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以人為本:發展的根本宗旨和最終歸宿_四、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四、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無產階級革命的目的就是為了建立一個能夠實現社會最大程度公平的嶄新的社會製度,從而徹底結束人類曆史上長期存在的通過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部分人的需要的不公平現象。他們所設想的共產主義社會,是一個物質產品極大豐富、人人各盡所能、各取所需並實現自由全麵發展的社會。在對未來社會的這種美好設想中,實際上就包含著使社會的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的思想。在中國共產黨的社會實踐中,這種思想不僅得以繼承,而且被逐步發揚光大。

(一)中國共產黨一貫重視讓社會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在黨的曆史上,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非常重視維護和發展全體人民的利益,力圖使革命和建設的成果惠及全體中國人民。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社會主義製度在中國的建立,導致社會階級之間不平等的製度基礎已經消除。因此,迅速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大力發展社會生產,為全體人民謀取盡可能多的利益特別是物質利益,成為全黨的共識和工作中心。毛澤東在建國初期就曾特別強調:我們的重點必須放在發展生產上,但發展生產和改善人民生活二者必須兼顧。如果不注意增進全體人民的福祉,那就有悖於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和社會主義的本性。當然,由於人們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把社會公平錯誤地理解為絕對平均,並在分配實踐中推行平均主義,從而導致人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受到極大壓抑,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受到極大製約,全體人民的福利水平並沒有得到應有的提高。

改革開放之後,由於黨和國家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工作目標,我國社會生產力得到迅速發展,社會財富日益增多,人民群眾的總體利益得以空前滿足。但是,隨著我國經濟體製改革尤其是分配領域的變革,貧富分化問題日益凸現。這不僅嚴重影響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而且直接危及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和政治社會穩定。如何讓改革和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在最廣大範圍內實現真正的社會公平,就成為我黨必須予以高度關注的重大問題。早在1985年3月,鄧小平就曾嚴肅指出:“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麽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後來,鄧小平又多次強調:社會主義發展生產力,成果是屬於人民的。“社會主義不是使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不是那個樣子。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如果搞兩極分化,情況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區域間矛盾、階級矛盾都會發展,相應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會發展,就可能出亂子。”鄧小平晚年在一次談話中又指出:“少部分人獲得那麽多財富,大多數人沒有,這樣發展下去總有一天會出問題。分配不公,會導致兩極分化,到一定時候問題就會出來。這個問題要解決。”在1992年的南方談話中,鄧小平進一步把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公平思想上升到社會主義本質的高度,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在鄧小平看來,社會主義有兩個根本目標,一是發展生產力,二是共同富裕,離開這兩個中的任何一個,就不可能有社會主義。

隨著社會主義改革和發展的日益深入,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在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使廣大人民群眾共同享受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的思想。早在1992年黨的十四大

上,江澤民就曾指出:加快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目的都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上,江澤民不僅強調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而且還從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利益的角度,指出在整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都要努力使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群眾共同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江澤民再次強調:必須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麵群眾的利益,高度重視和關心欠發達地區以及比較困難的群眾,全麵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最大多數人的利益和全社會全民族的積極性創造性,對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始終是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

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領導集體更加強調執政為民,更加注重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並為此製定了一係列重大方針政策,以保證使社會改革發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全體人民。科學發展觀的問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的提出,無不是上述執政理念的現實宣示。《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強調指出,“十一五”期間,要按照以人為本的要求,從解決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入手,更加注重社會公平,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為此,國家已經出台了若幹重大舉措,比如:從宏觀政策上調整國民收入分配製度和國家財政支出結構,幫助貧困人口增加收入;建立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體係,讓公共服務惠及農民等等。這些舉措的出台,標誌著上述理念已經開始落實到實際操作層麵。

(二)讓社會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的舉措

1.促進社會全麵協調發展

促進社會全麵協調發展是實現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最根本的基礎。為此,首先要促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麵事業的全麵發展,在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中,始終注意體現和保障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具體說來,在抓經濟建設的時候,要著眼於創造更豐富的社會物質財富,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抓政治建設的時候,要著眼於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和合法權益,不斷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製;在抓文化建設的時候,要著眼於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精神生活質量,不斷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在抓社會建設的時候,要著眼於協調好各方麵的利益關係,增強社會的親合力和凝聚力。其次,要堅持協調發展,注重解決我國發展進程中的不平衡問題。比如:在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方麵,要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快建立有利於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體製機製;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方麵,要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逐步縮小地區之間的基本公共服務差距;等等。

2.把維護社會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促進社會全麵協調發展的同時,必須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方麵群眾的利益,綜合運用多種手段,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係,從而為實現讓社會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提供製度保障。當前,要高度重視收入分配問題,著力保障分配公平:既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堅持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同時也要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

格局,進一步理順分配關係,逐步解決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既要尊重一切有益於人民和社會的勞動,保護一切合法的勞動收入和合法的非勞動收入,同時也要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堅決取締非法收入。此外,還要在社會保障、公民權利保障、政府施政、執法司法等方麵采取切實措施,努力保證社會成員都能夠接受教育,都能夠進行勞動創造,都能夠平等地參與市場競爭、參與社會生活,都能夠依靠法律和製度來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以此來達到社會公平的總體目標。正如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所強調的:必須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製度,包括民主權利保障製度、法律製度、司法體製機製、公共財政製度、收入分配製度、社會保障製度等。

3.建立和完善人民共享機製

建立人民共享機製,就是要建構起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社會安全機製,以確保廣大人民充分享受到改革和發展的成果。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曾指出:要通過廣泛發揚民主,拓寬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切實珍惜民力的決策機製,形成能夠全麵表達社會利益、有效平衡社會利益、科學調整社會利益的利益協調機製。這一論述不僅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而且為建立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機製指明了方向。這種機製至少應包括如下四個方麵:第一,建立合理的符合人民群眾利益要求的利益表達機製,疏通黨和人民群眾聯係的渠道,讓人民群眾維護自己利益的聲音得到充分的表達,實現不同利益群體訴求表達權利的平等、訴求表達渠道的暢通、訴求表達作用的有效;第二,建立“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科學的決策機製,堅持深入群眾,認真調查研究,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保證決策的製定和決策的執行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第三,建立利益協調機製,正確認識和處理各種利益關係,把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正確地統一起來,認真考慮和兼顧不同階層、不同方麵群眾的利益,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建立人民群眾共享改革成果的利益分配機製,適當調整收入分配政策,逐步完善分配製度,保護合法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抑製不合理收入差距的擴大。

4.注重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

在社會轉型期,由於種種原因,出現部分弱勢群體在所難免。在我國現階段,下崗職工、貧窮地區的農民和城市低收入群體是我國弱勢群體的主體部分,實現和保護他們的利益主要應重點抓好三方麵的工作:第一,要解決好就業問題,在大力發展多種所有製經濟、努力擴大就業門路的基礎上,持續有效地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培訓,提高弱勢群體的勞動技能,特別是要引導下崗失業人員轉變就業觀念,鼓勵自謀職業和多種形式就業。第二,要搞好扶貧開發,解決城鄉低收入人口的生活、生產和發展問題,特別是要解決好目前全國二千萬貧困人口的基本生存保障問題。第三,要通過農業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引導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有序流動和合理使用等措施,努力增加農民的收入,切實減輕農民的負擔特別是隱性負擔。第四,要加快推進社會保障製度改革,建立完善的、有較廣覆蓋麵的社會保障和社會救濟製度,讓弱勢群體充分享受到社會保障的明媚陽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