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一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第一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解放戰爭期間,華東戰場上沒有粟裕便不能成章。旗開得勝,泰興之戰首戰告捷。如南之戰再立新功,創造了解放戰爭以來殲敵人數的最高紀錄。敵情突變,粟裕沒有按自己的興趣行事,一步一個腳印,穩紮穩打,把敵人打得是丟盔棄甲。蘇中“七戰七捷”,是解放軍戰史上光輝的一頁。

蔣介石偷竊勝利果實

1945年8月,就在美國將第二顆原子彈投向日本的第二天,日本政府發出了乞降照會,向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搖晃著白旗宣布了投降。

當這一天到來的時候,進行了八年抗戰之久的中國人民是最為開心的。八年的苦難終於熬到了頭,八年的堅持終於換來了和平的結局。可以說,往昔的辛苦與犧牲都是值得的。

古老的神州大地煥發出一種新的光彩。從革命聖地延安到全國各個抗日根據地,人們像慶祝盛大的節日一般,歡呼跳躍,鑼鼓喧天,甚至還舉行了火把遊行的活動。大家用各種各樣的歡慶形式,抒發著心中壓抑已久的情感。這一刻,舉國同慶、萬民同賀。

就在全國上下沉浸在喜悅的氛圍當中時,蔣介石集團卻獨獨開始了“磨刀霍霍向共產黨”。勝利來之不易,抗戰的勝利屬於每一個愛國的中國人。可是,蔣介石偏偏要以“抗日第一功”的民族大英雄自居,開始不擇手段地竊取勝利的果實。

毛澤東曾經將抗戰勝利的果實比喻為“桃子”,將蔣介石集團比喻為一群從峨眉山上跑下來摘“桃子”的“猴子”。

8月11日,蔣介石以“抗戰最高統帥”的名義連續發布命令,要求國民黨的軍隊“一切依照既定軍事計劃與命令積極推進,勿稍鬆懈”,占領解放區,還命令偽軍配合國民黨軍隊的行動,“切實維持地方治安”,阻止人民軍隊受降,又命令八路軍“原地駐防待命”,不許收繳日偽軍的槍械。

8月15日,國民黨政府的發言人宣布:“委員長之命令,必須服從”,“違反者即為人民公敵”。

為了搶奪更多的勝利果實,蔣介石大量收編偽軍,並加官晉爵,委以重用,以和人民的力量相對抗。不少漢奸搖身一變,成了重慶國民政府的要員。更有甚者,閻錫山還以“官升三級,兵發雙餉”為誘餌,將6000多名日軍官兵收編為6個鐵路護路大隊,分別駐守在太原、榆次、晉源、陽泉等地,還將1000多名日軍官兵編成“大同保安總隊”。

到1946年初,蔣介石國民黨政府共收編偽軍約24萬人,編為7個縱隊、27個總隊和73個團。不久,這些部隊又被正式收編為“國軍”。

這一係列動作,無一不在說明,蔣介石已經提前開始行動了,並想獨吞抗戰勝利的果實。對此,共產黨方麵也開始了一些針鋒相對的反對行為。

8月13日,毛澤東借八路軍的名義給蔣介石發去了反駁令,電報中說:“我們認為這個命令你是下錯了,並且錯得很厲害,使我們不得不向你表示:堅決地拒絕這個命令。因為你給我們的命令,不但不公道,而且違背中華民族的民族利益,僅僅有利於日本侵略者和背叛祖國的漢奸們。”

8月25日,中共方麵冒著極大的危險,用一架美國軍用小飛機運載了20多個高級將領,從延安送往山西的長凝機場,其主要目的是盡快將八路軍的各指揮員派送到各個指揮位置。

9月,中共中央加派了大批部隊和幹部前往東北。9月14日,中共成立了以陳雲、程子華、林楓、伍修權為委員,彭真為書記的中共中央東北局,立即奔赴東北。9月19日,中共中央向各中央局發出《關於目前任務和向南防禦、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和部署的指示》,確定黨和軍隊在全國的戰略方針是“向北發展,向南防禦”。

中共方麵的反對行為,不僅保衛了人民的勝利果實,還進一步壯大了自己的力量,為之後與蔣介石集團作更堅決的鬥爭增加了勝利的因素。

在過去八年的戰爭中,中國人民已經受夠了各種蹂躪,人們最渴望的就是和平與安定的生活。因此,蔣介石若是在抗戰剛勝利不久,再次發動內戰,恐怕是天理難容、全民同慨。再者,“二戰”剛剛結束,全世界的人民都希望用時間來消除戰爭帶來的傷痛,並不希望有新的戰爭再次發生。因此,中國境內的內戰沒有一個允許的國際環境。

盡管這樣,蔣介石發動內戰的決定沒有改變。他想盡辦法拖住中共方麵,暗中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壯大自己的軍事實力。這個辦法就是假和平、真內戰的重慶談判。

自1945年8月14日至8月23日,蔣介石連續給中共方麵發了三次“萬急”的電報,特邀毛澤東親臨陪都,共商國是。表麵上看來,蔣介石情詞懇切、態度急迫,好似和平的決心很大。實際上,這隻是一種糊弄外界的虛假高姿態而已。

中共方麵經過認真仔細的斟酌後,毛澤東決定答應蔣介石的邀請,赴重慶之約,揭穿蔣介石假和平、真陰謀的醜陋麵目。除此之外,中共方麵進行自衛戰爭的準備,也同樣需要時間。再者,如果真的能夠達成和平協定,那麽對於千千萬萬的中國人民而言,也是一件好事。

1945年8月27日,一架美國飛機降落在簡陋的延安機場上,專程來接毛澤東等人前去重慶。次日下午3點一刻,這架美國飛機飛臨重慶機場上空,在空中盤旋了兩周後,平穩地降落在跑道上。艙門打開後不久,毛澤東在赫爾利、張治中、周恩來、王若飛等人的陪同下,出現在機艙門前,走下了旋梯。

毛澤東抵達重慶的消息不脛而走,整個山城重慶乃至全中國都沸騰了,大家的目光都緊緊地盯在了山城重慶,不放過從那裏傳出的一絲一毫的消息。

當天晚上,蔣介石在自己的別墅裏設宴,為毛澤東等人接風洗塵。這兩個中國最大政黨的領袖,也是兩個宿敵的男人,在經過近20年的較量後再一次握手。

歡迎宴會氣氛熱烈而和諧,好似許久未見的朋友聚會。據當時的《新華日報》報道說:“席間蔣介石和毛澤東同誌曾相繼致詞,並幾次舉杯互祝健康,氣氛甚為融洽。”

不過,第二天正式談判的時候,雙方的鋒芒和分歧就顯露出來了。雙方的談話嚴謹而慎重,誰都不退讓一步,據理力爭。毛澤東強硬的態度是蔣介石所料不及的,這讓他十分頭疼。關於這段經曆,他曾在日記中這樣寫道:“舊恥雖雪,而新恥重重,不知此恥何日可以複雪矣!今後之雪恥,乃雪新恥也。特誌之。”

就在重慶談判進行的過程中,蔣介石通過美國的幫助和日偽軍的接應,迅速調動大量兵力,馳運至華北、華東、東北地區,以受降為名,搶占大城市和交通要道,阻止人民軍隊的受降,以部署其對解放區的分割包圍,待機進攻。

截至9月中旬,蔣介石共調動了36個軍、73個師,企圖迅速控製華北、華東的戰略要地和交通線,分割中共的解放區,打開進入東北的通路並搶占東北,然後以強大的軍事壓力,迫使共產黨在談判中屈服。

與此同時,中共方麵也令八路軍和新四軍在後方與國民黨的軍隊作戰,打出了一連串的勝仗,有力地配合了毛澤東在重慶的談判。

10月11日上午,毛澤東等人離開重慶回返延安。他在重慶待了43天,最終代表中共方麵與國民黨代表簽訂了《政府與中共代表團會談紀要》,即“停戰協定”。

其實,這份“停戰協定”隻是一紙空文,最後並沒有得以實現。盡管如此,重慶談判對中國革命勝利的作用仍然是不容忽視的。它挫敗了蔣介石妄圖把內戰的罪名強加在共產黨身上的政治陰謀。毛澤東、周恩來一行在重慶40多天,廣泛接觸各界人士,宣傳共產黨要和平不要內戰的主張,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也讓許多原來因受反動宣傳的影響不了解共產黨,或是對共產黨抱有很深偏見的人,通過對共產黨領袖及其言行耳聽目睹後開始覺悟,開始對共產黨有了正確的認識,開始向共產黨方麵靠攏。這都對以後徹底打敗蔣介石國民黨反動派,產生了巨大的作用。

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的成立

1945年8月25日,一架小型飛機從延安東關機場出發,開始了一場意義非同尋常的飛行。飛機上承載著中國共產黨20名重要的高級將領。其中,包括陳毅、劉伯承、鄧小平等人。這次飛行的目的是山西的長凝機場。然後,20名高級將領將再次出發,分散到各個地區,做好反內戰自衛戰爭的作戰準備。

在這20人當中,陳毅的心情是十分複雜的一個。他即將去往的地方是華中地區,那是他曾經戰鬥和生活過的地方,再熟悉不過了。如今要再次踏上這片熱土,陳毅心中既是激動又是擔心。激動的是,故地重逢,沒有什麽比這個更加令人期待;擔心的是,他到達華中地區後,將會沒有什麽事情做。畢竟,在這之前,他與饒漱石的矛盾很多,關係也鬧得很僵。

陳毅和饒漱石之間的矛盾,黨中央是知道的。1942年3月,“皖南事變”發生後,擔任新四軍政委的劉少奇奉命調回延安,中央派去了較為年輕的饒漱石接替了政委之職。習慣搞點“小動作”的饒漱石到任不久,便以一些曆史問題為借口對陳毅進行排擠,以致新四軍軍長和政委之間搞得很不團結,並被反映到黨中央那裏。1943年10月底,饒漱石給毛澤東發報,造謠誣告陳毅,並暗中拉攏其他一些人也給中央發了一份電報,以求把陳毅擠出新四軍。

因此,陳毅再次前往華中地區組織工作的擔心和顧慮是不無道理的。

當然,黨中央在考慮陳毅的派遣地區時,也經過了慎重的考慮。當時,收複和占領東北地區,是全黨一項十分迫切和重要的任務。到東北區組織軍事工作,有兩個合適的人選,一個是陳毅,另一個是林彪。考慮到陳毅曾經是新四軍的軍長,對華中及華南地區的情況比較了解,就決定讓陳毅回華中,讓林彪去東北。

陳毅接到這個通知後,在第一時間找了毛澤東談話,表明了自己的心跡。他說:“回華中去恐怕沒有事做,不起作用。”

毛澤東知道陳毅的顧慮是什麽,鼓勵他說:“怎麽不起作用?隻要你坐在那裏就起作用。”毛澤東了解陳毅的為人和工作能力,所以哪怕他在華中地區曾有過一段不愉快的經曆,也力主陳毅回華中主持軍事工作。

望著主席那充滿信任的眼光,陳毅堅定地說:“請中央放心,一定完成好任務!”

中共20名高級將領抵達山西長凝機場後,簡單地相互告別後就各自踏上了征程。而陳毅在黎城逗留了一天,他要去華中必須經過冀魯豫軍區,恰巧這一軍區的司令楊得誌也要回軍區,便結伴一同出發。

可是,陳毅還未到達華中地區,便在中途折返前往山東地區了。究竟是怎麽回事?

原來,中共中央根據國民黨的整個軍事部署,於9月19日提出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決定從山東調幾萬兵力,迅速開赴東北,而新四軍江南主力北調,一部進入山東。

9月26日,陳毅接到了中央的通知,要他不去華中地區了,速速前往山東,接替即將前往東北的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羅榮桓的工作。

陳毅一路風塵仆仆,於10月3日抵達山東微山湖東岸的夏鎮,受到了山東軍區第8師原師長何以祥的接待,並坐車前往臨沂。第二天,陳毅抵達山東軍區所在地臨沂,在軍指揮所裏見到了老戰友羅榮桓。工作交接後,羅榮桓又馬不停蹄地向東北地區奔去了。

隨後,陳毅也迅速地展開了山東的軍事工作。根據黨中央的指示,陳毅組織新四軍和山東軍區進行了機構調整、部隊調動和整編等工作。有了新四軍一部的加入,山東軍區的實力有所增加,整個山東軍區轄濱海、魯中、魯南、膠東、渤海等五個二級軍區,全部兵力約20萬人。

根據黨中央的部署,山東野戰軍於1946年初成立。由陳毅任司令員,黎玉任政治委員,宋時輪任參謀長,唐亮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1縱隊(含第1、第2、第3旅),司令員葉飛,政治委員賴傳珠;第2縱隊(含第4、第5、第6旅),司令員羅炳輝,政治委員趙啟民;第7師(含第19、第20、第21旅),師長譚希林,政治委員曾希聖;第8師(含3個團),師長何以祥,政治委員丁秋生。總兵力約7.4萬餘人。

就在陳毅接到前往山東的通知不久,正在浙西地區開辟敵後根據地的粟裕也接到了一封電報,內容是中共中央和新四軍軍部任命他為華中軍區司令員。他考慮過後,發電報給黨中央和華中局,要求擔任副司令,正司令由張鼎丞擔任。他以大局為重的做法,深得黨中央的認可,隨後也同意了他的請求。

新成立的華中軍區的領導成員,除了正副司令員由張鼎丞、粟裕擔當之外,還有政治委員鄧子恢,副司令員張愛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譚震林,政治部副主任鍾期光。軍區下轄蘇中、淮南兩個軍區及四個軍分區,全部兵力約13.5萬餘人。

10月10日,華中野戰軍成立。粟裕兼任司令員,譚震林兼任政治委員,劉先勝兼任參謀長,鍾期光兼任政治部主任。全軍總兵力約4.7萬餘人,下轄第6、第7、第8、第9等4個縱隊。王必成、江渭清分別任第六縱隊司令員、政治委員,段煥競任副司令員,陳鐵君任參謀長,劉文學任政治部主任;姬鵬飛任第7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張藩任副司令員,杜屏任參謀長,盧勝任政治部主任;陶勇任第8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清任副司令員,伍洪祥任副政治委員,韓念龍任政治部主任;張震任第9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饒子健、杜新民任副司令員,姚運良任參謀長,王學武任政治部主任。

山東、華中野戰軍在統一編製的同時,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向日偽軍進行了大反攻,並堅決回擊國民黨正規軍的進犯。經過5個多月的作戰,殲敵近4萬人,解放縣城及重要市鎮約90處,鞏固和發展了華中與山東解放區。

1946年7月,東江縱隊等部和中原軍區第13旅,先後到達膠東和蘇皖解放區,分別編入山東、華中野戰軍。至此,山東與華中野戰軍兵力共有13萬人,軍區部隊達27萬餘人。

界河北戰役

毛澤東在重慶談判期間,蔣介石搶奪抗戰勝利的果實的行動並沒有停止。蔣介石一邊談判,一邊迅速調動兵力沿平漢、津浦鐵路北上,並向解放區發動進攻。中共方麵是絕不會讓這樣的情況繼續惡化下去的,必須阻止國民黨軍從平漢、津浦鐵路北上。

毛澤東逗留重慶期間,中共中央的具體事務由劉少奇代為掌管。他考慮到這些情況後,立即起草了《關於在鐵路線上消滅和阻止北進敵軍的方針部署給各局、各區黨委的指示》。指示中提到:“目前華北、華中解放區作戰的重心應放在鐵路線上。作戰的主要目的是消滅和阻止北進之頑軍。”

隨後,劉少奇根據各軍區、軍分區所在的位置,分片負責,主要任務為破壞津浦、隴海、平漢、正太、同蒲、平綏等幾條幹線,既要阻擋蔣軍北上,又要防止閻錫山、傅作義部對解放區的進攻。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各解放區的軍民聞風而動,快速行動。在幾天時間內,就將鐵路扒了個稀巴爛,致使南北交通大動脈被切斷,火車動彈不得,也讓國民黨軍隊北進的步伐大大延緩了。

1945年10月上旬,新四軍第2師師長兼淮南軍區司令員羅炳輝奉命率第2師師部及第4、5旅告別淮南,北上山東。隨後,他們在淮北宿遷與第4師第9旅合編為新四軍山東野戰軍第二縱隊,越過隴海鐵路,進入魯南滕縣地區,活動於津浦路中段,準備打擊北犯之敵。

10月下旬左右,國民黨第5軍吳化文部從徐州徒步沿著津浦鐵路行進,企圖穿越解放區北上大汶口,到濟南地區集中,配合日軍第3師團一部掩護國民黨主力部隊北犯。

這一敵情被新四軍所截獲並破譯。陳毅和羅炳輝等指戰員經過研究後,打算伏擊吳化文部,破壞其北進的計劃。這一重要任務交給了剛剛成立不久的2縱。通過對敵情的分析,2縱對敵人布下了嚴密的伏擊戰略:第8師在界河以西一線的山上設伏,2縱第9旅在界河以東一線的山上設伏,第5旅配置在第9旅以南,三支部隊形成一個三角形伏擊網。待吳化文一部進入設伏地域後,由第5旅斷其退路,第8師會同第9旅攔腰出擊,第4師和魯中警備第3旅在鄒縣以南、兩下店以北地區,攔擊可能逃竄之敵。

一切部署完成後,作為總司令的陳毅親自到前線召開了連以上幹部會議,為伏擊戰作了動員準備。陳毅情緒高昂地對戰士們說道:“同誌們,我們經過八年的抗戰,好不容易贏得了勝利。可如今,蔣介石和他的國民黨軍隊要跟我們搶奪勝利果實,對全國實行反動統治。你們答不答應?”

“不答應!”戰士們異口同聲地回答道。

“好!”陳毅望著每一個充滿憤慨的年輕麵龐,激動地說道:“這是我山東八路軍與華中新四軍首次合作的第一仗,大家要打出水平,打出團結,打出人民軍隊的風格來。不過,要注意的是,現在已經不能再打遊擊戰了,而是大規模的運動戰,大家要在戰鬥中必須克服遊擊作風,嚴守戰場紀律,堅決執行命令,服從指揮,密切協同,主動配合。我們要全力以赴打好這一仗,為魯南人民報仇雪恨!”

戰士們的熱情被點燃了,怒吼著:“堅決打勝仗,為魯南人民報仇雪恨!”

11月3日,正式戰鬥的日子來臨了。

初冬的齊魯大地,已經有了寒冬的跡象。戰士們冒著嚴寒迅速地進入預伏地區。薄薄的霧氣籠罩著大地,人們的視野雖變窄了不少,不過卻是出其不意打敵人的好天氣,可達到攻其不備的效果。

上午10點左右,霧氣漸漸散去,敵人果然來了。日本兵在前麵開道,吳化文率領著總部及第1軍緊隨其後,沿著鐵路西側往北而行。

擔任總指揮的羅炳輝正在前線用望遠鏡查看敵情,當他發現敵人的蹤跡後,立即指示第5旅13團密切注意敵情變化,適時斷敵後路,將敵人關進包圍圈。

下午1點時,敵人的後衛部隊已離開北界河一公裏多了。此時,13團團長宋文一麵向指揮部報告情況,一麵派該團第1營直插北界河,向盤踞在那裏的敵人突然開火。敵人麵對野戰軍的突襲,無法招架,退縮到南界河據點。很快,13團就占領了北界河,截斷了吳化文一部南逃的退路。

與此同時,第8師、5旅、9旅放過在前方開路的日軍,從公路兩側迅速對吳化文部進行分割圍殲。第9旅26團衝到前圪村鐵路橋西側墳地一線時,遭到守在五裏鋪那裏的敵人的密集火力阻擊,一時形成對峙狀態。隨後,第1營從第3營的北側迅速越過鐵路,直插張家莊,將敵人前後割裂,並向南猛攻。頓時,守敵陣腳大亂。第3營乘勢攻下五裏鋪,而8師一部則已攻占界河西北保安山。

五裏鋪地域之敵,一部被第26團殲滅,一部向七賢莊方向逃竄。當殘敵跑向七賢莊方向時,被第27團(欠1營)配合第5旅將其殲於七賢莊、東八裏地域。

下午5時許,戰鬥勝利結束。

在這兩個小時的戰鬥中,吳化文部被打得暈頭轉向,有生力量被大部殲滅,其第1軍軍長於懷安等人紛紛繳槍投降。而吳化文本人見勢不妙,丟下部隊,帶著親信衛士,在十幾名騎兵的掩護下,飛奔到日軍的隊伍裏躲藏起來。

界河北戰役共殲滅敵人4000多人,取得了魯南自衛戰的首次大捷,也是羅炳輝率部北上山東後所打的第一個大勝仗。戰役的勝利,打擊了北犯之敵的囂張氣焰,擴大了解放區,為粉碎北進之敵創造了有利條件。

打下界河以後,津浦鐵路中段南到滕縣、北到兗州的50多公裏全部被新四軍、八路軍控製。斬斷津浦路的任務已經初步完成,蔣介石沿津浦路運兵北上的計劃破產了。

臨韓戰役

為了防止國民黨的主力部隊大舉進攻,津浦前線的野戰軍各部隊遵照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精神,乘敵人立足未穩之時,首先對敵人發難。

1945年11月下旬,山東野戰軍根據新四軍軍部命令,要在新四軍第7師19旅的配合下,立即發起臨韓戰役。

事實上,早在界河北戰役完成後,津浦前線的野戰軍就向韓莊等地的敵人發起了進攻,並迅速攻占了外圍據點,破壞了臨城至滕縣、臨城至棗莊、臨城至徐州間的鐵路,完成了對韓莊、臨城的包圍。

臨韓戰役正式打響前,羅炳輝對2縱做了周密的軍事部署,並專門作了一次動員講話,讓戰士們明確這次戰鬥的重要性。隨後,他把主攻韓莊的任務交給了2縱第4旅第11團。

韓莊地理位置重要,是魯南的重要門戶,也是保住山東的屏障。而臨城分為南北兩個區,城外有幾個小山作製高點。可是,自從津浦鐵路開通後,臨城就成為交通樞紐和軍事重鎮。日本侵華時期,在臨城修建了大量炮樓和工事,鐵路上還有裝甲列車巡邏。

韓莊戰役是重要的。就在戰役前,陳毅還親自打來電話,詢問11團的團長吳華奪作戰準備的情況,並親自做了戰鬥部署和設計戰略戰術。

吳華奪深知自己肩上的擔子很重。他放下電話後,就召集全團的戰士們傳達了首長們的要求和指示,並對大家進行了動員,令大家樹立起無堅不摧、勇往直前的戰鬥勇氣。

11月26日下午,戰鬥打響了。

2縱第11團在團長吳華奪的命令下,首先用炸藥炸掉運河上的鐵橋,截斷敵人增援和逃竄的路線。與此同時,吳華奪親自率領兩個營向韓莊發起進攻。敵人剛剛北進,還未對周遭的地理環境弄清楚,就遭到了野戰軍的突然襲擊,一時之間手忙腳亂,邊抵抗邊撤退。等他們依靠工事進行頑抗時,2縱4旅第12團也衝過來加入到戰爭中,與11團一道將韓莊的守敵團團圍住。

固守在韓莊的敵人是偽軍張乃宇一部。指揮官張乃宇將指揮中心設在了城中的奶奶廟,並在廟周圍設置了一道道防禦工事。敵人憑借著堅固的工事,不斷地向外射擊,以此負隅頑抗。

野戰軍的攻擊受阻,更讓人煩心的是攻擊部隊從淮南帶來的土平射炮偏偏發生了故障,延緩了攻擊的進度和強度。麵對守敵的囂張氣焰,野戰軍氣得火冒三丈,但卻無計可施。

就在這時,羅炳輝聽說了前線作戰的情況後,立即從後方調來了一口大炮。這下,野戰軍的燃眉之急解決了。大家瞄準守敵的指揮中心,一個炮彈就將奶奶廟摧毀了。

野戰軍戰士們乘勢而上,一舉拿下奶奶廟。守敵指揮官張乃宇見野戰軍打了過來,也不管自己的部下了,夾著尾巴趕緊逃命去了。張乃宇的部下大部分被殲,少數人企圖逃往徐州,不過後來在途中又被炸死不少。

午夜過後,當部隊打掃戰場時,羅炳輝也親臨韓莊現場,一邊視察,一邊對大家說:“打得好!你們打得真漂亮!”

韓莊戰役的勝利,不僅截斷了整個臨韓交通線,為臨韓戰役的勝利提供了前提與保證,還磨練了部隊的意誌,增強了廣大指戰員打攻堅戰的能力。

韓莊戰鬥的結束,並不意味著臨韓戰役的結束,戰鬥還在繼續。

聽聞韓莊被山東野戰軍攻下的消息後,固守在臨城的守敵——國民黨第19集團軍總司令陳大慶就坐不住了。

12月1日,陳大慶率部沿津浦路南犯,妄圖打通臨城、徐州間聯係。孰料,陳大慶的計劃早就被山東野戰軍所掌握,提前布下了埋伏圈。當敵人進入埋伏圈後,立刻遭到了野戰軍第7師19旅的猛烈攻擊。無奈,敵人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抵抗無力之後全部繳械投降。

當天晚上,津浦前線野戰軍以第二縱隊第5、9旅並肩突擊臨城以東的國民黨第97軍新編第29師;以第8師向南進逼臨城,截殲由臨城出援之敵;第二縱隊第4旅、第7師第19旅占領臨城以南沙溝地區,阻殲徐州北援之敵;魯南警備第9旅第17團監視棗莊之敵。

12月3日,二縱的第5、9旅連續向臨城東部頑敵背後的新編第29師陣地實施猛烈攻擊。這場戰鬥極為激烈,一直持續了兩晝夜,消滅了敵人的一個團,占領了全部陣地。敵人不得已於倉皇中退入了臨城城內。

退守臨城城內的敵人,境況並沒有好轉,反而陷入了給養不足的悲慘境遇中。每天都有不少人死去,大多數是餓死的,而非戰死。就在敵97軍快到撐不下去的時候,蔣介石終於拉了他們一把。

12月5日,國民黨空軍運輸機在戰鬥機的護航下,飛抵臨城上空,投下30多包糧食和彈藥。以後又多次前來空投,使得第97軍能將生活維持下去。直到1946年1月10日國共雙方宣布停戰,臨城之圍才因山東野戰軍的主動撤離而解除。

就在2縱一部圍攻臨城守敵之時,其他旅轉兵攻取滕縣,山東軍區第8師擔任滕縣作戰的主攻任務。

駐守滕縣的是國民黨19集團軍暫編第1旅李華一部及山東保安第2師趙毅軒一部,他們依托高大城牆和外圍碉堡群,妄圖長期固守。不過,這個願望並沒有維持多久。

滕縣戰鬥打響前,第8師的師、團級首長親自到距城牆50米的前方觀察地形,決定以東門為突破口。東門有三個炮樓,是最大的障礙。城牆下還有鹿砦、河溝,形成了四道封鎖線。鑒於敵人堅固的防禦工事,第8師組織主攻連隊反複查看地形,研究戰術,組織了爆破組、投彈組、突擊班,並準備了攀登城牆的梯子、钁頭。

12月12日下午,戰鬥打響後,第8師擺開一字山炮,輪番攻擊東門的三個炮樓,結果將炮樓摧毀。隨後,爆破組衝向第一道鐵絲網,第一包炸藥一響,機槍、迫擊炮跟著怒吼起來,壓製住敵人的火力。接著,第二爆破組衝向鹿砦,戰士看見鹿砦稀鬆,便從中間鑽過去,爬到城門前,一個炸藥包爆炸後,東門被炸開了。很快,後麵的投彈組、突擊班乘著煙霧,迅速突入城中。他們機智地避開街道上的地堡,與敵人展開巷戰,使敵軍的火力無法封鎖前進的道路。後續部隊接著衝入城中,對敵軍實行分割包圍。

很快,城中的守敵就堅持不住了,紛紛繳械投降。滕縣戰鬥大獲全勝,殲敵8000多人,俘虜7600人,繳獲山炮6門和大量槍支彈藥。不幸的是,第8師的師長王麓水在戰鬥中光榮犧牲了。

至此,臨韓戰役勝利結束,前後共殲敵軍2萬餘人。這一戰役結束後,徐州以北的敵人已大體肅清,而國民黨迅速打通津浦路、調兵北上的計劃也被迫延遲。

高郵、邵伯之戰

抗戰勝利後不久,蔣介石為獨占勝利果實,在重慶召開了首次秘密軍事會議。在這次會議上,蔣介石確定了“剿共第一”的指導方針,提出“六個月之內擊潰共軍主力,然後分區清剿”的軍事計劃,並分三步來完成:第一步,控製蘇北、皖北,肅清山東,打通津浦線;第二步,集結重兵於平津,“掃蕩”華北;第三步,打通平綏線,占領察綏。

根據蔣介石的部署,湯恩伯進入徐州後,立即策動華中日偽軍配合國民黨軍進攻華中解放區:原駐揚州、泰州的3000多日軍及偽軍第2方麵軍一部,進至高郵、邵伯一帶;國民黨軍第25軍隨即進占揚、泰一線,並企圖與高郵一帶的日偽軍配合,沿運河進入解放軍根據地,將華中地區切為兩大塊,再與北線國民黨大軍夾擊華中地區的新四軍。

鑒於此,華中地區的新四軍肯定是不會坐以待斃的。

1945年12月3日,華中軍區司令員張鼎丞、政治委員鄧子恢、副司令員兼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副政治委員兼華中野戰軍政治委員譚震林聯名致電中共中央並報新四軍兼山東軍區,建議舉行高郵邵伯戰役。

高郵地處大運河和蘇北公路的交通要道,南控揚州,北扼兩淮,因而成為敵偽軍的重要據點。城內碉堡林立,工事堅固,易守難攻。國民黨軍和日偽軍自恃高郵險要的地形和堅固的防禦,反攻氣焰囂張無比,自詡高郵為“金城湯池”。

12月5日,中共中央回複了華中軍區的建議,表示支持他們的想法和行動。隨後,華中軍區、華中野戰軍首長經過縝密的研究後,於12月中旬以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參謀長劉先勝的名義,簽發了攻占高郵、邵伯的作戰命令,並召開作戰會議,進行具體部署。

正當華中軍區進行攻打高郵的部署時,中共中央軍委突然改變了原來的決定,讓他們集中力量殲滅北上的蔣介石部隊。這個改變的緣由是因為敵情的變化,原來國民黨部隊正向徐州及津浦路徐蚌段集結重兵。

接到電報的粟裕,心急如焚,在屋裏踱來踱去地考慮著事情。雖說敵情危急,可是高郵之戰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此刻,陶勇的第8縱隊已經開進寶應以南,王必成的第6縱隊到達淮陰,張鼎丞和粟裕到達鄰近高郵的興化,一切準備就緒,就等12月19日的號角吹響。

高郵之戰,勢在必打,遲早要打,遲打不如早打。速戰而勝,既利當前,又利長遠。若失戰機,則後患無窮。想到這裏,粟裕下定決心,提筆起草電報,再次向中央軍委建議舉行高郵、邵伯戰役。

中央軍委再次斟酌了粟裕的建議,決定同意他的堅持。這樣一來,新四軍第7、8縱隊仍舊去打高郵和邵伯,而第6縱隊則留在淮海地區,待

機協同山東野戰軍在津浦路作戰。

一切計劃照舊。各部隊受領任務後,由兩淮地區迅速南下,向預定地域集結,厲兵秣馬,加緊做好戰鬥準備。

12月19日晚,夜色淒冷,寒星閃爍。就在這樣一個夜晚,高郵之戰拉開了序幕。晚上7點整,各攻城部隊在南北40公裏、東西20公裏的戰場上,對高郵外圍展開了猛烈的攻擊。

經一夜的激戰,第8縱隊66團從東北方向攻擊,由雙廟、泰山廟一直打到北城邊的關帝廟。關帝廟有前後兩座殿堂。敵人在此建造了牢固的工事,並從外到內布下了猛烈火力封鎖。

由於攻城部隊的火力不如敵人,便組織了一個突擊班趁月色,悄悄地摸到關帝廟山門邊的敵人側後埋伏下來,打算裏應外合攻入關帝廟。與此同時,64團從高郵西北方向實施攻擊。

戰鬥至第二天中午,第8縱隊66團、64團迅速掃清了高郵東北外圍的諸個據點,直逼北門,68團也插到南門外。3個團並肩苦戰,一齊打到高郵城下,構成了對高郵城的嚴密包圍。如此一來,高郵城內的守敵已然成為“籠中鳥”、“甕中鱉”,隻有放下手中武器投誠,才是唯一活命的出路。

就在第8縱隊圍攻高郵的同時,邵伯之戰也同時進行著。

邵伯鎮,位於高郵縣城以南30公裏,其西南、東南分別與軍事重鎮揚州、泰州相鄰,是國民黨軍進犯蘇北的重要橋頭堡,也是華中野戰軍保衛蘇皖解放區的前哨陣地,戰略地位同樣十分重要。

邵伯鎮內的守敵大約有100名左右的日軍和1000多名的偽軍。他們自恃有數十挺輕、重機槍和部分火炮,守在城內負隅頑抗。負責攻打邵伯鎮的是姬鵬飛率領的第8縱隊。

姬鵬飛在接受領任務後,立即率部向邵伯地區集結,召開作戰會議,明確戰鬥分工,落實各項戰備措施。12月19日晚,在姬鵬飛的指揮下,7縱55團率先向邵伯發起猛烈攻擊。經過12個小時激戰,全團官兵摧毀了敵人的三道鐵絲網及鋼骨水泥碉堡多處,俘偽軍300餘人,占領了大王廟地區,致使固守在萬壽宮的100餘名日軍完全陷於孤立狀態。七縱攻克了邵伯鎮,切斷了敵人與揚州之間的聯係。

坐鎮邵伯、高郵之戰前線的粟裕聽到這個好消息後,激動地連聲誇讚道:“好!很好!”他懸著的心放下了一半,隨後將所有的精力投放在高郵圍殲戰當中。

12月22日一大早,粟裕和陶勇一起率領營以上的幹部,察看了高郵地形,對總攻作了具體部署。粟裕問陶勇,三天的時間可否攻下高郵。陶勇信心滿滿地答道“保證完成任務!”

高郵城內的守敵被圍攻後,進出不得,早已是草木皆兵。負責在城樓上警戒的日本兵不分晝夜地搶修工事,增兵巡邏,還不時地向城外盲目地開槍打炮,表麵上看是在威懾華中野戰軍,實際上實在為自己壯膽。

總攻未發動之前,陶勇利用敵人的心理,發起了一番猛烈的心理攻勢。當時,日本已經投降,但這個消息還未在日軍內部廣泛傳開。很多日本兵根本不知道遠在國內的天皇已經下了乞降詔書。所以,他們依舊保持著高昂的鬥誌和較強的戰鬥力。

若想在總攻中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那麽戰前的心理攻勢就必不可少了。負責政治攻勢的部隊展開了敵前喊話活動。一開始,高郵城內的守敵根本聽不進去,一聽見野戰軍的喊話,就是一通狂轟濫炸。喊話的戰士們不氣不餒,接二連三地喊起話來:

“喂,日軍士兵們,你們被包圍了,逃不掉啦!”

“喂,你們識相的就趕緊投降!”

這些話仿佛不起什麽作用,直到喊話的戰士們喊出:“日本天皇都投降了,你們還在這裏打什麽仗?”

城內過了好一陣子,忽然傳出來一句:“不可能。”看來這句話起作用了,至少開始有反饋了。

“你們不相信是嗎?那好,我們就把日本天皇的投降詔書給你們念一遍。”接下來,喊話的戰士們就輪番地把天皇的詔書內容重複了好幾遍。緊接著,野戰軍們開始播放《思鄉曲》等日本歌曲,觸及每個背井離鄉的日本戰士的心理底線。

與此同時,負責喊話的戰士們在城外的房頂上懸掛勸降標語,並把印製的傳單用大弓箭射進城裏去,用迫擊炮把成捆的傳單打進去,還用厚牛皮紙糊成大風箏,捆上一包包的傳單,像雪花飛舞似地飄進高郵城的每一個角落裏。

盡管這些宣傳工作沒能使高郵守敵自動投降,但這些心理攻勢勢必會減弱他們的士氣和鬥誌。

12月25日夜裏,總攻開始了。隨著粟裕的一聲令下,各攻城部隊首先突破南門,攻入城內與敵人展開巷戰。隨後是突擊隊伍中被稱作“老虎團”第7團3連1班在城西北方向,展開了猛攻。班長袁金生帶領全班隱蔽地接近城牆,冒著敵人的猛烈射擊,踏著搖搖擺擺的雲梯,奮不顧身地登上3丈多高的城頭,與日軍展開了驚心動魄的白刃戰,打垮了敵人的多次反撲,保證後續部隊源源不斷地從突破口進入城內。

由於之前的心理攻勢,高郵城內的守敵雖然還是在抵抗,但是力度明顯不夠。尤其是日本士兵,很多人見“8縱”的戰士衝進來,隻是象征性地做做樣子,繼而就投降了。

經過一天一夜的激戰,高郵城內的守敵基本上肅清了,日本兵也心服口服地投降了。

邵伯、高郵之戰的勝利,打破了蔣軍“開鎖進門,**,直搗兩淮”的企圖,大大改善了華中南線的戰略態勢,為後來的蘇中戰役創造了良好的戰場條件。

宣泰作戰

“停戰協定”雖然簽署了,可蔣介石從未放棄消滅中國共產黨的念頭。他借著“停戰協定”的由頭,暗地裏招兵買馬,籌措資金,運作起“一年內消滅共產黨”的計劃來。

中共方麵是不希望與蔣介石撕破臉,更不願意打內戰。可是,蔣介石實在是咄咄逼人,氣焰囂張,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1946年6月26日,蔣介石在完成了各項戰爭準備之後,徹底撕下和平麵具,命令國民黨軍隊約25個師的兵力,向中共的中原部隊發起進攻。至此,全國大規模內戰展開了。

中共方麵已經沒有了任何退路,毛澤東隻好下定決心以自衛戰爭的方式對付蔣介石的全麵內戰。

隻是,這一場較量將會發生在哪兒呢?毛澤東考慮到最有可能的是蘇中地區。因為這裏最靠近南京,肯定是國民黨要重點進攻的地方。鑒於此,毛澤東於6月25日發電報給華中分局,告知他們:蘇中地區在蔣優勢兵力進攻下,有暫時失陷可能。你們宜事先做準備,以免臨事倉促,受大損失。

情勢果然如毛澤東所料,到了7月上旬,蘇中地區的戰爭形勢越來越緊急。本來中共中央對蘇中地區的局勢做了最壞的打算。可是,在粟裕的高超指揮下,竟然創下了蘇中地區“七戰七捷”的優秀戰例,不僅沒讓蔣介石的企圖得逞,反而令中共反內戰的積極性得到了大大提高。

6月26日,粟裕接到命令後,趕緊召集鄧子恢、張鼎丞、譚震林等同誌分析形勢,商量對策。此時,華中野戰軍已經經過了5月份的“百日大練兵”,軍隊的實力和士氣都大為提升。所以,在軍事對抗力量上,粟裕並不擔心。他關心的是蘇中戰役的第一場仗在哪裏打?第一場仗至關重要,所以地點必須要選擇好。

7月10日,由粟裕主持的華中野戰軍作戰會議在海安舉行。出席會議的有各師、各縱隊的首長。會上,大家分析了來犯敵人的情況,認為處在兩翼上的南通和泰州不好打,城內的工事堅固,恐怕很難攻破;而泰興和宜家堡相比起來就好打許多,這裏的群眾基礎好,對野戰軍很有利。所以,蘇中戰役的第一仗就定在了泰興和宜家堡這裏。會上,還對第一仗做了具體的軍事部署:除以第7縱隊3個團監視東路之敵、第10縱隊3個團牽製邵伯方向之敵外,集中第1師(之前的八縱,陶勇帶領)、第6師(之前的六縱,王必成帶領)12個團的兵力殲滅泰興、宣家堡兩個團的敵人。

會議結束後的第二天,陶勇就帶領著第1師開拔到宜家堡一帶,王必成也帶領著6師前往泰興。

宣家堡毗鄰泰興,是個三麵環水的小鎮子。鎮子裏還有一條小河橫穿而過。駐守在這個鎮子裏的敵人是國民黨整編第83師56團。該師是蔣介石的嫡係部隊,半美式裝備,戰鬥力較強。師長李天霞極為傲慢,根本沒有把華中野戰軍放在眼裏。

7月13日黃昏,第1師的先頭部隊第2團到達距宣家堡不遠的許家堡,發現了敵情。當時,大家認為敵軍兵力不多,可以以少數兵力去解決許家堡的敵人。所以,陶勇命令第3團留下攻擊許家堡,主力部隊仍舊去包圍宣家堡。令他們沒想到的是,因為沒有時間進行戰前準備,3團發起攻擊後,遇到河溝障礙,被國民黨軍的輕重機槍火力封鎖,造成不少人員傷亡。隨後,3團進行了作戰調整,選擇適當的突破後再次向許家堡的敵人發動攻擊,最終,敵人抵抗不住,被3團的戰士圍追堵截,殲滅了一個營的大部分敵人。

7月14日,陶勇指揮第1師的4個團圍攻宣家堡。在掃清外圍戰鬥中,敵軍迅速收縮,退入宣家堡鎮中固守。8團首先向敵人發起進攻,沒想到當天月光明亮,能見度很好,敵軍集中火力,猛烈封鎖前沿,第一次攻擊失利。

陶勇得知這一情況後,立即阻止了8團的再次進攻,避免更多人的無辜犧牲,並親自到前沿陣地查看對方的情況。遠在總指揮部的粟裕也得知了宣家堡這邊的情況,對陶勇做出了指示。他讓陶勇以6:1的優勢兵力去消滅敵人。於是,陶勇重新調整部署,把7、9兩團調過來,和8團一起發動進攻。

第二天夜裏,華中野戰軍再次發動進攻。8團擔任主攻部隊,在吸引敵人火力的同時,7團從敵人側後方攻入,很快突破敵人的防線。敵人趕緊調來兵力阻擋,結果又遭到9團的正麵攻擊。頓時,宣家堡內的敵人在華中野戰軍的雙麵夾攻下,潰不成軍,死傷無數。好不容易熬到了天亮,從西北方麵突圍出去,卻被趕來支援的1、3團逮了個正著。最終,國民黨軍56團和附屬山炮營全部被殲滅。

就在宣家堡的戰鬥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王必成帶領的第6師也展開了對泰興的攻擊。

泰興是一個古老的縣城,有完整的城牆和寬闊的護城河。駐守在此的是國民黨軍38師57團和一個炮連。

7月13日,第6師開始外圍清掃戰鬥,很快就逼近了城牆根下。不料,守敵在城牆上不斷地扔下炮彈和子彈,猛烈的火力攻勢令第6師無法前行。師長王必成見情況不妙,暫停攻擊,重新排兵布陣後,於14日黃昏從三個方向再次攻城。

在幾門山炮的集中攻擊下,泰興的城牆被攻擊得“體無完膚”。在炮火的掩護下,第6師48團突擊隊快速登上城牆,突破敵軍的防禦體係。二梯隊緊跟突入城內,奪取東門。53團攻進西門,與此同時54團也攻入北門。就在這時,王必成下達了命令,第47團也加入到巷戰中。泰興城內的敵人被華中野戰軍分割包圍並逐步消滅,已經沒有了反抗的能力。

至7月15日早晨,泰興城內的國民黨守軍基本被消滅,隻有敵軍團長帶百餘人在城角的慶雲寺內頑抗。因為缺乏攻堅經驗和火力支援,沒能夠全部消滅。不過,這一仗仍舊取得了勝利,殲滅了敵整編第83師第19旅的兩個團和旅屬山炮營及第63旅一個營共計3000餘人,繳獲山炮10餘門,輕重機槍200多挺,達到戰前預期的戰果。

由於這一仗是內戰打響後蘇中地區的首戰,中央軍委十分關心宣、泰戰役。戰鬥一結束,毛澤東就打電話來詢問情況。粟裕將問題一一作了回答。毛澤東對最後勝利的戰果十分滿意,告之粟裕要他立即整理部隊,爭取再打幾個大勝仗。華中野戰軍得知了毛澤東的激勵後,戰鬥的士氣更加高昂了。

如黃戰鬥

宣泰作戰失敗的消息傳到蔣介石耳朵裏後,令他怒火中燒,大罵國民黨第1綏靖區的司令官李默庵是個廢物。不過,罵歸罵,蔣介石是不會任由李默庵繼續無能下去,定好心緒後,又給李默庵發去了新的命令:

“令整編65師火速北渡長江,會同靖江第99旅增援泰興,再進黃橋,拖住共軍主力。令第49師日夜疾進,奪如皋城。然後,第49師從如皋城,第65師從黃橋,第83師從泰州,三麵夾擊共軍,全殲粟裕之1師、6師。”

1946年7月15日,李默庵按照蔣介石的命令,立即調整作戰部署,命令位於江南的整編第65師火速北渡,會同靖江的第99旅,增援泰興,進攻黃橋;又令整編第49師晝夜疾進,乘虛攻占黃橋,截斷華中野戰軍東上之路;命令整編第83師由泰州東進,企圖三路夾擊華中野戰軍主力於如皋、黃橋之間。

麵對來勢洶洶的敵人,華中野戰軍也快速地研究起敵情來,尋找一個可行的作戰方案。當時,經過研究,華中野戰軍中有兩個作戰策略可供選擇。

其一,是攻打增援宣、泰的整編第65師和第99旅。這個方案的優點是就近轉用兵力,部隊不會太疲勞,時間也比較充裕。缺點是這批敵人是來增援的,警覺性不高,很可能一打就退,不易合圍;或者打得相持不下,使敵整編49師得以乘機攻占如皋,使華中野戰軍的側麵和後方都受到很大的威脅。

其二,是迅速轉移兵力,以主力作遠距離機動,直插進犯如皋的第49師側後攻擊。這個方案的優點是,行動必然大出敵人的意料,令敵人招架不住。不過,缺點是要強行軍50多公裏。當然,要做到這一點,華中野戰軍也不是不可能,畢竟必須能夠連續地打仗、行軍、打仗,正是野戰軍的長項。

最後,粟裕拍板,決定執行第二個方案,以國民黨整編第49師殲滅對象。這樣一來,如皋戰役就要打響了。

7月15日晚,粟裕命令第1師全部和第6師大部向東轉兵,並用汽艇急運第七縱隊一個團先期趕回如皋,協同第1軍分區部隊扼守該城,給敵人以華中野戰軍主力還在西邊的錯覺,引誘敵人毫無戒備地向如皋進犯。

第二天上午,敵49師分左右兩路北犯。17日,敵49師右路到達如皋以東的鬼頭街、田肚裏地區,左路到達如皋以南之宋家橋、楊花橋,準備次日會攻如皋。

敵人在加快進攻步伐的時候,華中野戰軍也沒有停止腳步。差不多是在同時,第1、6師主力基本上已經抵達黃橋、如皋之間的分界、加力地區。在這裏,粟裕做了具體的作戰指示:以第1師主力搶占鬼頭街東南公路上之林樟,斷敵退路,爾後從右路之敵第26旅的側後向北攻擊;以第6師主力搶占楊花橋西南的賀家壩,爾後從左路之敵第79旅的側後向東北攻擊;第7縱隊主力則由如皋城及其東北地區向東南出擊。三路協力,殲敵於如皋東南地區。另以第1師、第7縱隊各一個團伏擊向薑堰進犯之敵,以第6師之兩個團打擊向黃橋進犯之敵。

7月18日,華中野戰軍搶在敵人之前發動猛攻。敵人根本沒有預料到會在如皋遇到共軍,這樣的突襲致使未站穩腳跟的整編49師措手不及。49師師長王鐵漢急忙打電話給李默庵,請求幫助。無奈,李默庵剛吃了敗仗,麵對這種情況也不知道該怎麽辦,隻說讓王鐵漢堅持一天一夜,會派援軍過去的。王鐵漢自然是不高興,別說一天一夜,就是一天也抵抗不住啊。

為了保住性命,王鐵漢隻好命令部隊盡一切力量抵抗共軍的攻擊。他親自督戰,好在堅持到了19日,可是根本沒有見到援軍的影子。王鐵漢氣急敗壞,到了晚上,就把督戰的權利交給了一個參謀,自己則帶著親信逃命去了。

經過兩天兩夜的攻擊,負責殲滅左路敵軍的第6師主力和第7縱隊,將整編第49師第79旅大部殲滅,剩下1個團的敵人固守在有深溝圍繞的宋家橋負隅頑抗,部隊屢攻不克。就在第6師為解決這個團的敵人煞費苦心時,粟裕送來了妙招。

“宋家橋還有多少敵人?”粟裕問道。

“一個加強團。”王必成回答。

“打不下來的話,就不要打了。”

“司令,我們已經研究過了,打算在組織一次突擊,是有可能打下來的。”

“行了,通知陣地,停止進攻。”

王必成十分不解,不願意去下命令。粟裕知道王必成的擔憂,說:“強攻不行,那就換個方式嘛。我們用政治攻勢的法子試試看。來,你們用我的名義寫封信,想辦法送給宋家橋的團長,告訴他:整編49師已被我軍殲滅大部,師長王鐵漢已經當了俘虜,希望他們立即放下武器投降,我們保證他們的生命財產安全。”

最後,宋家橋的加強團團長看了來信,自動地帶領部下投降了。如黃戰鬥宣告結束。

經過四天四夜的激戰,華中野戰軍殲滅國民黨整編第49師1個半旅和整編第65師、第99旅各一部共1萬餘人,實現了第二次作戰預定目標,主動撤離如皋縣城。

如黃戰鬥勝利結束的當天,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再次拍來電報:“慶祝你們打了大勝仗!”

海安外圍防禦戰的勝利

宣泰、如皋兩戰的失敗,令蔣介石大為震驚。他運籌帷幄的戰略戰策,不經意間已被華中野戰軍打亂兩次。這令他不得不有更大的緊迫感。為此,他把參謀總長陳誠叫過來,讓他趕緊整頓軍紀,調整軍隊狀態,向共軍開戰。

陳誠自然是唯命是從,他趕忙到南通召開黨政軍聯席會議,下令第二梯隊的六個旅10餘萬人沿江北進,集中兵力向海安進攻。

海安,東臨黃海,西通揚(州)泰(州),南達長江,北接鹽(城)阜(寧),曆來是兵家必爭的咽喉要地和“南北跳板”。很顯然,蔣介石也是看中了海安獨具特色的重要戰略地位。他把攻占海安作為第一步作戰的重要目標,企圖構成西至揚泰、東達海安的封鎖線,以鞏固蘇中南部占領區,打通蘇中通向淮北的門戶。然後,實現其第二步作戰計劃,與徐州南下部隊會攻兩淮,實現其“解決蘇北”的戰略目標。他認為,海安戰略地位重要,華中野戰軍自然也是勢在必爭。因此,蔣介石決心依靠優勢兵力,采取分進合擊的戰法,一舉攻占海安,實現殲滅華中野戰軍主力的企圖。

可惜,自以為分析情況透徹的蔣介石這次還是失算了。海安固然重要,但是若死守不能改變什麽,那麽即便再重要,在關鍵時刻還是要舍棄。粟裕最後舍棄了海安,反而贏得一個“大滿貫”。

麵對敵人的洶湧來勢,粟裕沉默冷靜,讓自己的思緒平靜再平靜。他反複思考的一個問題不是如何應付敵人,而是要不要固守海安。

固守海安的話,正好中了蔣介石集團的陰謀。敵人出動的是軍事力量強大的第二梯隊,若是華中野戰軍與之相戰的話,那麽吃虧的必定是華中野戰軍。如果僥幸勝了,敵人仍舊能源源不斷地派來援軍,保持進攻的狀態;若是敗了,華中野戰軍的主力則將麵臨潰敗的結局。

可是,如果不固守海安,情況又是怎樣呢?那麽,國民黨軍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完成泰州至海安的封鎖線,使華中野戰軍的行動大受束縛。更加重要的是,連續打了兩個勝仗,戰士們的情緒都很高漲,如果不打這一仗,不僅對不起當地的群眾,更讓之前的勝仗白打了。

該如何抉擇呢?粟裕一時無法下決心,隻好在屋裏踱來踱去,思量再三。不過,粟裕就是粟裕,一個擁有高超指揮藝術的中共高級將領,是不會這麽輕易被難倒的。最終,粟裕想出了一個好辦法:第1、6兩師集結於海安東北地區休整待機,7縱在海安外圍打運動防禦戰。這個方案解決了固守與不固守海安的矛盾。

可是,這個方案一經提出,就遭到了大多數人的反對。大家想不通,士氣正高的時候,為何要主動撤出海安,實在是太可惜了。粟裕預料到了大家的反應,他必須要從思想上解決掉大家的不解與包袱。

誠然,勝敗是很重要的事情。可是,看問題不能這樣絕對。如果兩方麵糾結,為何不尋找到第三條道路呢?未必是一件壞事。粟裕的這個方案看似給興頭正熱的華中野戰軍中澆了一盆涼水。事實上,這卻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戰略戰術。

主動撤出海安,是一個關係華中全局的重大決策,必須采取慎重態度。粟裕雖然堅信自己的決策是對的,但還是不敢獨自作出決定。他決定向華中分局和華中軍區的其他領導同誌征求意見。想到這裏,粟裕很快就行動了。

當時,華中分局和華中軍區的其他領導同誌都在淮安。而從海安到淮海有近150公裏的路程,須經東台穿過水網地區,粟裕最初是騎摩托車,之後乘了一段人力車,接著又騎自行車、乘船,幾乎把當時能夠弄到的交通工具全部用上了,最終用了一天一夜的時間趕到了淮安。

對於粟裕提出的主動撤離海安的建議,華中分局緊急召開了常委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張鼎丞、鄧子恢、粟裕、譚震林等同誌。會議上,大家對粟裕的提議進行了討論,最終同意了粟裕的提議。同時,對於那些存疑的同誌們,除了進行思想工作外,就是要用最後的勝利來證明。

隨後,華中分局把會議的決定上報中共中央、華東局和新四軍軍部,很快就被批準實施。

1946年8月2日,粟裕返回海安,立即調整兵力部署,將主力第1師、第6師集中在海安東北地區休整,待機殲敵。第7縱隊在海安外圍打運動防禦戰。

自7月30日起到8月3日,海安運動防禦戰一共打了四天的時間。在這四天的戰鬥中,第7縱隊隻用了3000多兵力,卻英勇抗擊了5萬多敵人的輪番猛攻,殺傷敵軍3000餘人,自己傷亡僅200餘人,創造了敵我傷亡15∶1的紀錄。

8月3日,海安運動防禦戰任務完成,華中野戰軍主動撤出海安。國民黨軍得意忘形,各部紛紛報捷,謊稱殲滅華中野戰軍人數竟達二三萬人。第1綏靖區司令部錯誤地判斷:“蘇北共軍已經一敗塗地,主力第1師、第6師下海北逃。”

事實真如國民黨吹噓的那樣嗎?

自然是不準確的。

事實上,華中野戰軍指揮機關和第1、第6兩師主力部隊3萬多人已經在海安東北的位置悠閑地休整了兩個星期,有的部隊駐地距海安城僅僅七八公裏,天天出操上課,開會唱歌。但是,由於這裏是老根據地,群眾基礎好,地方政府和民兵、群眾嚴密封鎖消息,抓捕敵人的諜報、探子,使敵人成了瞎子、聾子,對華中野戰軍的動向毫無所知。

曆史總在重演。就在次年的3月,中共中央為了顧全大局,同樣采取了這種以退為進的法子,主攻撤離了延安,反而獲得了更加自主的把控權。

速戰速決的李堡之戰

華中野戰軍主動從海安撤離後,令蔣介石興奮不已。他以為他們的第一步作戰目標已經達到,決定按照預定作戰計劃,調整部署,分兵占地,在東起海邊西至揚州的150公裏地段上擺出“一字長蛇陣”的封鎖線,企圖清剿封鎖線以南占領區,然後實行第二步作戰計劃,與徐州南下部隊會攻兩淮。

8月6日,國民黨整編第65師及第105旅由海安東進,連占西場、丁家所,準備繼續東犯。這一路,敵人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他們以為是共軍是真的害怕了。其實,粟裕正帶領著華中野戰軍主力部隊養精蓄銳,來個放長線釣大魚呢!

粟裕了解到敵人的動向後,興奮地說:“此乃一良機也,不可錯過!”由此看來,粟裕是打算收網了。

1946年8月7日早晨,粟裕給中共中央和華中分局發電報,稱“殲敵良機已到”,同時建議在淮南的第5旅東調至蘇中地區參戰,以便集中兵力於主要作戰方向。

8月8日,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複電,表示“殲敵良機已至,甚好甚慰”,指示:“預備部隊或鉗製部隊如有可調者,望張、鄧、譚盡可能滿足粟之要求,集中最大兵力於主要方向。”根據中央軍委指示,華中野戰軍政委譚震林率領第5旅和華中軍區特務團到海安參戰。

在這期間,國民黨軍繼續進犯,於7日進占李堡,8日進占角斜。9日,其整編第65師經海安去泰州、黃橋接替整編第25師的防務。10日,新7旅又去接替第105旅在李堡一線的防務。

國民黨軍隊頻繁調動,給華中野戰軍造成了在運動中殲敵的大好時機。

粟裕當機立斷,決心集中兵力,首先在運動中尋找李堡之敵予以殲滅。具體的部署如下:以第1師攻殲李堡、角斜的第105旅主力;以第6師攻殲丁家所守敵第105旅一部;以第七縱隊及第18旅分別位於賁家巷東南和西場南北地區,合力殲滅可能由海安東援之敵新7旅,並阻擊可能由如皋東援之敵。

李堡,位於蔣介石布置的“一字長蛇陣”的東端,孤零零地駐守著一個團的兵力。此時,國民黨新7旅副旅長田從雲正率領著一個團的兵力來接替105旅314團的防務,交防者的電台、電話機剛拆除,接防者的電台、電話尚未架好。就在這關鍵時刻,華中野戰軍突然發起攻擊,令國民黨軍猝不及防,陣腳大亂,一夜之間兩個團被全部殲滅。接著,蔣軍新7旅旅長黃伯光率領的一個團也落入華中野戰軍打援部隊預設的“口袋”中,再次遭到全殲的命運。

李堡之戰,前後曆時20小時,華中野戰軍殲敵1個半旅達9000多人,生俘少將旅長金亞安、少將副旅長田從雲,又贏得了一個重大勝利。至此,粟裕指揮蘇中部隊已取得四戰四捷了。

打掃戰場時,第1師師長陶勇聽說抓到了國民黨的將軍,說:“找來談談。”

來的是少將副旅長田從雲。他滿頭花白頭發,一口雲南腔,顯得有些拘謹。陶勇請他吃過飯以後,話才慢慢多起來。

陶勇問:“你們怎麽一下子把兵力拉得這麽散?”

田從雲答:“海安打得正熱鬧,誰知你們到哪裏去了。各部向上報,消滅貴軍多少多少人,算起來得有個兩三萬吧。上麵說,蘇中共軍一敗塗地,主力1師、6師下海北逃,忙著要我們占地方,說是鞏固收複區。地方這麽大,兵就這麽多,一撒開可不就散了。”

“我們這次過來,難道你們一點也沒有察覺?”

“情報失靈嘛!我們一過來,老百姓躲得老遠,耳不聰,目不明。”田從雲歎了口氣說:“老百姓躲開倒也罷了,遍地是民兵,分不清哪個是兵,哪個是民,到處打冷槍,到處抓我們的諜報人員、坐探,捉得一幹二淨,去一個捉一個,去兩個捉一雙。唉,我們成了睜眼瞎了,哪能不打敗仗!”

這個少將俘虜的一番話,恰恰說明粟裕的決策和指揮確實是料敵如神,所向無敵。

8月13日,中央軍委發電給粟裕、譚震林並告陳毅、宋時輪,指示:“蘇中各分散之敵利於我各個擊破,望再布置幾次作戰。即如交通總隊,凡能殲滅者一概殲滅之。你們如能徹底粉碎蘇中蔣軍之進攻,對全局將有極大影響。”

新的任務下達了,粟裕和華中野戰軍又要開始投入新的戰鬥中了。接下來,等待他們的是什麽呢?

蘇中戰役的第五個勝仗

李堡一戰,使蘇中戰局發生新變化。國民黨軍連遭華中野戰軍4次毀滅性的打擊,損失了3萬多人,使其在蘇中的機動兵力已經不多,不得不調整部署,把重點放在扼守南通、丁墊、如皋、海安這條公路幹線,加強海安泰州之線以南之間的防禦,以確保其占領區。同時,蔣介石還積極準備以其整編第25師由揚州、仙女廟地區乘虛北攻邵伯、高郵,威脅兩淮。

既然敵人的軍事部署得到調整,那麽華中野戰軍的戰略戰策自然也是要發生改變的。

針對變化的敵人,粟裕經過考量後決定:從敵側翼南通、如皋一線打開缺口,鑽到敵人的肚子裏去打,威脅敵人後方基地,打亂敵人部署,造成殲敵良機。具體的作戰方案,粟裕想出兩種。其中之一是從正麵進攻海安和如皋,另一方案是避開正麵,攻其側翼或後方,吸引敵人來援,尋殲敵人於運動中。

就在粟裕還未決定用哪種方案時,突然聽聞蔣介石將於8月25日在廬山召開軍事會議,他意識到戰機來了,立即發電報給中共中央和新四軍軍部說“我為爭取25號廬山會議前,給頑敵一個沉重打擊,決以1、6師及5旅南下,攻占白蒲、丁堰、南通、海門一線,以使頑敵主力南援時,求得殲滅一個旅至兩個旅。”

8月20日,中共中央和新四軍軍部回複粟裕,表示同意粟裕領軍南下的計劃,不久又發電話作出指示:在攻占丁堰、白蒲、南通、海門之線以後,海安、如皋之敵也有固守原地不敢南下的可能。此種情況下,請考慮第二步是否可以攻占磨頭鎮、張黃港、加力市,並相機攻占黃橋,調動或擊退海、如之敵。

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粟裕當即決定從丁堰、林梓打開缺口,以黃橋為進攻方向,插到敵人側後方去打。敵人的側後方,是國民黨軍隊在其占領區構築的東西百餘裏、南北數十裏的封鎖圈,南臨長江天塹,東、北、西三麵是許多據點構成的封鎖線。而黃橋,則位於封鎖圈的中心地帶。

如此行軍打仗,走的可謂是一步險棋。就連粟裕他本人也說:“這個行動好比孫行者打牛魔王的辦法,鑽到敵人肚子裏去打,帶有危險性。”明明知道危險,粟裕為何還要如此決定。最重要的原因

是,身後有著無比強大的群眾力量做後盾。單就這一點而言,粟裕就無比自信。事後也證明,粟裕的決定是正確的,因為這一仗消滅了國民黨軍的“袖珍王牌軍”。

8月21日深夜,丁堰、林梓戰鬥打響。華中野戰軍再一次出敵不意的攻擊,進展很快。

丁堰、林梓是(南)通如(皋)公路上的兩個集鎮,位於國民黨占領區東麵封鎖線中部,駐有交通警察總隊的6個大隊和第26旅1個營約3700多人。而交通警察總隊號稱國民黨的“袖珍王牌軍”,由抗日戰爭時期的“忠義救國軍”和上海稅警團改編,名義上屬交通部,實際上歸“軍統”指揮。它由美國特務梅樂斯和國民黨特務頭子戴笠合作訓練,擁有美械裝備,每人配備長短槍各一支。這支部隊政治上極其反動,配合地主武裝“還鄉團”血腥鎮壓革命幹部和人民群眾。為了捕捉地方幹部和民兵,他們竟在丁堰儲存了幾屋子刻有USA字樣的腳鐐手銬。當地的群眾早就對這支部隊深惡痛絕。

華中野戰軍突然發起攻擊,交通警察總隊倉皇應戰,兵力組織不善,戰鬥起來常常是捉襟見肘。經過一夜的激戰,丁堰蔣軍交警總隊被圍殲大部,林梓的守敵被全殲。東陳之敵在華中野戰軍的圍攻下,大部逃入如皋,東陳亦被攻占。

丁堰、林梓戰鬥,殲敵交通警察總隊5個大隊及第26旅一個營,共3000餘人,繳獲甚多,創造了蘇中戰役第五大勝仗的戰績。

“攻黃救邵”之後,蘇中戰役完美謝幕

“七戰七捷”中的最後兩捷是整個蘇中戰役的**部分,可以說,最後兩場戰役令整個蘇中戰役以大勝利的結局圓滿收官。

在粟裕率領華中野戰軍打完第五個勝仗後,位於揚州的國民黨第25師就於1946年8月23日沿運河北上,把進攻的矛頭指向蘇中解放區的江都縣邵伯鎮。國民黨軍為何會如此調兵遣將呢?

原因很簡單。

當時,李默庵判斷華中野戰軍部隊將要進攻如皋城,急忙命令黃橋守軍增援如皋,同時命令黃百韜率整編第25師向邵伯進攻。他覺得,華中野戰軍的主力集中在如皋東南,如果想要增援邵伯,就要從北麵繞過他的封鎖圈,需要花費不少時間。利用這段時間,他就可以攻下邵伯,沿運河北進,配合北線蔣軍進逼兩淮。到時候東西呼應,一舉兩得。

李默庵以為自己謀劃得相當完美,可這一切都躲不過粟裕那銳利的眼睛。粟裕打算將計就計,來個出其不意。攻黃(橋)救邵(伯)打援,一舉三得。具體的部署是:除以第十縱隊3個團和地方武裝3個團在邵伯防禦,其餘的3萬餘主力部隊,插進東西南北皆沒有眾多據點的敵包圍圈內,以“攻黃救邵”的戰法來調動敵人,殲敵於運動中,並解邵伯之圍。為此,他以第七縱隊在薑堰、海安之間發動鉗製性進攻,自己親率第1師、第6師、第5旅前去攻敵。

8月24日,華中野戰軍截獲黃橋守敵第4旅沿著如黃公路增援如皋的情報。粟裕立即命令部隊在行進中嚴密注意敵情,準備在如黃路與敵第99旅打一場預期的遭遇戰。

第二天,敵第4旅進至黃橋東北,與華中野戰軍的第6師遭遇,當即被第6師包圍,準備戰鬥。同日,李默庵急忙從如皋調來一個旅又一個團增援第99旅。粟裕來者不拒,順勢把該敵也劃入了包圍圈。

當天夜裏,兩軍發生激戰。華中野戰軍猛烈圍攻,敵人誓死頑抗,一時之間竟然難以分高低,戰鬥陷入相持階段。原來敵人的數量和實力超過了華中野戰軍的估計,再不盡快解決敵人的話,情況將變得更加危急,一旦邵伯失守,戰局將發生劇變。

為了保證全殲如黃的敵人,速戰速決,粟裕當機立斷,立即調整部署,堵住敵人後路,同時隔斷東西兩路敵軍聯係,采取在戰場上轉用兵力的辦法,集中兵力對抗敵人,造成兵力對比上的絕對優勢,各個殲滅敵人。隨後,他打電話給第1師的師長陶勇,命令第1師第1旅西調,配合第6師殲擊敵第99旅。

8月26日,第6師和第1師第1旅、特務團以5∶1的絕對優勢兵力,向敵99旅發起了進攻。事實上,經過前一晚的激戰,敵人傷亡慘重,士氣低落,亦無心戀戰,一心盼望著飛機和援兵前來相助。無奈,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雨,致使敵人失去了空中優勢。當華中野戰軍再次發動進攻時,一舉突破敵人的防禦陣地,直插敵人的心髒。敵人立即亂作一團,不聽指揮,分頭突圍。第1師和第6師大膽楔入敵群,猛打猛衝,敵軍大部被殲。

整個戰鬥隻用了兩個小時,全殲敵第99旅兩個團3000多人,活捉少將旅長朱誌席、少將副旅長劉光國。

此刻,駐守黃橋的敵軍第160旅5個連已變得孤立無援。

粟裕打算乘勝追擊,命令第5旅一舉拿下黃橋。經過一夜的急行軍,第5旅按時到達指定位置,然後將黃橋團團包圍,采用軍事壓力、政治攻勢並舉。敵人突圍無望,於8月31日全部繳械投降。黃橋再次回到人民手中。

這一仗打得相當漂亮,殲滅敵99旅全部、187旅全部、79旅1個半團、160旅5個連、62旅1個營,總計1.7萬餘人,繳獲各種炮50餘門,輕重機槍600挺,長短槍3500餘支,創下了解放戰爭以來作戰殲敵數字的一個新紀錄。

就在如黃戰役進行得轟轟烈烈的時候,粟裕還同時指揮發起了邵伯之戰。這就是“攻黃救邵”這個計劃的最終目的。

邵伯位於揚州以北,形勢險要,是通往兩淮的門戶。它的重要地位決定了這場戰役的重要性。華中野戰軍隻能勝不能敗,一旦敗了,那麽國民黨軍就可以從邵伯**,攻入兩淮,那麽整個蘇中地區的局勢就難以控製了。

為了集中主力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迅速解決如黃戰鬥,留守邵伯的華中野戰軍隻剩下第10縱隊和地方武裝的兩個團。從8月23日到26日,堅守邵伯的部隊,經過4天4夜的保衛戰,終以勝利而結束。敵軍在飛機、大炮的配合下,向守軍發起輪番的猛烈攻擊,但第10縱隊和第二分區的部隊,依靠工事和水麵優勢,英勇抗擊敵人,保持主陣地始終屹立未倒。當敵第99旅在如黃路上被殲滅的消息傳來後,敵人全線震驚,一直叫嚷著“不出3天攻下邵伯”的敵第25師師長黃伯韜,不得不把部隊撤回了揚州。邵伯的危機解除了。

如此一來,整個“攻黃救邵”計劃順利實現,再一次證明了粟裕的神機妙算和高超的指揮藝術。

蘇中戰役的“七戰七捷”,震撼全國,無疑給解放戰爭開了一個好頭,也給中共中央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打了一劑強行針。黨中央和毛澤東給予了高度評價,說蘇中戰役“每戰集中優勢兵力打敵一部,故戰無不勝,士氣甚高;繳獲甚多,故裝備優良;憑借解放區作戰,故補充便利;加上指揮正確,既靈活又勇敢,故能取得偉大勝利。這一經驗是很好的經驗,希望各區依照辦理,並希望轉知所屬一體注意”。

延安總部發言人也稱蘇中戰役的勝利,加上中原突圍、定陶戰役,“這三個勝利,對於解放區的南方戰線起了扭轉局麵的重要作用。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局麵是定下來了”,並說:“粟裕將軍的曆史,就是一部為民族與人民解放艱苦奮鬥的曆史。今天,粟裕將軍成了蘇皖軍民勝利的旗幟。”

後來的軍史家也給蘇中戰役以高度的評價,認為蘇中戰役,不僅是粟裕靈活用兵,不拘一格的充分體現,也標誌著解放戰爭初期我軍高級指揮員高超的戰術指揮水平,還認為在敵我兵力為四比一的情況下,殲敵數字是敵軍總數的二分之一,相當於我軍總兵力的兩倍,這在中外戰爭史上都是罕見的。

宿北大捷

當粟裕在蘇中地區接二連三打勝仗的同時,陳毅也帶領著山東野戰軍在淮北地區展開了攻勢。無奈,1946年夏天,淮北地區陰雨連綿,到處都是汪洋一片,這給戰事帶來很多的不便。

7月底,淮北地區的敵情發生變化,沿隴海線兩側繼續進攻的國民黨部隊已增加到15個團,而陳毅手頭的21個團的兵力對他們隻能擊潰不能殲滅。故而,陳毅打算轉而攻打泗水的敵人。

8月3日,毛澤東看到了陳毅要求打泗水的作戰報告,感覺雨季作戰有難度,讓他們不要操之過急。可是,陳毅卻於8月2日已經下達了作戰命令。毛澤東的勸告沒能奏效,陳毅等人一意孤行,就造就了後來泗水之戰的失利。

泗水之戰的失利,不僅讓山東野戰軍兵力受損,還讓戰士們的士氣低迷。陳毅的壓力也很大,急需一段時間使部隊得到休整。可偏偏國民黨軍隊不給這個機會:魯南方向告急,急需山東野戰軍主力回歸。與此同時,粟裕則建議山野的2縱南下高郵,配合華中野戰軍防守,組織國民黨軍沿運河北上。

陳毅感到左右為難,隻好發電報給黨中央,尋求幫助。8月29日,毛澤東回電,要求山東野戰軍尋求機會打殲滅戰。陳毅想在睢寧打一個漂亮的翻身仗,可是連日來的大雨,沒有給他這個機會。

山東、兩淮地區都等著陳毅率部前來救援,可陳毅卻陷在睢寧動彈不得,局勢著實令人難堪。盡管華中野戰軍在華中地區七戰七捷,可未能減輕山東和兩淮的壓力。就在這時,國民黨軍李延年集團已經完成了進攻兩淮的準備。

淮陰、淮安是華中解放區的戰略要點,一旦失陷,華中野戰軍主力在蘇中就無法立足,隻能撤回蘇北,這樣,解放軍的作戰回旋餘地就會變得更為狹小,經濟上也將增加很多困難,從而使解放軍在戰略上處於被動地位。

陳毅發覺國民黨的企圖後,著急得火燒眉毛了。他一麵命令華中野戰軍第9縱隊、第5旅、第13旅在淮陰以西的運河南岸阻擊敵人,一麵向中央軍委告急,請求火速調粟裕、譚震林率華中野戰軍主力北上增援兩淮地區。

粟裕接到中共中央的命令後,急忙率領華中野戰軍的主力部隊北上兩淮,支援陳毅的山東野戰軍。可是,由於兩地相距遙遠,加之雨季道路泥濘,行軍途中遇到很多麻煩,一時無法及時到達。

待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會合時,國民黨已經在兩淮地區肆無忌憚地發動了攻勢,兩淮沒有保住。好在兩股野戰軍通力合作,實力大為增加,在漣水重挫了張靈甫的部隊,削弱了國民黨軍的囂張氣焰。

兩大野戰軍合並後不久,毛澤東發來電報指示:“兩軍會合後第一仗必須打勝。”

那麽,這一仗在哪裏打呢?

陳毅主張山東野戰軍回魯南作戰,華中野戰軍留淮海作戰,或者全軍入魯作戰。他之所以這樣想,是因為魯南之敵已進占嶧縣、棗莊,威逼山東解放區首府臨沂。可是,粟裕卻不這麽認為,他覺得全軍入魯作戰的設想是好的,但應在入魯之前爭取在淮海打一個大勝仗。

雖然兩個人在兩軍的作戰方向上暫時有不同意見,但兩個人親密無間的合作關係,使這件事情很快得到解決。當時部隊中流傳著一句話“陳不離粟,粟不離陳”,這是人所共知的。

陳毅和粟裕兩人經過進一步的慎重研究後,最後統一的意見,決定暫緩去魯南,先在淮海打一個較大規模的殲滅戰,並將此意見立即報告了軍委。毛澤東很快就回複了電報,同意了他們的決定。

要在淮海打一個勝仗,地點和時機都要選對。偏偏在這時,敵人自動送上門來了。

10月底,蔣介石擬定了一個以12個整編師分4路大規模進攻宿北、魯南的作戰計劃,其部署是:

以整編第11師協同整編第69師共6個半旅,由徐州綏署副主任吳奇偉指揮,從宿遷向新安鎮、沭陽進攻。以整編第74師協同整編第28師、第七軍共7個旅,由徐州綏署副主任李延年指揮,從淮陰、淮安向漣水進攻。以第一綏區司令官李默庵指揮整編第65師、83師、25師等6個旅,由東台向鹽城、阜寧進攻。以第三綏區司令官兼整編第33軍軍長馮治安和整編第26師師長馬勵武指揮整編第59、77、26、51師及第一快速縱隊共9個旅,由台兒莊、棗莊等地向臨沂、郯城進攻。

12月上旬,陳毅提出集中兵力殲滅由宿遷進攻沭陽之敵,正在鹽城指揮作戰的粟裕表示同意。由此,具有重要意義的宿北戰役即將打響。

12月13日,國民黨軍整編第69師、第11師開始向新安鎮、沭陽解放區大舉進攻。敵人依靠大炮和坦克,很快就占領了一些城鎮。

陳毅和粟裕得到情報後,趕緊對部隊做了部署:第1縱隊葉飛部、第8師何以祥部按計劃於12月15日拂曉前,進至新安鎮西南新套子以北地區集結,第7師譚希林、曾希聖部在拂曉前進至西鮑圩(宿遷以北),為西渡沭河、控製宿新公路峒嶺鎮地區作準備;第2縱隊韋國清部於15日拂曉前到韓集、泰山集地區集結;張震率領第9縱隊堅守五華頂、葉海子、來龍庵等既設陣地,遲滯敵人前進。與此同時,第1師在副師長的帶領下,晝夜兼程北上,準備參戰。

隨即,各部隊行動了起來。1縱和第8師經過兩夜的隱蔽行軍,到達曉店、嶂山鎮西北的攻擊位置。2縱到達韓集、太山集一線,為69師布下一個“口袋”。而敵11師被9縱拖住,使其與69師的間隔拉長,為野戰軍創造了分割穿插的機會。

12月15日拂曉,敵整編69師預備第3旅在戴之奇的帶領下進犯至五華頂陣地前沿,一路囂張不已。野戰軍戰士們恨得牙癢癢,想馬上瞄準敵人打他個落花流水。不過,9縱司令張震對大家說,不要著急,讓敵人往裏鑽,等戴之奇這條瘋狗進入包圍圈後,給我狠狠地打。

一路上,戴之奇部並未受到任何阻擋,平靜地讓他自己都覺得奇怪。可是,驕傲自滿的心理作祟,令他頭腦發熱,根本就沒有在乎這點異常。他甚至還得意洋洋地打電話給他的同僚胡璉邀功。在得知胡璉要與他搶頭功之後,就火急火燎地向五華頂發動了猛攻。

張震仍舊沒有讓部隊還擊敵人,因為他認為敵人還未發現野戰軍主力的行蹤,而且敵人的這種冒進恰恰有利於野戰軍割裂其戰鬥隊形,各個予以殲滅。張震利用戴之奇求功心切,吸引著他往包圍圈中前進。

12月16日,敵軍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再次向野戰軍的各個陣地發起進攻。陳毅果斷地向野戰軍各指戰員發出命令:“同誌們!全殲敵軍整編69師的時機到了!”同時,他指示:第8師圍殲曉店子的守敵預備第3旅;第1縱全力反攻,割斷敵69師和敵11師的聯係,第2縱向高圩、李圩出擊!

敵我雙方交鋒的重點目標在峰山嶺。

敵人從早上一直轟炸到上午9時多才罷休,接著步兵又出動了。敵60旅和預3旅共兩個團的兵力,在飛機大炮掩護下,從峰山東、南兩個方向發起多路衝擊,拚命爭奪峰山嶺。衝鋒的敵人步兵跳著叫著,機槍、小炮交替掩護,飛機和大炮瀉下一批批炸彈,峰山東、南兩麵近5公裏寬的正麵變成了一片火海。

敵人來勢洶洶,防守峰山嶺的野戰軍23團2營和24團3營的戰士們麵無懼色、沉著冷靜的應戰。敵人慢慢地靠近了,200米、100米……直到敵人接近陣地幾十米的時候,野戰軍戰士們才一齊開火,打得敵人死傷一片。可是,敵人的數量龐大,仍舊源源不斷地衝上來,繼而又倒下一片。敵我雙方犬牙交錯,一次次混戰,一次次肉搏,打得不可開交。

敵60旅的旅長親自揮舞著手槍督戰,瘋了一般的敵人再次衝向峰山嶺陣地,最後23團、24團抵擋不住,接近一個連的敵人衝進了陣地。第8師師長得知前沿陣地失守後,命令防守部隊要盡一切能力把敵人趕出去。

於是,23、24團的野戰軍戰士們發揮了勇敢不怕死的精神,向敵人發起了反攻。第9、10連充分發揮手榴彈、刺刀的威力,試圖以反衝擊殲滅敵人,奪回陣地。同時,3營營長集中了所有輕重機槍、小鋼炮朝敵人後續部隊打截擊。盡管這樣,但效果不大。

該怎麽辦才好?

後來,一個戰士提出了一個辦法,就是利用煙霧彈迷惑敵人。結果證明,這個法子是有效的。原來,敵人以打煙幕彈為飛機的指示目標,繼而進行掃射。野戰軍利用這一點,讓天上的敵機誤以為是作戰指示,將子彈都射在了敵人的陣地上。

趁敵人自相殘殺之時,司號員吹起衝鋒號。在激昂的號聲中,戰士們一個猛衝,敵人招架不住,丟了一地屍體後,掉頭就往回跑。峰山嶺陣地又被野戰軍奪了回來。

當晚,葉飛、何克希帶領第1縱隊,果斷勇猛地插入敵之縱深,占領了高家窪、傅家湖一線;一部插入曉店子以南,占領三台山,切斷了敵整編69師的退路,並形成了與敵11師正麵交鋒的態勢。第7師在譚希林、曾希聖的帶領下,與第9縱張震部密切配合,趁邵店之敵41旅西竄之機,切斷了該旅與其師部的聯係。

這樣一來,蔣介石的嫡係69師陷入野戰軍的重重包圍之中。此時的戴之奇已失去昨日的驕橫,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連連向吳奇偉和胡璉呼救。然而,戴之奇從16日晚一直呼救到次日清晨,始終未盼到一兵一卒的援軍。他絕望了。

12月17日早上8點,胡璉命令11師118旅先頭部隊,在飛機、大炮掩護下,沿宿(遷)新(安鎮)公路北犯,增援被野戰軍第8師包圍在曉店的預3旅。敵人途經三台山、蔡林等地時,與駐守該地的1縱3旅7團發生激烈戰鬥。

戰至中午,敵人見這條路行不通,遂重新調整方案,從宿遷、曹家集出兵援助,經激戰連連得手,進占蔡林、葉莊、上澗沼等地,大有吃掉楔入敵人縱深的野戰軍1縱之勢。1縱司令葉飛見情勢危急,嚴令3旅7團堅守高家窪、沈莊陣地,急調2旅6團前去支援。此外,再從1旅抽調4個營兵力作為機動,以應付急需。

正當1縱3旅7團在張林、高家窪、沈莊與敵殺得難分難解之時,北麵之敵第60旅1個團,自羅莊向西突圍,企圖與北援的11師打通聯係。曉店之敵預3旅也數度北犯許莊,妄圖擺脫困境,配合11師再奪峰山,封鎖老虎洞缺口,以達切斷1縱後路、置其於絕境的目的。

1縱是絕不會縱容敵人這般肆意妄為的。當天下午4點,一縱發動全麵反攻。經過8個多小時的浴血奮戰,殲滅了大量敵人,粉碎敵11師的北援企圖,出色地完成阻擊和分割任務。

同在這天黃昏,第8師對曉店之敵發起攻擊,在炮兵的火力急襲之後,僅用25分鍾就突破敵軍防禦陣地,當夜全殲預備3旅。敵預備3旅被殲後,戴之奇的69師又失去了“一翼”。困頓無助的戴之奇隻好命令殘部固守待援。

12月18日,山窮水盡的戴之奇不斷地向胡璉求救,用幾乎哀求的語氣說道:“拉兄弟一把!”

胡璉並不是見死不救之人,親自指揮11師前去救援,卻被野戰軍1縱和8師阻攔在六塘河岸而寸步難行。最後,胡璉見增援無望,又擔心被野戰軍吃掉,隻好縮回宿遷去了。

為了擺脫全軍覆沒的命運,敵69師殘敵開始分頭突圍。李坪、羅莊的60旅殘部2000多人在旅長黃保德指揮下向南突圍,在野外被1縱、8師包圍,很快被全殲,黃保德被俘。而位於人和圩的敵軍也作了試探性突圍,照樣被野戰軍給堵了回去。

戴之奇在最後無望之際,拒絕投降,舉槍自斃,為蔣介石效了忠。

12月19日上午,困守在苗莊的敵41旅分兩股突圍,被1縱兩個團窮追猛打,除300餘人逃脫到皂河,其餘全部被殲。

鑒於部隊長時間作戰,需做休整,陳毅和粟裕命令部隊撤出戰鬥,宿北戰役勝利結束。宿北戰役一共殲敵2.1萬餘人,是華東戰場上殲滅戰規模越來越大的良好開端,也是華東戰局第一個轉折的標誌。

魯南戰役

陳毅是一位孔武有力的軍人,也是一位飽讀詩書的文人。在他的軍旅生涯中,多次馬背上吟誦成詩。有時候,因一時興起,也會附和成一首。據說,在魯南戰役獲勝之後,他詩興大發,一氣嗬成地作了一首詩,以抒發他那興奮難掩的情緒:

快速縱隊走如飛,印緬歸來自鼓吹。

魯南泥濘行不得,坦克都成廢鐵堆。

快速部隊今已矣,二十六師汝何為?

徐州薛嶽掩麵哭,南京蔣匪應垂淚。

魯南戰役勝利的意義非比尋常,中央軍委的首長在對此役進行評價時,曾說道:“魯南勝利,局麵打開,我已奪取主動,敵已陷於被動。”

這究竟是一場如何驚心動魄的戰役呢?

宿北戰役結束的前夕,中央軍委就於12月18日指示陳毅、粟裕:“第二步作戰,似以集中主力殲滅魯南之敵,並相機收複棗嶧台,使魯南獲得鞏固,然後無顧慮地向南發展,逐步收複蘇北、蘇中一切失地。”

接到中央軍委的電報後,陳毅和粟裕召開作戰會議,專門研究下一步對敵打擊方向和打擊目標。會上,大家踴躍發言,闡述了自己的想法。最終,這些意見形成了兩種方案:

一是集中兵力出擊淮北,調動進攻蘇北、魯南之國民黨軍回援,殲其於運動中。但需充分估計在國民黨軍不被調動的情況下,將在淮北戰場陷入被動。

二是就近轉用兵力,殲滅由漣水北犯沭陽之整編第74師等部。但該部進至六塘河一線後即轉入防禦,難以割殲。

於是,陳毅、粟裕決心主力北移,執行中共中央軍委關於首先殲滅魯南國民黨軍的指示。

當時,分布在魯南地區的國民黨軍的態勢是:整編第26師及第一快速縱隊分布在西起嶧縣以東之傅山口、東至卞莊(今蒼山縣)的峰臨公路兩側,擺成了“一字長蛇陣”,首尾長達25公裏。除以小部控製路北沿山各要點外,其第169旅主力位卞莊、安家莊地區;第44旅主力位傅山口、太子堂地區,師部位馬家莊。第一快速縱隊位向城、作字溝地區。整編第51師主力位棗莊、齊村,一部占領郭裏集、稅郭。整編第33軍(轄整編第59、第77師)位台兒莊、邳縣及其以北地區。

山東、華中野戰軍的首長全麵分析了國民黨軍的布防,認為:敵整編第26師戰鬥力雖較強,但與左右鄰的空隙很大,比較突出孤立,其左翼整編第51師、右翼整編第33軍均非中央嫡係,各圖保存實力,對整編第26師不會積極支援。依據中央軍委的指示及當麵敵情,山東、華中野戰軍的首長決心一反先打弱敵的常規,首先殲擊整編第26師這個強敵。

整編第26師是國民黨軍在魯南的主力,戰鬥力甚強。第一快速縱隊更號稱“國軍精華”,是國民黨軍中少有的機械化部隊。

對此,兩股野戰軍集中了27個團的兵力到魯南地區,具體部署是:以第8師、魯中軍區第9師、魯南軍區第10師、濱海警備旅及魯中軍區第4師1個團共12個團的兵力組成右縱隊,以主力攻殲第44旅,並切斷敵人向嶧、棗的退路;以一部攻取石龍山、向城,割裂第44旅與第169旅的聯係。達成任務後,配合左縱隊攻殲整編第26師師部及第一快速縱隊。以第1縱隊及第1師共15個團組成左縱隊,第1縱隊殲擊第169旅,第1師首先楔入蘭陵、小忠村之線,切斷整編第33軍與整編第26師的聯係,爾後配合友鄰攻殲整編第26師及第1快縱。

這次作戰是在極其隱秘的狀態下進行的,加之解放軍的群眾基礎好,敵人根本沒有預料到這場突襲。從12月23日起,各參戰部隊即分路向作戰地區隱蔽開進。至1947年1月1日,各路人馬全部到達進攻出發位置。

1947年1月2日夜間,華中和山東野戰軍的27個主力團正式發起魯南戰役。

由於正值元旦期間,敵人的戒備不嚴,當野戰軍攻擊敵26師時,立刻陷入猝不及防的混戰狀態。敵師長馬勵武在城裏看戲未歸,部隊無人指揮,一經接戰,便潰不成軍。

當晚,左縱隊各部就分別攻占該師駐地北側的平山、石城固、青山、鳳凰山、尚岩各警戒陣地,殲滅守軍4個多營,直通該師的主陣地及指揮中樞。同時,占領了嶧(縣)臨(沂)公路上的傅山口、四馬寨要點,切斷了整編第26師西撤與嶧、棗國民黨軍東援的道路。

左縱隊的第一縱隊主力在1月2日晚包圍了卞莊,第1師由魯坊向西穿插,至3日上午,占領洪山鎮、橫山、蘭陵一線,構築阻援陣地,切斷了整編第26師與整編第33軍的聯係。至此,解放軍已完成了對整編第26師的戰役分割和部分戰術包圍。

1月3日,野戰軍開始壓縮包圍圈,全麵逐點攻擊敵人。

正在城裏過年的馬勵武突然得知前方的消息,急的馬上打電話與馬家莊的部隊聯係。可是,電話線早就被野戰軍掐斷了,他隻好用報話機與曹副師長聯絡,了解到一些前方的戰況。3日一大早,馬勵武帶領兩個連乘坐卡車,準備返回前線,途中遇到偵察部隊,勸說前方戰事激烈,乘車極不安全。馬勵武隻好返回嶧縣向薛嶽報告,請求將26師、快速縱隊撤回嶧縣。薛嶽允許後,馬勵武命令26師殘部在快速縱隊掩護下向西撤退。

馬勵武這一招是事先就想好的。他一早就想到如果戰事不利的話,就利用坦克和飛機作掩護,將部隊全線收縮,依靠坦克在外圍的阻擋,應當是萬無一失的。孰料,他的這一計劃並沒有預期的好。

1月4日這天,天陰雲低,雨雪交加,國民黨空軍無法掩護,坦克在泥濘道路上行動也受到很大限製。第一快縱與整編第26師殘部撤退的速度緩慢極了。

當前線把敵人收縮的情況報告給野戰軍總指揮部的時候,粟裕和陳毅一點也不慌亂。陳毅說:“早就料定敵人有這一招,我們正好利用他們收縮的機會,發起全麵進攻。”粟裕也說:“看起來天氣狀況很壞,但實際上對我們很有利。雨雪交加,道路難行,敵人會把重型裝備陷在那裏,就更加難以逃脫了。”

隨即,野戰軍開始全麵進攻:右路縱隊第8師以閃擊態勢攻占了馬家莊,殲滅敵26師師部大部,使敵人失去了指揮;第9師主力和第4師10團攻克太子堂,全殲敵第44旅;濱海警備旅攻占楊家橋,殲敵一部;同時,魯南特務團也占領了寨山、鵝山,左路縱隊之第1縱隊攻克卞莊,並繼續向向城、張家橋、常家漁溝等地區攻擊前進;第1師一部兩次攻擊吳莊。至此,敵整編26師已被大部殲滅,第一快速縱隊完全陷於孤立,被緊緊包圍於陳家橋、賈頭、作字溝等狹小地區之內。

經過4個小時的戰鬥,當天下午3點時,國民黨軍第26師44、169旅全部,第一快速縱隊戰車營、工兵營、炮5團、運輸團及80旅兩個步兵團共3萬多人被全殲,繳獲坦克24輛和美式重炮數十門、卡車200多輛。魯南戰役第一階段作戰勝利結束。

就在野戰軍隊整編26師發動攻擊的時候,整編77師為了保存實力,不顧整編26師和第一縱隊的求援,將主力部隊撤到了洪山地區,隻派小部兵力到蘭陵以西虛張聲勢,同時謊報受解放軍主力迎頭痛擊,將部隊迅速撤退到台嶧公路以西。

馬勵武收集了整編26師的殘部,集中到嶧縣縣城後,發電報給徐州的薛嶽,請求將部隊帶往後方休整。不過,這個請求沒能得到同意。薛嶽害怕整編26師撤走後,野戰軍將津浦線再次打斷,後果會變得很嚴重,所以勒令馬勵武堅守在嶧縣,同時命令51師周毓英部固守棗莊,97軍固守臨城,形成三個孤立據點。

馬勵武無奈之下,隻好加緊修築嶧縣的工事,能多頂一會兒是一會兒。可是,誰也沒有信心保證能頂得住。因為整個嶧縣隻有差不多7000人,可以說失敗的大局已定。

山東、華中野戰軍決心以第8、第9師及第4師1個團、濱海警備旅攻取嶧縣,以第1師攻取棗莊、齊村;以第1縱隊、第13旅及第10師分別位嶧縣西南及以西地區,阻擊可能由台兒莊及臨城增援之國民黨軍。

1月9日夜裏,兩路野戰軍首先掃清了嶧縣外圍的敵人。1月10日黃昏,兩路野戰軍開始向嶧縣城內發射炮火。一顆顆炮彈齊齊射向城門,一個小時後就轟開了城門,緊接著突擊部隊攻進城內。經1晝夜的激戰,野戰軍於11日拂曉全殲守軍,俘整編第26師中將師長馬勵武。

嶧縣的敵人很快就解決了,不過解決棗莊的敵人卻有些緩慢了。第1師在10號那天晚上發起猛攻,可城內的敵人節節頑抗,故而不能迅速結束戰鬥。陳毅和粟裕經過考慮後,調整了軍事部署,以第1縱隊主力攻擊齊村;同時,為加強攻堅力量,派擅長攻堅戰的第8師一部及第1縱隊2個團,協同第1師全力突擊棗莊。

1月19日下午,攻城部隊經過充分的準備,在炮火的掩護下,向棗莊的敵人發動了總攻。各部隊以連續爆破打開了5個突破口,進入市區,與守軍進行逐屋、逐堡的爭奪。戰至20日中午,終於全殲整編第51師師部及所屬兩個團,俘獲中將師長周毓英。

魯南戰役宣告結束。

魯南戰役,山東、華中野戰軍全殲國民黨軍2個整編師部、4個旅、1個快速縱隊(含步兵1個旅)另1個團,共計5.3萬餘人,自身僅傷亡8000餘人。此外,繳獲了大批武器裝備,包括坦克24輛、汽車470餘輛、各種炮217門(其中105毫米榴彈炮48門),這些重裝備為解放軍組建特種兵提供了物質基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