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把握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豐富內涵

科學把握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豐富內涵

全麵小康,核心就在“全麵”,更重要、更難做到的是“全麵”。這個“全麵”,不僅覆蓋的人群是全麵的,涉及的領域也是全麵的。在覆蓋人群方麵,它是不分地域的全麵小康,是不讓一個人掉隊的小康。“小康”講的是發展水平,“全麵”講的是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在涉及領域方麵,它是“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找到全社會意願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的全麵小康,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的全麵小康,是“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麵小康,是“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全麵小康,是“以改革創新精神開拓國防和軍隊建設新局麵”“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堅強力量支撐”的全麵小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如果到2020年我們在總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標,但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更加嚴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實現了目標。

全麵小康,覆蓋的領域要全麵,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全麵進步的小康。全麵小康社會要求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麵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這是一個整體性目標要求,它們之間相互聯係、相互促進、不可分割。任何一個方麵發展滯後,都會影響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要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全麵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麵協調發展。經濟建設方麵的要求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包括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工業化基本實現,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區域協調發展機製基本形成等。政治建設方麵的要求是人民民主不斷擴大,包括民主製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豐富,依法治國方略全麵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等。文化建設方麵的要求是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文化產

業走出去邁出更大步伐等。社會建設方麵的要求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麵提高,包括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教育現代化基本實現,就業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縮小,扶貧對象大幅減少等。生態文明建設方麵的要求是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包括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資源循環利用體係初步建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等。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在已經確定的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要求的基礎上,努力實現“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各方麵製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新的目標要求。這些新的目標要求,與黨的十六大以來提出的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要求相銜接,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相一致,進一步明確了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內涵,體現了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相統一,體現了堅持戰略性和操作性相結合。

全麵小康,覆蓋的人口要全麵,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麵小康才能真正造福全體人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全民小康,就沒有全麵小康。”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是沒有人掉隊的小康。我們到時候不能一邊宣布全麵建成了小康社會,另一邊還有幾千萬人口的生活水平處在扶貧標準線以下,這既影響人民群眾對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滿意度,也影響國際社會對我國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認可度。當前,影響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突出因素主要集中在民生領域,發展不全麵的問題很大程度上也表現在不同社會群體的民生保障方麵。要持續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注重機會公平,保障基本民生,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麵小康社會。

全麵小康,覆蓋的區域要全麵,是城鄉區域共同發展的小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農村的全麵小康和欠發達地區的全麵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全麵小康。”到2020年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意味著全國各個地區都要邁入小康社會,而不是一部分地區進入小康社會,其他地區還處在貧困狀態。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而發達地區則要向更高水平的小康邁進。

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的力度,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把努力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作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任務。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不僅是縮小國內生產總值總量和增長速度的差距,而且是縮小居民收入水平、基礎設施通達水平、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麵的差距。

從發展的角度看,小康社會是從溫飽向富裕過渡的階段,其標準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態的,是不斷發展的而不是固定不變的,但也不是無限提高的。隨著生產力發展和社會不斷進步,小康社會的標準也在不斷調整。1979年鄧小平同誌提出中國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即到20世紀末要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的水平,比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1000美元,也還得付出很大努力。這是從當時中國的發展水平出發的,但隨著時間推移和實踐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布局由經濟、政治、文化三位一體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位一體,再到黨的十八大提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的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不僅覆蓋的領域在擴大,每一領域的標準也在不斷提高。值得指出的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隻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階段性目標,而不是終極目標。在這一目標實現之後,我國將繼續實現下一個奮鬥目標,即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要實事求是、因地製宜。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發展差距較大,生產力發展水平多層次,不可能是“同一水平小康”,完全沒有差距是不可能的。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是針對全國講的,不是每個地區、每個民族、每個人都達到同一個水平,不能把相關指標簡單套用到各省區市,那樣不科學,也不現實。如期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既要堅持一定標準,又要防止好高騖遠;既要考慮到2020年這個時間節點,又要立足於打基礎、謀長遠、見成效。決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不是新一輪大幹快上,不能靠粗放型發展方式、靠強力刺激抬高速度實現“兩個翻番”,必須科學把握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豐富內涵,考慮更長遠時期的發展要求,加快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經濟發展方式,這樣才能建成高質量的小康社會,才能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奠定更為牢靠的基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