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曆史抉擇_■ 和戰之間

五、曆史抉擇

■ 和戰之間

經過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中國以巨大的民族犧牲,終於迎來了最後的勝利。那些天,中國人民沉浸在無比的歡樂和興奮之中。

然而,戰後的種種跡象表明,國民黨要維持一個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專政的舊中國,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而共產黨則要建立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即新民主主義的中國。國共兩黨對和平、民主、建國問題有著不同的回答,鬥爭不可避免。這些情況表明,在打敗日本侵略者之後,兩種命運,兩個前途,擺在了中國人民的麵前。

中國共產黨對爭取和平是有誠意的,力圖避免內戰,爭取經過和平的道路來建設一個新中國,逐步實現中國的社會政治改革,發展中國的民族經濟。中共中央認為,和平、民主、團結是戰後人民的強烈願望,黨應當爭取通過和平途徑來實現中國的進步和發展,即使是暫時的和平,也應該積極爭取。

國民黨統治集團卻堅持獨裁和內戰的方針。在抗戰勝利前的1945年8月11日,一麵命令國民黨軍隊“一切依照既定軍事計劃與命令積極推進,勿稍鬆懈”,一麵命令共產黨領導的第十八集團軍“應就原地駐防待命”。同時,命令淪陷區的偽軍“維持治安”,隻準接受國民黨軍隊的收編。蔣介石的用意所在,便是要發動內戰,消滅共產黨及其所領導的解放區和人民軍隊。

蔣介石的內戰決心已定,但他也有許多困難和顧忌。國際上,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帝國主義的力量遭到削弱,社會主義力量、人民民主力量得到很大發展。這時,社會主義的蘇聯不希望中國爆發內戰;美國、英國這時也都從各自的利益出發,希望國共兩黨停止內爭,舉行和平談判。在國內,經過長期戰爭的人們熱烈地期待著實現和平,建設家園,一步步走向繁榮富強。此外,仍在西南、西北地區的國民黨軍隊主力要開赴內戰前線也需要一段時間。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接連三次向延安發出電報,邀請毛澤東去重慶“共同商討”“目前各種重要問題”。

中國共產黨對局勢的發展有著清醒的估計。中共中央認為,無論如何,同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是必要的:第一,由於和平、民主、團結是戰後人民的強烈願望,隻要有可能,黨就應當爭取通過和平的途徑來實現中國的進步和發展。第二,由於蔣介石的內戰部署一時難以完成,黨和全國人民是有可能爭取實現國內和平局麵的,即使是暫時的和平,也應該積極爭取,這對於需要做應變準備的革命力量來說,也是有利的。第三,通過和平談判,可以使全國人民看清楚國民黨統治集團究竟是真要和平民主,還是在這個幌子下實行獨裁內戰,這對於提高人民的革命覺悟有很大作用。在努力爭取實現和平民主局麵的同時,黨沒有喪失警惕,沒有放棄自衛戰爭的準備工作。

8月25日晚,中國共產黨決定派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去重慶,同蔣介石進行和平談判。8月28日,毛澤東偕同周恩來、王若飛,在國民黨政府代表張治中、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陪同下,從延安乘專機赴重慶。毛澤東赴重慶這一舉動所表現出來的謀求和平的誠意,受到普遍的熱烈讚譽。民主人士柳亞子賦詩稱頌毛澤東親臨重慶的行動是“彌天大勇”。重慶《大公報》發表社評說:“毛先生能夠惠然肯來,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抗戰勝利後,“我們再能做到和平、民主與團結,這豈不是國家喜上加喜的大喜事!”

重慶談判從8月29日開始,到10月10日結束。

在重慶期間,毛澤東就和平建國等問題直接同蔣介石進行過多次商談。中共代表周恩來、王若飛和國民黨政府代表王世傑、張群、張治中、邵力子進行了43天的具體問題的談判。在談判中,國民黨方麵企圖以“統一政令軍令”的名義來取消解放區和人民軍隊。為了爭取全國人民所需要的和平民主,共產黨方麵在談判中對解放區土地和人民軍隊數量等問題,作出了不傷害人民根本利益的必要的讓步。10月10日,雙方正式簽署了《國民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

經過談判,國民黨當局表示承認“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同意“長期合作,堅決避免內戰,建設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同意結束國民黨的“訓政”,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承認人民的某些民主權利;同意“積極推行地方自治,實行由下而上的普選”,等等。盡管國民黨承認和平團結的方針是不情願的,但這樣一來,如果它再要發動內戰,就在全國和全世界麵前輸了理,在政治上陷入被動地位。這次會談和所達成的協議,還有力地推動了國民黨統治區的民主運動。重慶談判的這些結果,是人民力量的一個勝利。紀要簽字的第二天,毛澤東回到延安,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說:“這個東西,第一個好處是采取平等的方式,雙方正式簽訂協定,這是

曆史上未有過的。第二,有成議的六條,都是有益於人民的。”

由於國民黨當局執意要取消解放區的人民政權和人民軍隊,在這兩個焦點問題上,國共雙方未能達成協議,隻得作為懸而未決的問題留待繼續商談。

國民黨當局雖然同共產黨談判和平,但它並沒有放棄通過戰爭來消滅人民革命力量的企圖。還在重慶談判期間,國民黨當局就重新秘密印發1933年蔣介石在“圍剿”紅軍時編的《剿匪手本》。“雙十協定”剛剛簽訂,蔣介石就發布進攻解放區的密令,要求國民黨軍隊將領“督勵所屬,努力進剿,迅速完成任務”。自日本投降至10月17日兩個月的時間裏,有30座解放區的城市被國民黨軍隊侵占。

為了保衛人民抗戰的勝利成果,壯大人民革命力量,9月19日,中共中央向各中央局發出指示,明確規定“向北發展,向南防禦”是黨的一項“全國戰略方針”。主要內容是在南方作出讓步,收縮南部防線;鞏固華北以及華東、華中的解放區;控製熱河、察哈爾兩省,集中力量爭取控製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東北地區。為貫徹這個方針,中共中央先後從各解放區抽調11萬人的軍隊和2萬名幹部進入東北,並成立以彭真為書記的中共中央東北局,統一領導東北地區的工作。

國民黨軍隊為了深入華北,打開進軍東北的通道,分三路向華北解放區進攻:一路沿平綏路東犯,一路沿津浦路北犯,一路沿同蒲、正大和平漢路向北平推進。人民軍隊站在自衛的立場上堅決進行反擊。先後進行了上黨、平綏、津浦、平漢(邯鄲)四個戰役,殲滅來犯的國民黨軍隊14.5萬人,遲滯了他們的行動。

在對國民黨軍隊進行必要的自衛作戰的同時,人民軍隊遵照中共中央的命令,堅決從日、偽軍手中收複失地。到1946年1月,解放區已擁有239.1萬平方公裏麵積的土地,1.49億人口,506座城市。

國民黨為準備內戰,繼續將軍隊調往內戰前線。到1945年12月初,用來進攻解放區的總兵力已達190萬人。

內戰陰雲籠罩著中國大地,使渴望和平民主的人民群眾深感痛苦、憂慮和不滿。1945年11月25日,昆明6000餘名大中學生在西南聯合大學 舉行反內戰時事晚會,卻遭到國民黨軍警的壓迫和特務的搗亂。第二天,昆明3萬餘名學生舉行總罷課。中共雲南省工作委員會領導了這場鬥爭。12月1日,大批國民黨武裝分子衝進西南聯大等學校,投擲手榴彈,致使4人死亡,數十人受傷,釀成震驚全國的一二·一慘案。隨後,重慶、上海等地爆發聲援昆明學生的罷課或遊行示威。以“反對內戰,爭取民主”為基本口號的“一二·一”運動,使國民黨當局在政治上進一步處於被動地位。

隨著戰後民主運動的高漲,1945年9月,重慶科技文教界一批知識分子將原有的民主科學座談會,改為固定性的政治組織九三座談會,這就是九三學社的前身。同年12月,中國民主建國會(簡稱“民建”)和中國民主促進會(簡稱“民進”)分別在重慶和上海成立。中國民主同盟(簡稱“民盟”)、國民黨內的民主派等活動更加活躍。他們都要求實現民主、停止內戰,國民黨統治區愛國民主運動的力量日益擴大。

國民黨政府派遣大批官員到原淪陷區,恢複在那裏的統治。開始,人民是歡迎國民黨回來的。但是,許多國民黨官員貪婪地掠取財物,接收成為“劫收”。一時間,物價高漲,社會混亂,民不聊生。官僚資本在接收的名義下急劇膨脹,民族工業的前途陷入絕望。這樣,國民黨在人民中的信譽一落千丈。國民黨軍隊通過接收100多萬日軍和幾十萬偽軍的武器裝備,收編大量偽軍,實力也進一步膨脹起來。

這時,美國政府宣布調回因公開聲明隻同蔣介石合作而聲名狼藉的駐華大使赫爾利,任命五星上將馬歇爾作為杜魯門總統特使赴華“調停”內戰。馬歇爾來華的使命是“努力說服中國政府,召開一個包括主要黨派的代表所組成的全國會議,以獲致中國的統一”。其真正目的是借以否定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存在,同時貫徹“援助國民黨盡可能廣大地在中國確立其權力”這個既定方針,幫助國民黨運送軍隊。蘇聯政府也讚成美國的這種對華政策。12月27日,蘇、美、英三國莫斯科會議就中國局勢問題提出:“必須在國民政府領導下實現中國的團結與民主化,廣泛地吸收民主分子到國民政府的一切(各級)機構中”。在馬歇爾到達中國的同一天,中共全權代表周恩來也到達重慶,隨即提出國共雙方實行無條件停戰的建議。

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同意按照“雙十協定”的規定,召開政治協商會議。

1946年1月10日,國共雙方下達停戰令。同一天,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開幕。出席會議的有國民黨、共產黨、民盟、青年黨和無黨派人士的代表共38人。在主張

和平、反對內戰,主張民主、反對國民黨一黨專政這些基本問題上,中共同以民盟為代表的中間派有許多共同點,經常在一係列重大問題上事先協商,取得一致,采取共同行動。會議曆時22天,在通過政府組織案、國民大會案、和平建國綱領、軍事問題案、憲法草案案五項協議之後,於1月31日閉幕。

政協會議通過的憲法草案規定立法院為最高國家立法機關,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行政院為最高行政機關,並對立法院負責;立法院對行政院全體不信任時,行政院或辭職或提請總統解散立法院。中央政權的這種體製,對於獨裁政體是一種否定。憲法草案又規定中央同地方分權,省為地方自治的最高單位,省長民選,省可以製定省憲等。這對於解放區人民政權的存在也提供了一種可能的保障。政協協議的種種規定,雖然還不是新民主主義性質的,但它有利於衝破蔣介石的獨裁統治和實行民主政治,有利於和平建國,因而受到人民群眾的歡迎。

中國共產黨是準備嚴格履行這些協議的。毛澤東在頒布停戰令時指出:中國和平民主新階段,從此即將開始,全黨應為鞏固國內和平,實現民主改革,建立獨立、自由、富強的新中國而奮鬥。政協會議閉幕後第二天,中共中央發出黨內指示,要求全黨“準備為堅決實現這些決議而奮鬥”。同時,中共中央也指出:“中國民主化的道路,依然是曲折的,長期的”,要“準備好,不怕和平的萬一被破壞”。因此,必須注意“陣地的保持與繼續取得”, “練兵、減租與生產是目前解放區三件中心工作”。

國民黨從一開始就沒有準備履行政協協議。政協會議剛剛閉幕,在國民黨中央常委會議上,不少國民黨要員大哭大鬧,說協議不利於國民黨,是國民黨的失敗。蔣介石也表示:“我對憲草也不滿意,但事已至此,無法推翻原案,隻有姑且通過,將來再說。”在3月召開的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上,蔣介石令其黨徒對政協協議“就其犖犖大端,妥籌補救”。不久,他以擴大內戰的行動,使協議成為一紙空文。

蔣介石敢於撕毀政協協議,發動內戰,同美國政府的支持有著直接關係。美國在戰後企圖建立世界範圍的統治地位,控製中國是其全球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從1945年9月到1946年6月,美國以軍用飛機和軍艦,將國民黨軍隊14個軍共41個師、8個交通警察總隊約54萬多人,運送到華北、華東、東北、華南各地。美國還出動海軍陸戰隊9萬多人,進駐上海、青島、天津、北平、秦皇島等地,直到國民黨軍隊前來接收。1946年3月,先後組成美國陸軍顧問團和海軍顧問團。6月17日,簽訂《中美處置租借物資協定》,將價值5170萬美元的軍用品交給國民黨政府。

在初步控製關內各大城市後,國民黨軍隊將進攻重點指向東北。1945年11月間,先後攻占人民軍隊駐守的山海關和錦州等地。1946年3月初,蘇聯紅軍按照協議開始從東北的城市和鐵路線撤退。國民黨軍隊立刻進駐沈陽,向解放區分路進攻,5月下旬侵占長春,並控製了鬆花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區。

國民黨政府宣布還都南京後,1946年5月初,周恩來率中共代表團到南京、上海繼續與國民黨進行談判,力爭避免全麵內戰的發生。但由於蔣介石的內戰決心已定,談判無法取得成果。

美蔣的倒行逆施,引起廣大人民,包括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的嚴重不安。6月中旬,上海人民團體聯合會組成請願團赴南京呼籲和平。23日,中共中央上海局組織各界群眾10萬多人到火車站歡送。當晚,請願團到達南京下關車站時,遭到國民黨當局指使的大批暴徒圍攻毆打達5個小時。團長馬敘倫等多人受重傷。

事態的發展表明,蔣介石發動全麵內戰已迫在眉睫。5月21日,中共中央指出:國民黨現正積極布置全國內戰,我應積極加以準備,加以製止。在這之前,5月4日,中共中央發出解決農民土地問題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強調指出:各地黨委必須明確認識解決解放區的土地問題,是我黨目前最基本的曆史任務,是目前一切工作的最基本環節。必須以最大的決心和努力,放手發動與領導目前的群眾運動,來完成這一曆史任務。這個指示的基本精神,就是要堅決地支持和引導廣大農民群眾,采取各種適當的方法,使地主階級剝削農民而占有的土地轉移到農民的手中。它標誌著解放區在農民土地問題上,由抗日戰爭時期的削弱封建剝削向變革封建土地關係、廢除封建剝削製度過渡。這是中國共產黨的土地政策的重要改變。以便進一步調動農民的革命和生產積極性,為進行自衛戰爭奠定更牢固的群眾基礎。6月19日,中共中央發出黨內指示,估計了勝負的各種可能後指出:“我軍必須戰勝蔣軍進攻,爭取和平前途”。

盡管中國共產黨作了種種爭取和平的努力,然而,內戰終於還是降臨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