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全麵小康:實現中國夢的關鍵一步_正確理解如期全麵建成小康社會

第一章

全麵小康:實現中國夢的關鍵一步

中國夢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偉大夢想,是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統一,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國夢的階段性目標,在實現中國夢中具有重要曆史地位。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核心在“全麵”,是多領域協調發展、不分地域、不讓一個人掉隊、不斷發展的全麵小康,是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全麵小康。要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必須把全麵小康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征程中去認識。

正確理解如期全麵建成小康社會

趙振華

作者簡介

趙振華,男,1966年生,河南省輝縣市人。1996年畢業於廈門大學經濟研究所,獲經濟學博士學位。1996年至今在中央黨校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現任中央黨校研究生院院長。

核心觀點

◆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核心就在“全麵”,我們追求的是多領域協同發展、不分地域、不讓一個人掉隊、不斷發展的全麵小康。從內容上看,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全麵小康,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 從區域來看,到2020年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意味著全國各個地區都要邁入小康社會,而不是一部分地區進入小康社會,其他地區還處在貧困狀態。但這並不等於說所有地區在同一天邁入小康社會。

◆ 從發展的角度看,小康社會是從溫飽向富裕過渡的階段,其標準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態的,是不斷發展的而不是固定不變的,但也不是無限提高的。隨著生產力發展和社會不斷進步,小康社會的標準也在不斷調整。

中國已經進入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實現這個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

一、深刻認識如期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意義

在“四個全麵”戰略布局中,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是處於引領地位的戰略目標,如期全麵建成小康社會事關中國夢實現的大格局,事關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

如期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可以充分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在我國,幾千年的奴隸製度和封建製度沒有也不可能將中國帶入小康社會。特別是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逐步淪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更不可能實現小康。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物質基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代,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鄧小平同誌就提出“到本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黨的十二大報告提出到本世紀末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可以達到小康水平,黨的十三大提出“三步走”的發展戰略,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全麵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黨的十八大鄭重地向全世界宣告:“隻要我們胸懷理想、堅定信念,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頑強奮鬥、艱苦奮鬥、不懈奮鬥,就一定能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就一定能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短短幾十年時間,要在一個貧窮落後、人口眾多的國家全麵建成小康社會,這是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跡。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體現的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屬性和必然要求,足以展示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正確性,更加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製度自信。

如期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可以極大增強黨的凝聚力、向心力。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來自於在黨的領導下能否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穩步發展和生態環境改善;來自於能否為億萬人民群眾帶來看得見、摸得著、越來越多的物質福利和精神享受,讓全國人民過上幸福生活;來自於能否如期實現對人民的承諾。當今世界,資產階級政黨在選舉過程中輪流向選民作出一些口頭承諾,但絕大多

數都成為空頭支票,一些曾經長期執政的大黨失去執政地位,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漠視群眾利益,失去了人民信任。而我們黨則能夠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沿著既定的目標不懈追求。如期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正在推動我國各項事業再上一個新台階,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必將極大地增強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贏得億萬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

如期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可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千百年來,過上小康生活是中國人民的共同夢想,是全社會的“最大公約數”,但是在生產力極其落後的條件下、在剝削製度下不可能實現。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數以億計的人口脫離貧困,走上了致富之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地提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全麵深化改革、全麵依法治國、全麵從嚴治黨,著力於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和矛盾,積極回應人民關切,加快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綜合國力進一步提高、生產力進一步發展、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各項事業取得新的更大進步。如期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必將極大調動人民群眾投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主動性、創造性,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

二、科學把握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豐富內涵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核心就在“全麵”,我們追求的是多領域協同發展、不分地域、不讓一個人掉隊、不斷發展的全麵小康。

從內容上看,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全麵小康,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經濟建設方麵的要求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包括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工業化基本實現,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區域協調發展機製基本形成等。政治建設方麵的要求是人民民主不斷擴大,包括民主製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豐富,依法治國方略全麵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等。文化建設方麵的要求是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文化產業走出去邁出更大步伐等。社會建設方麵的要求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麵提高,包括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教育現代化基本實現,就業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縮小,扶貧對象大幅減少等。生態文明建設方麵的要求是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包括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資源循環利用體係初步建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等。

從區域來看,到2020年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意味著全國各個地區都要邁入小康社會,而不是一部分地區進入小康社會,其他地區還處在貧困狀態。但這並不等於說所有地區在同一天邁入小康社會。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而發達地區則要向更高水平的小康邁進;也不意味著所有小康社會的指標同一天達到,有的指標可能提前實現,有的可能需要一些時日才能實現。盡管有先有後,有快有慢,但是,在整個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情況下,通過產業接替、結構轉型升級,區域間的發展差距會越來越小,所有地區按時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可以實現。

從發展的角度看,小康社會是從溫飽向富裕過渡的階段,其標準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態的,是不斷發展的而不是固定不變的,但也不是無限提高的。隨著生產力發展和社會不斷進步,小康社會的標準也在不斷調整。1979年鄧小平同誌提出中國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即到20世紀末要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的水平,比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1000美元,也還得付出很大努力。這是從當時中國的發展水平出發的,但隨著時間推移和實踐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布局由經

濟、政治、文化三位一體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位一體,再到黨的十八大提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的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不僅覆蓋的領域在擴大,每一領域的標準也在不斷提高。值得指出的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隻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階段性目標,而不是終極目標。在這一目標實現之後,我國將繼續實現下一個奮鬥目標,即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三、正確理解全麵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厘清的幾種認識

當前,社會上對於如期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有不同的聲音,隻有厘清這些認識上的誤區,才能正確理解全麵建成小康社會。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並不意味著沒有貧困人口和處於溫飽狀態的人口。按照黨的十八大要求,扶貧對象大幅度減少,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如果大量人口處於貧困狀態,顯然不能說全麵進入了小康社會。但是,任何一個社會,都存在著低收入群體,不可能全社會都是中等收入群體和高收入群體,因為收入高低是相對而言的,沒有低收入群體,就不會有高收入群體。因此,我們要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加大扶貧力度,讓更多貧困人口盡快脫貧,讓更多溫飽人口進入小康,即使少量的貧困人口,生活水平也需要大幅度提高。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並不會改變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就生產力發展而言,縱向看,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技術進步日新月異,但橫向看,與發達國家仍然有不小差距。就人民群眾的生活需求而言,在低層次的需求滿足之後必然會產生更高層次的需求。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後的社會生產這一矛盾將長期存在,隻有牢牢抓住這個主要矛盾,才能有效地促進各種社會矛盾的解決。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並不會改變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我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特別是在科學技術領域與發達國家仍存在較大差距,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仍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各個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發展依然不平衡,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地位尚未改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當代中國的最大國情、最大實際。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牢牢把握這個最大國情,推進任何方麵的改革發展都要牢牢立足這個最大實際。不僅在經濟建設中要始終立足初級階段,而且在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中也要始終牢記初級階段;不僅在經濟總量低時要立足初級階段,而且在經濟總量提高後仍然要牢記初級階段;不僅在謀劃長遠發展時要立足初級階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牢記初級階段。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牢牢把握發展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

經濟增速下降並不會影響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這既是國民經濟運行的客觀規律,也是對先前過高經濟增長速度帶來的負麵影響的主動應對,是對資源、能源、環境等全麵緊張以及產能嚴重過剩作出的主動調整。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其中經濟方麵的重要指標是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前我國保持7%以上的經濟增長率,完全可以提前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需要指出的是,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並不是經濟增長速度不重要了。要清醒看到,我國人口眾多,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較低,經濟增長質量不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浪費、低效率的問題依然突出,經濟結構不合理,城鎮化率比較低,城鎮化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發展方式粗放,環境惡化問題沒有得到有效遏製。我們必須通過科學的宏觀調控把增長速度保持在合理區間,同時更加注重經濟增長的質量,這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隨著改革的深化,必將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的活力,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如期全麵建成小康社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