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楊戈稱帝

第340章 楊戈稱帝

早在蕭銑稱帝後不久,陸續投靠者絡繹不絕,而其中就有不少昔日洛水幫之眾。延至今日,這些人在蕭銑水軍當中已是有了一些地位。當得到消息,知道遼東軍不日將圍攻江陵後,紛紛與洛水幫王二狗李岩慶等人取得聯係,暗中策劃,準備將梁國水軍一舉拿下。

等到王思晨率領水軍主力到來後,這些內奸早就有所定計,暗中拖延時刻,等梁朝水軍想出動時候,才赫然發覺已被遼東水軍牢牢的堵住了出口,動彈不得。

梁軍水軍統領見勢不妙,想憑仗著船多,硬衝出去,但還沒到跟前,已是聽著一陣陣轟隆隆聲響,從對麵戰船上噴出熊熊火焰,此外還有一些小型的圓滾滾的黑球狀物體,被遼東軍用船上拋石機投擲過來,到了這邊甲板上,發出一聲巨響,成群的散碎鐵片呼嘯著迸射開來,刹那間慘叫連連,死傷無數。

就在這時,從後軍中爆發出接二連三的吼叫廝殺聲,旋即就聽得後麵有人高聲喊叫道:“梁國滅亡在即,要想活命的,一起降了吧。”

一石激起千層浪,旋即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放下手中兵器,跟隨著一起喊著投降的聲音。那領兵大將眼見大勢已去,長歎一聲,也放下了手中兵器,喝令全軍,投降了遼東軍。

水軍被拿下,蕭銑頓時沒有了任何可依賴的對象,迫於無奈下,率領文武百官,舉著白旗出了城門,哀聲道:“蕭銑罪該萬死,並非百姓之罪,還請各位將軍莫要亂殺無辜。”

楊戈不禁哈哈大笑,點指著蕭銑斥道:“到了此刻,你想起了百姓的好處。這幾年,梁國冰靈塗炭,民不聊生。你非但不能保境安民,還肆意妄為,濫殺無辜,今日還有甚麽臉麵說這話。至於甚麽濫殺無辜,嘿嘿,你可曾聽說過,我遼東軍何時做過此等罪惡滔天的勾當?你還能有甚麽話說?”

蕭銑被楊戈說的麵紅耳赤,卻兀自嘴硬道:“隋帝無道,失其鹿,天下人共逐之。我蕭銑命運不濟,被你等擒下。但我蕭銑此心,敢比日月。無非沒有這帝王之命罷了。”

楊戈也不與他多說,直接吩咐下去,將他關押起來,擇日解送長安。同時號令梁國各地郡縣官吏,主動投降者既往不咎,若是負隅頑抗者,必格殺勿論。

梁帝蕭銑投降的消息一旦傳開,梁國境內,大小官員無不俯首聽命,投降了遼東軍。

但還是有一部分兵將,平日在地方上聲名不佳,知道即便降了遼東軍,恐怕也得不了好,索性將所屬兵丁帶到了楚國,投奔了楚帝林士弘。

江淮被平定,隨即梁國被滅,再加上巴蜀已定,短短半年多時間,江南局勢已經截然不同。唯一還苟延殘喘的也隻剩下了楚帝林士弘,此時的楚國內早已經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人心惶惶,軍心浮動,不少文武官員心裏都打著如何能體麵投降的主意。

而林士弘本人,此時也是左右為難。就在梁帝蕭銑被困江陵之時,作為鄰居的林士弘雖然也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但麵對虎狼一般的遼東軍,還是畏懼不敢出兵。直至梁帝蕭銑投降,梁國盡歸遼東軍後,林士弘才隱隱感到有些後悔不迭。

此時遼東軍聲名顯赫,林士弘又畏縮不前,不少楚國兵將就動了心思,尤其是靠近邊境的那些守兵,紛紛與遼東軍進行接洽,準備投降事宜。

形勢愈見惡化,林士弘再三考慮後,卻並沒有屈從於遼東軍的淫威,反而是命令自己的弟弟,時任鄱陽王的林藥師,率兵兩萬進攻循州,想穩定後方大本營,再圖進取。

但林藥師大軍才到了循州城外,就遭到了早已投靠遼東軍的循州總管楊世略的頑強抵抗。一場亂戰之後,林藥師當場慘死,餘下兵將群龍無首,大敗而歸。

林藥師慘死的消息傳到後麵,頓時引起軍心浮動,全軍震驚當場。偏偏這時候,屋漏逢陰雨,林士弘的心腹愛將,豫章守將王戎,率領部下獻城投降了遼東軍。不少郡縣將領緊隨其後,紛紛投效遼東軍。

不過兩月有餘,林士弘所統轄的大楚帝國,已是分崩離析,不再有往日之繁華景象。林士弘率領餘下兵馬,敗走保安成山東(今江西安福東南)。

袁州人得知林士弘來,受其鼓動,竟群起響應,希望他能重振軍威。

這時,林士弘曾秘密去過一次豫章,和王戎密商收拾舊部,重行起事大計。原來王戎投唐並非出於真心,而是為了保存實力,伺機再起。不料事機不密,被遼東軍將領張善安偵知。

張善安豺狼成性,馬上發兵攻打豫章,王戎兵敗被擒。

林士弘回到安成不久,餘部又被洪州總管若於則擊破,兵馬所剩無幾。

眼看大勢已去,林土弘不勝悲憤,重病不起。

大業十五年,十一月。

林士弘重病不愈,死在了逃亡路上。身邊兵將群龍無首,紛紛四散奔逃,大楚帝國煙消雲散。

江淮軍杜伏威,主動歸降,如今在長安納福;

梁帝蕭銑,楚帝林士弘,都是江南豪傑之士,一朝際會風雲起,創下了好大的一場局麵。

而如今,卻是一個被關押在長安大牢之中,聽候處置;另一個卻是國**死,病逝於逃亡路上。實在是讓人歎息不止!

江南既定,遼東軍再沒有了任何後顧之憂。天下之大,也就是偏居於北地一角的李唐軍隊還負隅頑抗,仗著有突厥人的支持,始終不肯歸順遼東軍。

所有人都以為遼東軍必定會大軍掉頭北上,要將李唐連根拔起。卻沒想到的是,隋朝大丞相楊戈,這時候卻沒有下令攻伐李唐,而是即日起開始整頓江南兵馬,並沒有馬上命令大軍北上。

而就在這時候,突然有一則傳聞開始傳播開來。最開始的時候,僅僅是在極少數人的耳邊進出,但隨著時日越久,知道的人也越來越多,到了後來,全國上下,無論大江南北,街頭巷尾處,已是到處紛紛傳言。

如今的隋朝大丞相楊戈,居然是楊氏宗室子弟!

這消息一旦傳開,便被人傳得有鼻子有眼,再加上一些有心人的刻意推動下,楊戈的傳奇經曆更是被傳的沸沸揚揚,甚至很多人都親身出來作證,證實楊戈當日在遼東戰場上,的確失憶了。究竟是什麽出身,竟是連楊戈本人也不知曉。而最離奇的就是,從楊氏宗室之中,居然也爆出了一條消息,那就是當日楊氏宗室子弟中,的確有一支流落在外,據傳其子弟正是投到了遼東軍中。但自從遼東一戰後,卻是杳無音訊,沒了蹤跡。

市井傳言,所言究竟是真是假,此時已經都不太重要。關鍵的就是那霧中看花若有若無的感覺,再加上楊戈本人的經曆的確稱得上傳奇,也迎合了眾人追捧的心理。到了這時候,楊戈之名已是響徹了中原江南大地,風頭之盛,一時無兩。

當然,也有一些不怎麽和諧的聲音。尤其是偏安與北地一角的李唐軍,則是公開發表告示,聲稱楊戈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根本就是想謀奪楊氏大隋江山,偏偏又做出了此等假惺惺的舉動,實在不能稱之為光明磊落之舉。至於什麽楊氏宗室子弟,根本就是以訛傳訛,無稽之談。

但這等言論,雖然是源自李唐,但不曉得片刻功夫,已是被淹沒在汪.洋大海之中,根本沒能濺出一絲浪花出來,更別提會對楊戈造成任何的負麵作用了。更有甚者,對李唐多加嘲諷,認為李唐早已登基為帝,卻在這時候言說起大隋的八卦風雲,頗為可笑。於是,過不多時,此種言論煙消雲散,再也沒留下一絲痕跡。

到了此時,若是代皇帝楊侑還沒有眼色的話,那可真是徹頭徹尾的豬腦袋了。當聽到傳聞後,楊侑主動召集群臣,嚴明自己欲退位讓賢,將皇位傳與楊戈。

文武群臣自然交口稱讚,齊聲附和代皇帝楊侑的英明之舉。

此時楊戈還在返程途中,接到楊侑旨意後,連忙上表推辭。如此三次後,楊戈終於點頭答應,快馬加鞭,率領親軍一路疾奔,回到了長安城。而同一時間,蕭炎在蕭瑀等人的護送下,也啟程趕往長安。

大業十六年,正月。

代皇帝楊侑發布詔書,退位讓賢,將皇位讓給了大丞相楊戈。楊戈登基稱帝,繼承了煌煌大隋的基業,改國號為“中興”。蕭炎是為皇後,母儀天下。

封楊侑為安樂王,世襲罔替。同時大赦天下,分封諸臣。

封王猛為遼東王,建牙開府,繼續負責移民等事項,同時兼顧北方草原防衛。

封周文博為朝鮮王,建牙開府,致力於推行中原漢家文化,勢必要讓朝鮮半島上諸多民族接受漢家文化,在其有生之年漢化,徹底成為漢家子孫。

封蕭瑀為內史令,執掌中書省;杜如晦為內史侍郎,掌侍進奏,參議表章、草擬詔旨製敕及璽書冊命。

封裴寂為納言,執掌門下省;房玄齡為門下侍郎。

封長孫無忌與魏征,分別為尚書省左右仆射。

同時各軍隊將領,也分別授予了十二衛府大將軍之職,餘下群臣,皆都有封賞,不一而論。

中興元年,四月初。

大隋皇帝楊戈親率大軍,禦駕親征,率領大軍三十萬,駐紮在洛陽,擇機準備北上,征伐最後的地方諸侯---唐王李淵。

唐王李淵聽到消息,也不敢怠慢,調集境內大軍,約有十餘萬人,駐紮在黃河北岸,嚴防死守,要與大隋軍隊決一死戰。而李淵所依賴的突厥人,經過這兩年休養生息,也漸漸的恢複了一些生氣。處羅可汗也與頡利可汗暫時消除了彼此之間的不合,竟是召集了草原上諸多部落的勇士,組成了大軍十萬,作為李唐的援軍,在後麵躍躍欲試。

但是,讓唐王李淵感到不滿的卻是幽州總管羅藝。盡管平日裏對李淵很是尊重,但羅藝此人,卻是生性狡猾,並不會輕易相信旁人,更別提是李唐軍了。

每次唐王李淵敦請羅藝到太原議事,都被其找了一些借口予以拒絕,而且在其境內各處駐紮有重兵,竟是隱隱對李唐軍隊有所防範。而這一次更是對李淵的命令不理不顧,置若罔聞。

李淵對羅藝不滿,由來已久,但身處大隋威壓之下,卻不得不容忍羅藝的囂張跋扈。到了這時候,李淵心裏明白,想讓羅藝全軍出動,拚了血本為他抵抗大隋軍隊,那基本上就是天方夜譚了。但隻要幽州能保持中立,不讓那些駐紮在遼東的大隋軍隊從後麵包抄埋伏,對他李唐軍來說,已經是意外之喜了。於是,對羅藝的陽奉陰違,李淵也表現的十分大度,甚至為其準備了不少軍械糧草,以期拉攏。

但羅藝畢竟是羅藝,身處涿郡多年,手下精兵悍將,戰鬥力比起李唐軍隊來說,都有過之而無不及。但他的內心深處,卻沒有泛起絲毫野心。這也不能怪他沒有進取之心,而是幽州地麵的形勢讓他也是束手無策,根本沒有太多發揮的餘地。

北有突厥人時不時入境侵襲,南有王伯當大軍虎視眈眈,西南方向,又要常常麵對李唐軍隊的覬覦之心。而幽州一帶,並不是什麽富裕的地區,想養活他的這群驕兵悍將,根本就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情。

但從去年早些時候開始,遼東的王猛暗中派人與他取得聯係,自然就是為了要勸降與他。若是能歸降大隋朝廷,當不失王侯之榮耀。

羅藝也不是傻子,對於李唐軍隊更沒有效忠的意思,這一腔的心事,自然是有些觸動。雖然沒有與遼東軍實地接觸,但羅藝依稀也聽說了中原的消息,如今的大丞相楊戈,居然是楊氏宗室子弟,恐怕不日就將登基稱帝,坐上皇帝的寶座。

到那時候,楊戈必定盡起大軍,討伐李唐。屆時自己何去何從,真是兩難的問題。但羅藝在涿郡已經呆了無數時日,對來去如風的突厥人卻是心生恐懼,覺得楊戈的遼東軍未必真能打過突厥人。

對於羅藝的這番顧慮,早已在楊戈以及諸位謀臣的計劃之中,於是王猛親自帶給羅藝口信,言說隻要羅藝能保持中立,並對突厥人嚴防死守,不讓其從涿郡通行,那麽到時候擊敗李唐軍後,幽州軍就立下了大功,到時候也不會忘了羅藝的功勞。

得到了王猛的回信後,羅藝大喜過望。對他來說,這自然是最為穩妥的辦法。隻要楊戈一日不擊敗李唐軍,他的幽州軍就是絕對安全的所在。即便兩軍最後決出了勝負,他羅藝也能從容的選擇其中的勝者。無論如何,對他羅藝都不會有任何弊端的。

但羅藝卻是沒有想明白,若是滅了李唐,難道楊戈身為大隋皇帝,會眼睜睜的看著幽州軍宛若獨立王國一般?那是決計不可能的事情,羅藝的軍隊,肯定是要收回來的。他此刻卻沒能想清楚這一點,也導致了最後不能正確把握局勢,最後落得淒慘的結局,終生也隻是個孤獨侯爺罷了,並沒能得到重用。

沒了羅藝鐵騎的幫助,但還有十萬突厥人。李唐軍隊這兩年來,整日整頓軍隊,為的就是這最後的決戰。有了十萬突厥人的參與,唐王李淵也增添了不少的信心。

但事情有利即有弊,突厥人本就是草原牧民出身,部落之間的屠殺搶掠對他們而言,無疑就是家常便飯。此刻大軍南下,打得旗號就是襄助李唐軍隊,抗擊大隋軍隊。這一路而來,這些突厥人更是不知道收斂,沿路之上所經過的郡縣,不少人家都被突厥人搶掠的幹幹淨淨,哀嚎聲不絕於耳。突厥人卻不以為意,依然我行我素,根本對李唐境內子民沒有半分佑護之意。

唐王李淵自然知道突厥人前來的種種惡行,但此時此刻,他最需要的就是突厥人的兵馬,自然不敢對突厥人的惡行多說半句,也隻是隱約的向處羅可汗提了幾句,祈求對方做事情不要太過了。

處羅可汗也是個識大體的人,雖然心中不以為然,但還是當即下令,讓所屬兵馬收斂各自行為,這才避免了李唐境內的一場浩劫。

但是在李唐內部,針對突厥人的惡行,卻是起了一番爭執。

此時在李唐軍內,大世子李建成,長期在太原府內,並沒有太多機會領兵出征。掌握軍權的乃是二世子李世民與三世子李元吉,此外還有一支軍隊也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從秦嶺輾轉歸來的娘子軍主力,其主帥正是紅娘子李秀娘。

除了這幾人之外,還有李神通李孝恭等較為傑出的李家子弟,也是分別統帥重兵,各自駐紮在境內要害位置。

唐王府內,議事大廳濟濟一堂,正在商議軍情大事。唐王李淵正高坐在上頭,滿臉無奈的看著前麵空地上的兩個兒子。

李建成與李世民麵麵相對,正在爭辯不休,而兩人爭論的焦點正是有關突厥人的。