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大邏輯_一、新常態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過程

第一章

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大邏輯

新方位,“怎麽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挺立潮頭、高瞻遠矚,作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科學判斷,強調“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新常態意味著新變化。新常態帶來新速度、新方式、新結構、新動力,中國經濟係統內部正在發生一係列重大變化。新常態意味著新坐標。新常態是新時期不同發展階段更替變化的結果,也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關鍵單元”,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發展階段。新常態意味著新認識。新常態的到來是經濟規律作用的結果,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雖說處於“三期疊加”的特殊時期,我國會麵臨較大下行壓力,但仍處於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仍然大有可為。以新的有力作為標注中國經濟的新方位,首要的就是必須深刻認識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科學判斷,把握新常態大邏輯的內在要求。

一、新常態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過程

針對我國目前經濟發展的現狀,中央提出了“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要求,並認為當前我國正處於從高速發展到中高速的增長速度轉換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重要經濟發展階段。正確地理解“新常態”和“三期疊加”的經濟狀態,對於我們建立正確的經濟發展觀念,做好經濟發展的各項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如何正確理解“新常態”與“三期疊加”

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一個重要標誌是經濟增長逐漸回落到中高速增長區間。這是一種可持續的經濟發展速度,有利於優化配置和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真正使經濟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經濟增速換擋隻是相對於以往高速增長的適當降低,我國經濟增速仍然大大高於發達國家經濟體和很多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增長速度。通過深化改革,我國經濟結構將會更加優化,能進一步促進全麵、協調、可持續增長。當前,我國正處於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重要發展階段,對於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準確判斷說明中央敢於麵對改革發展攻堅中的各種問題,善於抓住經濟發展的重要矛盾和關鍵環節。可以預測,在未來10年,我國經濟增長將會對全球經濟增長作出更大的貢獻。

從經濟發展規律的角度來看,要求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GDP保持年平均近10%的高速增長,2013年經濟總量達到58.8萬億元人民幣。我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總量巨大,保持高速增長麵臨生產要素供給約束。以勞動力要素為例,我國人口結構和勞動力供求狀況已發生根本變化

,2012年首次出現勞動力數量和占比雙降,人口老齡化趨勢還將進一步加劇,難以支撐兩位數的高速增長。從國際經驗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各國經濟增長速度都出現不同程度回落。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韓國先後經曆了23年和36年的高速增長時期,GDP年均增速分別為9.7%和8.02%,其後經濟增速約下降一半。麵對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我們必須深入研究和自覺遵循經濟發展規律,在經濟增速換擋中把握好調整的合理區間,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應對經濟形勢深刻變化的迫切需要。長期以來,製造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火車頭”,為創造中國經濟奇跡提供了重要支撐。但我國製造業發展模式總體上較為粗放,帶來一係列問題。例如,產能過剩問題突出。2013年前3季度工業企業產能利用率處於2006年以來的曆史低位,也低於國際公認的正常水平。其中,鋼鐵、水泥、電解鋁、焦炭、船舶、光伏等行業主要產品產能利用率不到50%。製造業產能過剩,導致資本回報率下降和邊際產出下降。同時,製造業粗放發展還帶來大量資源、生態、環境問題,單位GDP能源消耗較高,水、大氣、土壤汙染嚴重,生態環境惡化。如果現在不拿出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將來付出的代價就會更大。麵對發展形勢的深刻變化,我們必須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把經濟發展與結構調整、改善民生、生態文明建設有機結合,實現可持續發展。

消化前期刺激政策是維護國家經濟金融安全的必然要求。前幾年,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我國出台一攬子刺激政策,為我國經濟穩健增長和世界經濟複蘇作出重大貢獻。但大規模刺激政策也產生一些負麵效應,如金融資本脫實向虛、企業債務偏高、地方融資平台等部分領域和環節潛在風險積聚等。高負債率、高杠杆率條件下的發展意味著對未來的透支,會給經濟可持續發展埋下風險隱患。麵對這種情況,我們必須牢牢把握經濟發展主動權,妥善處理保增長和防風險的關係,推動經濟實現更有效率、更有質量的發展。

(二)“新常態”下需要我們深化改革

從“三期疊加”到經濟發展新常態,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習近平同誌指出:“麵對人民群眾新期待,我們必須堅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辦法推進改革。”要牢牢抓住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堅持用深化改革的辦法破解經濟發展中的體製性、結構性矛盾。要通過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要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我們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麵狠抓落實,使經濟政策的改革力度不斷加大。

首先,必須堅持讓市場起到有效配置資源的作用。要做到以下方麵:一

是堅持實行簡政放權的原則,最大限度地減少許可、審批和資質認定,激發市場主體投資創業的積極性,為經濟轉型提供不竭動力。二是加快完善有效的現代市場體係。建立公開透明的市場規則,按照負麵清單的思路製定統一的市場準入規則。深化要素市場改革,建立能夠反映稀缺程度和供求關係的價格體係,把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與促進經濟增長結合起來。三是不斷增強微觀主體活力。依法保護各種所有製經濟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鼓勵非公有製經濟進入服務業和高技術領域。四是擴大對內對外開放。積極主動地推動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有序提高跨境資本和金融交易可兌換程度。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鼓勵外資參與境內並購重組,放寬境內居民境外投資限製,確立企業和個人對外投資主體地位。

其次,積極促進市場與企業提高創新活動。一是要不斷地深化教育方麵的改革,加速人力資本積累。充分發揮人力資本的創新源泉作用,為傳統產業升級換代和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高端裝備製造等產業夯實基礎,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二是要完善科技創新體製機製。深化科技體製改革,構建公開透明的國家科研資源管理和項目評價機製。堅持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完善風險投資機製和商業模式,促進科技創新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動力。三是要促進科技與金融結合。加強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對創新創業的支持作用。

再次,堅持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一是加快建立保障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體製機製。建立科學的節能減排指標體係、考核體係和監測體係,嚴格落實節能減排目標責任製,強化指標約束。二是積極地發展綠色經濟和循環經濟。推廣低碳技術,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強水汙染、大氣汙染、固體廢物汙染和城市交通擁堵防治。三是積極地保護生態環境。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繼續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耕還牧等生態工程,促進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

最後,促進市場經濟公平競爭,建立公平、公正的社會保障製度。一是要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進一步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實現勞動報酬和勞動生產率同步提高。完善最低工資和工資支付保障製度,努力縮小城鄉、區域、行業收入分配差距。二是要建立一個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製度。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和醫療保險製度,統籌城鄉最低生活保障製度,加快健全覆蓋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係。借鑒其他國家實施福利政策的經驗教訓,建立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社會保障製度,避免出現福利水平過高誘發“福利病”和福利水平過低不足以保障基本生活的問題,使人民群眾生活更加幸福,使國家更加繁榮昌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