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_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軍墾博物館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軍墾博物館

概況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軍墾博物館的前身是石河子軍墾博物館,位於石河子市。原址起初在原中國人民解放軍二十二兵團領導創業時居住的舊址,即“陶峙嶽公館”,後改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八師師部。2004年,經過修整後成為今天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軍墾博物館。它是全國唯一的一座以新中國新疆屯墾戍邊史為主要陳列內容的博物館,館名由王震題寫。2005年11月,軍墾博物館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第二次改擴建後博物館建築麵積為9703平方米,陳列麵積增加至4700餘平方米,文物庫房麵積1300平方米。

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目前展出物品5000多件,其中29件被國家列為一級革命文物。包括反映墾區發展曆程的圖片數百幅、文字資料數萬字等等。另外,還在市區周圍修建了“軍墾第一樓”、“軍墾第一井”、“原二十二兵團領導創業舊址”、“周恩來總理紀念碑”等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放下槍杆,拿起鋤頭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後,為鞏固邊防,加快新疆發展,減輕新疆當地政府和各族人民的經濟負擔,中共中央決定將駐守在新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就地集體轉業、在新疆安家落戶從事工農業生產,組建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將主要力量投入到生產建設中去。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了。

幾十年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秉承“勞武結合,屯墾戍邊”的使命,成為穩

定新疆局勢的重要支柱。

軍墾戰士足跡遍全疆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軍墾博物館展館由三個單元和鑄劍為犁、艱苦創業、激情燃燒五湖四海兵團人、“三個隊”的作用、繼往開來鑄輝煌、偉大創舉六大部分構成。充分展示了石河子從古到今的發展曆史,尤其是近40年來廣大軍墾戰士不怕吃苦、艱苦創業的輝煌曆程及為全新疆地區做出的卓越貢獻。從某種意義上,它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展的真實寫照,是了解新疆軍墾事業的一個重要窗口。

序廳是由前言,雕塑《兵團人》,兵團進軍新疆路線圖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各師各團的場分布圖,兵團14個師簡介,1952年毛澤東主席向駐疆部隊發布的命令,及國務院白皮書《新疆的曆史與發展》等共同組成,氣勢磅礴且引人入境。

第一個單元,是石河子出土文物。這裏陳列有距今約3000年的陶罐、石器、化石、青銅器等百餘件。如著名的八趾馬化石,距今300萬年,為探尋石河子地區早期原始人類的遺跡提供有利的線索。還那石箭頭的發現,在新疆範圍內尚屬首次,更是開展新疆的文物考古工作極為重要的資料。

第二單元,陳列的是軍墾事業“輝煌的曆史”。百餘件軍墾戰士用來墾荒時的農具,穿過的衣物和生活日用品等,使軍墾戰士的墾荒史、創業史曆曆在目。更是軍墾新城石河子從一個戈壁荒灘發展成為今天一個現代化的園林城市的最好見證。還有那一一呈現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創始者王震、陶峙嶽、張仲瀚、陶晉初等人的生平業績,更是令人肅然起敬。展品中除了犁

、擺漏、坎土曼等農具和軍墾戰士用過的生活用品,還陳列著中國共產黨在新疆進行革命運動時期的所有文物和文獻達1500餘種。這些都充分體現了新疆軍墾戰士創業過程的艱難與不易。

第三個單元,“足跡在延伸”。主要陳列的是軍墾戰士在墾荒時期勞動、生活的照片,以及黨中央領導人探望石河子墾荒戰士們的照片,共80餘幅。

展館共展出實物1000餘件,圖片900餘幅。以實物、圖片、史料文字為主、利用聲光電等特效手段,結合多媒體、油畫、微縮場景、雕塑、矽膠人物相結合的技術,真實再現了兵團創建、發展的曆程,重點凸現了創業的艱巨及黨中央三代領導集體對兵團事業的大力支持與關注,充分表現了半個多世紀的奮鬥中,兵團兒女用自己的青春、熱血和生命,凝成的“熱愛祖國,艱苦奮鬥,無私奉獻,開拓奮進”的兵團精神,和新時期兵團在各項事業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充分的證明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建設新疆經濟、團結各民族之間的感情、維護社會穩定和保衛邊防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同時也向世界宣布,作為21世紀富有開拓創新意識的兵團人,在時代浪潮的推動下,將會以自己的聰明才智,描繪出一幅幅更加豐富多彩的畫麵。兵團將站在時代的前沿,給人民創造出更加燦爛、輝煌的成就。

作為軍墾精神及兵團的縮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軍墾博物館將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用,並依靠其獨特的魅力和豐厚的文化底蘊,為新疆的軍墾事業和文博事業,為和諧社會的發展建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貢獻自己的力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