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黨支部書記協調人際關係的藝術_閱讀與啟示

閱讀與啟示

健全黨群溝通機製 推動群眾路線常態化

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黨自上而下開展的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題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對改進黨的作風、密切黨群關係、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然而,教育實踐活動的結束並不代表群眾路線的結束。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廣大幹部群眾最擔心的是問題反彈、雨過地皮濕、活動一陣風,最盼望的是形成常態化、常抓不懈、保持長效。”因此,如何鞏固和深化教育實踐活動成果,推動群眾路線製度化、常態化,是當前黨的建設必須高度關注的基礎性、根本性問題。

黨群溝通機製是群眾路線常態化的製度保證。群眾路線常態化,本質上就是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係,而聯係的關鍵恰恰是溝通。從社會學的角度講,溝通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行為方式,是維係人類社會內部關係的橋梁和紐帶。從政治學的角度講,政黨與民眾的溝通是政黨的基本功能和屬性,在政黨政治中具有基礎性和根本性地位。中國共產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從黨的性質和宗旨來看,隻有保持黨同群眾的密切溝通,才能真正代表和維護群眾的根本利益,履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從黨的執政過程來看,隻有保持黨同群眾

的密切溝通,才能更好地傾聽群眾呼聲、汲取群眾智慧、凝聚群眾力量,真正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因此,黨群溝通是黨群關係的內在機理和中心環節,必須健全和完善黨同人民群眾交流、協商、互動的溝通機製,從製度和機製層麵保證黨的執政基礎和群眾的政治參與。

一是培育主動型溝通理念。理念是指導行動的基石。黨群溝通機製能否科學建立、科學運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溝通主體是否具有主動性。執政黨在與群眾溝通中更具有強勢地位,如果黨為了實現一定的溝通目的,或者某些部門和領導幹部為了實現個人私利,而故意控製溝通的內容、程序和範圍,有選擇性地與群眾溝通,甚至根本不與群眾溝通,那麽黨的群眾路線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執行。實現群眾路線常態化,要求黨必須按照權力授受原則,積極建立科學的黨群溝通機製,主動關注和回應群眾訴求,把溝通理念貫穿於黨執政活動的各方麵和全過程。同時,群眾也應該增強參與意識和溝通意識,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主動溝通,充分表達利益訴求,及時就黨執政活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溝通反饋,確保溝通機製有效運轉。

二是構建多元化溝通網絡。溝通網絡是指溝通信息通過各種溝通渠道進行傳遞和交流的綜合框架體係。推動群眾路線常態化,要求黨群溝通網絡必須實現多元化,既包括溝通

信息的多元化,也包括溝通渠道的多元化。一方麵,溝通信息必須真實、透明和多元,黨同群眾溝通的內容應該更加廣泛和全麵,不僅僅包含政治信息,還必須包括與群眾利益相關的經濟、文化、社會等方方麵麵的信息。另一方麵,溝通渠道必須暢通、多元,建立多條溝通渠道,並保證溝通渠道暢通無阻,從而容納更多的溝通信息,充分發揮其信息傳遞和溝通的作用,實現更加科學有效的黨群溝通。

三是形成互動性溝通模式。互動是溝通最重要的特征,也是黨群溝通機製的鮮明標誌。一方麵,溝通方式必須具有靈活性。黨和群眾都應該根據溝通對象、溝通內容和溝通渠道的不同,靈活地選擇溝通方式,並把協商作為最重要的形式,突出信息雙向交流和互動的特征。另一方麵,溝通機製運行必須體現互動性。溝通主體之間的信息交流必定會引起雙方的一定反應,如果其中一方不給予對方回應和反饋,黨群溝通機製便無法正常運行。科學的黨群溝通機製要求黨和群眾都必須遵守溝通規則,積極進行回應和反饋,保持雙向互動。黨要積極回應群眾的意見、建議和利益訴求,讓群眾“不僅有地方說話,而且說話管用”;群眾也要對黨傳遞和輸出的信息進行反饋,讓黨能夠及時聽到“回聲”,從而有針對性地調整和完善相關政策。

(來源:求是網2016年2月19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