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平凡而偉大的雷鋒

第一章

平凡而偉大的雷鋒

苦孩子

1940年12月18日,湖南省望城縣安慶鄉簡家塘的村子裏,一戶貧窮農民的家裏誕生了一個男孩,取名雷正興,乳名庚伢子。這個男孩就是雷鋒。

雷鋒的祖父叫雷新庭,湖南望城縣人。雷新庭靠租種地主土地過活,終日辛勤勞作,卻所獲無幾,難以維持全家生計。他中年喪偶,獨自一人拉扯年幼的兒子和兩個女兒。因為實在沒有能力撫養,他隻好把兩個女兒送給別人做童養媳(封建陋習,由婆家養育幼女,待到成年後正式結婚)。這位老人受到地主的無情剝削、高利貸的殘酷壓迫,最後操勞過度,重病不能起床。1941年冬天,地主到家裏催租,高利貸又上門要債,家庭狀況苦不堪言。在這種情況下,老人身體急劇惡化。最終,老人在鞭炮聲中痛苦地去世,終年不到60歲。

雷鋒的父親叫雷明亮,1907年出生在湖南望城縣安慶鄉。和自己的父親一樣,雷明亮也以務農為生。

望城與毛澤東的故居韶山衝之間的距離並不算遠,隻有100多公裏。青年時期的毛澤東曾在望城進行過多次革命調查工作。雷明亮曾經參加過毛澤東領導的湖南農民運動,成為農民協會中的一員,拿起武器,打土豪,分土地,轟轟烈烈加入到土地革命的洪流當中。

那個年代的中國,廣大人民生活都極其困難。日本的侵略、國民黨的消極抗日,使社會局勢很不穩定。1938年,國民黨軍隊火燒長沙,農民運動受到嚴厲打擊,雷明亮也遭到國民黨的毆打,身受重傷。回到自己的家鄉後,迫於生計,雷明亮不得不靠做零工維持全家的生活。不幸的是,他又受到日本兵的毒打,舊傷還沒有好,又有了新傷,再加上沉重的生活負擔,身體狀況每況愈下,最後終於扛不住了,於1945年春天的時候,離開人世,年僅38歲。雷明亮走了,拋開了生活的重負,丟下隻有5歲的庚伢子。

雷鋒的母親,原名叫張元滿,1910年生於湖南長沙縣凝港,是一個鐵匠的女兒。因其父母沒有能力撫養,被送到長沙育嬰堂,後來被人抱回家撫養。在她六、七歲時,被送到雷家做童養媳。張元滿和雷明亮結婚以後,鄉裏鄉親都叫她“雷一嫂”。雷一嫂前後共生下三個兒子,分別是雷正德、雷鋒和三伢子。她曾給資本家做過女工,給地主做過傭人,做過裁縫等,受盡了人間的苦難。

雷鋒的哥哥雷正德,乳名再伢子。父親去世後,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他去了資本家開的廠子裏做童工。每天幹活長達十幾個小時,一個12歲的孩子怎能承受得住如此繁重的工作呢?沒過多久,雷正德得了肺病,身體變得非常虛弱。屋漏偏逢連夜雨,因為勞累過度,雷正德在機器旁邊昏倒,手和胳膊都被機器壓傷,無情的資本家沒有給予補償,反而把他開除了。12歲的雷正德悲痛欲絕,一路乞討,經過七天七夜的長途跋涉才回到家。小雷鋒終於把哥哥盼回來了,別提有多高興了,衝母親喊著:“媽媽,哥哥回來了,哥哥回來了!”

母親急忙迎出來,看到兒子瘦得跟幹柴一樣,手和胳膊還用一塊破布包著,全身上下都是汙垢。看到兒子這般模樣,母親不禁一把抱住他,失聲痛哭……

母親情緒平靜下來後,給小正德包紮傷口,破布打開,一股臭味撲鼻而來。原來,傷口沒有及時清理,已經潰爛了,甚至都生了蛆蟲。此時此刻,母親傷心欲絕,家裏都已經欠下很多債了,怎麽給兒子治病療傷啊?母親萬般無奈,隻能燒香拜佛,希望自己的誠心誠意能感動神靈,救救她那可憐的兒子。

大概是神靈沒有聽到這個窮苦人的祈禱,一直得不到治療的傷口開始惡化,雷正興的肺病也更加嚴重了。這個12歲的男孩過早地承受了生活的種種苦難。他這樣的年齡,本不該承擔這一切啊!1946年春天,雷正德終於被病痛打敗,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雷鋒的哥哥剛剛離去,年僅3歲的弟弟三伢子在母親溫暖的懷抱裏也隨哥哥而去。兩個兒子的離去,給母親帶來了極大的打擊,再加上地主一再地欺壓,她忍受不了這樣的折磨,最終選擇了懸梁自盡,時年37歲。

這個苦難的童年,在雷鋒的記憶裏難以磨滅。他曾說過:“我家裏很窮,父、母、哥哥、弟弟都死在民族敵人的手裏,這血海深仇,我永遠銘記在心。”他還曾說:“那時我雖年紀小,對那些野獸般的帝國主義和黑暗的社會是那麽入骨的痛恨。那時我真想,要是有親人來搭救我,我一定要拿起槍,粉碎那些狗豺狼,為爹娘報仇!”

兩年內先後失去四位親人,對於小雷鋒來說,有著無法用言語形容的悲痛。雷鋒成了孤兒後,為了生存下去,他每天天不亮就要去山上砍柴,可就是這樣,他還要忍受地主的欺淩、剝削。就這樣,小小年紀的雷鋒邊咬牙堅持,邊懷抱著希望等待著新生活的到來。

解放以後,萬惡的舊社會終於結束了,雷鋒過上了“穿新衣,吃飽飯,上學堂”的日子。偉大的黨和人民解救了他,給了他溫暖,改變了他的命運。從那以後,雷鋒的心中充滿了對黨、對人民、對祖國的無限感激,決定長大以後,要用行動回報人民、回報黨。

做個光榮的鋼鐵工人

1958年10月,鞍山鋼鐵廠到望城縣來招工人了,這個消息在縣裏傳得沸沸揚揚,也傳到了郊外的農場。同時,還有另外一家湘潭鋼鐵廠也在望城縣招工。農場的工人們都在議論紛紛。鞍山鋼鐵廠在東北,離湖南這個小縣城很遠,而且那裏很冷,南方人去了會很不適應。這樣一比較,湘潭鋼鐵廠就相當有優勢了,成為了大多數人的首選。但是,雷鋒竟成了一個例外。

那時,已經18歲的雷鋒正在農場工作,並且幹得很出色,受到大家的一致稱讚,但他不驕傲,不滿足,仍然一如既往地虛心學習。他得知大家多數不願意去東北的鞍山鋼鐵廠後,站出來說:“為了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我願意聽從黨的安排,響應黨的號召,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讓我選,我就願意去鞍山鋼鐵廠,冷不算什麽。”說完這些,他又到農場的領導那裏表明自己的態度,表示心甘情願去鞍山鋼鐵廠。領導聽後,覺得真是難得,盡管舍不得這樣的人才,還是同意讓他去了。

接下來,雷鋒主動幫那些鞍山鋼鐵廠負責招工的工作人員做宣傳。由於他自己做了表率,所以勸說別人的時候也更有說服力。雷鋒鼓勵大家要響應毛主席的號召,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做出自己最大的貢獻。對那些猶豫不決、搖擺不定的同誌,他耐心給他們做思想工作。在雷鋒的熱情幫助下,鞍山鋼鐵廠的招工工作最終順利完成。

去鞍山之前,雷鋒圓了自己的一個心願:雷鋒一直景仰毛主席,決定到毛主席的故鄉韶山參觀。他和幾個朋友一同到了韶山,瞻仰了毛主席故居,聽講解員講述了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故事。當時的雷鋒心潮澎湃,並立誌要像毛主席學習。

1958年11月中旬,雷鋒和他的同伴們從湖南出發前往鞍鋼。在經過武漢時,雷鋒他們去參觀了長江大橋。新中國成立以前,長江上沒有大橋,交通十分不方便,人們隻能通過輪渡過江。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的1954年底,長江上才終於架起了萬裏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

雷鋒抬頭仰望長江大橋,心情很激動,其他人也都為長江大橋的壯觀深深感歎不已。據雷鋒的同伴回憶,那天太陽初升,江邊的風吹拂著,雄偉遼闊的長江大橋,讓他們心潮澎湃。雷鋒想象著為祖國煉鋼的場景,感到無比的自豪,忽然,他說道:“下層鐵路橋是鋼鐵造的,上層公路橋也是鋼鐵造的,這需要多少鋼鐵呀!”接著又說,“這是我國新建成的第一座長江大橋,以後在長江、黃河還要建多少座這樣的大橋,全都需要鋼鐵,將來成為一名鋼鐵工人,我們得倍加努力!”

雷鋒的一番話,激勵了即將成為鋼鐵工人的同伴們,他們看到的不僅僅是長江大橋,還有許許多多的鋼鐵,他們馬上就要成為光榮的鋼鐵工人了。

經過三天三夜的火車旅途,雷鋒等人終於到達了鞍山,這天是1958年的11月15日。

來到鞍山鋼鐵廠,雷鋒正式成為廠裏的工人,並被分配到洗煤車間。煤場的車間主任了解到雷鋒的資料後,得知他會開拖拉機,而且在工作中的表現很出色,於是就安排李師傅教他學開推土機。李師傅看到雷鋒個子矮小,對他能否勝任開推土機的工作表示懷疑。雷鋒回答道:“請師傅放心,我能行。”李師傅看他自信滿滿,點頭收下了這個徒弟。就這樣,雷鋒開始跟著李師傅學開推土機。

從第一天開始,雷鋒每天提前到廠,很晚才回宿舍,學得非常認真。東北的冬天,異常寒冷,冰天雪地對駕駛員來說,是一個嚴峻的考驗,稍有差錯就會發生意外事故。在雷鋒看來,有困難不怕,隻要努力,都可以克服。他勤學苦練,向師傅虛心請教,沒多久就能駕駛拖拉機了。經過幾個月的艱苦學習,雷鋒通過了考核。從此以後,煤場上多了一個忙碌的身影。

雷鋒和其他同事在用推土機運煤的過程中,非常認真負責。有時用推土機推煤,會把地上的土帶進煤堆裏,這不算什麽大問題,很多同事都忽視這一點。而雷鋒卻不這樣認為,煤堆裏摻進去泥土,煉成焦炭的質量會有所下降,那麽冶煉鋼鐵的質量也會受到影響。雷鋒想通過改良推土機的技術來避免帶進泥土的問題。於是,他認真研究推土機,力求避免把泥土帶進去。這種極度認真負責的態度,感染了雷鋒身邊的工作夥伴,他們也跟雷鋒一樣,煤堆裏偶爾帶進一點兒泥土時,再把它揀出來,以確保煉鋼的質量。

不僅如此,雷鋒連休息時間也不閑著,參加了一個文化課補習學校的課程。除此之外,當有人遇到困難時,隻要是能幫的,雷鋒都會伸出援助之手,他還常把自己的糧票送給有困難的同誌。此時的雷鋒還不到19歲,卻已經是鞍鋼的先進工人了。

我是一個兵

1960年1月7日,雷鋒實現了他的參軍夢。他在這一天的日記裏寫道:

這天是我永遠不能忘記的日子,這天是我最大的榮幸和光榮的日子。我走上了新的戰鬥崗位,穿上了黃軍服,光榮地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我好幾年來的願望在今天已實現了,真感到萬分地高興和喜悅,這就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福。

1959年的冬天,國家新一輪的征兵開始了。招兵第一天,雷鋒專門向鋼鐵廠的領導請假,來報名參軍。雷鋒走進遼陽市人民武裝部的辦公室,告訴負責人說他想當兵,但有工作人員說他個子不夠高,不能應征入伍。

負責人抬頭看了看雷鋒,個頭確實不夠,便說道:“不夠條件到這兒來也沒辦法呀。”

雷鋒並不氣餒,急忙表明自己的堅定態度:“中國人民解放軍把我從舊社會中救了出來,我想當兵保家衛國,這也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想到祖國的前線、國家最需要人的地方保衛祖國。”

負責人聽後很佩服,心想:“這個年輕的同誌,竟然說出這番有誌氣的話來。”於是,便同意了解一下詳細情況再做決定。

雷鋒聽後非常開心,感覺離自己的夢想又近了一步。

這位負責人通過調查,了解到雷鋒過去的苦難,又

得知他用不怕苦難、積極進取的精神努力工作,很受感動。雷鋒早已迫不及待了,第二天他又來到遼陽人民武裝部辦公室,表明自己的決心。他一直以來夢寐以求的事情就是當兵,為祖國、為人民服務。同時他還帶來了一份申請書。申請書中寫道:

……參軍!是我從小就有的願望,人民解放軍不僅是一個革命團結友愛的大家庭,而且還是個培養青年的革命大學校。現在我的願望就要實現了,怎麽叫我不高興呢!……

光明偉大的黨啊!您挽救了我,給我吃的、穿的,還送我念書,加入了光榮的青年團,參加到了祖國的工業建設,一天天成長起來。

偉大的黨啊!您是我慈祥的母親,要是沒有您我很難想象到自己的一切。今天您需要我,我一定挺身而出,不怕犧牲和一切困難,永遠忠於黨,忠於人民……我要把自己可愛的青春獻給祖國最壯麗的事業!作一個真正的共產主義革命戰士,粉碎帝國主義!早日解放台灣。

這封充滿熱情和真情的申請書打動了武裝部的負責人,覺得雷鋒真是個難得的人才,有心讓他入伍。按照當時的政策規定,有兩個條件必須符合要求:第一是年齡,差一天就不能應征入伍;第二是政審表必須全部蓋章。雷鋒已經19歲了,年齡合格,但由於種種原因,雷鋒的政審表蓋章並不全,這才是主要原因。

眼看著其他的新兵都穿上新軍裝了,雷鋒甭提心裏有多著急了。武裝部的負責人也替雷鋒多方做工作,最後,總算批準了雷鋒的參軍申請。在新兵出發的前一天晚上,雷鋒才收到新兵軍裝,一顆懸著的心終於踏實下來。

1960年1月8日,雷鋒踏上了當兵的新征程。

在軍旅生涯中,雷鋒處處為人民著想,時刻把國家的利益放在首位。雷鋒曾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團、營嘉獎多次,被評為“模範共青團員”、“節約標兵”。

以樂觀向上的態度麵對生活,時刻保持著艱苦奮鬥的作風;以助人為樂、甘於奉獻的精神服務人民;以幹一行、愛一行的行動去拚搏;以銳意進取、自強不息的精神努力向上。正是秉承著這些精神,雷鋒從無依無靠的苦孩子,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好戰士。這一切,都是雷鋒用真心和汗水換來的,都是雷鋒報答人民、報答黨的真實寫照。

懷揣作家夢的青年

有人曾經問雷鋒:“誰是你最好的朋友?”雷鋒淺淺地笑了笑,若有所思地回答:“書”。他有一個藤條編織的箱子,裏麵裝滿了書。每一本都有他的回憶,每一本都是他的朋友。從學校到工廠,再到軍營,雷鋒始終以書為伴。

從書籍中,雷鋒獲取了知識,開闊了眼界,同時也激發了他的創作力。從短小的語句寫起,雷鋒嚐試著更多的文體,更長的篇幅。漸漸地,寫作之夢開始在雷鋒的心中萌芽。靠著書本的幫助和自己的摸索,雷鋒做了很多像這樣的學習筆記:

一、詩歌包括:騷、銘、賦、民歌、古詩、絕詩、律詩、詞、散曲。

二、民歌特點:語言精練,含義深遠,內容豐富,押韻,易於上口,易於流傳。

三、形式分為兩種:敘事詩和抒情詩。這兩種詩的區別:

(1)敘事詩是描寫人物的動態現象。

(2)抒情詩是抒發作者的情感。

四、民歌文藝手法:

1.對照:

如:牛出力來牛吃草,東家吃米我吃糠。

2.比喻:

要說天,天最大,

我們的幹勁比天大!

3.誇張:

孟薑女哭倒萬裏長城。

細心的雷鋒把所學所想歸納起來,讓自己與心中的夢想更近了一點。

1958年的春天,雷鋒主動報名參加了治理溈水河的工程。那是一場“人”與“湖”的較量。勞動的熱情與建設的情景交織在一起,雷鋒把眼前的景象化作文字,創作了一首感人的詩篇:

以革命的名義,想想過去;

以革命的精神,對待現在;

以革命的誌氣,創造未來。

在治理溈水河的工程中,雷鋒結識了《治溈工地報》的編輯彭正元。在與彭正元的對話中,雷鋒第一次吐露了自己的心聲。

那是一個初春的傍晚,雷鋒和彭正元到大壩上散步。麵對著宏偉的大壩,心情澎湃的雷鋒開口說道:“如果我們能將人民改天換地的偉大鬥爭,以文藝形式表現出來,那該多有意思啊!老彭,我想當作家……”

彭正元先是一愣,隨後說道:“當作家可不簡單,要有文化,有生活。”

雷鋒點點頭,回答說:“我知道當作家不簡單,要寫出好作品,就要付出很多的心血!但是,今後我要朝這個方向努力奮鬥!”

從寫日記開始,雷鋒陸續寫過讀書筆記、散文、小說、詩歌等。在他18歲時,已經寫下2篇小說、5篇散文和9篇詩歌。“當作家”是雷鋒的心聲,是他的渴望,也是他的心中埋藏的夢想。

然而,人生的路不一定總會和自己的夢想重合。雷鋒最終沒有走上作家之路,而是當了兵,成了一名優秀的戰士。但是,雷鋒並沒有放棄寫作,直至離世前,他一直在用筆記錄生活的點點滴滴。

現在,雷鋒的作品已經被整理和出版。今天的人們應該細細去體味雷鋒作品中的話語,去認識生活中那個有思想、有性格、有血有肉的雷鋒,去深刻了解雷鋒作品背後的精神力量。

雷鋒小說欣賞

《茵茵》

寒的冬天,地上落了深雪,河裏結了厚冰,刺骨的冷風陣陣吹來,似乎不許人再工作似的。

但那勤勞勇敢的18000多名鋼鐵戰士,不怕千辛萬苦地和冰雪戰鬥,人山人海,挑土築堤。那挑戰的喊聲,加油的口號聲,打夯的號子聲,還有小學生們來慰問時的鼓聲,混合一起,響徹雲霄。人們為了根治溈水,修築長堤,忘記了寒冷和疲勞,甚至忘記了自己的生命。

茵茵就是這樣的。提起這位年輕的女同誌,人們都要感動得流下熱淚。她是一個共產黨員。她那結實的身體,勤勞的雙手,還有那曬黑的臉兒,清秀的頭發,活潑的眼睛,真使人敬慕。她穿著一件黃棉衣,腳上是草鞋。據說,黃棉衣是她哥哥從部隊複員後送給她的,草鞋是她自己打的,打得很漂亮。

茵茵擔任了治溈青年突擊隊的隊長。那場暴雨之後,新堤突然決口了。茵茵領導青年突擊隊去完成堵口的任務。決口處有七八尺寬,水深過丈,流速很急,水上還漂著冰塊,堵口任務十分艱巨。茵茵她們跳進冰冷的水裏,打樁、投石、搭橋、挑土……水被堵在堤外,她們的衣服卻都濕透了。回到工棚裏,茵茵燒了一堆火,讓大家圍著取暖、烤衣服。茵茵忙前忙後的,沒有顧得上烤火,隻把衣服脫下來,搭在竹竿上想讓風吹幹。可是,第二天早起,她的衣服不僅沒吹幹,天冷反而結了冰,穿在身上還掉冰碴呢!茵茵不顧這些,穿上它又領著大家到堵口工地去戰鬥,終於完成了黨交給青年突擊隊的任務。

茵茵今年隻有19歲,既聰明又勇敢,什麽困難都不怕,什麽活都能幹。

堵口任務完成後,又一連下了三天雨,堤內堤外全是水,不能在湖內取土築堤了。工地指揮部黨委采取了措施:調來了10部抽水機,日夜不停地抽出湖內的積水。就在這時候,一個看管抽水機的同誌病了,不能堅持工作了。怎麽辦呢?領導上想到了茵茵,她是個初中畢業生,還學過內燃機,對機械原理和構造是熟悉的。於是,領導決定調她去管理一段抽水機。茵茵愉快地接受了這個光榮的任務。

茵茵高高興興來到抽水機站,一連工作幾天都很順利。一天夜晚,她看到工地上的電燈、煤氣燈,以及用竹子做的火把,把新修的長堤照得通亮,民工們好像在夜花園裏工作一樣。燈光亮,民工幹活就安全了,進度也快了。茵茵高興得隨著抽水機聲唱起歌來。她歌唱勞動的愉快,歌唱幸福的生活,歌唱美好的將來。茵茵唱著唱著,抽水機突然出了毛病,一條膠管不噴水了。她冷靜地想到:抽水機沒停轉,一定是水管出了毛病。如果把機器停下來,就會影響整個工地的工作。她決定下水修理,立即脫掉棉衣,奮不顧身地跳進冰冷的水中,把堵在水管裏的石塊掏出來,堅持幹了半個多鍾頭,水管終於又噴水了。

上了岸,茵茵凍得直打哆嗦。她穿上棉衣坐在機器旁,實在是疲倦了,瞌睡了。迷迷糊糊的,她手一動,不料被轉動的皮帶夾住了!她猛一驚醒,手夾在皮帶裏抽不出來,疼得她變了臉色,高呼:“救命!救命!”

恰好這時有兩個民工經過,聽到呼救聲,急忙跑進抽水機站,隻見一位女同誌倒在機器旁,一隻手給皮帶夾斷了:皮帶還在轉動,茵茵的血染紅了機器。兩位民工不懂機械,不知拉斷電閘,卻手忙腳亂地用扁擔打抽水機,想打停它救人。

茵茵掙紮著,痛苦地說:“你們不要打機器,那是上萬元錢買來的呀!”

兩個民工問:“那可怎麽辦?”

茵茵堅強地說:“拉我!”

兩個民工咬著牙,終於把茵茵還連著部分血肉的手臂拉了出來。這時,茵茵已經痛得失去了知覺。

同誌們趕來,把她送進了縣醫院。經醫生十多天的細心治療,她的斷手傷勢慢慢好了一些。指揮部黨委書記親自去看她好幾次,安慰她、鼓勵她。同誌們也都非常關心她、體貼她,給她送去雞蛋、水果……

茵茵十分感激黨和同誌們對她的關懷和照顧。她忍著傷痛,在病床上給大家寫了這樣一封信:

“親愛的同誌們,每當你們來看望我、安慰我時,給了我多麽大的力量啊!我感謝同誌們的關懷,感謝黨給予我的溫暖和鼓勵。為工作受了一點傷,這算不了什麽,你們不要為我分心。築堤圍湖是為了人民的幸福,我為它負點傷是光榮的。現在我還沒有犧牲,就是犧牲了也是光榮的。我還有一隻手,我還能工作哩!還能為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貢獻一點力量。現在我在病床上堅持學習,我要努力做個又紅又專的共產主義戰士。等傷好了以後,再和你們見麵,再和你們共同勞動。”

一個月後,茵茵治好了傷,回到新建的農場工作。領導上為了照顧她,讓她回家休息兩個月。可是,茵茵不肯休息,少了一隻手不能幹別的,她要求給農場飼養兩頭大黃牛。

她每天早起晚睡,精心飼養兩頭牛。一天傍晚,她牽著牛出去吃草回來,走到半路上,那頭大黃牛突然停住腳步,隨你怎麽拉,它也不肯走。茵茵急了,眼看天要落雨,過路的人有的脫下衣服蓋在怕打濕的東西上。茵茵想:這隻牛也是怕雨淋著嗎?於是她脫下自己的上衣披在黃牛背上。天黑了,一陣大雨落了下來。這時,農場的小王跑來接茵茵。小王看見茵茵渾身給雨水打得透濕,黃牛背上卻披著茵茵新做的藍花衣裳,小王被感動得流下了熱淚,立即脫下自己的上衣給茵茵穿上了。茵茵微笑著,牽著兩頭大黃牛在雨中慢慢地走著。小王在後麵趕著那頭不肯邁大步的牛。

回到場裏,那頭在路上不肯走的牛原來病了,倒在牛欄裏。茵茵非常著急,急得她晚飯都忘了吃,跑到畜牧站叫來了獸醫。獸醫診斷後留下一些草藥,說是不要緊。那天晚上,茵茵就守在病牛身邊,撫摸它,侍候

它,喂藥給它吃。兩天以後,大黃牛好了,茵茵也高興得跳起來,雖然她熬紅了眼睛。

茵茵除了喂好兩頭牛,在春耕大忙季節,還同大家一起——隻用一隻手扯草、拾糞、插秧、種玉米……她真能幹呀!

她還用科學方法種了一塊試驗田呢!她有很大的決心和信心,爭取糧食豐收。農場的人都非常喜歡茵茵,大家說:今年秋收後,我們要送茵茵上北京。

——創作於1958年

雷鋒詩歌欣賞

南來的燕子啊

南來的燕子啊!

新來的候鳥,

從北方飛到了南方。

輕盈地掠過團山湖的上空,

閃著驚異的眼光;

我聽清了呢喃的燕語,

像在問:“為什麽荒蕪的團山湖,

今年改變了模樣?”

南來的燕子啊!

讓我告訴你吧,

團山湖這片未開墾的處女地,

是由於黨的巨大的力量,

才圍墾成一個新的農場。

是他們——農場的工人們,

用勤勞的雙手,

給團山湖換上了新裝。

南來的燕子啊!

也許母燕曾向你說過舊時的形象。

往日的團山湖——

湖草叢生,滿目荒涼,

洪水一到,一片汪洋,

十年前有人三次收款,三飽私囊,

圍墾團山湖隻是一個夢想。

如今的團山湖啊——

良田萬頃,滿壟金黃,

微風吹過一片稻香。

新修的長堤像鐵壁銅牆,

洪水已再不能稱凶逞狂。

紅旗插在社會主義的農場,

到處是穀滿倉、魚滿艙,

祖國又添了一個“魚米之鄉”。

南來的燕子啊!

你可不用驚呆。

不是晴天裏響起了春雷,

而是拖拉機在隆隆地開;

不是溝渠裏的水能倒流,

而是抽水機在把積水排。

為什麽草坪上格外喧騰?

那是飼養員在牧馬放牛!

南來的燕子啊!

你是這樣輕快地飛翔,

許是欣賞這美麗的景象:

蜿蜒的八曲河像一條白銀管,

灌溉這片肥沃的土地,

團山湖與烏山對峙,

是天生成的一幅屏障。

這景象是詩情也是畫意,

活躍在這詩畫般懷抱裏的工人,

更是些生龍活虎般的健將。

有的是雙手拿慣了鋤頭,

有的是才放下筆杆才放下槍。

他們豪邁地這樣說:

這是一所新的國營農場,

也是一所露天工廠,

還是一個培養紅透專深人才的學堂。

……

南來的燕子啊!

你不用再尋舊時代的屋梁,

無論你飛到哪裏,

再也找不著你從前住過的地方。

去年這裏是荒涼的地方,

今年變成了高大的廠房,

歡迎你到新的農場宿舍來拜訪。

但得請你告訴我,

你可知道你所飛過的地方,

……

新建了多少這樣的農場?

力量從團結來

(1960年3月)

力量從團結來,

智慧從勞動來,

行動從思想來,

榮譽從集體來。

一家人

(1960年)

鬆柏樹,根連根,

石榴結籽心連心,

解放軍和老百姓,

本來就是一家人。

我可愛的工廠

(1959年於鞍鋼)

汽笛,對著初生的朝陽,

情不自禁地高聲歌唱,

迎接英姿煥發的工人走進工廠。

啊,鋼鐵的心髒——鞍鋼,

為了祖國的工業化,

你永遠不知疲倦地繁忙。

你那高大的廠房,

建築在數十裏的土地上。

紅彤彤的鐵流,

向滾滾的長江水一樣,

晝夜不停地奔忙。

如果誰要是在遠處瞭望,

就能看到鞍鋼全部的景象:

從森林般的大煙囪裏,

吐出一股股黑黑的濃煙。

夜晚像無數條火龍在閃閃發亮,

把濃煙映得像五彩繽紛的彩雲一樣。

在這濃煙下麵,

就是我們工作的廠房。

呀!真彷如神話般的天堂,

這裏的工廠主人,

都在日以繼夜地繁忙,

熱情地歌唱。

歌唱我們的新生力量,

歌唱我們的廠房——

鞍鋼焦化廠。

愛美的雷鋒

撫順雷鋒紀念館擴建後,增加了新的展品:皮夾克、料子褲、英格表、牛皮箱。之前展覽的,都是代表雷鋒那個時代特征的物品,比如雷鋒掉了毛的牙刷,補過的襪子等,展示了雷鋒艱苦樸素的一麵。新的展品,展示了雷鋒不為大家所熟悉的一麵。

原來,雷鋒在鞍鋼做推土機手時,是一名先進青年,工資比較高,但他省吃儉用,一直穿著工廠發的工作服。當時和雷鋒一起到鞍鋼的,還有另外幾個湖南老鄉。他們看著雷鋒從早到晚都是穿著那身工作服,覺得太“土”了。於是三番五次的勸說雷鋒,新社會下的工人應該有個新的形象才行。

雷鋒被說服了,添置了皮夾克和料子褲這身行頭,得到同事們的一致誇獎。雷鋒聽到後心裏美滋滋的,特地穿著這身新衣服到照相館裏留了影。照片出來後,雷鋒把照片寄給自己在家鄉的老領導。沒想到,老領導回信批評教育了他一頓,要他保持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不能忘本。

雷鋒讀到信後感到很慚愧。在入伍時,他穿上這身最好的衣服拍了照,並且隻有這一次。雷鋒從此謹記領導的教誨,再也沒穿過了。這就是皮夾克和料子褲的由來。現在紀念館展列出來,是讓大家了解一個更全麵的雷鋒。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雷鋒也愛美,隻是他能克製自己,不在物質上跟別人攀比。熟悉雷鋒的戰友、同事都說他愛拍照,雷鋒自己也懂得照相的技術。

早在1958年10月,雷鋒與望城縣的縣委機關領導合影時,他特意把自己白色襯衣的領子翻到夾克的外麵,上衣口袋裏還別著一支鋼筆。這在當時算是很時尚的打扮。

雷鋒不僅思想進步,生活上也懂得浪漫。據他的同事回憶,雷鋒很喜歡花,每到春天百花綻放,他都會到田野裏欣賞一番,並采摘一些放在玻璃瓶裏。雷鋒還將采摘的花送給過他的同事。

通過雷鋒的同學、戰友等人的回憶,以及撫順雷鋒紀念館的展品的展示,讓人們了解到了一個鮮為人知的、平凡而真實的雷鋒。

定格的22歲

1962年8月15日上午8點多鍾,雷鋒同他的戰友喬安山駕駛著13號卡車迎著小雨從工地回來。

因為路上道路泥濘,車上到處都是泥土。雷鋒讓喬安山將車開到空地上,打算對車子進行清洗保養。在轉彎的時候,左後輪突然打滑。汽車猛地衝進了路邊的小溝裏,碰斷了一根晾曬衣服的杆子。杆子正好砸在雷鋒的右太陽穴上,雷鋒當場昏倒在地。

喬安山趕忙跳下車子喊道:“班長!班長。”

緊接著,戰友們陸續趕到出事地點,急忙用擔架把雷鋒送到附近醫院搶救。最後經搶救無效,雷鋒不幸因公殉職,年僅22歲。

22歲,正是青春洋溢,風華正茂的好年華。然而,雷鋒卻在22歲的時候,失去了寶貴的生命。僅僅22年的光陰,雷鋒已經做了數不清的好事。從雷鋒身上,人們看到了質樸,學到了美德,懂得了如何將愛和奉獻無限放大。

8月17日,雷鋒的追悼會在撫順市禮堂隆重召開。

雷鋒,這個隻有22歲的年輕班長,一生沒有做出豐功偉業,沒有做出如同董存瑞手舉炸藥包的壯舉。然而,正是這樣一位平凡的解放軍戰士所做的平常的事,在人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

在追悼會上,來了很多雷鋒生前輔導過的學生,他們看著躺在前麵的雷鋒叔叔,心中充滿了悲傷。各行各業都有代表來參加雷鋒的追悼會,會場內外放滿了花圈。來的人越來越多,屋子擠不下了,就站在院子裏。會場外麵布置有臨時的擴音喇叭。喇叭裏廣播著雷鋒生前的事跡:

1956年,雷鋒在小學畢業以後,當過通訊員、公務員,並且多次被評為“工作模範”。

1960年,雷鋒參加人民解放軍。在部隊中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受嘉獎多次,被評為“模範共青團員”、“節約標兵”,被選為撫順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

從追悼會到烈士陵園的路上站滿了人,大家都來送雷鋒最後一程。他們肩膀上係著黑紗,胸前戴上了白花,同車隊匯聚到一起,小心翼翼地護送雷鋒走完這最後一程。

到了烈士公墓,提前趕到的戰友已經挖好了墓穴。墓穴前麵放著一張桌子,上麵放滿了祭品。墓穴裏麵有紅布,還有銅錢,這都是撫順地區的風俗習慣。戰友們小心翼翼地把雷鋒的棺木從車裏抬下來,平穩地放進墓穴。戰友們圍在周圍,誰也不願拿起手裏的鐵鏟埋土……誰也不願意離開雷鋒,大家圍在雷鋒的墳墓前哀悼著。

雷鋒,沒有高大偉岸的身軀,卻散發著巨大且永恒的魅力。

1963年3月5日,全國各大報刊於頭版登出毛澤東為雷鋒寫的題詞——“向雷鋒同誌學習”。極富感召力的七個大字,令全國掀起了學習雷鋒的熱潮。

全國各地先後開展了學習雷鋒的活動,並用不同的方式紀念這位年輕的戰士。重慶有雷鋒精神永恒展覽館、連雲港有雷鋒班車、大連陸軍學院有雷鋒雕像、哈爾濱有雷鋒出租車隊、江西有雷鋒號列車……

雷鋒是湖南人,他曾加入到全麵建設祖國的隊伍當中,到過遼寧省撫順。雷鋒曾在這裏工作、學習。無疑,撫順早就成了他的第二故鄉。

雷鋒去世以後,撫順市修建的“雷鋒紀念館”於1965年8月15日落成。那裏有一座高22米的毛主席題詞紀念碑,有一條由22顆紅星與22篇雷鋒日記的石雕組成的路,名為“雷鋒之路”。

如今,50年過去了,半個世紀的光陰並沒有磨滅我們對雷鋒的記憶。他的床鋪依然被保留在“雷鋒班”的宿舍裏,上麵放著疊成“豆腐塊”的被子,幹淨整潔。退了色的軍裝和有些開裂的皮帶,讓人們想象出雷鋒穿著軍裝的樣子——那麽樸實無華,那麽富有朝氣。

22歲的雷鋒,一個如此年輕的生命,帶給人們的卻是精神的洗禮、榜樣的力量。他像一顆流星,在夜空中劃過。雖然短暫,卻如此震撼;雖然急促,卻光輝璀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