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一章 朝鮮戰爭的爆發

第一章

朝鮮戰爭的爆發

曆史悠久、風光旖旎的朝鮮半島,卻有一段滄桑的屈辱曆史。朝鮮問題,是“二戰”後的一個遺留問題,它就像定時炸彈般,隨時有可能爆炸。朝鮮的“家務事”,卻被美國橫插一杠,變成了天下皆知的武力對抗。

朝鮮半島“和平統一”的出路到底在哪裏?

朝鮮半島的屈辱曆史

朝鮮半島位於亞洲東北部,東北與俄羅斯相連,西北及北部與中國接壤,東南與日本隔海相望。朝鮮半島自北向南延伸,全長約1100公裏。如果按照朝鮮的丈量尺度——朝鮮裏來換算的話,1朝鮮裏等於0.4公裏,那麽1100公裏相當於3000朝鮮裏。所以,朝鮮半島自古以來就有“三千裏錦繡江山”的美稱。

朝鮮半島不僅山高水秀、風景迷人,而且還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它背後是古老而廣闊的歐亞大陸,東南麵又與日本遙遙相望。可以說,它是扼住東亞交通的咽喉之地,又是西方列強入侵遠東的有力跳板。自然獨特的地理位置,似乎從一開始就注定了這塊“三千裏錦繡江山”跌宕起伏的命運。

朝鮮半島麵積約22.7萬平方公裏,境內多山,山地和高原的麵積占半島總麵積的80%。全島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南部海洋性氣候特點明顯,北部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因此,它的南部地區是物產豐富的農業區,而北部則是資源豐富的礦產區。

朝鮮半島的先民主要是古代中國的華夏移民、漢江流域的三韓人以及扶餘族人。據古代神話傳說,早在華夏中國的夏朝時期,古朝鮮國就在朝鮮半島上誕生了。14世紀時,繁衍生息在“三千裏錦繡江山”的朝鮮族人,正式將國號定為“朝鮮”,寓意“朝日鮮明之國”,也被稱作高麗國。

曆史上,朝鮮受地理條件的限製和生產發展水平的製約,除了與山水相連、唇齒相依的中國保持密切的聯係、交往外,基本上屬於封閉狀態。半島上淳樸善良的人民過著與世隔絕、與世無爭的生活,沿著自己本民族的發展軌跡循序漸進。因此,在西方國家看來,朝鮮是一個充滿神秘感的國度,稱其為“隱士王國”、“晨謐之邦”。

此外,半島上的朝鮮族也被稱作“白衣民族”和“東方的愛爾蘭人”。前者主要是因為朝鮮深受中國儒家文化影響,人民尊師重道、溫文爾雅,喜歡穿著素淨的白衣而得名;後者則是因為朝鮮人天性吃苦耐勞、與人為善又大膽放縱,即使身處絕境,也能保持飽滿的幽默感。

朝鮮人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在“三千裏錦繡江山”安居樂業、傳宗接代,祖祖輩輩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可是,上天僅僅賜予了朝鮮醉人的風景、喜人的稻穀,卻沒有滿足朝鮮人民最樸素的願望。朝鮮半島,終究不是文人筆下所描繪的“世外桃源”。

曆史的車輪碾過近代文明之路後,西方列強就將貪婪的目光盯上了東北亞的朝鮮半島。“隱士王國”沒有逃脫殘忍的現實世界,“晨謐之邦”的寧靜生活被打破了。

最先將魔爪伸向朝鮮半島的是日本。16世紀日本戰國末期,豐臣秀吉利用武力統一日本後,便野心勃勃地將侵略矛頭對準了朝鮮和中國。氣焰囂張的日本武士跨過對馬海峽,一舉占領平壤。麵對來勢洶洶的侵略者,朝鮮軍民進行了殊死搏鬥,他們不希望自己的美好家園遭到踐踏。可是,僅憑一己之力實在是難以對抗日本侵略者,於是朝鮮向身後的中國發出了求救信號。在中國明朝軍隊的支援下,中國軍隊和朝鮮軍民同仇敵愾,打敗了日本侵略者,重挫了豐臣秀吉侵略朝鮮、征服中國、稱霸東亞的狂妄計劃。此後,日本的侵略野心稍稍有所收斂。

這場侵略風波的結束,並不意味著朝鮮受別國侵略壓迫時代的終結。

19世紀30年代,英、法、美等國的利炮堅船再一次撞開了朝鮮緊閉的國門。麵對西方列強的侵略,朝鮮人沒有像上次那樣向中國求援,而是使用自己本民族的力量,將殖民主義國家的強盜趕了出去。英、法、美等國在朝鮮碰了一鼻子灰,最後夾著尾巴灰溜溜地逃走了。這次的反侵略鬥爭在朝鮮的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至今,在朝鮮的曆史博物館裏,還陳列著一塊“斥和牌”,上麵刻著“洋夷侵犯非戰則和主和賣國”及“戒我萬年子孫”等字樣,彰顯著朝鮮人民反抗侵略、不屈不撓的民族氣節和鬥誌。

同樣,這場反抗侵略鬥爭的勝利,也並不代表著朝鮮反侵之路的一帆風順。

19世紀末,羽翼豐滿的日本再次將它的魔爪伸到了朝鮮。此時的日本已不是豐臣秀吉時代的蠻橫荒誕,而是像一隻經過專門訓練的野獸,擁有強健的體魄、鋒利的爪牙、凶狠的目光以及殘忍的手段。明治維新後,日本就走上了高速發展的道路,遠遠地將固步自封的中國和朝鮮甩在了後麵。執行軍國主義政策的日本,侵略野心再次膨脹。這次,它越過朝鮮,直接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結果,泱泱華夏卻被奴役於從不屑於提起的“倭寇”。更過分的是,想趁機撈一把的沙皇俄國,居然為了爭奪中國的東北和朝鮮,與日本在中國的東北大地進行了一場角逐。令人大跌眼鏡的是,素有“北極熊”之稱的沙皇俄國,竟然被剛剛崛起的日本矮人給打倒了。就這樣,日本這位“後起之秀”名正言順地從中國手中奪過了朝鮮的“保護權”。朝鮮名義上是日本的“保護國”,實際上卻淪為了日本的殖民地。

在日本殖民時期,朝鮮人民徹底地喪失了“晨謐之邦”的寧靜生活。他們在日本的奴役之下,遭受著從未有過的不公平待遇,過著毫無尊嚴的生活。此外,日本還毫無廉恥之心地將“三千裏錦繡江山”的豐富資源,源源不斷地運回自己國內,轉變為壯大自身實力的能量。正如列寧所言:“日本把一切最新的科技發明和純粹亞洲式的酷刑結合在一起,空前殘暴地對朝鮮進行掠奪。”

政治上,日本殖民者強占了朝鮮政府的核心部門,牢牢地控製著朝鮮的政府部門及經濟機構;經濟上,日本強行霸占朝鮮的土地、森林和礦產資源,為自己本國內的糧食、商品供應提供充足的原料;文化上,日本在朝鮮推行奴化教育,即所謂的“皇民化運動”,妄圖摧毀朝鮮本民族的文化,臣服於日本文化,讓朝鮮人徹底地成為大日本帝國的順民、良民,最終徹底消滅朝鮮民族以至亡國滅種。

為了防止朝鮮人舉行反抗起義,日本殖民者不僅沒收了朝鮮民間的武器,還強迫幾戶人家合用一把菜刀,將菜刀用鐵鏈子拴在案板上,不得擅自取走。日本殖民者甚至公開叫囂:“朝鮮人順我者生,逆我者死!”

盡管日本侵略者在朝鮮半島實行高壓政策,可朝鮮人民內部的愛國情操和反抗精神自始至終都沒有被撲滅。無數仁人誌士用自己的勇氣和鮮血,提醒著朝鮮人民勿忘國本,也昭示著朝鮮民族強大的反抗決心。

1909年,朝鮮誌士安重根在中國的哈爾濱火車站擊斃侵略朝鮮的元凶伊藤博文——這個狂熱侵略分子得到了應有的下場。這一事件,引起了世界的一陣**。1910年前後,朝鮮爆發了反日義兵起義。這一起義持續了將近十年的時間,在一定程度上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俄國十月革命的消息傳到朝鮮後,朝鮮又爆發了“三·一”人民起義,將“朝鮮獨立萬歲”的口號傳遍了整個半島。1911年後,以金九為代表的大批朝鮮獨立人士,流亡到中國的上海,組建了“朝鮮流亡政府”,繼續堅持反日鬥爭。這個流亡政府曾在上海的虹口公園用偽裝成熱水瓶的炸彈炸死了侵滬日軍司令白川義則大將。這一事件,在當時的上海、朝鮮,乃至日本都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這些事件,無一不在向日本、向全世界宣告著朝鮮人民反日鬥爭的決心和爭取民族獨立、向往自由的心聲。

朝鮮曾經的保護者——中國,此時也正遭受著日本侵略者的踐踏,中國人在水深火熱之中掙紮抗爭。可是,當時的中國政府仍舊在上海庇護了不少朝鮮的流亡誌士。而在東北,中國的革命者與朝鮮抗日遊擊隊並肩作戰,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令人感到惋惜的是,西方列強對日本兼並朝鮮並實施暴政的行徑沒有表示任何的不滿和異議。就連稱霸世界的美國,也似乎害怕得罪日本,非但沒有表現出過多的責難,反而在私底下與日本進行了可恥的交易。這一點正好印證了那句:在強權麵前,公理通常是保持沉默的。

當然,公理最終會站到正義這一邊,邪惡終究會成為正義的“階下囚”。隻是,朝鮮的抗爭之路和屈辱曆程何時才能走到盡頭?

“三八線”的由來

對於出生在20世紀80年代的人來說,學生時代印象最為深刻的莫過於課桌上的那條“三八線”。那個年代,課桌都是一張長條桌,下麵有兩個桌洞,可以放書包和文具。由於書桌是連在一起的,同桌的兩個人難免會有磕磕碰碰,有人提議在桌子中間劃一道線,相互監督,彼此不能越線。繼而,“三八線”就形成了。

這裏,我們要介紹的並不是童年時期的懷舊記憶,而是在朝鮮半島上出現的一條“三八線”。

“三八線”,原本是朝鮮半島上的一條自然緯度線——北緯38度。雖然這條長約300公裏的無形的線,將朝鮮半島分為麵積大體相同的兩個部分,但其本身並沒有任何軍事上、政治上和經濟上的意義。不過,這條緯線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被人為地定為一條軍事分界線。這條軍事分界線,硬是將統一的朝鮮分成了朝鮮和韓國兩個國家。從此,朝鮮骨肉分離、血脈阻隔,時至今日仍沒實現南北統一、家人團聚。

最早提出將北緯38度線定為軍事或政治分界線的國家是日本和沙皇俄國。1896年,日本和俄國密謀瓜分朝鮮,日本曾向沙俄秘密提出以“三八線”為界劃分朝鮮。1904年日俄戰爭前夕,沙皇也曾做出決定,俄國隻控製“三八線”以北區域,對日本在“三八線”以南任何地方登陸不加幹涉。令人欣慰的是,這兩次劃分均因雙方利害衝突而未能實現。直到20世紀40年代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臨近尾聲,蘇、美、英三國首腦在對戰後世界格局進行安排時,才真正將“三八線”變成了一條軍事、政治分界線。

早在1943年11月,“二戰”即將結束、反法西斯同盟國即將勝利之際,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以及中國國民黨主席蔣介石在《開羅宣言》中聲明,“決定在適當的時候給予朝鮮自由和獨立”。這個聲明給苦難中的朝鮮帶來了一絲安慰和曙光,朝鮮人信心滿滿地期待著光明到來的那一天。

1945年2月,反法西斯同盟國中的蘇、美、英“三巨頭”——斯大林、羅斯福和丘吉爾,聚集在黑海的海濱小城雅爾塔,就戰後世界格局的劃分進行會談。在雅爾塔會議過程中,“三巨頭”各懷鬼胎,都想在戰後分得更多的既得利益。在這次會議中,“三巨頭”除了一致決定對日宣戰外,還就朝鮮的托管問題進行了商談。在“三巨頭”中,蘇聯和美國是最有發言權的。為此,斯大林和羅斯福在私底下見會麵,就朝鮮的政治真空問題進行了商議。

毫無疑問,蘇聯是為了恢複沙皇俄國在1905年在日俄戰爭中喪失的利益,而美國則想占領整個日本。這樣的利益瓜分,自然是不能拿到台麵上來談的。美蘇兩國在朝鮮並沒有長遠的利益,僅僅是把它當作彼此在遠東地區利益衝突的緩衝帶。因此,斯大林和羅斯福很快就達成了協議:由蘇聯、美國、英國和中國各出一個代表,共同管理朝鮮的政治問題。事後,這項決議由斯大林和羅斯福傳達給了丘吉爾和中國。自知實力不濟蘇美的英國和中國,隻好硬著頭皮同意了這一協議。

8月8日,蘇聯對日作戰開始後,決定同時進攻朝鮮。為此,蘇聯曾征詢美國的意見。而此時,美國並不打算配合蘇聯的行動,因為它想利用蘇聯對日作戰後,自己獨占朝鮮。可美國沒想到,自己的這步棋走錯了。日本在蘇聯的強攻下,很快就投降了。與此同時,蘇聯已經解放了朝鮮的羅津和清津兩個重要港口,隨時可能席卷整個朝鮮半島。而美國的軍隊,還在位於千裏之外的衝繩島。如果蘇聯一鼓作氣,解放朝鮮全境,那麽美國將完全喪失朝鮮半島這個“緩衝帶”。這下,美國開始著急了。

為了阻止蘇聯獨占朝鮮半島,美國想出了一個法子,那就是盡快在朝鮮半島上劃定一條軍事分界線,讓美蘇兩國在朝鮮半島分別接受日本投降。可是,這條軍事分界線到底定在哪兒呢?

在朝鮮半島上劃定一條軍事分界線的任務,交給了美國國務院、陸軍部和海軍部三部協調委員會。

8月的一個仲夏之夜,鍾表的時針已經指向了午夜11點。位於華盛頓的一棟大廈裏,仍舊燈火通明、一派繁忙的景象。美國的國務院、陸軍部和海軍部三部協調委員會的成員正在召開緊急會議,商議日本軍隊在朝鮮的投降問題以及受降區域的劃定問題。夜漸漸深了,沒有人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

將日本軍隊在朝鮮的投降區域劃到什麽位置,既能滿足美國國務院提出的政治要求,又能符合美軍暫時遠在衝繩島的軍事現狀,而且還要考慮到蘇聯方麵能否接受?這的確是個令人頭疼的問題。

時針滴滴答答指向了淩晨一點鍾,會議一直保持著激烈爭論的氛圍。可是,終究沒有拿出一個可行性方案。有人支撐不住了,開始收拾桌上的會議文件,準備回去睡上一覺再繼續討論。繼而,與會人員接二連三地走掉了。唯獨助理國防部長約翰·麥克洛伊還精神抖擻、勁頭十足。他叫住了正要離開的陸軍參謀處參謀臘斯克上校和另一名年輕的參謀。兩位年輕的參謀又重新坐在了會議桌前。

麥克洛伊直截了當地說:“讓你們兩個人留下,就是要你們盡快拿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給你們半個小時的時間!”

“半個小時?”兩位年輕的參謀似乎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異口同聲地追問了一下。

“是的,沒錯,我期望30分鍾後拿到你們的方案。”麥克洛伊再次重申。

兩位年輕的參謀隻好打起精神,走到會議室隔壁的一間休息室,商量起所謂的“可行性方案”。兩人將一張朝鮮地圖鋪在桌子上,直勾勾地盯了好長一段時間。對於這幅地圖,兩人是陌生的。他們從來沒有關注過這樣一個小國,更沒有親自踏上這樣一片土地。該如何來劃定一條既符合自己國家利益,又能讓蘇聯接受的軍事分界線?兩個人對著地圖發了一會兒呆,為難地連連搖頭。突然,臘斯克的眼前一亮,他發現在朝

鮮半島狹長的版圖上,有一條明顯的北緯38度線。這條自然緯度線將朝鮮半島大體分成了兩半。重要的是,朝鮮的首都漢城被劃在了美國部隊的受降區。

時間的沙漏漸漸地接近底部,臘斯克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自己的同伴,繼而得到了讚同。於是,臘斯克拿起一支紅筆,快速地在朝鮮地圖上沿著北緯38度線重重地畫了一筆。就這樣,朝鮮半島被人為地分成了兩半,一個完整的主權國家瞬間被兩名年輕的美國參謀給劃成了兩半。

30分鍾的決定,導致朝鮮人民半個多世紀的骨肉分離,至今也沒能結束這種狀況。“三八線”不是“柏林牆”,說推倒就推倒了。它的存在,勢必會造成朝鮮半島的動蕩不安;它的存在,為南、北朝鮮之間的矛盾衝突埋下了伏筆。

很快,臘斯克的方案在次日的會議上得到了三部協調委員會的通過,又得到了美國新晉總統杜魯門的批準,繼而毫無障礙地得到了蘇聯的同意。

於是,這樣一條原本沒有任何政治、軍事含義的緯度線,變成了南、北朝鮮的分界線。分裂朝鮮半島的“三八線”就此產生了。

朝鮮內戰爆發

1945年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正式投降。按照規定,在“三八線”以北的日軍向蘇軍投降,在“三八線”以南的日軍向美軍投降。與此同時,蘇聯軍隊向朝鮮北部進發,於22日占領平壤;美軍則從朝鮮南部的仁川、釜山登陸,經過一陣急行軍後,抵達“三八線”以南地區。至此,曾經在朝鮮半島上作威作福的日本侵略者完完全全地撤走了,朝鮮人民結束了50年的奴役生活,重獲自由的新生。

“二戰”結束後,飽經戰火侵襲的朝鮮半島雖變得傷痕累累,可朝鮮人民卻沉浸在祖國得以解放的喜悅當中。他們並不知道,事情的發展並沒有像他們想象地那般美好;他們並不知道,剛剛得以解放的祖國轉瞬就要陷入分裂的危機。大概是勝利蒙蔽了朝鮮人的眼睛,盡管他們知道“三八線”的存在,可並沒有理解“三八線”的真正含義,更不會知道日後這條“三八線”會成為他們骨肉分離的“罪魁禍首”!

“三八線”的製定是魯莽的。就連美國人自己都不得不承認,這是一條不顧實際情況而造出來的分界線,“是任意武斷的,有悖於自然的國界”。事實上,“三八線”劃定後,截斷了75條小溪和12條小河,以不同的角度越過了高高的山脈,穿過181條小道、104條鄉村土路、15條道際全天候公路、8條高級公路和6條南北鐵路。它的劃定,完全沒有考慮到政治上的界限、地理上的特點以及水路、陸路的需要等。由此,“三八線”注定是一條血線。

因美國和蘇聯的各自利益,朝鮮半島以“三八線”為界,分裂成南、北兩個國家。在“三八線”以北,蘇聯宣布朝鮮已成為自由民主的國家;而在“三八線”以南,美國則宣布一切維持現狀。

很快,美蘇兩國決定組建臨時朝鮮民主政府,並承擔5年的托管期責任。這個決定一經公布,便引起了渴望祖國統一的廣大朝鮮人民的不滿。為此,朝鮮人民反托管、支持獨立的呼聲越來越高漲。不過,這些都無濟於事。美國搶先蘇聯一步,扶植陰險狡猾的李承晚在南朝鮮成立“大韓民國”,並操縱第三屆聯合國大會承認了“大韓民國”。

1947年2月,北朝鮮經過選舉,產生了朝鮮人民會議,並成立了以金日成為首的北朝鮮人民委員會。9月2日,朝鮮最高人民會議第一次會議在平壤召開,通過了國家憲法,會議選舉金日成為國家元首。9月9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

至此,朝鮮半島上的同一個民族,出現了兩個意識形態完全不一樣的政權。站在北朝鮮身後的支持者是蘇聯,而站在南朝鮮背後的則是美國。自此,朝鮮完全陷入南北分裂的格局。

本是同根生的一個民族,卻出現了兩種不同意識形態的國家。沒有人敢打包票說,這兩個國家會相安無事地和平共處,包括美國人和蘇聯人。美國駐南朝鮮大使約翰·穆喬曾說,戰爭是早晚的事,說不定就在哪天早上。

至1949年6月,美蘇兩國的軍隊完全從朝鮮半島上撤離後,朝鮮半島的局勢突然變得緊張起來,火藥味越來越濃。不管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還是大韓民國,都宣告自己對整個朝鮮半島擁有管理權。加上美蘇兩大陣營的對抗,整個朝鮮半島的局勢日益嚴峻起來。

李承晚是個狂熱的反共分子,他堅持以武力統一朝鮮半島;而金日成則是抗日鬥爭中的傑出領導人,他主張和平統一朝鮮半島。兩個意識形態的國家在統一的問題上,不能達成共識,勢必會產生諸多糾葛。

1949年10月底,李承晚揚言,南北分裂必須用戰爭來解決。隨後,他便加緊了對南朝鮮人民遊擊隊和愛國人士的大屠殺。次年3月至10月期間,“三八線”上的武裝衝突事件就高達18起,但到了次年5月,接連不斷的衝突事件卻突然減少了。這不得不讓人聯想到,暴風雨來臨前的片刻寧靜。

麵對敵人的不斷挑釁,具有豐富鬥爭經驗的金日成自然不會束手就擒。他開始積極地進行戰事準備,並著重考慮采取“武裝統一”的方案。一向主張和平統一朝鮮半島的金日成,為何最後決定改變想法?

據俄羅斯公布的朝鮮戰爭檔案記載:“美國和南朝鮮反動派不同意和平統一;在蘇美聯合委員會工作期間和在隨後的聯合國大會上,解決朝鮮問題的嚐試沒有獲得成功;建立包括左派、中間派和一部分南朝鮮右派政黨的由南北方代表組成的祖國陣線也不能保證用和平方法統一國家;南朝鮮反動派拒絕了祖國陣線關於和平統一的號召。”這些大概就是促使金日成決定作出采取武裝統一的原因。由此看來,金日成作此決定也是迫不得已。

南朝鮮身後有實力雄厚的美國撐腰,金日成自然也要找到牢靠的支持者。很顯然,蘇聯是最佳的“靠山”。金日成直接向蘇聯提出了北朝鮮的安全問題,並要求蘇聯給予軍事援助。當時,斯大林考慮到美國可能會橫加阻攔,便沒有給出明確的答複。隨後,金日成又派特使來到北京,向毛澤東介紹了朝鮮半島岌岌可危的局勢。毛澤東當即表示,如果一旦發生戰爭,中國會派軍隊和北朝鮮並肩作戰。不過,毛澤東也明確地表示,不希望看到朝鮮內戰爆發,主要原因是國際形勢不允許,加之中國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全國統一的任務,實在是抽不出多餘的力量來支持北朝鮮。

不過,毛澤東對朝鮮是有感情的。抗日戰爭期間,朝鮮人民在東北為抵禦日本侵略者作出了不少流血的犧牲,也結成了鮮血凝成的友誼。他曾評價說:“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燦爛的五星紅旗上,染有朝鮮革命烈士的鮮血。”因此,毛澤東同意將駐東北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的兩個朝鮮師(由東北朝鮮族人組成的師)移交給金日成。

就在金日成的特使秘密訪華後,斯大林的態度也發生了改變。他決定向金日成提供軍事援助。一來是因為斯大林對金日成的信任,二來是因為國際形勢悄然發生了改變,美國已明目張膽地提出會幹涉朝鮮內政。

1950年3月30日,金日成來到莫斯科,與斯大林進行了會談,並達成了協議:蘇聯將以有償的方式向北朝鮮提供軍事援助,北朝鮮以9噸黃金、40噸白銀和1.5萬噸其他礦石,換取蘇聯價值1.38億盧布的武器裝備。

經過蘇聯的幫助,北朝鮮最終完成了戰爭前的軍事武裝,包括朝鮮人民軍8萬餘人,其中陸軍5個步兵師、1個步兵旅、1個機械化旅、2個炮兵團,空軍擁有各種飛機74架。除由中國返回的2個師外,陸軍部隊全部裝備蘇式武器,執行蘇軍編製。另外,還有4.1萬餘人的警備部隊。

同樣,南朝鮮在美國的幫助下,也大大地擴充了兵力和武器裝備。南朝鮮的軍隊有15萬多人,其中陸軍9.8萬餘人,編為8個步兵師,另有海岸警衛隊6千餘人,空軍近兩千人,警察4.8萬餘人,還有大量的火炮和軍用車輛。

南北朝鮮的戰前準備都已完成,看來一場血與火的較量將不可避免地發生。對於朝鮮半島的動態,當時的中國不是一無所知,但也不了解雙方以及美蘇的態度。那時的中國,正全力以赴地解決台灣問題,根本不希望朝鮮內戰爆發。因為,戰爭一旦爆發,勢必會影響美國對台灣的政策和態度。

1950年6月24日,一個再平常不過的周末。朝鮮的梅雨季節已到來,天空下起了大雨。南朝鮮的前線指揮和美國的軍事顧問正在享受周末,根本沒有想到金日成正在指揮軍隊向“三八線”附近開赴。那天夜裏,滂沱大雨下個不停。突然,一聲聲悶響從“三八線”上傳來,頓時火光衝天,映紅了黑漆漆的夜,也打破了朝鮮半島的寧靜。

1950年6月25日淩晨,朝鮮內戰爆發了。

美國幹涉朝鮮內戰並出兵台灣

1950年6月24日(美國當地時間),大洋彼岸的美國總統杜魯門正在享受周末難得清閑時光,結果卻收到了南朝鮮請求派兵支援的急電。這時,他才知道,朝鮮內戰爆發了。悠閑的心情瞬間蕩然無存,杜魯門鐵青著臉,乘坐專機趕到了華盛頓。一下飛機,他就召集人員開會。會上,杜魯門作出指示:立即給李承晚部隊提供武器裝備、彈藥和給養,美國駐遠東空軍和海軍支援李承晚部隊。同時,美國第七艦隊開進台灣海峽。此外,他還要求所有與會人員,不得向外界透露任何相關的會議內容。

就這樣,美國魯莽地決定幹涉朝鮮內戰,讓朝鮮半島上的一場“家務事”變成了美蘇爭霸的一場“公開賽”。

“三八線”附近的戰火燒得正旺。朝鮮人民軍在金日成的率領下,士氣高漲、所向披靡。原本軍事實力占上風的南朝鮮軍隊,卻根本不是北朝鮮的對手。戰事開啟後,南朝鮮多數部隊的士兵還在放假度周末,完全沒有任何準備。由於事發突然,造成南朝鮮的很多部隊之間沒有及時取得聯係,加之通信聯絡不暢,隻好各自孤軍奮戰。

很快,朝鮮人民軍就突破了“三八線”。朝鮮人民軍第3、4步兵師在第105裝甲旅的坦克支援下,正沿著兩條大道向漢城撲過去。麵對這個龐然大物,南朝鮮軍隊束手無策。他們此刻正在心中暗自咒罵,當初美國顧問團認為南朝鮮的地形不適合使用坦克,結果才造就了現在的無能為力。該死的美國援軍,到底在哪裏?

一天之後,朝鮮人民軍幾乎全線勝利。他們遇到的南朝鮮軍並非像美國駐南朝鮮軍事顧問團團長羅伯特吹噓得那樣,沒有有半點“亞洲之雄”的樣子。

6月26日清晨,漢城街頭到處都是打退下來的士兵、傷員和逃難的難民。此時,漢城的市民才知道,南朝鮮軍在前線打了敗仗,漢城可能保不住了。

慌亂,除了慌亂還是慌亂。

位於漢城城內的總統官邸——蘭宮內,李承晚這個70多歲的老頭此刻盡顯疲態。前幾天,他還生龍活虎、氣焰囂張。如今,他就像一個被人拋棄的孤寡老人,可憐至極。他的桌上放著一份報告,是國防部剛剛送過來的:漢城即將失守!他想起自己在開戰前吹的牛皮:“戰爭一旦爆發,便立即占領平壤,在短時間內統一北方全境。”現在看來,他自己將是這場戰爭最大的笑話。

就在這時,朝鮮人民軍的槍聲在蘭宮外響起。李承晚害怕得坐立不安,看來這裏是不能待下去了。他火速返回自己的府邸,不安地在屋子裏來回踱步。他的心中突然冒出了一個想法。這個想法無關戰爭,無關統一。沒錯,跑!李承晚此刻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溜之大吉!

6月27日,李承晚帶著自己的家眷和隨從,乘車逃出漢城。原來李承晚根本就沒有把朝鮮半島的統一事業放在首位,他之前的大肆鼓動以及信誓旦旦,統統都被甩在了背後。最終,他在乎的隻有自己無限膨脹的權力與欲望。毫無疑問,這位南朝鮮的首任總統是一個聲名狼藉的“陰謀家”。

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除了李承晚逃跑外,南朝鮮的一些政府官員、軍隊指揮,甚至是一些普通士兵也開始了逃亡。倫敦《每日快報》駐漢城記者史密斯在報道中描繪了這樣一個場景:韓國的士兵用槍逼著老百姓脫下衣服,穿在自己的身上,以遮住軍裝,從而便於混雜在逃難的人流之中溜之大吉,而軍官則站在一旁無動於衷。

就在南朝鮮軍隊潰不成軍的時候,他們的支持者——美國則正在為軍事幹涉朝鮮內戰而采取一係列措施。首先,是取得幹涉朝鮮內戰的合法性。美國最慣用的手法就是拿聯合國當“遮羞布”,此次也不例外。杜魯門操作聯合國,在聯合國上通過了出兵朝鮮的決議,將赤裸裸的武裝侵略變成了維護國際和平的“警察行為”。

美國有了“聯合國維護國際和平”這個幌子,便更加肆無忌憚起來。6月30日,杜魯門下令,將美國駐日本的地麵部隊投入到朝鮮內戰戰場上。接著,他又於7月7日下達了全國征兵令,決定擴充美國的戰鬥部隊,使美國的海陸空三軍的總人數達到200多萬人,以便用更大的力量武裝幹涉朝鮮內戰。同日,杜魯門還宣布,將組成以美國軍隊為主的“聯合國軍”開赴朝鮮內戰戰場,任命遠東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為總司令。

“聯合國軍”總部設在日本的遠東軍總部,由遠東軍總部行使“聯合國軍”總部的權力。“聯合國軍”主要由16個國家的軍隊組成,美軍占90%以上,英國為2個旅,加拿大和土耳其各1個旅,還有法國、澳大利亞、新西蘭、菲律賓、泰國、荷蘭、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南非聯邦、盧森堡等國家隻是象征性地派出了1個排到1個營。除了美軍在朝鮮內戰爆發後的第二天即入朝外,“聯合國軍”的其他部隊到了8月才開始入朝,最晚的直到1951年5月才到達朝鮮半島。

“聯合國軍”的介入,讓朝鮮內戰的性質發生了改變,由原來的一場朝鮮半島內戰,演變成為多國參加的國際性局部戰爭。加之後來中蘇兩國的支援,從而導致了這場內戰的升級。有人甚至大膽地提出,朝鮮戰爭算得上第2.5次世界大戰。

就在美國宣布入朝作戰的同時,杜魯門還大言不慚地宣布:“我已命令第七艦隊阻止對台灣的任何進攻”,以保持台灣的中立性。遠在東南沿海的台灣,根本就不會受到朝鮮戰爭的任何影響,為何美國要作出這樣的宣言?

美國曆來就十分看重台灣的重要戰略地位,視台灣為亞洲“永不

沉沒的航空母艦”。美國一直擔心,中國共產黨的軍隊趁朝鮮內戰的機會攻取台灣,從而使其在喪失中國大陸之後又喪失台灣。如此一來,美國便將毫無關係的台灣和朝鮮聯係在了一起,從而幹涉到了中國的內政。

美國出兵台灣,影響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收複台灣的進程。鑒於此,中國共產黨中央領導人開始考慮暫緩統一祖國,掃清阻礙祖國統一進程的一切障礙。

組建東北邊防軍

美國海軍第七艦隊開進台灣海峽,大大影響了新中國收複台灣的進度,也幹涉了中國的內政和國家的統一進程。這樣堂而皇之的舉動,中國人民自然是無法容忍的。為此,就在杜魯門發表聲明的當天,毛澤東和周恩來就杜魯門無恥的聲明公開表達了中國的立場和態度。

1950年6月28日,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8次會議上發表講話。他指出:“中國人民早已聲明,全世界各國的事務應由各國人民自己來管,亞洲的事務應由亞洲人民自己來管,而不應由美國來管。美國對亞洲的侵略,隻能引起亞洲人民廣泛而堅決的反抗。杜魯門今年1月5日還聲明說美國不幹涉台灣,現在他自己證明了那是假的,並且同時撕毀了美國關於不幹涉中國內政的一切國際協議。”

同日,周恩來以外交部長的名義,代表中國中央人民政府發表聲明,抗議、譴責美國侵略台灣和在亞洲其他地區的侵略行徑,指出:“杜魯門27日的聲明和美國海軍的行動,乃是對於中國領土的武裝侵略,對於聯合國憲章的徹底破壞。……我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宣布:不管美帝國主義者采取任何阻撓行動,台灣屬於本國的事實,永遠不能改變。我國全體人民必將萬眾一心,為從美國侵略者手中解放台灣而奮鬥到底。”

盡管美國在朝鮮半島上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可“聯合國軍”似乎沒有想象中的那般厲害,反而總是在吃敗仗。金日成指揮朝鮮人民軍越過“三八線”,於三天之內攻陷了漢城。為了阻止朝鮮人民軍進入漢城,南朝鮮軍隊還愚蠢地對漢江大橋進行了爆破。結果,爆破並沒有實施徹底,中間的車道完好無損。朝鮮人民軍經過快速搶修後,將坦克開進了漢城。在這起爆破事件中,很多通過漢江大橋逃生的百姓和南朝鮮士兵都無辜喪命。

漢城淪陷後,李承晚的部隊退到了水原,一邊組織力量進行抵抗,一邊坐等美國援軍的到來。不過,一個星期後,朝鮮人民軍再次打贏水原之戰。7月7日,大田戰役開始,金日成親臨前線指揮。美國出動了具有超級戰鬥力的老牌部隊——被人們稱為“水陸兩棲的第八集團軍”。誰曾想到,相較於美國第八集團軍,朝鮮人民軍力量如此懸殊,卻還是活捉了大田的前線指揮官威廉·迪安。半個月後,大田戰役以朝鮮人民軍的勝利而結束。

進入8月,朝鮮人民軍對釜山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進攻。短短一個月的時間,朝鮮人民軍節節取勝,將美軍和南朝鮮軍趕到了洛東江以東的狹小地帶,南朝鮮90%以上的地區得以解放。

雖然朝鮮人民軍從戰爭爆發開始,一直到1950年8月,始終處於勝利的態勢。可是,中國領導人敏銳地察覺到,美國的武裝幹涉,很可能造成朝鮮內戰的持久性和朝鮮半島局勢的複雜化。一旦美國開始反撲,不但朝鮮半島的形勢要發生逆轉,很有可能威脅到中國大陸的安全。故而,未雨綢繆很有必要。

假如美國對北朝鮮進行反撲,中國大陸最先受到衝擊的將是與朝鮮接壤的東北地區。那麽,當務之急就是在東北地區加強國防力量。新中國成立後,中共中央軍委曾作出指示,全國的國防重點是天津、上海、廣州三個點。這三個點也是為解放台灣做鋪墊的。如今,國際形勢發生了改變,中國的國防重點也要相應地作出調整。

當時,東北地區是全中國最先解放的地區,所以那裏的軍事布防力量也最為薄弱。大部分的兵力都調到了華北、中南一帶作戰,僅留下一些地方部隊維護秩序。可見,這樣的軍事力量是不足以保護東北的,一旦中央作出援朝指令,更沒有雄厚的力量出兵援朝。

1950年7月7日,周恩來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召開了國防會議。會上,中央軍委作出了《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決議組建東北邊防軍,開赴東北地區駐防。

在《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中,對部隊調動作出了這樣的指示:

決定以部署在中原地區,作為國防機動部隊的第13兵團(轄第38、第39、第40軍)和第42軍以及炮兵第1、第2、第8師等部,共25.5萬餘人組成東北邊防軍。第40軍7月10日開始,已由廣州車運出發,直接開到遼東的安東(今丹東),24日全部到達;第38、第39兩軍主力,7月15日,分由河南的信陽、漯河出發,8月1日以前,集結於遼東的遼陽、風城、安東地區,第38軍在湘西桃源地區剿匪的第114師和第39軍在廣西宜山地區剿匪的第115師,解除剿匪任務,8月4日前到達遼陽集結;第42軍解除農業生產任務,7月30日從齊齊哈爾地區出發,8月1日到達吉林的通化、輯安(今集安)集結;炮兵的3個師於7月31日,分別集結於本溪至安東、通化至輯安兩線:另調在上海和廣州的共4個高射炮團,到安東、水豐、輯安地區集結,調工兵2個團到安東集結等。所有上述部隊,8月5日前全部到達指定地區。除第40軍已開始車運外,其餘部隊的車運計劃,責成軍委作戰部、鐵道部和總後勤部擬製,經軍委批準後實施。此外,從蘇聯購買已抵達哈爾濱的飛機,編成3個團,原計劃置於南京、徐州,改為置於沈陽、安東和吉林的敦化訓練。

這份決定經毛澤東同意後,中國人民軍隊史上一次空前規模的大運兵就開始了。周恩來擔起組建東北邊防軍大運兵的指揮大任。他坐鎮北京,對大運兵中的每個細節都落實到位,保證每個環節的順利運轉。如此一項重大的任務,在周恩來的指揮下,以高速度、高效率的方式運轉著,中間沒有出現一個紕漏。

鑒於朝鮮半島的嚴峻形勢,周恩來又於9月3日提出,將東北邊防軍的力量擴充70萬人。毛澤東考慮過後,給予了“同意”的批準。

在軍隊大運兵的同時,後勤工作也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為了保證如此多的士兵到東北後,能保證生活、訓練的需要,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也是煞費苦心。當時,初步的後勤工作準備是這樣的:

步機槍彈藥按5個基數,炮彈按20個基數準備,各先行運抵各個地區2個基數和5個基數,每團攜帶炸藥2000斤;從第四野戰軍和東北地區共抽調汽車1000輛,從東北地區動員大車4000輛,擔任運輸;按31萬人員、3萬牲口、1000輛汽車、4000輛大車,準備3個月的糧草、汽油,在部隊完成集結前,先運1個月的糧草、汽油;由總後勤部趕製朝鮮人民軍式服裝,每人單衣、棉衣各1套,另準備其他裝具;接收容本軍和人民軍共4萬傷員準備醫院,準備5000副擔架,等等。

一時之間,兵員、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東北,火車、汽車日夜兼程,川流不息。如此大的動作,很難不引起國際上尤其是美國的注意。可是,周恩來從一開始就強調,這項軍事行動必須保證絕對的機密,不能向外界透露一點風聲。他一再強調:在我們未準備好之前,切勿打草驚蛇。這樣,我們就能爭取出手即勝。

由於保密工作出色,美國的中央情報局和軍方間諜在東北地區多次進行偵察,也未能找到一點蛛絲馬跡。從他們手上掌握的情報來看,不是自相矛盾就是不明就裏,因而美國人斷定中國是不會參與到朝鮮內戰中的。事實上,中共中央領導人坐鎮北京,運籌帷幄,早已將70萬大軍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運到東北地區,擔任起保衛東北並隨時可能出兵援朝的任務。

東北邊防軍的組建,是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戰略上的高瞻遠矚和英明決定,為保衛中國的國防安全和必要時支援朝鮮人民軍作戰,爭取了軍事上的主動,為後來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重大戰略決策,準備了必要的軍事力量。

“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

自美國幹涉朝鮮內戰並派第七艦隊進占台灣海峽後,中國政府和人民就一直在譴責美國的侵略行為。考慮到未來事態的發展,中國政府未雨綢繆地組建了東北邊防軍,以此來保衛與朝鮮接壤的東北地區。盡管如此,中國政府也一直主張和平解決朝鮮問題。事實上,當時的中國並不希望將朝鮮半島的戰火引到中國內陸。因為,當時的新中國剛剛成立,全國上下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實在是抽不出多餘的力量再打一場仗。所以,中國軍隊盡管做好了枕戈待旦的準備,卻希望戰鬥打響的那一天永遠不要到來。

不過,事態的發展卻不總是天遂人願。

美國不顧中國人民的抗議和指責,也不理睬中國和蘇聯關於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主張,一味地膨脹其侵略野心,擴大其侵略態勢。

至1950年8月中旬,美國投入到朝鮮半島上的地麵部隊達到7萬餘人,包括3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和1個海軍陸戰旅。美國的第八集團軍改由沃爾頓·沃克中將為司令員統一指揮。同時,“聯合國軍”也開始陸續進入朝鮮,配合美軍的侵略作戰。

盡管美國的兵力一直在增加,可美軍卻沒有占到任何便宜。朝鮮人民軍將美軍和南朝鮮軍壓到了釜山防禦圈內,令他們毫無反抗的機會。為了扳倒失敗、被動的局麵,美軍一麵利用釜山防禦圈內的兵力負隅頑抗,一方麵計劃著從朝鮮人民軍的側翼進行大規模的登陸進攻。

很快,一個陰險的計劃在“聯合國軍”總司令邁克阿瑟的心中形成。他決定,將於9月中旬左右,派遣部隊從仁川港登陸,打朝鮮人民軍一個措手不及。他的這一計劃,被報告給了遠在大洋彼岸的五角大樓。

一開始,位於五角大樓的美軍參謀們,對麥克阿瑟的計劃並不看好。一來是因為擔心麥克阿瑟在朝鮮用兵過多,會影響美國將來用於應付全麵戰爭的兵力;二來是因為仁川港有著世界上最大的漲落差,而美軍預計登陸的時間恰好在漲落差最大的9月,一旦登陸不成功就會造成船隻沉沒,後果將不堪設想。鑒於以上兩方麵的原因,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否決了麥克阿瑟的計劃。

可麥克阿瑟並沒有放棄,他一再地推崇自己的完美計劃,並用他那富有冒險精神的狀態和能言善辯的演講,徹底說服了五角大樓裏的美軍參謀們。8月28日,麥克阿瑟的登陸作戰計劃被批準了。

為了實施仁川登陸計劃,美國陸軍當局批準麥克阿瑟以海軍陸戰隊第1師和步兵第7師組成第10軍,由麥克阿瑟的參謀長阿爾蒙德擔任軍長。為解決美軍兵力不足的問題,麥克阿瑟從南朝鮮征召了8600餘名新兵補入美第7師。最終,第10軍集結時,兵力達到7萬人,其中陸戰第1師2.5萬餘人,步兵第7師2.48萬餘人。此外,還抽調了230餘艘軍艦和近500架飛機進行支援配合。

9月15日,麥克阿瑟坐鎮登陸艦隊,親自指揮部隊進行仁川登陸。盡管這像一場賭博,不過麥克阿瑟的運氣還不算壞,美軍第10軍登陸成功了。後來,這一事件被稱作美軍上的“軍事奇跡”,麥克阿瑟也被美譽為“軍事天才”。

美軍第10軍登陸仁川後,兵分兩路,海軍陸戰隊第1師攻打漢城,步兵第7師向南切斷人民軍的後路。9月16日,位於釜山防禦圈內的美軍配合美軍第10軍,開始反攻,至9月23日,全線突破朝鮮人民軍的防線,向北進行。朝鮮人民軍腹背受敵,不得已實施戰略撤退。此後,朝鮮半島上的局勢發生逆轉。

9月28日,美軍海軍陸戰隊1師攻占漢城。9月30日,美軍第8集團軍和南朝鮮軍隊全部抵達“三八線”附近。為了慶祝美軍在朝鮮戰場上的戰績,杜魯門還專門給麥克阿瑟發來了賀電。此時,在朝鮮半島的“聯合國軍”地麵部隊,總數已超過33萬人,另外美國遠東空軍的兵力已達3.6萬餘人,遠東海軍也達到了5.9萬餘人。

如今的態勢,恰恰印證了毛澤東在批準成立東北邊防軍時的看法。他認為,朝鮮內戰一旦由美軍介入,就不會輕易地以朝鮮人民軍的勝利而結束。相反,一定要做好長期奮戰的準備。

現在看來,朝鮮人民軍剛開始取得的戰爭勝果被美國竊奪外,恐怕連“三八線”以北的區域都要被美國人收入囊中。那麽,美軍是否會越過“三八線”作戰呢?

其實,早在麥克阿瑟計劃登陸仁川時,美國白宮和五角大樓就已考慮美軍地麵部隊是否越過“三八線”作戰。當時,負責劃出“三八線”的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和助理國務卿臘斯克,都主張美軍地麵部隊越過“三八線”,徹底消滅朝鮮人民軍,仿佛壓根沒有劃過“三八線”這回事。艾奇遜甚至說,作為一條分界線,它不具備任何政治合法性。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也強烈要求占領北朝鮮,遠在朝鮮半島的麥克阿瑟自然也是主張占領北朝鮮。唯獨國務院政策計劃部門受蘇聯影響,考慮到會增加同蘇聯和中國軍隊發生衝突,而反對美軍地麵部隊越過“三八線”。可是,少數的反對意見是不足以引起重視的。最終,越過“三八線”作戰被杜魯門予以批準。

就在美軍準備越過“三八線”繼續北進時,周恩來於9月30日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一周年的報告中,代表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向美國當局發出了警告:“中國人民密切地關心著朝鮮被美國侵略後的形勢。……中國人民熱愛和平,但是為了保衛和平,從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戰爭,中國人民絕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可是,美國一意孤行。他們自信,中國目前沒有能力與美國抗衡。10月1日,南朝鮮軍沿著東海岸地區越過“三八線”北進。同日,麥克阿瑟向北朝鮮發出了投降的最後通牒。10月2日,“聯合國軍”接到了越過“三八線”作戰的命令。10月7日,美軍第8集團軍、第10軍越過“三八線”北進。

朝鮮的局勢一天天惡化,中國東北地區遭受到嚴重的戰爭威脅。事實上,早在1950年8月底,美國侵朝的空軍就將戰火燒到中國東北境內。對於美國空軍的侵略行徑,中國政府和人民給予了強烈的譴責。可是,美軍死不承認,隻說天氣不好誤傷而已。是可忍,孰不可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