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法治中國的學理思辨_第二章 法為國綱,德為法魂

第二章 法為國綱,德為法魂

王宏波

建設“法治中國”是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治國理政的重要方略,推進法治的現代化是全黨全國的重大任務,也是全麵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和法製保障。“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是我國新時期法治建設的新目標和全麵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務。2014年2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麵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2次會議上旗幟鮮明地提出,“凡重大改革都要於法有據,整個改革過程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在中央確定的實現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中,通過不斷地改革和完善法治結構,推行法治的現代化必將成為國家治理體係的重要環節。剛剛閉幕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推進依法治國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全麵推進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係,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強化法治思維、完善法治結構、全麵推進依法治國。我們要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進一步強化法治思維,使法治成為推動改革與發展的重要方式,推進國家治理體係現代化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早日實現中國夢。

法治是與人治截然不同的國家治理方式,它是要依靠法律規則進行國家和社會治理。法治排斥長官意誌、權力意誌,強調社會治理過程中規則至上,強調法律規則的普遍性、穩定性和權威性。“法令行則國治,法令馳則國亂。”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思維要求任何人、任何社會行動隻能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進行,都不能超越法律。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講話中強調,要推進建設法治中國,更好地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作用。“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在全麵深化改革與推進反腐敗的關鍵時期,堅定地推進法治建設是強國富民、順利推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保證。法治意識的建立和貫徹離不開法治體係的發展和完善,作為法治思維的實施載體,法治是正式、穩定的法律規範和法律製度體係的實施,是法治意識的具體體現和實施的製度化過程。法治是法製的出發點和歸宿,法製則是法治的基礎和支撐,要實施法律治理,必須有合理健全的法製體係,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法治思維是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前提。依法治國不僅是司法界的任務,黨內也必須以法規治黨,不允許有特殊黨員;政府必須是法治政府,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社會建設應當是法治社會,全社會各領域和各行業都必須用法治思維統領各項改革,全社會都必須樹立社會規則的意識,這樣才能形成良法善治、高效競爭、公正和諧的現代社會。

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體係是我黨我國一直探索和奮鬥的目標。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央提出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社會主義法製建設方針,十五大又把建設社會主義法製國家確定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至今中國的法治建設經曆了35年的發展和探索。35年來,中國的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等都發生了重大轉變,伴隨著經濟、社會持續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係也有了長足進步。十八大提出把“全力推進法治中國建設”作為我國發展建設的新目標和新任務。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作為法治中國建設的新方針。這次四中全會又以“法治”為主題,更加體現了中央的推進法治建設的決心,可以說,推進法治建設也已經成為全麵深化改革的重大內容及中國建設和發展的“新常態”。

習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依法治國”的集體學習中提出:“完善立法規劃、突出立法重點,堅持立改廢並舉。”當前,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就是要通過不斷地改革、發展和完善一係列的法律規範、法律製度來實現,重點是要在體製上實現科學立法和嚴格執法,樹立司法體製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的講話中習總書記強調,牢固樹立法律紅線不能碰觸、法律底線不能逾越的觀念;領導幹部要帶頭依法辦事,遵守紀律不能以言代法、以權代法、徇私枉法,任何人都沒有法律之外的絕對權力。在其他場合習總書記也多次講到,要把權力關進製度的籠子,堅決反對執法不公、司法腐敗。要確保審判機關獨立公正實施審判權

。這些講話精神的落實,司法體製獨立的推進,必須有賴於法律的不斷發展和現代化。為此,需要通過深化司法體製改革,厘清司法體製和行政體製的邊界,不斷地完善法律治理的結構。

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法治與德治相結合。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德治與法治是國家治理體係的兩個相輔相成的社會力量,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缺一不可。離開德治的法治,法製體係就沒有了靈魂,法治過程就缺少價值引領。如果隻重視德治,希望道德律令解決所有問題,也是不切實際的空想。科學的認識與做法是,德治與法治相結合:法治思維與法治實踐必須體現道德精神,道德力量必須以法治力量和法治實踐為基礎。

我們講良法善治。所謂良法必須是維護道德原則、體現公平正義精神的法律規範和法律原則。所謂善治,是公正執法,維護公平正義的執法過程。立法者要有正義之心,執法者要有公正之心,舉證者不能沒了良心。所有這些都是思想道德問題。因此法治主體必須有社會責任和法律良心,不能隨心所欲地濫用法律適用範圍的自由裁量權。中國當代社會法治建設中的問題主要是有法不依、法外開恩、徇情執法,私德僭越公德的現象常常發生,大大降低了法律的權威。所以法治意識的建立必須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礎。社會成員必須建立法律的權威意識,不能無視法律的存在、踐踏社會規則;執法者者必須堅守社會公德,不能以私德偷換公德,這是立法者與執法者的道德問題。另外,法律法規是人們社會行為的底線,是不能逾越的紅線,是關於不能做什麽的社會規則。在底線以上各種不同道德水平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社會行為。中國古代社會關於社會成員的分類有常人、君子、賢人、聖人的區分,就是不同道德水平的人的區別。一個穩定、和諧、繁榮、友好的社會需要多數社會成員有較高的思想道德水準,這樣違法亂紀的人就會越來越少,遵紀守法的人就會越來越多,社會治理的法律成本就會越來越低,法治社會就會順利建成。當遵紀守法成為生活習慣的時候,法治社會就會形成;相反,當違法亂紀成為習慣時,法治成本就會很大,這說明距離法治社會的距離還很大。因此,德治與法治是相輔相成的。法律隻能規定不能做什麽,不能規定人們可以做什麽、如何做什麽,這個領域是道德發揮作用的領域。所以當我們建設法治中國時,也要加強道德建設,給法治建設奠定良好的社會基礎。

法治中國的建設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剛剛閉幕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是在中國全麵深化改革的關鍵時刻召開的。四中全會明確以“法治建設”為主題,反映了中國社會發展的需求,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體係,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也為國家治理法治建設提出了更為具體的目標和任務,確立了建設法治中國的戰略。法治中國的戰略核心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國家治理體係的根本要求,是要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法製建設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道路,堅決維護憲法法律權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依法維護人民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國家安全穩定,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才能實現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總目標。

建設法治國家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指引。在全社會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法治建設和依法治國的道德基礎。這就是說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於建設和諧社會,推動建設健康的市場經濟運行秩序的重大意義要有深刻的認識。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於國家,對於社會,尤其是對於個人發展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公民層麵提出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深刻地表達了市場經濟運行中真實存在的社會關係準則。所謂真實性準則,就是客觀存在於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有利於推動市場經濟發展的關係,遵守這些規則和準則,事業就發展,違背這些準則和要求就會栽跟頭。市場經濟講究公平交易,反對欺詐;講究貨真價實,反對坑蒙拐騙。即使是物價上升或者下降皆由供求關係和技術創新所決定。所以。“敬業,誠信”反映了市場經濟人際關係的真實本質,同時,做到了“敬業”

也就展示了奉獻精神,也就是愛國的具體體現,一個兢兢業業工作的人很難說他不愛國;做到了“誠信”就能善待他人,也就做到了友善。友善之善,善是最根本的,但是善的前提是真實。善的基礎是“誠”。 《大學》說,“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信念中,誠是第一位的。為什麽要把“誠”擺在第一位,因為它是做人做事的根本要求,也是人生成功道路的起點。在今天,它仍然是生活於市場經濟環境中的人的社會活動的根本準則。認識到這些要求是市場經濟本身的內在要求,人們按照這些原則行事,就能夠成功,就會事業越做越大,朋友就越來越多。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精神與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密切結合。然而,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在市場經濟活動中確實存在著一些假冒偽劣、坑蒙拐騙等市場欺詐現象,它反映了市場交換過程中另一類社會關係。奉行這個準則的人也可能一時得逞,獲得暫時的成功。這裏請注意,這些人所信奉的這個處事原則和他所認為可行的市場交換關係,往大的方麵說,這些社會關係確實是一種現實的社會存在。但是這些社會關係是虛假的社會關係,以這些社會關係為基礎所建構的行動準則也是一種虛假的行動準則。它雖然為一些人所信奉和踐行,但不代表市場經濟中交換關係的本質,他是腐朽或者落後的思想文化所附加到市場關係之中的,因此是外在於市場關係的內在要求,所以是虛假的。而且奉行這種原則的人是不能長久得意的,他可以成功於一時,不能總是成功。反對這種虛假原則的人,奉行誠實守信的真實性原則,雖然可能會一時失敗,但不會總是失敗,總有一天會走向成功!

所以,堅持和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要建立在價值自覺的基礎上,自覺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了這種價值自覺,行動就會堅定。這種堅定性表現在不為那些奉行虛假原則的人的暫時成功所誘惑,不為自己的暫時失意而頹廢!有了這種價值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會主動,因為他相信這將引導他走向成功!有了這種價值自覺,就會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信念,自覺地投入到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去,履行自己的一份社會責任!有了這種價值自覺,法治建設理念和法製思想以及依法治國的實踐,就會以人們社會交往中發生和存在的真實的社會關係為依據。隻有反映真實的社會關係的法律原則、法律規範才會有社會生命力!

全麵推進依法治國的戰略展開,必須遵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客觀規律。“四個全麵”協調推進就是這一規律的重要表現形式。從黨的十八大開始,經過兩年多的時間,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相繼提出治國理政的“四個全麵”的新方略,形成了“四個全麵”相輔相成、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協調推進的戰略新布局。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集中展現了“四個全麵”的戰略布局。這一戰略布局,著眼於我國發展的現實需要,回應了人民群眾的熱切期待。在“四個全麵”戰略布局中,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是處於引領地位的戰略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是基本目標,重點是“全麵”建設,所以就要補短板、理關係、調結構、惠民生、重公平;全麵深化改革的推動方式發生轉變,要在“全麵”和“深化”上下功夫,由過去的“生產力發展推動型”轉換到“上層建築改革引導型”,實行以推進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新目標的改革,不再是單純依靠基層推動、上層適應的改革,而是頂層設計、係統謀劃優先的改革。全麵依法治國,依憲治國,依法行政,改革深入到哪裏,法治就跟進到哪裏,形成講規則、重秩序的社會環境,構建法治國家與法治社會;全麵從嚴治黨,以黨風帶政風,政風帶民風,從國家生活到家庭生活,從政治生活到社會生活,建設風清、氣正、人和的新生活。

把全麵推進依法治國,擺在“四個全麵”協調推進的係統結構中把握,這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方略與時俱進的新創造,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新飛躍。這標誌著中國共產黨對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新認識,開辟了治國理政的新境界,開啟了治國理政的新模式,開始了治國理政的新思維!

(作者工作單位:西安交通大學教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