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_青海原子城

青海原子城

概況

青海原子城位於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金銀灘草原,總麵積1100多平方公裏,是中國建設的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原子城建於1958年,1995年5月15日退役,經國務院批準更名為西海鎮,現為海北州府所在地。2005年11月,原子城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原子城紀念館的外觀設計,源起於核武器研製基地的生產廠房。在建造的過程中,紀念館巧妙地利用了北高南低的地形,將紀念館的一部分置埋於地下,從而形成了掩體的效果。紀念園則用雕塑、道路、紀念牆等元素,展示了核武器研製基地的輝煌曆程。宏大的敘事和微觀的刻畫在這裏得到了巧妙結合,從這個意義上說,原子城紀念館無疑是一件巧奪天工的藝術品。

紀念館共有七個展室,第一展室:基地創建的背景;第二展室:基地創建的過程;第三展室:兩彈爆炸成功;第四展室:輝煌成就;第五展室:光榮退休;第六展室:化劍為犁、和平利用;第七展室:西海新貌。展室通過大量圖片生動地再現了基地的建設、發展,吸引著大批中外旅遊者來這裏觀光探秘。

原子城的誕生

新中國成立之初,社會主義的中國遭到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的極力排斥和打擊,既有經濟封鎖又有軍事威脅。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中國人民誌願軍跨過鴨綠江,痛擊逼近中朝邊境的所謂“聯合國軍”,美國總統杜魯門叫囂要對中國動用原子彈。1955年,美國國會參議院通過《美台共同防禦條約》,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阿瑟·雷德福建議總統,如果台灣海峽出現危機,應對中國使用核武器。1958年,蔣介石布兵企圖反攻大陸遭到解放軍炮兵部隊懲罰性炮擊,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命令該地區美國駐軍“準備在必要時使用原子彈”。接二連三的核威脅和險惡的國際形勢,促使中國領導人不得不從戰略高度審視發展核工業及核武器的重要性。

核武器的研製是一項危險性大、放射性高,技術性強、要求嚴格保密的工作。通常這種研製工作要在比較偏

僻、安全的地點進行。因此,中央決定在中國大西北選點興建核武器研製基地。1957年5月,原西藏軍區副司令兼參謀長李覺少將,走馬上任剛剛成立的二機部九局第一任局長。5月份,他和吳際霖、郭英會、何廣乾以及外籍專家等10餘人,乘飛機觀看了甘肅、四川等地許多高山叢林之後,幾經周折,終於選定金銀灘為原子彈研製基地的廠址。當時的選址理由很簡單,一是這裏四麵環山,中間平地,宜於建廠;二是這裏人口稀少,地域寬闊,便於疏散;三是這裏邊遠閉塞,利於保密。

時為中央總書記的鄧小平,很快就主持中央會議批準了他們的籌建報告,確定核武器研製基地為02工程,代號為XXZ或221廠,對外稱青海礦區。原子城占地麵積570平方公裏,四周環山,高寒缺氧,平均海拔3300米左右。3個月後,來自全國各部隊的第一批2000多名轉業幹部和戰士,先期到達這裏,匆匆拉開了中國核工業的序幕。

這裏是平均海拔3100米的高原牧區,氣壓低,缺少氧氣,開水隻有80多度,煮飯半生不熟,年平均氣溫不到零攝氏度,霜凍期長,經常風雪交加、冰雹大作,一年裏就有八九個月要穿棉衣。自1958年5月31日,中央批準基地選址報告起,經曆了60年代初的自然災害,經曆了蘇聯背信棄義撤走專家,國家投資3個億,占地570平方公裏(原禁區麵積1170平方公裏)的西北核武器研製基地終於在1964年6月基本建成投入使用。

核武器的突破

核武器是集20世紀人類科學技術最新成果的高尖端武器,必須有一支龐大的高級知識分子隊伍和大批專家才能實現。黨中央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就已經廣招海內外的學者、專家,開始人才儲備。在德國柏林大學深造、歸國最早的物理學家王淦昌,被美國海軍次長說成“抵得上5個師”的錢學森,盡得居裏夫婦真傳的錢三強,中國第一個親眼目睹核爆炸的物理學家趙忠堯,後來被稱為“兩彈元勳”的鄧稼先,以及成千上萬名基層科技工作者為中國核武器的研製鞠躬盡瘁。

中國的原子彈正式起步研製是19

59年下半年,這個時期正是中國經濟困難時期,這種困難集中反映在糧食、副食品的嚴重短缺。核武器研究院的廣大科技人員,同樣也是度過了忍饑挨餓,身體浮腫的艱苦歲月。但是,整個核武器研究院的人員,像蒸汽機車一樣,加上點煤、水,就會用盡全力向前奔馳。

科研人員每天走出食堂時都說還沒吃飽,但隻要一回到研究室就立刻精神飽滿地開展工作。兩個多小時後,肚子提出抗議了,有的人拿醬油衝一杯湯,有的人挖一勺黃色古巴糖,衝一杯糖水,還有的人拿出伊拉克蜜棗,含到嘴裏。“加餐後”立刻又埋頭科研工作,一直堅持到深夜。

遠在新疆羅布泊核試驗基地,幾十萬大軍在那裏從事科研工作和基建工程,那裏大戈壁的客觀條件本身就已經很艱苦了,在三年國家經濟最困難的時候,甚至出現過斷炊的現象。羅布泊本來植物就很稀少,可以吃的如榆樹葉子沙棗樹籽,甚至駱駝草,都被他們拿來充饑了。

1964年6月6日,爆炸原子彈的最後一道難關被攻克。親身經曆了試驗全程的基地司令員李覺將軍卻不敢有絲毫懈怠。從1957年接受中央任命擔任核研製基地指揮員以來,無論是勘探選址、基礎建設,還是科學試驗,他都親臨現場,悉心檢查,防微杜漸。接著還有實彈總裝和運輸任務,西北麵羅布泊腹地的核試驗基地還有幾千雙眼睛在期盼。第一顆原子彈分成兩部分,分別用飛機和冷藏火車運輸。火車運行所需的煤經過認真篩選以防混入雷管等爆炸物,沿途經過地區跨越鐵路的高壓電線臨時斷電,檢查車子的錘子換成銅的以防產生火花……就這樣,李覺“照料”著原子彈到了羅布泊,直到送上鐵塔。

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準時起爆。一聲巨響,中華民族挺直了腰杆。此後,221廠的科技人員和職工再接再厲,隻用7個月時間製成核航彈,不到1年的時間製成核彈頭,並且轉入氫彈技術的突破。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從原子彈到氫彈,美國用了7年4個月,蘇聯用了4年,英國用了4年7個月,而中國隻用了2年8個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