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曆史與現實思考

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曆史與現實思考

範汾英

一、從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的曆史進程和現實中,深刻認識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客觀必然性及其偉大曆史意義

1、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中國社會曆史發展的必然選擇

回顧曆史發展的軌跡,我們知道,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的整個中國近代史,是充滿血和淚、不堪回首的中國痛苦史。由於帝國主義列強的野蠻侵略,國家獨立主權和民族統一的逐漸喪失,中國處於被侮辱、被損害、被宰割的地位,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加之國內封建主義專製政權和官僚資本主義勢力對人民的殘酷剝削和壓榨,億萬人民陷入苦難的深淵。麵對國家如此悲慘的絕境,多少誌士仁人開始了尋找救國良方的曆程,包括對西方民主政治製度的嚐試;無數人民大眾激起了救亡圖存的英勇鬥爭,不惜犧牲生命組織起多次的起義和反抗,但都未能改變國家與人民被侵略、被剝削、被壓迫的悲慘命運和曆史。

正是在1921年,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給中華民族的解救帶來了曙光。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廣大勞苦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後,實現了近代以來幾代中國人夢寐以求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徹底結束了100多年來中國人民受壓迫、受奴役、受侵略的黑暗曆史,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四分五裂、民不聊生的黑暗曆史,徹底結束了在中國綿延幾千年的封建專製統治的黑暗曆史。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中華民族的發展開啟了新的紀元。屆時人民由衷地唱出了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讚歌,得出了“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必然結論。

隨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繼續堅持所選擇的正確道路,麵對建國初期一個千瘡百孔、百廢待舉的爛攤子,在迅速醫治戰爭創傷、恢複國民經濟的基礎上,開始了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經過艱難曲折的積極探索和艱苦卓絕的努力,特別是實行改革開放,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初步繁榮昌盛,使中國這個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東方大國實現了中國曆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使古老的中國以嶄新的姿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曆史以雄辯的事實告訴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中國曆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中國人民的必然選擇。

2、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成功實踐的科學成果

當我們從曆史和國情視角觀察中國政治發展的曆程時,可以清楚地看到:當近代中國包括各種精英人物在內的各種群體嚐試西方資本主義民主政治模式而得到的是失敗後,當各種政治力量都未能挽救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是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為指導思想,為中國找到實現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正確道路,使中國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的前途。甚至是高舉民主革命的旗幟、領導人民推翻清王朝結束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製、創立了豐功偉績的偉大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也在其革命失敗後,從研究中國曆史社會情況和包括蘇聯在內的外國情況方麵,看到了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希望。他“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堅決地把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看作好朋友,堅持實行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樹立了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義。

正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奉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同時,立足於中國經濟、政治、文化、曆史的具體國情和具體實際,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極大地發揮了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決定了中國曆史的發展方向,在世界上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在經受了半個多世紀國內外風雲變幻的考驗中,顯示了馬克思主義強大的生命力,

中國人民從近百年來的滄桑巨變中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是我們擺脫苦難、建設強國之根本,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複興的唯一正確的指導思想。確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成功實踐的科學成果。

3、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中國共產黨人對執政規律深入探索的本質內容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始終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政黨,是一個善於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永不自滿,永不懈怠,永葆生機和活力的政黨。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具有長期執政曆史和豐富執政經驗的先進政黨,其執政基礎比之於其他政黨來說,本身具有無以倫比的極大優勢。這不但是共產黨獲取執政地位並取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舉世矚目的偉大曆史成就的重要基礎,也是今後確保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長期、穩定、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但中國共產黨人,並沒有因其無人可以取代的特有優勢,停留在現有的認識水平和實踐上,而是在步入新的曆史階段、處於新的曆史方位時,不失時機地繼續發揚善於將科學理論與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優良傳統,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總結自身所走過的曲折曆程和現實執政成果,總結世界各種類型政黨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深入探索和正確認識、把握執政規律、社會主義

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力求把執政理念完全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正如胡錦濤總書記強調指出的,科學執政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執政成功的前提條件。隻有以科學的思想、科學的製度、科學的方式,在實踐中不斷研究客觀實際,不斷深化對規律的認識,不斷提高按規律辦事的自覺性,組織和帶領人民完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曆史使命,才能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目標。

另一方麵,當今世界我們的社會正在陷入以各種激烈競爭為表現形式的國際全球化格局中,各種勢力的矛盾和較量錯綜複雜,既發生在經濟領域,也發生在政治領域和文化領域。(吳邦國語)世界政治的複雜因素增強,生態體係的脆弱性問題加劇,局部的不穩定狀況一天也沒有停止過。而恰恰占世界1//4人口、原本經濟不發達、基礎薄弱的中國,保持了政治上的穩定和經濟的快速發展,這不能不歸功於它所選擇的政治發展道路的正確。

因此,中國共產黨積極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站在時代前列,把握時代特點,為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永葆黨的先進性,確立並積極貫徹“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牢牢把握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時代內涵,以保證執政黨能夠始終走在時代前列,能夠經受住各種風險和困難的考驗,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其豐富的內涵規定性,充分體現了時代要求、人民要求,是中國共產黨人從執政實踐的經驗總結中提煉的科學結晶,是從深入探索執政規律的過程中歸納的本質內容,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對執政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科學的新高度。

綜觀曆史的發展進程,我們即可清楚的知道,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中國自近代以來,各種思想理論、政治力量、社會運動作用的曆史價值和現實命運,規定了中國社會政治發展的基本路徑,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典範踐行中所得出的科學結論,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政治經驗和政治智慧的結晶。不但具有鮮明的客觀必然性,而且其偉大的曆史意義不可低估。

二、從今後中國社會發展的走向和展望中,深刻認識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客觀必須性及其深遠現實意義

時代在不斷進步,社會在繼續發展,中國人民也正在創造自己的新曆史。馬克思主義基本常識告訴我們,政治發展道路的確立是關係執政黨和國家事業興衰成敗的重大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從曆史中走來並將照耀中國社會今後發展走向的指路明燈,有著我們必須遵循的客觀必須性和深遠的現實意義。

1、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規定了明確方向

一個國家走何種政治發展道路、采取何種政治製度模式,也是由這個國家的曆史傳統、政治文化發展水平和社會製度等多種因素決定的,決不能憑主觀意願隨心所欲。世界各國的曆史、經濟、文化和社會製度的多樣性,也決定了所要采取的政治發展道路的多樣性和多模式,這也是各國政治發展的基本趨勢。中國共產黨人依據其特定曆史條件和基本國情,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從而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是迄今為止最科學、最嚴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論體係,其指導地位的確立,先取決於馬克思主義自身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是迄今為止在曆史和國際範圍內,沒有一種理論能與其相抗衡,沒有一種理論能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人類曆史進程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對改變世界麵貌發揮如此巨大的作用。它以無可辯駁的事實和不容置辯的邏輯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為人類進步、社會發展指明了正確方向。曆史的實踐顯示了它的威力,也必將繼續照耀我們今後的發展進程。

換個角度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它的長期性、艱巨性和複雜性,特別是麵對當今紛繁複雜的國際世界,我們想要在劇烈變動的國際國內環境中始終立於不敗之地,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能夠保持清晰的頭腦,明確發展思路,那就必須堅定不移的奉行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蘇聯和東歐劇變的事實,也從反麵說明,不遵循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一切都隻能以失敗而告終。我們不僅要在今天,而且今後也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地位不動搖,必須堅持具有中國特色的基本政治製度;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發揮參政黨作用相結合;必須堅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確立,不但能保證我們在繼續推進改革發展的過程中和實現未來發展目標中不會迷途,社會生活不會無序與混亂;其深遠的現實價值還在於它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2、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提供了可靠保證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麵臨著一個千載難逢的重要發展戰略機遇期,緊緊抓住這個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充分利用國際國內社會環境條件,貫徹落實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戰略,進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實現集中力量全麵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宏偉目

標,是中國人民的共同心願。然而一個社會經濟發展戰略如何付諸實踐和實現,必須有相應的政治發展目標作支撐和保證。確立正確的政治發展道路同樣是影響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變量。從某種意義上講,當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確定後,倘若沒有正確的政治發展目標作保證,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勢必是不可能的。中國共產黨人的英明偉大之處正是表現於此,他們不但以正確的態度、科學的理論和豐富的執政經驗,製定了新時期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麵的經濟發展目標,而且探索出了一條既符合中國國情,又具鮮明中國特色的政治發展道路。這是一條能夠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和社會和諧提供根本保障的政治發展道路。其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地統一了起來。因為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既是人民當家作主、堅持社會主義民族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也是確保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事業不斷取得輝煌成就的政治保證和根本保證;是保持國家長治久安、可持續發展,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征程上繼續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局麵的根本保證,也是實現執政黨的主張和廣大人民意誌的根本保證。正是在這個意義我們說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自覺維護我國的政黨製度,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這是我們的政治準則,是我們的根本,是我們的生命線。

由此可見,科學的政治發展理論不但決定執政目標體係的科學性和執政實踐的科學性,同時也為目標和實踐的實現提供保證。堅持走中國特色的政治發展道路,是一個關係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途和命運的具有全局性戰略性意義的重大問題,我們必須正確認識、認真對待,必須毫不動搖地沿著這條政治發展道路走下去,必須以嚴肅認真的態度和積極努力的行動,在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的同時,去模範地踐行這條中國特色的政治發展道路。

3、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為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提供了政治保證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體現了21世紀政治文明建設和政治製度現代化的基本發展方向。是我國社會曆史發展的必然選擇,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要求和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有著巨大的優越性。問題是在今後乃至長遠的社會發展中,如何從根本上保證這種政治製度的延續和可持續發展,是需要我們明確答案的問題。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把堅持具有中國特色的基本政治製度、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發揮參政黨作用相結合作為規定性內容,強調堅決貫徹執政黨和參政黨長期以來奉行的“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十六字方針,堅持以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共產黨執政、多黨派參政為顯著特征;強調團結、合作、和諧,在國家重大問題上民主協商、科學決策,集中力量辦大事,無論是中國共產黨還是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都要倍加珍惜、自覺維護,在堅持的基礎上不斷完善。這就從根本上為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提供了政治保證,為繼續發展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經過長期實踐形成的通力合作的新型社會主義政黨關係提供了政治保證。

因此,我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才能有助於政局的穩定和實現廣泛的團結,有助於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安寧。

4、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為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和世界和平發展提供了典範模式

從國際範圍內來看,現在世界各國人民在推進本國社會發展的進程中,把人類政治文明的共性與本國的民族特性和實際國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選擇自己的政治發展道路,探索人類社會的發展道路,已經成為一種共性,但是也有不少國家,僅僅停留在一種企望的水平上,未能完成其完美的結合。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成就的經驗不多教訓不少,世界範圍內的社會主義運動也仍處於低潮。然而中國共產黨以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顯著成功卻顯示出了社會主義的勃勃生機和巨大活力。這無疑對各國馬克思主義政黨是個鼓舞,對馬克思主義真理的世界應用是最具權威性的說服力,對國際社會主義事業是重要貢獻,在人類進步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特別可喜的是,今天的中國共產黨,並沒有以其80多年的建黨曆史和半個多世紀的執政經驗,以及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巨大成功而忘乎所以,而是以十分冷靜的思維,在進行自身建設和提高執政能力的同時,積極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深刻汲取世界各國政黨特別是執政黨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在不照搬西方政治製度模式的原則指導下,從世界各國政黨產生、發展的普遍規律中,探究有益內容為我所用,在全球化時代顯示出了中國共產黨日益開放的胸襟。

綜上所述,不論從任何方位和視角,解析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客觀必然性,都顯示出其偉大的曆史意義和深遠的現實意義。因此,以堅定的信念、紮實的行動、畢生的精力,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也是我們力求共同發展的必然選擇。

(責任編輯:廖繼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