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 激蕩中國夢_第二章 光榮使命: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目標

第二章 光榮使命: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目標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是黨的十八大勾畫的新藍圖,是基於對國家目前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的科學研判而提出的新目標,是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奠定堅實基礎提出的新要求,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經階段。能否全麵建成小康社會關係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奮鬥目標能否實現,關係到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關係到國家發展戰略的總體推進。

一、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內涵

“小康”一詞,無論在傳統儒家文化中還是在我們黨的建設曆史上,都有著極為豐富的含義。全麵小康,核心就在全麵。這個“全麵”,體現在覆蓋的人群是全麵的。它是不分地域的全麵小康,是不讓一個人掉隊的全麵小康。這個“全麵”,也體現在涉及的領域是全麵的。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從根本上說是發展問題。在發展進入新階段、經濟進入新常態的今天,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論述,抓住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瞄準的是經濟、社會和人的素質的全麵提升。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體現的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屬性和必然要求。

黨的十八大報告根據“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提出了一些更具明確政策導向、更加針對發展難題、更好順應人民意願的新要求,如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工業化基本實現,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區域協調發展機製基本形成;依法治國方略全麵落實,法治政府基本 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保障全民覆蓋;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資源循環利用體係初步建立;等等。這些定性目標要求構成了小康社會全麵建成的基本藍圖和願景。

第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主要有六點要求:一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二是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兩個“倍增”,即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三是通過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使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四是通過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係,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使工業化基本實現,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五是通過繼續實施區域總體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區域協調發展機製基本形成;六是通過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使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第二,人民民主不斷擴大。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推進政治體製改革、加強政治建設,總的就是要在黨的領導下,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使民主製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豐富,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進一步發揮;更加注重發揮法治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維護國家法治的統一、尊嚴、權威,實現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麵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

第三,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主要有四點要求: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是興國之魂,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必須使之深入人心;二是全麵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使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三是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必須實現文化產品更加豐富,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四是文化越來越成為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元素,要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必須要使中華文化走出去,邁出更大步伐。

第四,人民生活水平全麵提高。要做到:一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這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麵、普遍提高的重要標誌;二是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育水平明顯提高,進入人才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行列,教育現代化基本實現,這是實現人的全麵發展的基礎;三是就業更加充分,這是民生之本得到保障的具體體現;四是收入分配差距縮小,中等收入群體持續 擴大,扶貧對象大幅減少,這是發展改革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的重要體現;五是社會保障全民覆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住房保障體係基本形成,這是實現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病有所醫的必然要求;六是社會和諧穩定,這是人民安居樂業的必要前提。

第五,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要在以下方麵取得明顯成效:一是優化國土開發格局,使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二是全麵促進資源節約,初步建成資源循環利用體係;三是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 度,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四是實施重大生態修複工程,實現森林覆蓋率提高,生態係統穩定性增強,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這五個方麵的新要求,對應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五位一體”的總布局,既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需要達到的基本目標,也是小康社會本身的題中應有之義。我們建成的全麵小康社會,應當是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的小康社會,是“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的小康社會。

二、與時俱進的奮鬥目標

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十分落後的國家探索民族複興道路,是極為艱巨的任務。90多年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不懈追求和探索,開創和發展了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小康社會思想,從根本上改變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麵貌。恰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道路決定命運,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多麽不容易,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走下去。

以毛澤東同誌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製度基礎。雖然在探索如何進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上經曆了嚴重曲折,但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新的曆史時期進行小康社會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

以鄧小平同誌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曆史性決策。1982年,黨的十二大正式確立了到20世紀末實現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的戰略目標。1987年,黨的十三大根據鄧小平同誌提

出的“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完整地描繪出了從新中國成立到21世紀中葉100年間中華民族百年圖強的宏偉目標。這標誌著,我們黨正式有了比較係統的小康社會建設理論。

以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複雜嚴峻的考驗麵前捍衛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了全麵改革開放新局麵。1995年,我國提前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的戰略目標,完成了人民生活由溫飽到小康的曆史性跨越。黨的十五大不失時機地提出了“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寬裕”的曆史任務。2002年,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了“全麵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戰略任務。這一戰略目標的確定,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黨的小康社會建設理論。

黨的十六大以後,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新的曆史起點上,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開創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局麵。2007年,黨的十七大從實際出發,適應國內外形勢發展的新變化,順應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在黨的十六大確立的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提出“為奪取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這是迄今黨對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描繪得最為詳盡的藍圖。這標誌著,我們黨形成了全麵係統完善的小康社會建設 理論。

從空想到科學、從思想到規劃、從建設到建成,中國走向全麵小康社會的曆程一步步清晰可見。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提出了“小康社會”這一富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新概念,賦予“小康社會”以全新的科學內涵和時代內容。全麵建成小康社會,順應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現實需要,真正實現了中國人民的曆史追求與社會發展現實道路的有機統一。

從“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到“全麵建成小康社會”,表明了我國經濟社會等各個方麵的發展步入了新的階段,主要體現出以下不同:一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提出標誌著我國已進入小康社會建設過程中的收官階段;二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建設任務指標的進一步發展充分表明在建設道路上我國處在即將到達預期目標的衝刺階段;三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選擇顯示出我們黨在全麵衡量建設成果和當前狀況後對按計劃實現目標的科學判斷。

三、實現曆史跨越的堅實基礎

經過新中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國家麵貌發生新的曆史性變化,中國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了曆史性跨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現在我們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目標,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當前,我國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邁上一個大台階,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水平邁上一個大台階,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邁上一個大台階,我國經濟持續發展、民主不斷健全、文化日益繁榮、社會保持穩定。經濟總量升至世界第二位,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糧食連年增產;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基礎設施全麵加強;城鎮化水平明顯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效顯著,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載人深潛、超級計算機、高速鐵路等實現重大突破;生態文明建設紮實展開,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全麵推進;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居住條件明顯改善,家庭財產普遍增加,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已經進入富裕或接近富裕。

根據《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統計監測方案》,國家統計局統計監測結果表明,我國在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中國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程度由2000年的59.6%提高到2010年的80.1%,平均每年提高2.05個百分點。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六大方麵—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生活質量、民主法製、文化教育、資源環境的實現程度都有較大的提高。另有資料顯示,到2010年各地區全麵擺脫低人類發展水平,中等人類發展水平區域達到21個,占總人口比例的63.3%,超過40%的人口達到高或極高人類發展水平。即使人類發展水平最低的西藏地區(0.540),也與已經進入中等人類發展水平的印度相當(0.542)。中國人類發展水平實現了“十年一個台階,二十年一個變化,三十年一個格局”的大跨越。

從社會主義改造到改革開放、從黨的十二大到黨的十八大,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走過了極不平凡的偉大曆程,經濟社會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在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這些偉大成就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確道路,這些偉大成就進一步增強了全國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再鑄輝煌的信心,也為實現第二個“一百年”目標,即到新中國成立100周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奠定了堅實基礎。

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經階段

“小康”與“現代化”,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中重要關鍵詞。不論是“小康社會”理論的發展變化,還是“現代化”的不斷豐富完善,都與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們黨的奮鬥目標的變化息息相關。

解放初期,由於我國的工業、農業、文化、軍事都不強大,因此,把實現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確定為建設社會主義的目標。“四個現代化”的表述和明確提出是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在革命和建設實踐過程中逐步清晰、完善起來的。

1954年9月15日,毛澤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鬥》中指出:“準備在幾個五年計劃之內,將我們現在這樣一個經濟上文化上落後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化程度的偉大的國家。”1964年12月,周恩來總理首次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

鄧小平結合中國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的國情,借鑒世界各國現代化建設的先進經驗,對我國現代化建設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他提出,中國的現代化應該是“中國式的現代化”,他把現代化與“小康”、“小康社會”緊密聯係在一起,賦予了“現代化”新的涵義,這樣的聯係讓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目標更具體、更切合中國實際。十一屆三中全會後,1979年3月30日鄧小平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指出:“我們當前以及今後相當長一個曆史時期的主要任務是什麽?一句話,就是搞現

代化建設。能否實現四個現代化,決定著我們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命運。”並在會上第一次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的概念。之後,1979年12月6日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鄧小平首次使用“小康”、“小康之家”來描述“中國式的現代化”的發展戰略。鄧小平談到“所謂小康社會,就是雖不富裕,但日子好過。”“在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第一步發展過程中,我們的變化是小變化,翻兩番,達到小康水平,可以說是中變化。到下世紀中葉,能夠接近世界發達國家的水平,那才是大變化。”“我們的目標,第一步是到二〇〇〇年建立一個小康 社會”。

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把實現小康確立為20世紀末我國經濟建設的奮鬥目標,這是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首次使用“小康”的概念。1987年黨的十三大又將實現小康作為我國現代化“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一個階段,到1990年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基本解決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第二個階段,到2000年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個階段,到21世紀中葉,中國將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1990年12月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八五計劃”,對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小康作了具體的詮釋:小康就是在溫飽的基礎上,物質及文化精神生活更加豐裕,社會服務不斷完善,人民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

可見,中國的“小康社會”發端於鄧小平對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現實思考,脫胎於“中國式的現代化”。這個小康社會叫做“中國式的現代化”,它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必經階段。

從“小康”到“總體小康”再到“全麵小康”,從“建設小康社會”到“建成小康社會”;從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到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小康”與“現代化”始終是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同時期反映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同時也是我們黨的與時俱進的奮鬥目標。

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與推進中國現代化建設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十六大報告曾指出:“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麵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經過這個階段的建設,再繼續奮鬥幾十年,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表明,小康社會建設不是最終目標,而是一個經濟文化落後的發展中國家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和必經階段。

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在我國有根、有源、有生命力,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是黨的群眾路線在政治領域的重要體現。對這個基本定性,我們要深刻理解,進一步凝聚共識,更好推進這項製度建設。我們堅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商量得越多越深入越好,就是要通過商量出辦法、出共識、出感情、出團結。

——習近平在2014年12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的講話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具有與現代化理論相吻合的內涵:一是大力發展經濟,加快推進經濟現代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要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新變化,全麵深化經濟體製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全麵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二是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推進政治現代化。政治現代化的本質是民主。人民民主是我們黨始終高揚的光輝旗幟。要支持和保證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製度、完善基層民主製度、全麵推進依法治國、深化行政體製改革、健全權力運行製約和監督體係、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三是必須大力發展文化,推進文化現代化。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當經濟生活達到小康水平之後,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就相應的提高。因此,必須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麵發展,建設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促進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四是必須加強社會建設, 推進社會現代化。加強社會建設,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證。必須從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係,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加快推進社會體製改革,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五是改善生態環境,推進生態現代化。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麵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係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麵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現代化宏偉目標的實現,必須也隻能分階段加以實施。“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既是“三步走”戰略中承上啟下的目標定位,又是“三步走”戰略中第二步目標最終完成的本質要求。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了我國21世紀前50年的發展目標,即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是黨和國家進一步將國家發展任務細化,將發展戰略分“兩步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實質性規劃。從“總體小康”到“全麵小康”,是中國現代化過程中從溫飽有餘的中等收入階段逐步向高收入階段的轉換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目標必經的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發展階段。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是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前提和基礎,基本實現現代化是在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的全方位提升和超越。

“中國已經進入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實現這個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把全麵小康放在中國夢的大格局中,把全麵小康目標升華成民族複興的重要裏程碑。今天的神州大地上,全麵小康與中國夢相互激蕩成人民生活的幸福圖景,凝聚為全社會的“最大公約數”,在中國夢的交響曲中增添了更優美的旋律,成為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鬥的時代主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