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2002—)

四、“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2002—)

進入新世紀,我國社會擺脫了貧困半貧困狀態之後,正在由溫飽型小康社會向全麵小康社會轉變,既處於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期,又開始發生著由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的轉變,社會全麵協調發展備受關注,人的全麵發展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出來。在這種情勢下如何處理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之間的關係問題便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為指導,與時俱進,提出了“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

(一)科學發展觀的提出與完善

1999年3月10日,胡錦濤參加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代表團審議時,第一次提出科學的發展觀。胡錦濤說:“我們必須牢固樹立發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我們搞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按照市場需求配置資源、組織生產和流通。特別是在我國的市場供求關係已經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尤其要強調規模與結構、數量與質量、速度與效益的統一。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沒有水分的、實實在在的、有良好效益的、能給人民帶來實惠的發展……要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時刻把群眾的冷暖掛在心上,誠心誠意幫助群眾排憂解難。”這是我們黨的曆史上首次提出“科學的發展觀”概念。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促進社會全麵進步,實現人的全麵發展”的觀點,奠定了“以人為本”發展觀的基調。

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若幹問題的決定》,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指出要“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強調“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改革和發展。2004年3月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胡錦濤對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意義、科學內涵、基本要求以及如何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作了深刻的闡述。2007年6月25日,胡錦濤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幹部進修班上作了重要講話,又對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作了係統地概括。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回答了什麽事發展,為什麽發展、怎樣發展的重大問題,賦予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理論以新的時代內涵和實踐要求,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指針,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與時俱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觀。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又號召全黨,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並將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

(二)科學發展觀的內涵

1.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

“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麵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以人為本”的實質是以人為目的,即以人的全麵發展為價值目標。以人為本是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它強調對整體利益維護,強調對群體利益協調,同時也強調對個體利益保障。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實現好、維護好和發展好人民的整體利益,使人民共享發展的成果;要反映和兼顧不同群體利益,協調好各方麵利益關係;要關心每一個人的利益要求,關心人的價值、權益和自由,滿足人的發展願望和多樣性的需求。以人為本所體現的,是整體、群體和個體利益的統一。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把以人為本的理念和要求貫穿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麵,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和各個環節。經濟建設要著眼於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治建設要著眼於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合法權益;文化建設要著眼於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社會建設要著眼於協調好各方麵利益關係,促進社會和諧。認識和確立“以人為本”,對於深刻認識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和精神實質至關重要,進而也是關係到能否樹立和全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根本性的問題。

2.全麵的、協調的、可持續的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

十六屆三中全會第一次把發展觀表述為全麵、協調、可持續

發展。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堅持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麵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麵相協調,促進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協調。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性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

第一,堅持全麵的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整體發展是建立在全麵發展之上的,全麵發展是科學發展觀整體發展的關鍵。全麵,是指各方麵都要發展,就是要著眼於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麵的發展,不能隻及一點不及其餘。胡錦濤指出:“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推動社會全麵進步和人的全麵發展,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防止出現因發展不平衡而製約發展的局麵。”十七大報告又進一步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要使“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態文明”,這是我黨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觀念的一次升華。堅持全麵的發展觀,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經濟、發展生產作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全麵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生態建設,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麵進步。

第二,堅持協調的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整體發展是建立在協調發展之上的,協調發展是科學發展觀整體發展的本質要求。協調,是指協調好改革進程中的各種利益關係,包括在經濟社會的發展變遷中,社會形態內部的協調、經濟結構的協調、社會結構的協調,等等。協調發展是社會係統和自然係統以及社會係統內部的各個不同領域之間的相互銜接、相互促進、良性互動,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之間的相互銜接、相互推動和國際間、區域間人口資源環境相互配合、相互影響。協調發展就是要在發展中實現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的有機統一,促進發展的良性循環,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麵相協調。

第三,堅持可持續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整體發展還應建立在可持續發展之上,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整體發展的重要支撐。可持續發展就是全麵考慮當前發展和未來發展的需要,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可持續發展是生態、經濟、社會三維複合係統的運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中表現為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

第四,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是一個緊密聯係的整體。全麵、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作為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容,是有緊密內在聯係的整體,不可分割、不可對立。全麵是講發展的內容,是從廣度和靜態上觀察的。協調是講發展的各部分內容的關係,是從動態著眼的,在運動中實現平衡,進而保證全麵發展。而可持續發展則是將發展實踐的前後相繼性和不間斷性,它要求和保證全麵發展的各部分內容發展的持久性、連續性。沒有可持續,發展將要中斷,同時它本身也是一種協調,即如何協調眼前和長遠的關係。

3.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

統籌兼顧就是要全麵協調各種利益群體、各方麵利益關係,使之能達到相對平衡。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五個統籌”從人與社會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中國與世界的關係三個方麵概括了統籌兼顧、執政治國、協調發展的主要內容和要求。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建設實踐中,以人為本的發展、全麵的發展、協調的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都必須通過統籌發展來實現。統籌兼顧,是我們黨重要的曆史經驗,也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堅持統籌兼顧,就是在發展的過程中,總攬全局,科學籌劃,兼顧各方,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堅持統籌兼顧,要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利益,處理和協調好各種利益關係;要調節和處理好城鄉、區域、經濟社會、人與自然、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的關係;要關注發展中的薄弱環節,重點解決好當前突出的矛盾和問題。統籌各個方麵的共同發展,並不是放

慢速度。我們必須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及時化解各種矛盾,確保社會穩定和各項工作的有序進行。

(三)科學發展觀的評析

科學發展觀突破了過去把發展簡單理解為經濟增長的局限,糾正了簡單、片麵的思維定式,更加重視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全麵發展、各個領域的統籌發展,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是經濟增長、社會進步、生態和諧與人的全麵發展的有機統一,是嶄新的發展理念。從根本上解決了“為誰發展”、“靠誰發展”以及“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

1.從根本上解決了“為誰發展”的重大問題

為什麽人的問題,是根本立場問題、世界觀問題,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在指導社會發展上的原則問題。科學解決“為誰發展”的問題,是端正發展方向、統攬發展全局的重大前提。科學發展觀把堅持“以人為本”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本質與核心,從根本上極其深刻地回答和解決了“為誰發展”的重大問題。堅持以人為本,就是堅持人是根本,人是發展的目的。發展在於切切實實地維護、實現和發展人的根本利益,尊重人的尊嚴、個性、需要、意願、價值,徹底改變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裏“不把人當人看”的狀況。但是,科學發展觀中的“以人為本”,並不是簡單地繼承我國古代的民本思想。中國曆史上的“以民為本”、“為民做主”是一個既古老又現代的話語,但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君主為國家,不是為包括老百姓在內的所有的個體的人,在這裏“民”、“人民”都是維護統治者和國家最高利益的工具。而現在黨中央“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卻迥然不同於曆史上的民本思想,它是為了每一個人、一切人,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現實的個體的人”。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明確指出,未來的社會主義社會是“以每個人的全麵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因此,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黨的一切奮鬥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

2.從根本上解決了“靠誰發展”的重大問題

依靠誰的問題,是區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馬克思主義一貫認為,曆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生機勃勃的創造性的社會主義是由人民群眾自己創立的。”依靠人民群眾的主體性創造性建設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內在要求,是堅持以人為本的生動體現。這也是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條寶貴經驗。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以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點就是相信人民群眾、依靠人民群眾。科學發展觀把堅持以人為本放在首位,作為本質,正是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深刻堅持和豐富發展。

3.從根本上解決了“如何發展”的重大問題

方法論是世界觀在實踐層麵上的具體展開。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從根本上說就是唯物辯證法和曆史辯證法。辯證法的精要在於全麵地認識和把握事物的發展,科學辯證法在指導社會發展上的集中體現就是統籌兼顧。統籌兼顧,就是統籌全局、兼顧各方,這是有效促進經濟社會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方法。科學發展觀正是具體而生動地堅持了唯物辯證法的科學方法論。科學發展觀強調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則和形態是“全麵協調可持續”,具體而深刻地堅持了事物相互聯係和全麵發展的基本觀點;科學發展觀強調“五個統籌”,即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具體而深刻地堅持了統籌兼顧、全麵推進的科學方法論。

通過考察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發展理念的演進曆程,可以發現,不同時期的發展觀雖然在有關發展的具體層麵上有重大區別,但是貫穿一個深層次的共同點,即發展的指向都是為了中國的富強和中華民族的振興崛起。黨的各個時期的發展觀都是一定曆史條件下的產物,都被深深地打上了曆史的烙印,因而表現出明顯的曆史性特征。各個時期的發展觀之間既有連續性,又有差異性。每一個新的發展觀都是對原有發展觀的揚棄與發展。相對於發展觀的形成來說,發展觀的實施是一個艱難的過程。發展觀的實施受到特定經濟體製、政治體製以及經濟發展戰略的製約。因此,要全麵落實新的科學發展觀,必須從根本上改革現有的經濟體製和政治體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