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把握方向、站穩立場—領導幹部政治能力提升_一、要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

第1章

把握方向、站穩立場—領導幹部政治能力提升

領導·箴言

得時者昌,失時者亡。 (《列子·說符》)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誌。 (蘇軾)

在理論的政治的認識上,站穩著腳步,才不至於隨時為某些現象或謠言而動搖自己的革命信仰! (方誌敏)

先畫靶子再打槍。 (張瑞敏)

將你的戰略構築在恒久不變的事物上。 (傑夫·貝索斯)

如果一個人不知道他要駛向哪個碼頭,那麽任何風都不會是順風。 (塞涅卡)

一、要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弘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教育引導黨員、幹部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權力觀、事業觀,堅定政治立場,明辨大是大非。抓好道德建設這個基礎,教育引導黨員、幹部模範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會主義道德的示範者、誠信風尚的引領者、公平正義的維護者,以實際行動彰顯共產黨人的人格力量”。對於領導幹部來說,認清當前國際國內形勢,明辨是非,把握正確的前進方向,站穩政治立場,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是做好本職工作的首要前提。

毛澤東同誌一生喜愛讀曆史,並且善於從曆史中吸取經驗教訓。他在讀《史記·高祖本紀》的時候,寫了這樣一條批語:“項王非政治家,漢王則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我們知道,項羽是一位非常驍勇善戰的將領,在推翻秦朝的戰爭中,實際上是項羽消滅了秦軍的主力。然而,在隨後的楚漢戰爭中,項羽雖然在軍事上不斷取勝,但是卻在垓下一戰失利,年紀輕輕便血灑烏江,自刎而死。算起來,項羽在秦

漢之際的政治舞台上隻活躍了8個年頭。而劉邦卻在秦末群雄中脫穎而出,奪得天下,開創了漢朝400餘年的基業。

毛澤東指出了項羽失敗的主要原因:他不是政治家,缺乏一個政治家應有的遠見卓識。在兵敗之際,他缺乏鬥爭到底的韌勁和決心,而是一死了之,很看重麵子,覺得“無顏見江東父老”,而劉邦成功的原因就在於他是一個政治家。1957年6月,毛澤東在同吳冷西等人的談話中說:“漢高祖劉邦比西楚霸王項羽強,他得天下一因決策對頭,二因用人得當。”可見,項羽作為一位優秀的軍事將領,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政治侏儒,他最終敗在一位“高明的政治家”劉邦之手,不是偶然的。

從今天的視角來看,項羽是一位優秀的“業務幹部”,最擅長的工作是帶兵打仗,然而曆史卻把他放在了一個他根本無法勝任的位置上—政治領袖,而他的對手則是業務能力—帶兵打仗—不算很好,但是卻具有良好政治家素質的劉邦。在戰爭中,韓信為劉邦帶兵打仗,蕭何替劉邦管理後勤,張良幫劉邦製定決策,劉邦作為大家的“領導者”,把大家團結在自己周圍,發揮出每一個人的特長,就開創了漢朝400餘年的天下。

政治素質在不同時代、不同環境下,對領導幹部的要求不盡相同,但一個好的領導幹部,必須具有良好政治素質,則是每一個時代的共性。政治素質是在一個領導幹部所必須具備的各種素質中最根本的素質。在革命戰爭年代,政治素質要求每一個黨員幹部要忠誠於黨的事業,甚至準備為黨的事業獻出自己的一切。在和平建設時期,隨著環境的改變,黨成為執政黨,肩負著領導全國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重任,同樣要求各級領導幹部在政治上清醒、堅定,不負人民的

重望。

領導·辭典

政治素養

政治素養是一種特定的社會文化教養,是社會政治要求向個人品質的轉化,表現為人們對於本階級根本利益認識和實踐的程度。在生活中,政治素養表現為人們政治意識和政治行為的統一,是思想和行為中所具有的穩定政治趨向。因此,一個人的政治素養,可以通過其政治習慣體現出來。

政治素養具有複雜的結構,其中政治觀念、政治情感、政治行為方式,是構成政治素養的基本要素。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逐步把握了生活利益的根本內容,形成了相應的情感體驗,並努力加以自覺表述,使之與社會政治關係統一起來,這個過程即政治素養的形成過程。

“政治上靠得住”,是對領導幹部政治素質的最基本要求。這裏所說的“政治”,既包括在思想上樹立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具有較高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和政治素養;也包括在行動上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決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認真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還包括在麵對各種挑戰和考驗時,能夠具有見微知著的政治鑒別力,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銳性,不斷提高工作的預見性和科學性。

當今世界風雲變幻,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各種各樣的思潮、理論陸續傳入,各種各樣的誘惑也不斷向領導幹部襲來。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是在極其複雜的國際和國內環境中進行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各級領導幹部一定要能夠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場,在重大原則問題上分得清是非,在重大關頭和各種風浪中經得起考驗。

從近年來的一些腐敗案件中看,缺乏政治素質,在政治立場、政治信念上迷失方向,終於走向腐化墮落,幾乎是貪官們的共同路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