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

二、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

2002年12月,胡錦濤在視察西柏坡的講話中鄭重提出,各級領導幹部必須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胡錦濤提出的“三為民”思想賦予了以人為本新的時代內容,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要求的具體化,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執政理念的新宣示。

(一)權為民所用

權力問題曆來是政治理論和實踐中的重要問題。任何階級及其政黨為了實現自己的奮鬥目標和曆史使命,都離不開權力。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公開聲明,一切階級鬥爭都是政治鬥爭,而政治鬥爭的根本目的就是獲取政治權力,掌握和行使國家權力是無產階級實現自己偉大曆史使命的“唯一工具”。權為民所用,就是要求共產黨員必須樹立科學的權力觀,正確看待和運用手中的權力。權力觀是人們對權力的根本看法和觀點。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中國共產黨曆屆領導集體就共產黨人如何樹立和落實正確的權力觀,做出過許多重要論述。這些論述,為我們今天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指明了方向。

1.黨的三代領導集體的權力觀

對於共產黨人應如何對待權力,毛澤東曾做出過很多科學的論述。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在回答美國記者的提問時明確指出:我們的權力是人民給的,“人民要解放,就把權力委托給能夠代表他們的、能夠忠實為他們辦事的人,這就是我們共產黨人。”這段話含義深刻,它既說明我們的權力是人民給的,而不是自封的,也不是上天恩賜的,同時又說明我們黨隻是作為人民的代表、接受人民的委托去掌握和行使權力,權力歸根到底歸人民所共有。而人民之所以把權力委托給我們黨,是因為我們能夠代表人民,能夠忠實地為人民服務。當然,人民把權力委托給我們黨,並不等於我們黨就能代表人民掌握好權力。所以,毛澤東提出一定要為人民掌好權,高度警惕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侵襲,防止權力得而複失。毛澤東認為,權力和責任是辯證統一的,有權力就要承擔一定的責任,而承擔責任需要憑借一定的權力。我們在講權力是“人民給的”的同時,必須明確“我們的責任,是向人民負責。每句話,每個行動,每項政策,都要適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錯誤,定要改正,這就叫向人民負責。”為了真正做到向人民負責,為人民服務,就必須通過監督機製來對權力加以控製。第一,黨內監督。“黨要管黨”是毛澤東的一貫主張。建國之初,他就提議成立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1955年,鑒於高饒事件的教訓,毛澤東又決定成立具有更廣泛權力的各級黨委監察委員會,加強黨內對異化分子的監督。第二,人民群眾的監督。毛澤東指出,凡掌權者不解決群眾問題,不為群眾服務,群眾就有理由把他革掉。為此,毛澤東領導人民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製度,建立了工會、婦聯、共青團等組織,使之成為代表人民的最高權力機關及黨與群眾的聯係紐帶。第三,民主黨派的監督。毛澤東創造性地提出,共產黨員與民主黨派應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要求共產黨員隻有對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的義務,而無排斥別人、壟斷一切的權力。第四,新聞輿論的監督。毛澤東特別重視報紙刊物對權力異化的監督作用,強調報刊都應該刊登群眾來信,反映群眾呼聲,為人民權利而“鼓舌”。

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鄧小平進一步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的上述思想。他十分重視執政條件下正確認識和對待手中的權力問題,並鄭重指出,我們執了政,拿了權,一定要謹慎。不要以為有了權就好辦事,有了權可以為所欲為,那樣就非弄壞事情不可。他還說:“我們進城了,執政了,是做官呢,還是當人民的勤務員呢?這個問題是毛澤東過去多次講過的。可以有兩種態度:一種是做官,一種是當人民的勤務員。如果不是做官,而是當人民的勤務員,那就要以普通勞動者的麵貌出現,要平等待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執政黨的幹部,決不能把自己看成人民的老爺,隻有以公仆的身份,把自己當作人民的勤務員,才能把工作做好。離開了這個基本點,就會違背黨的根本宗旨。鄧小平認為,為了使權力牢牢掌握在黨和人民群眾手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避免出現官僚主義、以權謀私等問題,使權力得以良性運行,首要的是引導廣大幹部自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為此,必須對幹部實行一靠教育、二靠製度、三靠監督的有效機製。“克服特權現象,要解決思想問題,也要解決製度問題。”要堅持公民在法律和製度麵前人人平等,黨員在黨章和黨紀麵前人人平等。在加強思想教育、健全法律製度的同時,一定要加強對全黨特別是領導幹部的日常監督,而監督主要是來自黨的監督、群眾的監督、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的監督這三個方麵。為了保證監督的實效性,最重要的是要有專門的機構進行鐵麵無私的監督檢查。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江澤民從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高度,多次強調領導幹部要牢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在2002年初召開的中紀委第七次全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江澤民全麵係統地闡述了正確權力觀的內容。他嚴肅指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最根本的是要解決好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的問題。馬克思主義政黨執政以後,能否正確地看待和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是一個必須長期經受的根本性考驗,也是一個關係社會主義事業前途命運的長期的根本性課題。如果長期執政以後,我們的幹部喪失了當年奪取政權和建設初期那樣一種朝氣蓬勃,那樣一種昂揚銳氣,那樣一種浩然正氣,而變得明哲保身,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嚴重,以至濫用權力,使黨和人民的利益受到損害,那麽最後必然失去最廣大人民的擁護和支持。這是曆史興亡的規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他要求領導幹部必須樹立正確的權力觀,通過加強學習,提高思想境界和道德修養,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在思想上、行動上、作風上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增強公仆意識,自覺擺正同人民群眾的關係。他還強調,樹立正確的權力觀也是一個加強黨性修養的問題。領導幹部必須樹立強烈的黨的意識。

從中國共產黨三代領導人的上述論述中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人權力觀的核心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而這一核心的實質即“權為民所用”。正如胡錦濤總書記在《新進中共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貫徹“十六大”精神研討班結業式上的講話》中所強調的:做到權為民所用,就必須正確看待和運用手中的權力,始終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為重,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用人民賦予的權力服務於人民、造福於人民,決不以權謀私。

2.共產黨人必須樹立正確的權力觀

領導幹部所擁有的權力具有兩重性,是一把“雙刃劍”。當他們樹立了正確的權力觀,權力就是為人民服務的工具;反之,權力觀不正確,權力的行使就可能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甚至成為以權謀私的工具。就目前情況來看,大部分黨員幹部都能樹立起較為科學的權力觀,但也有部分黨員幹部在如何對待權力問題上存在一些認識誤區,有的甚至相當嚴重。概括起來說,主要有如下表現:一是本末顛倒,偏離了“權力來源於人民”的基本理論,認為領導幹部掌握的權力不是人民賦予的,而是上級組織任命或本人“奮鬥”得來的;二是主仆錯位,偏離了“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的本質特征,口頭上講人民是國家的主人,自己是人民的公仆,實際上把人民視為“子民”、“草芥”,將自己看作“父母官”、“救世主”;三是本位背離,偏離了“以民為本”的階級屬性,不是立誌做大事,而是立誌做大官,為了光宗耀祖、謀取私利;四是權責分離,偏離了“權力與責任相統一”的重要原則,隻對上負責,不對下負責;六是用權失範,偏離了“權力必須接受黨和人民監督”的基本要求。對這些問題如不給予高度重視,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後果是難以設想的。

上述問題的出現,原因是多方麵的,但歸根到底是因為領導幹部的權力觀出了問題。麵對新形勢、新任務,迫切需要我們黨不斷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進一步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黨的幹部必須樹立正確的權力觀。

第一,必須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江澤民曾經指出,

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中,世界觀是基礎,是起決定作用的。有什麽樣的世界觀,就有什麽樣的人生觀、價值觀。而在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中,權力觀是基礎,有什麽樣的權力觀,就有什麽樣的地位觀、利益觀。各級領導幹部堅持和樹立正確權力觀的思想前提,是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始終把人民群眾視為“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視為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目標。各級黨組織要經常開展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按照黨章規定,對黨員幹部進行全麵的檢查,剖析存在的問題,特別是要在事業心和責任心、對待廣大人民群眾的態度上進行全麵檢查,勇於和善於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真正從思想上解決問題,從而夯實堅持和樹立正確權力觀的思想基礎。

第二,必須牢記黨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我們黨的最大的政治優勢是密切聯係群眾,黨執政以後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我們黨在長期執政的任何情況下,都要始終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此,必須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這是檢驗各級領導幹部是否樹立和堅持正確權利觀的試金石。要教育廣大黨員和幹部認真學習黨章和遵守黨章,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一刻也不能脫離群眾。各級領導幹部必須懷愛民之真心,念親民之真情,創富民之實績,做到掌權為公,勤政為民,把權用在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謀實惠上。要深入了解群眾的疾苦,求真務實,真抓實幹,敢於為民說真話,善於為民辦實事,在解決群眾最關心的社會問題和生產生活問題的具體實踐中,真正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第三,必須提高黨性修養。重視黨員黨性教育和黨性修養,這是我們黨的建設的突出特點。這個特點和優良傳統的形成,既是以毛澤東、鄧小平和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曆代領導集體大力培育、堅持和倡導的結果,又是無數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領導中國人民鬧革命、求解放、搞建設、圖富強的偉大鬥爭中,自覺進行黨性鍛煉和修養,為全黨同誌作表率、當典範的結晶。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各級領導幹部尤其是高級幹部務必帶頭加強黨性鍛煉。越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發展市場經濟,就越需要強化黨員的黨性,加大對黨員黨性教育的力度,切實提高黨員素質,用堅強的黨性來抑製市場經濟活動中的消極影響,保證和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用堅強的黨性和共產主義的道德來帶動和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從而進一步增強黨組織自身的凝聚力、對廣大群眾的吸引力、在改革和建設中的戰鬥力。

第四,必須自覺接受人民的監督。在權力問題上,各級領導幹部首先必須加強自律,通過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真正做到存公仆之心,去謀官之圖,樹為民之風,盡領導之責。同時,為了使“權為民所用”真正落到實處,免走歧途,領導幹部必須自覺地把自己置於黨和人民的監督之下,這是自我關愛、自我保護、自我挽救的必要舉措。實踐證明,權力產生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這是權力學上鐵的規律。因此,治理權力腐敗的根本途徑,就是要在權力的產生、授予、分配、運用和監督諸環節上做到以權力製衡權力、以道德約束權力、以輿論監督權力,並盡可能地將其法製化,使權力執掌者不能、不敢、不願濫用權力。應當重點加強對領導幹部的監督,加強對人財物管理和使用的監督。要充分發揮黨內監督、群眾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的組合優勢,建立完備的監督體係,提高權力運行的透明度,保證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真正用來為人民謀利益。

(二)情為民所係

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這三者是辨證統一的,其中,做到情為民所係是實現權為民所用和利為民所謀的前提。對人民群眾的情感問題,實質上是一個態度問題,是擺正黨員幹部在群眾中的位置的問題。

幹部是黨的一分子和代言人。從一定意義上說,各級幹部對人民群眾是否抱有深厚感情,是我們黨實現情為民所係的關鍵。封建社會的官吏盡管有著時代的和階級的局限性,但體貼百姓冷暖、關心群眾疾苦者,在曆史上是不乏其人的。杜甫曾表達過“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已足”的心願,鄭板橋則有“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的感慨。連封建士大夫尚且能有如此愛民情懷,我們共產黨的領導幹部更應該與人民群眾有著深厚的感情,當好人民的貼心人、勤務員。

當前我們黨的幹部的主流是好的和比較好的。他們大多能夠同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為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而努力工作著。但也必須承認,當前確有少數領導幹部未能樹立起正確的群眾觀,淡漠了與人民群眾的感情,動搖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他們有的“情係”官位,熱衷於跑官要官;有的“情係”政績,工作中不惜民力,大搞形象工程;有的“情係”親友,為了給親朋好友撈好處不惜違法亂紀;有的“情係”大款,在“友誼”的光環下搞起權錢交易的勾當。有的雖有為民謀利的願望,但幹部不踏實,不是深入基層,而是高高在上,即便下了基層,也是“坐著汽車轉,隔著玻璃看”。凡此種種,顯然與情為民所係相距甚遠。

各級幹部要真正做到情為民所係,關鍵是樹立正確的情義觀,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人人都有自己的感情世界,但隻有對人民群眾的感情為最高境界。當然,這種觀念不應僅僅停留在頭腦裏,更重要的是要體現在行動中。各級幹部必須深入基層,深入實際,置身於人民群眾之中,把群眾觀點落實到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宗旨上,落實到為群眾謀利益、辦實事上。如果高高在上,大搞官僚主義,情為民所係必將陷入空談。隻有與群眾坦誠相見、打成一片,才能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想他們之所想,急他們之所急,辦他們之所需。在深入實踐、開展具體工作過程中,黨員幹部要心裏裝著群眾,並對群眾傾注濃濃的深情。這種深情至少應包括三個方麵:第一是“親情”,即奉人民群眾為衣食父母,視自己為工具和公仆。隻有從情感上認可人民為自己的父母,才能對群眾產生無法割裂的血緣親情。鄧小平曾有肺腑之言: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字裏行間,顯露著他拳拳愛民之心。如果全體黨員幹部真正把鄧小平視為自己行動的楷模,那麽我們的事業就將無往而不勝。第二是“真情”,即對人民群眾要真心相待,真情相傾,要發自內心地熱愛人民群眾,決不能虛張聲勢和虛情假意。到群眾中間去,是為了當好群眾的學生,向人民群眾虛心學習,而不應好為人師,動輒訓斥,更不是為了擺門麵、走過場。第三是“熱情”,即對人民群眾的感情,要熱烈而持久,決不能曇花一現;對黨和人民賦予的任務,要滿腔熱情、千方百計、不遺餘力地去完成,決不能敷衍了事、消極怠工。

(三)利為民所謀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黨除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之外,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利為民所謀,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特有的人民利益觀。這種利益觀是我們黨製定和執行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其核心內容在於: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根本宗旨,以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作為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和工作方法,以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的基本行為準則。

1.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是共產黨人的天職

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也是共產黨人的天職。早在160年以前,馬克思、恩格斯就曾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運動,共產黨人為工人階級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鬥爭,但是他們在當前的運動中同時代表運動的未來。無產階級政黨必須為絕大數人謀利益,並將它寫在黨的旗幟上。堅持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最高價值追求和最高行為準則,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和最終歸宿。實踐充分證明,我們黨的曆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的奮鬥史。無論革命、建設還是改革,歸根到底都

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早在革命時期,毛澤東就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確定為黨的唯一宗旨。他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他要求共產黨人為了黨和人民的利益,要下犧牲個人利益的決心:“第一決心是要犧牲升官,第二個決心是要犧牲發財,第三更要下一個犧牲自己生命的最後的決心!”他還說:“要得到群眾擁護嗎?要群眾拿出他們的全力放到戰線上去嗎?那麽,就要和群眾在一起,就得去發動群眾的積極性,就得關心群眾的痛癢,就得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解決群眾的生產和生活的問題,鹽的問題,米的問題,房子的問題,生小孩的問題,解決群眾的一切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人民利益觀的內涵。他曾強調:“中國共產黨員的含義或任務,如果用概括的語言來說,隻有兩句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以人民利益作為每一個黨員的最高準繩。”他認為,確認中國共產黨是人民群眾的全心全意的服務者這個觀念,就是確認黨沒有超乎人民群眾之上的權力,就是確認黨沒有向人民群眾實行恩賜、包辦、強迫命令的權力,就是確認黨沒有在人民群眾頭上稱王稱霸的權力。他還提出了“領導就是服務”和“人民利益標準”的論斷,把共產黨的領導權具體化為對廣大人民群眾的服務權,並強調黨的全部任務就是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他把“三個有利於”標準作為新時期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的新內容,要求黨的各項政策和工作必須以人民擁護不擁護、讚成不讚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出發點和歸宿。

在新的曆史時期,江澤民創造性地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其核心在於強調“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一論斷,無疑是中國共產黨的人民利益觀在新時期的新發展。早在慶祝建黨七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江澤民就強調指出: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堅持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不能丟。必須始終把體現人民群眾的意誌和利益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始終把依靠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作為我們推進事業的根本工作路線。經黨的十六大修改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進一步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在任何時候都要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眾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聯係,決不允許任何黨員脫離群眾,淩駕於群眾之上。黨在自己的工作中,要堅持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成群眾的自覺行動。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先後提出群眾利益無小事的群眾觀、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思想,從而對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又賦予了新的時代內容。不管時代如何變遷,使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更好更快地發展起來,不斷讓人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利益,始終是中國共產黨的神聖職責,是我們黨始終要全力以赴的頭等大事。正如胡錦濤2002年12月在西柏坡學習考察時所強調的那樣,共產黨人必須時刻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不渝地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社會的發展是永無止境的,為人民服務也是永無止境。2003年7月1日,胡錦濤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上的講話中再一次強調: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必須要落實到黨和國家製定和實施方針政策中去,落實到各級領導幹部的思想和行動中去,落實到關心群眾生產生活的工作中去。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是否始終站在廣大群眾的立場上,是區分唯物史論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是判斷真假馬克思主義的試金石。

2.要牢牢把握人民利益的整體性、時代性和複雜性

第一,把握人民利益的整體性。人民利益是一個整體性的利益係統,從內容上講,它是由各方麵的具體利益構成的,其中最根本、最核心的包括經濟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三個基本方麵。正如江澤民在論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內涵時所指出的:要使人民群眾不斷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所謂人民的經濟利益,是指人民物質財富的增加和物質生活的改善;所謂人民的政治利益,是指人民群眾在政治生活中政治地位的提高和民主權利的行使;所謂人民的文化利益,是指人民群眾的教育科學水平和精神生活質量的提高。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經濟利益,就要大力發展生產力,始終把發展作為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政治利益,就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利益,就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人民利益在內容上的整體性,要求我們必須妥善處理經濟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三者之間的關係,必須妥善處理經濟發展、政治發展和文化發展的關係,必須妥善處理自然發展、社會發展和人自身發展的關係。

第二,把握人民利益的時代性。人民利益是一個曆史範疇,實現人民利益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人民利益具有不同的內涵和側重點,滿足人民利益也具有不同的任務和要求,從而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所有製的日益多樣化,人民利益也日益多樣化。針對這種變化,江澤民指出:我們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應該正確反映並有利於妥善處理各種利益關係,都應認真考慮和兼顧不同階層、不同方麵群眾的利益。但是,最主要的是必須首先考慮並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而“最大多數人的利益”的根本所在,就是實現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和諧社會建設的協調發展,盡早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第三,把握人民利益的複雜性。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各地區、各部門發展很不平衡,這決定著人民群眾的利益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矛盾性和複雜性。特別是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體製轉軌和製度創新,我國的經濟成分、就業方式、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國家的利益格局和利益關係發生了很大的調整,在人民群眾的整體利益存在根本一致性的同時,出現了不同階層群眾的特殊利益及相互之間的利益差異和矛盾。相對於改革開放以前,當前我國社會各個階層群眾的利益關係,包括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特殊利益與共同利益、少數人利益與多數人利益之間的關係和矛盾,呈現出錯綜複雜的發展態勢。在此情況下,中國共產黨必須從執政黨的角度出發,設法超脫於自己所屬的階級利益,認真考慮和兼顧不同階層、不同方麵群眾的利益,盡力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一方麵,要代表和維護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的一部分地方、企業和個人的正當利益,鼓勵他們積極創造社會財富;另一方麵,更要高度重視和關心欠發達地區以及比較困難的行業和群眾,尊重和保護一切有益於社會和人民的勞動,平等地為包括本階級利益在內的全體人民服務。每一個黨員幹部,都要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各項工作、各個環節都要細心研究群眾的利益,關心群眾疾苦,為群眾盡心竭力辦實事、辦好事。要牢固樹立“群眾利益無小事”的觀念,凡是涉及群眾的切身利益和實際困難的事情,再小的事也要盡力去辦。

總之,“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這三個方麵是緊密聯係、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其中,“權為民所用”是思想前提,執政黨隻有“權為民所用”,才能談得上“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 “情為民所係”是“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的感情基礎,執政黨隻有對人民群眾充滿深厚的感情,才能為人民掌好權、謀好利;“利為民所謀” 是“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的最終目的是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維護好、發展好、實現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