣場來得壯觀;距市區較遠,幾十萬群眾不易參加;閱兵部隊隻有一條跑道可供利用,進出不便。

經過權衡比較,指揮所傾向於第一方案,即在天安門廣場舉行閱兵。報告呈送中央後,周恩來用毛筆在報告的左上方簽署了意見:

毛主席、總司令、少奇同誌閱:(閱兵)日期在(新政協會議)閉幕後政府成立之日。閱兵地點以天安門前為好。時間到時候再定。檢閱指揮員由聶(榮臻)擔任,閱兵司令員請朱德同誌擔任。

劉少奇在自己的名下畫了圈,毛、朱雖然沒有畫圈,但他們同意周恩來的意見。閱兵地點就這樣確定下來。

緊接著,天安門廣場的大掃除開始了。堆積多年的垃圾山被卡車拉走,天安門和廣場四周屋頂上的雜草一律拔除,破損的青石路麵一一得到修補,斑駁的紅色宮牆重新粉刷。北平建設局奉命在廣場正中豎起一根22米高的鐵管,方圓3米的鋼筋混凝土墩支撐著高高的鐵管。工人師傅仔細地把鐵管的縫隙用燒焊箍緊,然後用白漆油飾一新,滑輪及鋼絲繩也都安裝到位。

天安門城樓的布置工作是閱兵籌備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華北軍區宣傳部的張致祥是天安門布置工作的負責人。經過一番征集方案和修改,最後,張致祥把“八麵紅旗,兩條標語,毛主席像掛正中,樓上八個大紅燈籠,金水橋上布滿鮮花”這套方案報給周恩來。周恩來否定了金水橋擺花這一條,認為小家子氣,其他方案全部采納。這個經典的布置也一直沿用至今。

用什麽方式升旗,在當時成了一件頗費腦筋的事情。人民共和國的第一麵國旗如果由它的主要締造者毛澤東親手升起,當然最好不過,可是主席不可能從天安門城樓下來走到廣場中央,一下一下拉著繩子升旗。怎麽辦呢?閱兵副總指揮唐永鍵想出了電動升旗的點子。

這個辦法好是好,可電動升旗在中國是個新鮮事,誰也沒幹過。好不容易找到一個電力工程師,工程師答應試試看。經過緊張的研製,總算搞出來了。試了好幾回,有時靈,有時不靈。究竟能否經得起大典的考驗,誰也不敢保證。

7月底,各受閱部隊編組完畢,進駐北平近郊,8月1日開始基礎訓練,9月7日至13日進行合練,9月25日、27日夜間到天安門廣場進行了兩次實地預演。

在北苑營房訓練區,有一支有著赫赫聲威、能征善戰的部隊。他們就是來自華北軍區第20兵團第67軍的步兵199師,對於能參加開國大典閱兵典禮,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該師指戰員們感到非常自豪,因而士氣高漲,訓練特別認真。

但當時解放軍並沒有標準的訓練規格或要求,這就導致了戰士們要反複訓練,多付出了幾倍的辛苦。據曾任該師師長的李水清將軍回憶:“訓練期間聶老總來了三次,朱老總來了兩次,賀老總、陳老總也來過。那個時候一切都是剛剛開始,全軍還沒有一部統一的隊列條令,訓練無所依據。這個老總來了說不行,就改了再操練,那個老總來了又說不行,再改,搞得大家無所依從。後來找出了劉伯承司令員留學蘇聯時撰寫的一本小冊子,再參考舊的《中華民國二十四年步兵操典》,總算有了初步統一的規範。”

有段時間,訓練方案幾乎天天改,天天檢查。訓練到一定階段時,還在西苑機場試閱過兩次,並用深夜時間在天安門廣場試閱過一次。

李水清將軍回憶:“那時候,方隊的橫排麵、豎排麵究竟多少合適,我們心中並沒有多少數。一會兒感到寬了,一會兒又感到窄了,翻來覆去不知道改了多少次,再加上怎樣背槍、怎樣甩袖、怎樣邁步……真讓人覺得這活兒太難幹,遠不如在戰場上衝鋒陷陣痛快,巴不得這訓練和閱兵能早些結束。”

經過反複實踐,直到正式閱兵前幾天才確定為12×12的方隊。

一次,朱德總司令親臨現場,觀看了隊列演習。他熱情鼓勵了199師的全師官兵,但也指出有幾處不行,應當修改。

不久,由華東來京的陳毅司令員觀看了演練,針對一些幹部戰士存在的畏難情緒說:“我看沒有什麽了不起。不就是走好隊列嗎?我們多少大仗都打勝了,還愁搞不好一次閱兵!要通過隊列把我們的軍威顯示出來,讓老百姓看看,這就是我們自己的軍隊……”同時,他也對訓練方案提出了幾處修改意見。

至於華北軍區的聶榮臻司令員,由於擔任閱兵總指揮,指導得就更為具體了。他經常“盯”在訓練場,一招一式都不放過。

西南軍區的賀龍司令員和聶榮臻司令員一起,親自做了最關鍵的考核。

受閱部隊訓練期間,正值酷暑天氣。199師的幹部戰士們,每天都要頂著烈日練得腰酸腿疼,汗流浹背。有的戰士不到一個月就磨破了五雙新布鞋。但他們都像在戰場上一樣不叫苦,不流淚,每天夜幕低垂後還在操場上加班加點地訓練,舍不得班師回營。他們心中有一個近乎神聖的念頭:自己是全軍幾百萬指戰員的代表,一定要在天安門前走出人民解放軍的威風來!

騎兵第3師是1949年7月由原察北軍分區的三個騎兵團編成的,隸屬華北軍區。該師師長空缺,政委梁振中,副師長胡德利,指戰員多數來自內蒙古大草原,人、馬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全師在北平市郊沙河鎮集結,由第68軍參謀長宋學飛組織訓練。為了使人馬站得穩,跑得齊,指戰員從早到晚與戰馬滾在一起,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反複演練。各部隊還發揚軍事民主,遇到難題,就召開“諸葛亮會”,發動大家出主意,想辦法。

訓練中的戰車第1師是來自東北戰場第四野戰軍的一支部隊,它的前身——人民解放軍第一支坦克大隊建於1945年12月。部隊裏的第一輛坦克是從日本關東軍的兵工廠裏搶出來的,更多的是從國民黨軍那裏繳獲來的。這些“鐵家夥”大都參加過戰鬥,車況已經不怎麽好了,經常出現故障。

在訓練中,除了指揮車和軍旗車之外,其餘車一律全封閉駕駛。坦克裏沒有風扇,也沒有任何降溫設備,官兵們頂著40多度的高溫,終於完成了從單練到排、連、營的合練。為了顯示軍威,戰車師對全部車輛都進行了擦拭和噴塗,坦克、裝甲車噴上“八一”軍徽和車號,汽車輪外側也塗上白漆。修理工對受閱車輛更是進行了細致的檢修,使所有車輛都處於良好的技術狀態。

10月1日,開國大典那一天的下午。明媚的陽光映得遍地金光燦爛。參加閱兵的全體指戰員和其他一些部隊的指戰員,都身著嶄新的軍裝,攜帶著當時最先進的各種美式武器和裝備,精神振奮地列隊肅立在天安門廣場,人人精神抖擻,意氣風發,充分顯示著國威軍威。指戰員們的心都沸騰了,燃燒了:我們的革命領袖和億萬軍民,吃盡人世間的苦難,獻出成千上萬的生命,才換取了中國革命今天的勝利。

開國首閱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整,開國大典終於開始了!

大典司儀、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林伯渠宣布大典開始。毛澤東在剛剛確定為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的演奏聲中向全中國、全世界莊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人山人海的天安門廣場一片歡聲雷動。

接著,林伯渠宣布:“請毛主席升旗!”在身旁工作人員的提醒下,林伯渠意識到有所不妥,隨即又大聲宣布:“請毛主席升國旗!”毛澤東用力地按動了電鈕,新中國第一麵五星紅旗在國歌聲中徐徐升起。

禮炮隊108門禮炮齊放28響,如報春的驚雷回蕩在天地之間。人們仰望著高高飄揚的國旗,傾聽著高昂雄壯的國歌聲和震天的禮炮聲,興奮、歡樂、幸福、激動,心情簡直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站在天安門城樓西側的露天播音台向全國轉播的播音員丁一嵐,對準話筒,以激越的語調說:“主席按動電鈕,國旗已上升到旗杆的頂點,開始在人民首都的上空迎風招展。她象征著中國的曆史已走入一個新的時代。我們的國旗——五星紅旗,將永遠飄揚在祖國的大地上。”

此時此刻,閱兵副總指揮唐永鍵的心情不光是興奮,更多的是緊張。從毛澤東按動電鈕的一刹那,唐永鍵就屏息凝神,緊張地注視著國旗,直到升頂成功,他心中懸著的一塊石頭才算落了地。

國旗升起之後,毛澤東宣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著,林伯渠宣布閱兵典禮開始。

閱兵總司令朱德身著戎裝,走下天安門城樓,乘敞篷檢閱車通過金水橋。迎候在橋南的閱兵總指揮聶榮臻致軍禮並高聲報告:“受閱海陸空部隊均已準備完畢,請總司令檢閱!”

在《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軍隊和老百姓》、《保衛勝利果實》等軍樂曲的連續鳴奏中,朱德總司令由聶榮臻同車陪同,檢閱了肅立在東長安街的海軍代表部隊,陸軍的199師、炮兵第4師、戰車第1師和排列在西長安街的騎兵第3師。朱總司令連連向受閱部隊招手問好,受閱部隊指戰員齊聲回答:“祝總司令健康!”整個閱兵場上,氣氛莊重而熱烈。

閱兵式完畢後,朱總司令重登天安門城樓,宣讀《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他說:“我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全體指戰員工作員,堅決執行中央人民政府和偉大的人民領袖毛主席的一切命令,迅速肅清國民黨反動軍隊的殘餘,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國土,同時肅清土匪和其他一切反革命匪徒,鎮壓他們的一切反抗和搗亂行為。”

隨後,分列式開始。閱兵總指揮聶榮臻率領受閱部隊由東而西從天安門城樓前通過,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

走在最前麵的是年輕威武的人民海軍。他們分別是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安東(今丹東)海軍學校和華東軍區海軍的指戰員。緊隨其後的是多兵種的陸軍受閱部隊。

步兵師以199師兩個團和獨立207師619團三個建製步兵團和臨時編組的衝鋒槍、輕機槍、重機槍、輕迫擊炮、重迫擊炮、山炮、戰車防禦炮和通信兵各一個營12個步兵方隊組成,在199師師長李水清的帶領下,踏著《八路軍進行曲》的節奏,由三座門雄赳赳地向天安門走來。當走到檢閱主席台時,李水清洪亮地下達口令:“向右——看,敬禮!”全體官兵“唰”地變齊步為正步,同時舉起右手,向主席台行注目禮,向新中國的締造者們致敬。

199師乃至整個67軍的裝備,原先都很雜亂,槍支有漢陽造,德國造,也有繳獲日本兵的。為迎開國大典,中央軍委命令,決定將全國各部隊的“三八大蓋”都集中到199師。在集中武器的那幾天裏,閱兵指揮所的帳篷周圍一片喧騰。一個接一個的單位將自己平時最珍愛的武器精選出來,送到這裏,留下了自己的拳拳心意。

在《炮兵進行曲》的伴奏下,炮兵第四師也向天安門走來。該師於1949年1月由華北軍區炮兵第2旅擴編而成,師長高存信、政委李呈瑞。為展示解放軍炮兵的風采,炮兵第4師以自己最好的家底——75毫米野炮、105毫米榴彈炮、150毫米榴彈炮、37毫米高射炮、75毫米高射炮組成強大陣容接受檢閱。火炮由小到大,由低到高,整齊排列,均用繳獲的美式中型卡車或十輪大型卡車牽引,依次前進,蔚為壯觀。

跟在炮兵方陣之後的戰車第一師,在《戰車進行曲》的伴奏聲中,猶如鋼鐵巨龍滾滾而來。即將調往空軍的戰車師師長曾克林站在觀禮台上,自豪地看著自己的鐵流方陣隆隆駛來。行進在最前麵的是半履帶汽車方隊,戰車團參謀長李白群高舉“八一”軍旗站在中央,兩邊由戰士護衛。接著是由戰車團團長丁鐵石、政委毛鵬雲率領的戰車團坦克方隊。跟在坦克方隊後麵的是摩托化步兵團方隊。

《戰車進行曲》剛剛結束,又響起激越的《騎兵進行曲》,騎兵第3師受閱部隊出場了。走在前麵的是三個騎兵團,後麵是一個騾馬挽拽的75毫米野炮營。全師1978匹戰馬,均以六路縱隊跑步前進。各梯隊裝具整齊劃一,戰馬的毛色或全紅,或全白,或全黑;騎手們身著草綠色軍裝,手握鋼槍,腰挎戰刀,軍容雄壯,威風凜凜。

閱兵的最**是新成立的人民空軍戰機飛過天安門廣場上空。當時,廣場和城樓上突然爆發了如雷如潮的掌聲和歡呼聲:30萬群眾都抬頭仰望飛機,歡呼聲響徹雲霄……

4時35分,受閱機群開始飛向天安門。西斜的太陽,照射在機身上,閃爍著耀眼的光芒。9架P -51型戰鬥機編為三個“品”字形分隊,以920米的高度飛在編隊的最前麵。第一個品字形分隊由邢海帆居中領頭,兩翼的僚機分別由林虎、孟進駕駛。後麵的兩個P -51分隊分別由楊培光、趙大海率領。排為“一”字形的兩架蚊式轟炸機組成的第四分隊由鄧仲卿率領,以760米的高度飛越天安門。再後麵是呈“品”字形的3架C-46型運輸機組成的第五分隊,由劉善本率領。最後是由兩架PT-19型教練機和1架L-5型聯絡機組成的第六分隊,由方槐率領。17架飛機組成一個完整的空中受閱編隊。

飛在最前麵的9架P -51型戰鬥機在飛越天安門後,在邢海帆的率領下,按照預定方案繞圈折回,天衣無縫地銜接在第六分隊之後,第二次飛越天安門。這樣一來,人們看到的受閱飛機不是17架,而是26架。狂歡的人們隻顧高興,誰也沒有發現其中的奧妙,就連在場的外國記者也未察覺這個細節,他們

在向本國發回的報道中寫道:“中共空軍以野馬式P-51型戰鬥機為主,共26架飛機接受檢閱。”直到40年之後,空軍的專家們談及此事,仍然嘖嘖稱歎。一位專家感慨地說:“開國大典的空中閱兵是一個奇跡,別說當時,就是現在也很難做到。”

另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在開國大典之後才被人們知悉:受閱飛機當中,有四架戰鬥機竟然是全副武裝,攜彈飛行,這在世界閱兵史上是沒有先例的,也是絕對禁止的。何以如此破例?後來飛行領隊邢海帆解釋了個中緣由:“開國大典是在解放戰爭尚未結束的特殊情況下舉行的,敵情十分複雜,如果敵機來襲,我們再落地安裝炮彈,那就晚了。”

開國大典的檢閱式和分列式曆時2個多小時,濃縮了人民解放軍以往的漫長戰鬥曆程。這次閱兵也是人民軍隊創建以來最隆重而莊嚴的一次檢閱。閱兵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黨和國家領導人都非常滿意。

同時,蘇聯、朝鮮、法國、匈牙利、意大利、澳大利亞、奧地利等國家相繼發來賀電。蘇聯政府於10月2日第一個與新中國建交,至1949年底,國際社會共有25個國家承認了新中國的地位。

“我們自己的空軍來了”

新中國開國慶典這一天,人民解放軍各方隊在天安門廣場參加檢閱的裝備,都是在戰場上從敵人手中繳獲來的:有日製九七式“老頭坦克”、150毫米“花炮”、德製七九步槍、捷克式輕機槍、美製飛機……這些受閱的“萬國牌”武器出自幾個國家,而且多是別國已經淘汰的裝備。有人做了統計,當時受閱的武器裝備有110多種,80多種型號,來自24個國家的98家工廠。人們形象地把開國大典閱兵說成是“萬國牌武器展覽會”。

檢閱途中,甚至有一輛裝甲車剛剛駛到天安門西側就因機械故障熄了火,多虧後麵裝甲車裏的戰士急中生智,開上前去把這輛裝甲車頂到了西長安街上。站在天安門城樓上的毛澤東,看到自己英勇無敵的軍隊,卻裝備著如此之差的武器,心中難免產生些許隱憂。他知道,這些參加閱兵的武器裝備已經是解放軍手中現有的最好裝備了。

當時也有人不無辛酸的自嘲說:“這次閱兵式上出現的各種裝備,隻有騎兵的戰馬是我國自己產的。”

從留傳下來的曆史鏡頭中,人們可以看到當天安門廣場上萬眾歡騰時,毛澤東的表情卻始終凝重,很少出現笑容。毛澤東此刻的心情,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又愉快又不愉快”。偉人的眼光總是麵向未來的,他後來解釋說:中國解放我是很高興的,但是總覺得中國的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因為中國很落後,很窮,一窮二白。

據毛澤東的衛士長李銀橋等人後來回憶,當時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足足站了6個小時沒有休息。當新組建的人民解放軍空軍戰機飛過天安門廣場上空時,天安門廣場爆發出了聲震如雷的掌聲與歡呼聲,閱兵達到了最**,此時毛澤東的臉上才露出了笑容。毛澤東的這一笑,也預示著中國人將以豪邁的姿態去麵向未來,去改變新中國的麵貌。

原定的《閱兵典禮方案》中並未提到空軍受閱的問題,隻確定幾架運輸機參與散發傳單。9月1日,中央軍委召開閱兵會議,決定除地麵部隊外,空軍也要參加開國大典受閱,以壯觀瞻。

人民解放軍空軍第一支飛行中隊於1949年8月15日在南苑機場正式組建,由軍委航空局負責指揮,主要擔負北平地區的防空作戰任務,必要時協助陸軍解放長山列島。隊長徐兆文,政委王平陽。下轄兩個戰鬥機分隊、一個轟炸機分隊,飛機共10架;其中P -51型戰鬥機6架、蚊式轟炸機2架、PT-19型教練機2架,多數是從國民黨軍手中繳獲並經過七拚八湊修複的舊飛機,一部分是起義過來的。飛行員與地勤人員多數來自東北老航校。

軍委作出空軍參加受閱的決策之後,聶榮臻責成航空局長常乾坤迅速落實軍委決定,並將空軍領導同誌請到家裏,詳細研究空中受閱的具體安排。常乾坤局長領受任務後,立即從東北老航校抽調19架飛機和13名飛行員來京,其中就有後來成為人民解放軍空軍副司令員的林虎將軍。隨後,航空局再從集中到北平的29架飛機中抽調17架性能較好的飛機,編成6個空中分隊,準備參加開國大典受閱。其中包括五種機型:野馬式P-51型戰鬥機、蚊式轟炸機、C- 46型運輸機、Fl—19型教練機和U-5型聯絡機。

方案、計劃確定後,飛行編隊立即投入訓練,先是組織各分隊分練,爾後組織四次模擬合練,最後到天安門廣場上空進行了兩次實地預演。演練中,大家發現一個問題:由於飛機太少,如果受閱航速再太快,一下子飛過去就無影無蹤了,這就很難讓檢閱者和人民群眾滿足。再從哪裏搞幾架飛機呢?實際上,已有的17架飛機是東拚西湊才組裝起來的,其他飛機都老舊不堪,根本不具備穩定的飛行能力,增加飛機是不可能的。中國人畢竟是聰明的,不知是誰急中生智,想出一個異想天開的主意:速度較快的9架P-51型戰鬥機飛過之後,繞一個圈再接到飛行編隊末尾速度較慢的PT-19型教練機和L-5型聯絡機的後麵,第二次通過天安門上空。這個主意,在世界空軍受閱史上堪稱絕無先例的奇思妙想,卻使得本來難度極高的訓練難上加難。年輕的人民空軍勇敢地接受了這個挑戰,以極其認真細致的態度投入了訓練。

訓練期間,還發生了一個有趣的花絮。9月23日飛行編隊進行第一次實地預演時,正值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周恩來在大會主席台上發言。飛機引擎震耳欲聾的轟鳴聲一時間傳到會場,正聚精會神開會的代表們受此驚動,有點坐不住了,會場內有些**。要知道,四個月前國民黨軍的飛機剛剛空襲了南苑,造成不小的傷亡。周恩來敏感地察覺到代表們的不安,自豪地笑著說:“這是我們自己的飛機,他們在保衛我們的政協會議。同時,他們也在實地訓練,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做閱兵準備。”代表們一聽原來如此,頓時發出熱烈的歡呼聲,就連不少白發老人也像孩子似地拍起了巴掌。

10月1日下午,中國人民空軍的首次表演開始了。出發前,年輕的飛行員們麵對國旗立下誓言:“我參加檢閱,一旦飛機出現故障,寧願獻出生命,也不讓飛機掉在廣場和附近的建築物上。”

16時35分,人民空軍的飛機分別以三機和雙機編隊,一批又一批地飛經天安門廣場的上空,天上地麵,渾然一體,匯成了極為壯觀雄偉的立體閱兵景觀,這既使人大開眼界,又讓人感受到一種震撼。

當飛機飛臨天安門上空時,廣場和城樓上爆發出如潮掌聲。人們揮動著帽子、手帕,一個勁兒地歡呼、跳躍,嗓子喊啞了,鞋子蹦掉了,人群的歡呼聲與飛機的轟鳴聲渾然一體。

“我們有自己的空軍了!”

“我們自己的飛機來了!”

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和中央人民政府其他副主席、委員都興奮地仰視著人民共和國自己的空軍和飛機。朱總司令自豪而風趣地說:“今天,我才真正成了陸海空三軍總司令了!”大家都開懷大笑起來。

從9月22日,中央軍委同意空軍參加開國慶典的計劃,到10月1日的完美演出,隻有短短8天的時間。但英雄的空軍戰士憑借著對黨的忠誠、對新中國的熱愛,創造了解放軍空軍史上的奇跡!在短短的8天時間裏,他們順利組織了空中編隊飛行訓練,出色完成了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空中閱兵任務。

開國大典軍樂隊

1949年10月1日,在開國大典的閱兵式上,除了雄赳赳、氣昂昂走過天安門前的檢閱部隊外,還有一支特殊的部隊也立下了汗馬功勞——人民解放軍軍樂隊。

10月1日下午3時,當莊嚴的國歌奏響的時候,沒有人會忘記那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更沒有人會忘記那一刻的心潮澎湃。但是鮮為人知的是,這一刻的震撼和一個人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他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的創始人之一,著名指揮家羅浪。

羅浪是福建德化人,1938年參加八路軍,並於同年進入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學習。在長期的戰鬥生涯中,羅浪逐漸成長一名優秀的革命音樂家和指揮家,成為新中國軍樂事業的主要奠基人。

早在1949年7月末,閱兵部隊在加緊訓練的同時,住在北平城東單大街西總布胡同的軍樂團也在抓緊時間排練。閱兵指揮部指示:將華北人民文工團的管樂隊以及受閱部隊軍師兩級的軍樂隊合並,組建成一支200多人的聯合軍樂隊,由羅浪擔任總指揮。

這一年羅浪剛滿29歲,但年輕氣盛的他對這樣的任命似乎早已有了準備。因為自從由他擔任指揮的軍樂團奉命到達北京之後,他的老上級、中國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聶榮臻和將要代表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開國大典上接受檢閱的楊成武就曾多次召見他,每次和他談及此事,都要詳細地詢問軍樂團的情況。

一次,聶榮臻拍著羅浪的肩頭,關愛卻又不失嚴肅地說:“羅浪呀——”他頓了一頓,又指著在座的楊成武說,“他率領的受閱部隊經過天安門。毛主席就在城樓上。”聶榮臻又在屋裏踱著步扭過頭來衝羅浪說:“毛主席要親自聆聽咱們軍樂團的演奏,要親自升起五星紅旗。你指揮的樂團要壯國威,壯軍威。”羅浪立即雙腳並攏做立正姿勢,他深知自己責任之重。

當時政協一屆會議還沒有召開,開國大典上究竟用哪一首曲子作為國歌根本就無法確定,這讓羅浪心裏很沒底。心裏擱不住事的他跑去請教老上級聶榮臻。聶榮臻給了他三套可能出現的方案:一是歌頌人民領袖和中國共產黨豐功偉績的《東方紅》;二是風靡全國的《團結就是力量》;三是解放區內傳唱不衰的《新民主主義進行曲》。

雖然備選方案有三套之多,但羅浪還是很滿意,他開始了認真的準備。為了將樂團指揮提升至一流水平,羅浪發了狠心。在北京特有的驕陽之下,一天十幾個小時的站立訓練,曬得黝黑的羅浪和他的隊員們個個勁頭十足,每天將設想中的三首國歌曲子縈繞在腦海中。

臨時組建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由來自不同單位的樂隊組成:華北人民文工團軍樂團、二十兵團軍樂團、華北軍區軍樂隊。每個樂隊都有自己的風格,現在要融為一個統一的風格,就要看指揮的能力了。為了讓軍樂團能圓滿、和諧地在開國大典當日震驚世界,羅浪付出了極大的心血。

“國歌”的演練做好了準備,接下來的問題是開國大典上的閱兵式用什麽樂曲呢?

不久,閱兵指揮部在天安門旁邊的中山公園召開了部隊指揮官會議,議題就是確定采用什麽樣的閱兵典禮樂曲。與會人員中不乏專家、學者、政協委員,甚至還包括幾位蘇聯專家。身為軍樂團總指揮的羅浪理所當然地參加了會議,盡管在眾人眼中他不過是個“毛頭小子”。

當時大家提出了很多不同意見:第一就是采用歡迎曲、閱兵進行曲、分列式進行曲等舊軍隊樂曲,也是目前德國、日本等國家在使用的閱兵樂曲;第二種意見主張采用蘇聯樂曲,向社會主義老大哥學習;第三種意見是軍樂隊總指揮羅浪提出來的,他主張采用石家莊軍政大學結業典禮時閱兵的演奏曲目,這些曲目都是一些革命歌曲改編而成的。

在意見難以統一的情況下,楊成武讓羅浪組織編寫一個閱兵樂曲曲名和群眾遊行樂曲曲名交給閱兵指揮部。

根據毛澤東“以我為主,以我國為主”的批示,一套以《八路軍進行曲》、《騎兵進行曲》、《戰車進行曲》(又叫《坦克進行曲》)、《炮兵進行曲》等進行曲為主,中間穿插解放區流行歌曲《東方紅》、《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軍隊和老百姓》、《團結就是力量》等曲目的一整套開國大典樂曲被確定下來。

羅浪和軍樂團日夜演練,終於達到了他預想中的效果,尤其是作為核心演練的三首“國歌”。不料,世事難料,命運與軍樂團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卻險些釀成大錯。

9月27日,全國政協第一屆會議確定《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這個結果出乎軍樂團的意料。負責通知羅浪的張致祥忙裏忙外,顧此失彼,竟然忘記了通知羅浪,直到28日傍晚才慌忙給羅浪打電話說:“哎呀,有件事情忘了告訴你,國歌已經確定了,是《義勇軍進行曲》。”羅浪顧不上埋怨,急忙找人抄寫分譜,自己則連夜給國歌作了節奏式的低音配器。次日,全團就開始了緊張的演練。

北京的秋天素來有“秋老虎”的稱謂,說明其炎熱。實際上北京的秋天又是四季中最美的時候,尤其是在這樣振奮人心的日子裏。

10月1日下午兩時半,人民解放軍軍樂團在總指揮羅浪的率領下進入天安門廣場,分成兩個縱橫各十路的方隊,站到了天安門城樓正前方的兩條有軌電車道之間。為顯示威武整齊的新麵貌和鼓樂喧天的大氣勢,軍樂隊將大小軍鼓排列在兩個方隊的最前麵。

按照計劃,下午2時,軍樂團正式進入會場,2時30分在天安門廣場旗杆的正北麵列好隊伍立正等候,2時50分毛主席的汽車到達天安門,2時55分羅浪指揮樂團奏響了樂曲《東方紅》,迎接健步登上天安門城樓的毛主席及中央首長,下午3時林伯渠宣布開國大典開始,軍樂團奏響國歌。

很快,毛澤東一行的車隊到達了天安門。在毛澤東登上城樓的一瞬間,站在城樓東邊的閱兵指揮部宣傳部長張致祥按預定計劃,用手中的白手套向羅浪畫了一個圈,羅浪立即揮動指揮棒,《東方紅》樂曲頓時響徹天安門廣場。

在隨後的典禮中,還發生了一段小插曲。當毛澤東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後,按預定的程序,林老應宣布“升國旗,奏國歌,鳴禮炮”,可是林伯渠隻宣布“請毛主席升國旗”而沒有提及奏國歌,羅浪一愣怔,心想不管提不提,也得開始演奏了,隨即有力地揮動雙臂,於是雄壯的國歌第一次正式奏響在天安門廣場。

羅浪的精神在這一刻無比振奮,隻見他的指揮棒直指長空,整個軍樂團在他的魔棍指揮下激情澎湃,驚天動地。這一刻指揮棒劃出的節奏和隊員們的演奏前所未有地契合。人們仿佛能通過這首蕩氣回腸、氣貫長虹的樂曲,看見新中國正以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磅礴於全世界。

毛主席在國歌聲中親手按動電鈕升起了第一麵五星紅旗。炮兵鳴放28響禮炮。這28響禮炮寓意著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創建已經走過了28個春秋。

在隆重的開國典禮上,奏國歌、升國旗、鳴禮炮這些儀式讓人無比振奮和激動。當鮮豔的五星紅旗第一次在天安門廣場冉冉升起時,廣場上30萬人一齊脫帽肅立,仰視國旗。相信那一刻,必將成為所有人心中永遠不能忘記的光輝一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