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息尚存奮鬥不已——王盡美

一息尚存奮鬥不已

——王盡美

四十年前會上逢,南湖舟泛語從容。

濟南名士知多少,君與恩銘不老鬆。

——董必武《憶王盡美同誌》

王盡美(1898~1925),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山東黨組織最早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原名瑞俊,字灼齋,山東莒縣北杏村(今屬諸城)人。五四運動時發起組織勵新學會,主編《勵新》半月刊。1920年在濟南創建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次年7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後任中共山東區支部書記、山東地委書記。1922年1月赴莫斯科出席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6月回國,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任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山東支部主任、北方分部副書記,領導山海關、秦皇島工人和開灤煤礦工人大罷工。次年任中共山東省委書記。1924年參加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後在青島開展國民會議運動和工人運動。1925年8月病逝於青島,終年27歲。

貧寒子弟投身愛國運動

坐落在諸城縣、莒縣、日照三縣交界處的北杏村,山清水秀。銀帶般的濰河,蜿蜒起伏的沂山山脈,一望無際的昌濰平原,在落日餘暉下構成了一幅恬靜而又美麗的圖畫。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6月14日,東魯英萃王盡美就誕生在這依山傍水的村子裏。

王盡美,原名王瑞俊,字灼齋,出生在一個佃農家庭。他是遺腹子,在他還沒出生時,父親就去世了,因此王瑞俊連自己父親長什麽模樣都不知道。

由於家裏的經濟條件非常差,在王瑞俊的記憶中,童年就是餓肚子。王瑞俊小時候給地主家放過羊,後來地主看他聰明伶俐,就讓他陪自己的兒子讀書,這樣,王瑞俊就意外地獲得了讀書識字的機會。但這種“陪太子讀書”的日子沒過久,地主家兩個兒子先後得暴病而亡,很迷信的地主就認為王盡美是克星,將他逐出校門。

但是此時的王瑞俊已經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初步形成了遠大的誌向。回家後,他一直向往讀書的日子,母親看他癡迷讀書,就讓他進了學費低廉的村塾。辛亥革命的影響波及山東後,村塾被廢除,成立了新式初等小學,王瑞俊因為成績優秀,由校長破例決定免除學費繼續學習。兩三年後,王瑞俊以優異的成績畢業,進入枳溝鎮高等小學,又因為成績優秀而成了唯一一名享受學雜費全免的學生。

在鎮高小讀書時,他結識了傳播民主思想的王新甫先生。課堂上,先生慷慨激昂地講述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鐵路風潮、武昌起義等故事,也介紹《革命軍》、《天演論》、《民報》等進步書刊。這些重大事件與進步思想觸動了王瑞俊的心。

1918年,王瑞俊考入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臨行前揮毫作詩,以抒情懷:“沉浮誰主問蒼茫,古往今來一戰場。濰水泥沙挾入海,錚錚喬有看滄桑。”這首詩顯示青年王瑞俊的革命誌向和豪情。王瑞俊入校後不久就顯示出了過人的組織活動能力。極佳的口才、橫溢的文采以及事必躬親的責任心,贏得了學生的愛戴。但真正使他走上前台的則是1919年在全國範圍內爆發的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的導火線是青島主權的歸屬問題,山東省不可避免地成為全國人民關注的焦點,山東人民更是懷有對殖民統治的切膚之痛。王瑞俊積極投身五四運動,被選為省立一師北園分校代表,帶領同學參加集會、遊行,開展宣傳活動。5月7日晚,一師聯合濟南共21所學校學生代表70餘人在省議會開會,正式成立全省學生聯合會。並議定學聯的目的與要求為:懲辦賣國賊;廢除“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拒簽巴黎和約,無條件收回青島和膠濟鐵路;抵製日貨,提倡國貨。爭取學生有遊

行示威和講演的自由。王瑞俊被推選為學聯負責人之一。

山東學生聯合會是繼北京學聯之後成立較早的學生愛國組織,標誌著以青年學生為主體的反帝愛國鬥爭進入**。

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王瑞俊與鄧恩銘赴上海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他們先後在上海法租界望誌路106號、浙江嘉興南湖的畫舫中舉行會議。在與會代表中,他是到達上海較早的一位,參加了中共一大會議的全過程。

在中共一大召開期間,他和鄧恩銘虛心好學的精神以及他們在大會討論時所發表的對於馬克思主義的見解,給與會代表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黨的成立堅定了王瑞俊的革命信念,他將自己的名字王瑞俊改為王盡美,取盡善盡美之意,並為此作歌《盡善盡美唯解放》:貧富階級見疆場,盡善盡美唯解放。濰水泥沙東入海,喬有麓下看滄桑。

按照黨的指示,王盡美以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北方分部副主任身份,積極領導開展工人運動。1922年10月,在他直接領導下,京奉鐵路山海關工人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大罷工,曆經9天,取得鬥爭勝利。緊接著,他作為總同盟罷工指揮部重要成員之一,參加領導秦皇島開灤五礦工人總同盟罷工鬥爭。同年11月,他在山海關領導建立黨組織,發展黨員。

1923年1月,王盡美領導建立京奉鐵路總工會及山海關分會,任總工會秘書。同年2月,被反動軍警逮捕,後被工人營救獲釋。繼續主持山東黨的全麵工作。

以生動的形式傳播革命思想

王盡美具有雄辯的口才,是一位出色的演說家。他同敵人論戰,總能一針見血,擊中要害,把對方駁得體無完膚。1925年春,他同基督教信徒的一場激烈的論戰,就是一個很突出的實例。

這天,王盡美在濟南趵突泉牆外,遇到了幾個宣傳基督教的男女。他立即召集了幾個同誌在附近的地方進行了反帝、反基督教的宣傳。他列舉了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種種罪行,揭穿了基督教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工具的反動實質。

群眾聽了恍然大悟,義憤填膺,紛紛奔走相告,第二天聽的人就更多了。他們交口議論:“道理講得透徹,真是越聽越愛聽。”與此相反,聽基督教宣傳的人卻越來越少了。基督教徒惱羞成怒,為了加強自己的陣勢,叫來一大幫男女,穿上奇裝異服,一齊來與王盡美唱對台戲,但聽者仍然寥寥無幾。

最後一天,王盡美登上了藥王廟對麵的戲台演講,並掛起了“取消不平等條約”、“打倒帝國主義”的長白布標語。台下聽眾圍得水泄不通,人山人海。不甘心失敗的傳教士們無恥地吹起管子號,打起大小銅鼓,唱起“救世歌”,以此來擾亂聽眾。然而,盡管如此,王盡美激昂慷慨的講演,每一句話都博得了聽眾的雷鳴般的掌聲。這些傳教士在王盡美的講演和聽眾的掌聲麵前,醜態畢露,狼狽不堪,終於如鳥獸般散去了。從此,他們再也不敢出來較量了。

王盡美還是一位能寫會畫,吹拉彈唱樣樣都行的多才多藝的宣傳家。他會彈三弦、琵琶、月琴,會吹奏笙、笛、管、簫、嗩呐以及拉京胡、二胡等。1922年1月,王盡美出席共產國際召開的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代表會時,在晚會上他演奏了《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十幾首中國樂曲,贏得了陣陣掌聲。

1919年,在反日救國運動中,為更好地發動群眾,他和縣城裏的幾位教師一起編寫了易學易記的歌曲《救國五更》、《國恥記》、《高蹺段》、《打花棍》等。王盡美用《長江歌》的曲調創作了《保護我山東》的歌詞:

看看看,滔天大禍飛來身邊。日本強盜似狼貪,硬立民政官,此恥不能甘。山東又要似朝鮮,攫我祖國,攘我主權,破我好河山。

聽聽聽,山東父老同胞憤怒聲。送我代表赴北京,質問大總統!反對賣國廿一條,保護我山東。堂堂中華,炎黃裔胄,主權最神聖。

這首歌寫成後,很快傳遍了山東。

1923年5月23日,王盡美在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機關報《工人周刊》發表了《中國的兵患與匪患》,文中說:“我們一般勞苦兄弟們,天天牛馬般賣力氣,掙出錢來納稅納糧的供給這夥軍閥們爭權奪利,互相殘殺。不但不保護人民,反成了人民的蟊賊,真不值啊!老實說吧,我們人民想過安樂生活,隻有聯合起來打倒軍閥!”與此同時,他創作了《廠主寄生蟲》:

工人白勞動,廠主寄生蟲。

工人無政權,世道太不公。

工人站起來,革命打先鋒。

王盡美將這首歌套以《蘇武牧羊》的曲調教工人傳唱。他也同樣用這個曲調為農民兄弟創作上口易記的歌詞:

人窮非窮命,世道太不公,

農民擦亮眼,革命才天明。

1923年5月,王盡美在《工人周刊》64期上發表的《吳佩孚還想武力統一嗎?》,文中對吳佩孚串通逆賊亂廣東,驅逐孫中山的罪行進行了深刻的揭露,稱吳是:“人麵獸心,殺人不嫌血腥的吳佩孚……”王盡美為軍閥部隊裏的士兵創作的歌詞是:

士兵死千萬,大官立了功。

為何打內戰,道理講不清。

槍口要對外,反帝是英雄。

王盡美就是這樣,用盡可能通俗易學的文學創作,再配以民間流行的《蘇武牧羊》、《滿江紅》、《關山月》、《紅滿枝》等古曲調,進行革命宣傳,這些歌詞都非常受歡迎,因此流傳甚廣,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英年早逝

長期的忘我工作和艱苦生活,導致王盡美患上了肺結核病,終於累倒在革命的崗位上。1925年春節前夕,王盡美因疲勞過度吐血暈倒,進院治療。時值工人運動蓬勃發展之際,他心急如焚,毅然出院,抱病赴青島投入戰鬥。他與鄧恩銘一起組織領導膠濟鐵路全線、四方機廠工人大罷工,並取得勝利,隨後成立了膠濟鐵路總工會。3月12日去北京參加了孫中山先生的葬禮。4月,又去青島與鄧恩銘一起領導青島紗廠工人第一次聯合大罷工,迫使日本資本家簽訂了九項複工條件。同年6月,因肺病複發,在組織的安排下回到故鄉北杏村養病,後因病重又回到青島醫院治療。

病危期間,王盡美請青島黨組織負責人筆錄了他的遺囑:“全體同誌要好好工作,為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和共產主義的徹底實現而奮鬥到底。”等王盡美吃力地講完最後一個字,冷汗已經濕透了他薄薄的衣衫。

8月19日,齊魯大地的一代英豪,中共創始人之一王盡美在青島醫院永遠閉上了明亮而睿智的眼睛,終年27歲。

1936年,毛澤東在延安同美國記者斯諾談話時說道:“王盡美和鄧恩銘是山東支部的創始人。”

1949年,毛澤東又對參加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的山東代表馬保三副省長感慨地說:“革命勝利了,不能忘記老同誌。你們山東要把王盡美、鄧恩銘烈士的曆史搞好,要收集他們的遺物。”他還介紹說“王盡美耳朵大,長方臉,細高條,說話沉著大方,很有口才,大夥都親切地叫他‘王大耳’。”

1952年,毛澤東一次去青島視察工作時,特意向山東領導同誌講起了王盡美同誌。他說:“你們山東有個王盡美,是個好同誌。聽說他母親還活著,你們要養起來。”

1961年8月21日,董必武去武漢途中,深情地懷念起王盡美,在列車上揮筆寫了一首《憶王盡美同誌》的詩:“四十年前會上逢,南湖舟泛語從容。濟南名士知多少,君與恩銘不老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