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國夢的關鍵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國夢的關鍵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提出了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全麵深化改革、全麵依法治國、全麵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四個全麵”戰略布局是有機聯係、相互貫通的頂層設計,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是處於統領地位的戰略目標,全麵深化改革、全麵依法治國、全麵從嚴治黨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三大戰略舉措,進一步明確了新形勢下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戰略方向、重點領域、主攻目標,開辟了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新境界,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提供了行動指南。

首先,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夙願,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重要裏程碑。

習近平總書記對什麽是中國夢作了大量論述,內容博大精深。他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我們稱之為‘中國夢’”;“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既深深體現了今天中國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們先人們不懈追求進步的光榮傳統”;“中國已經進入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實現這個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這些重要論斷告訴我們,中國夢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偉大夢想,是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統一;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國夢的階段性目標,在實現中國夢中具有重要的曆史地位,成為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鬥的時代主題。

其次,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是內涵豐富的嶄新目標,展示

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麵發展的美好前景。

“小康”是一個古老的詞匯,源出《詩經》,是中國百姓對安定、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社會主義製度的建立為實現這一願景提供了可能。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為此進行了艱辛探索。黨的十三大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根據鄧小平同誌“三步走”的戰略構想,把“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上升為國家戰略。經過幾十年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我國在世紀之交實現了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進入新世紀後,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並在第一個10年中取得一係列新的曆史性成就,經濟總量從世界第六位躍升到第二位,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黨的十八大順應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在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提出了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新的更高要求,即: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包括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等;人民民主不斷擴大,包括民主製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豐富,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麵落實等;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深入人心,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基本建成等;人民生活水平全麵提高,包括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就業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縮小,扶貧對象大幅減少等;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包括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等。這五個方麵的新要求,立足現實,與時俱進,覆蓋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大係統,是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而製定的,集中精力著重解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出現

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突出問題,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麵發展的內在要求,既與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相銜接,又更加切合我國新的發展實際,更具明確政策導向、更加針對發展難題、更好順應人民意願,是目標的提高和追求的提升,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實踐中的不斷拓展,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麵發展的美好前景。

再次,發展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我們所有奮鬥都要聚焦於全麵建成小康社會。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關鍵在發展。而在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貫徹發展是硬道理這一戰略思想的關鍵,又是如何認識、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這為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指明了方向。發展必須增強信心、穩定預期。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就是最大的信心和預期。全麵建成小康社會,不但要有實體經濟的發展,還要有服務業的發展;不但要有城市建設的提質發展,還要有農村和中小城鎮的提質發展;不但要拉動城鄉居民的生活消費,還要拉動城鄉居民的文化消費;不但要有民生投入和公共服務投入,還要有社會建設與治理的投入;不但要有資源開發性投入,還要有環境保護性投入,等等。發展必須講求質量和效益。這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我國傳統發展方式不可持續,我們必須推動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升級。能不能更好地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關鍵取決於改革創新的力度、發展動力的轉換。我們要以改革的精神、創新的理念和科學的方法,確保全麵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